田 壯
俄羅斯歌劇之夜“十九世紀俄羅斯歌劇選段”音樂會評述


2015年5月25日傍晚,沈陽音樂學院音樂廳座無虛席靜待由聲樂系劉廣奐老師召集并舉辦的沈陽音樂學院院級科研項目,即《十九世紀俄羅斯歌劇》課題結題音樂會的開幕。本次音樂會由沈陽音樂學院科研處、聲樂系、藝術學院以及沈陽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聯合主辦,參與音樂會演唱的共有5位沈陽音樂學院優秀的青年教師以及兩位優秀的青年藝術指導教師,他們分別是:劉廣奐、杜博、黃晟、王楠、李曉丹、吳昊和顧非。音樂會上半場共演出7首俄羅斯經典歌劇的選段,下半場演出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的第三幕,其中參與音樂會演出的師生共計百余人,音樂會所演出的歌劇在規模上空前強大,且本次音樂會又是由個人組織而成,可見本次音樂會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其演出意義上都達到了國內一流的水準。作為沈陽音樂學院院級課題的結題音樂會,劉廣奐老師認為:此次俄羅斯歌劇選段音樂會是建立在國內聲樂界對演唱俄羅斯聲樂作品有一定研究的基礎上,并對19世紀俄羅斯多位著名作曲家的多部經典歌劇進行梳理、研究以及演繹,進而使得此次音樂會的作品涵蓋面廣、研究深入且具體地展現出19世紀俄羅斯歌劇的魅力以及其專業性的研究價值。
“十九世紀俄羅斯歌劇選段音樂會”是一場涵蓋獨唱、重唱和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的聲樂專場音樂會。其劇目包括柴科夫斯基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后》、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歌劇《薩特闊》、穆索爾斯基的歌劇《斯洛芩的集市》、格林卡的歌劇《伊萬·蘇薩寧》以及鮑羅丁的歌劇《伊戈爾王》中的經典選段。音樂會以上、下半場的形式進行演出,其中上半場以獨唱、重唱為主,劇目包括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中奧涅金的詠嘆調“假如我喜歡家庭生活”、《薩特闊》中印度商人的詠嘆調“印度客商之歌”、《斯洛芩的集市》中芭拉斯婭的詠嘆調“芭拉斯婭的幻想”、《伊萬·蘇薩寧》中蘇薩寧的詠嘆調“太陽從東方升起”、《黑桃皇后》中麗莎的詠嘆調“啊,我已煩惱不堪”、《葉甫根尼·奧涅金》中連斯基的詠嘆調“青春,你在哪里?”以及《伊戈爾王》中伊戈爾王和王后雅羅斯拉夫娜的二重唱。音樂會的下半場演繹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完整的第三幕。本場音樂會演繹的曲目大多是首次在音樂廳的舞臺上出演,并得到了全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19世紀的俄羅斯音樂在俄羅斯音樂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它具有承前啟后的重大歷史意義。歌劇作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藝術形式,在作曲家們的音樂創作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俄羅斯音樂在18世紀前主要為宗教音樂,到18世紀音樂藝術逐漸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成為面向社會公眾的娛樂和消遣。直到18世紀末在俄國啟蒙思潮的影響下,俄國作曲家才形成了學派,歌劇最集中地反映出他們的創作面貌,歌劇寫作也成為了19世紀俄國作曲家的創作傳統。19世紀初的俄國音樂顯示出浪漫主義的傾向,歌劇題材多取材于童話和民間傳說。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被譽為“俄羅斯音樂之父”的格林卡的創作標志著俄國音樂古典主義傳統的確立,他創作出以愛國主義和神話為題材的歌劇。以巴拉基列夫為代表的“強力集團”的作曲家們,繼承和發揚以格林卡為代表的俄國音樂文化優秀傳統,他們創作出以俄國歷史、童話和民間傳說為題材的歌劇。柴科夫斯基則是這一時期乃至俄羅斯音樂史上最偉大、最全面的作曲家,他的歌劇更是成為俄羅斯歌劇的典范。這些19世紀偉大的作曲家們的藝術成就,將俄羅斯音樂推向了一座高峰,并為20世紀俄羅斯音樂的輝煌(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等作曲家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俄羅斯音樂是世界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歌劇不僅是俄羅斯音樂的代表,也是世界歌劇舞臺上一股重要的力量,特別是19世紀的俄羅斯歌劇更是俄羅斯歌劇的精華。俄羅斯歌劇作為俄羅斯音樂的一面旗幟,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影響著世界,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認同和研究。就聲樂教學而言,一名學習聲樂的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演唱和研究歌劇作品是必修的內容,而西洋歌劇作品主要來自于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俄羅斯歌劇,學生通過演唱俄羅斯歌劇作品,可以豐富其學習內容,并幫助其區別不同歌劇的風格。這也正是《十九世紀俄羅斯歌劇》這個科研課題的選題以及研究的意義所在。
目前,國內聲樂界對演唱俄羅斯聲樂作品有一定的研究,但多以研究單一作曲家的作品、俄羅斯浪漫曲或個別歌劇為主。而《十九世紀俄羅斯歌劇》這個課題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專題性和學術性,該課題在國外亦缺乏較為專業的研究。


(責任編輯 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