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玲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三門峽472000)
嚴復《英文漢詁》的中西會通研究
趙玉玲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三門峽472000)
中西會通是嚴復《英文漢詁》編寫的重要策略,其重要特點是集思廣益。通過細讀此書,從發掘中西語法相似之處和對比中西語法相異之處兩個方面,分析作者如何通過中西會通引進英語語法,達到語法講解、開啟民智和深化中國語言文字的多重目的,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對當前外語語法教科書編纂和語言學習的借鑒價值。
嚴復;《英文漢詁》;中西會通;語法
一提到嚴復,學術界往往關注的是其系統引進的近代西方政治學、哲學、名學(邏輯學)、法學、經濟學等學說,很少注意到他的語言學著作《英文漢詁》。此書在晚清曾產生了重大影響。據說在國內再版了20余次,直到近乎20年后的1933年還有重印本。鄒振環對此書所作的專門性研究尚局限于概括性的介紹與評論。筆者通過細讀此書,分析其如何通過中西會通引進英語語法,揭示其闡述語法現象的獨特之處,以深化對此書的研究,也為當今英語語法教科書的編纂和語法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
《英文漢詁》是嚴復為英語初學者編寫的一本英語語法書,于190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書包括《英文漢詁》敘、卮言和正文三部分。在《英文漢詁》敘中,嚴復簡單交代了編纂此書的動機,“癸卯南昌熊子訪不佞于京師,然諉,意謂必纂是編,乃有以答海內學者之憤悱”。此書的直接目的是滿足國內英語學習者語法學習的需要。然而作為一名啟蒙思想家和愛國知識分子,他不可能僅僅關注語言現象本身,因為他“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齋式學者,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歲月里,他不可能像乾嘉學派那樣,從容不迫地從事考據”。在長達七頁的卮言中,嚴復駁斥了當時盛行的對西語學習存在的三種偏見:譯書之說,西學日興、中學日廢之說和學西文為異族奴隸之說,倡導國人學習英語。同時,也提出了學習西學的目的——“開瀹民智”、“植人才鑄國民”和中西語言相資。面對西方文化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節敗退,嚴復希望通過某種方式來喚醒中國人追求富強的精神力量。因此,此書的編纂除了使學習者學習英語語法規則外,還要兼顧開啟民智和深化中國語言文字。
編寫目的決定編寫的方法和策略。嚴復在《英文漢詁》編纂過程中立足于中國歷史和現實,充分利用自身學貫中西、融通古今的多學科知識結構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優勢,集思廣益——“雜采英人馬孫、摩栗思等之說”,“廣為設譬”,將西方文化(以英語文法為代表)和中國傳統文化(以古漢語為代表)結合起來,尋求中西語言中能夠相互融匯貫通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文化因素,發掘中西語言相似之處,對比相異之處,會通中西語言,創設了一種跨文化的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傳授語法知識、啟蒙和中西語言互資等多重目的。
(一)發掘中西語法相似之處
嚴復從小入私塾讀書,并師從黃宗彝、黃增來等人,奠定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后來考入船政學堂,繼而赴英留學,具備了有別于中國傳統學術的知識結構和與傳統士大夫迥異的世界觀。甲午戰爭之后,嚴復在苦苦尋求救國的出路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治西學的自信和中西會通的樂趣。在譯《天演論》自序中,他表明,借助西學,“……反以證諸吾古人之所傳,乃澄湛精瑩,如寐初覺,其親切有味,較之覘畢為學者,萬萬有加焉。此真治異國語言文字者之至樂也”這種治學之“至樂”得益于新視角、新發現而引發的新感受,因為以西學反觀中學,往往可以發現有時兩者親近無比,“與吾古人有甚合者”,從而使治學者對以前的困惑之處如夢方醒,至樂無比。為此,在中西文化關系的認識上,嚴復追求人類普適性公理,認為“公理者,人類之所同也。至于其時,所謂學者,但有邪正真妄之分耳,中西新舊之名,將皆無有,而吾又安所致其者哉!”這一文化追求體現在語法上,就是他認為語法具有普世性。他說:“文法有二:有大同者焉,為一切語言文字之所公;有專國者焉,為一種之民所獨用。而是二者,皆察于成,舉其所會通以為之譜”。這一精神體現在《英文漢詁》中,便是會通中西,發掘中西語法相似之處,以達到解釋英語語法、集思廣益的目的。
20世紀初,漢語語法尚處于起步階段,學習者對語法概念和現象了解無幾。為了使英語語法通俗易懂,遇到英漢語法相同之時,此書在解釋完語法現象后,皆先用中國傳統典籍中的語句加以說明,然后再附加英語句子。如在講到云謂Verbs時,文中寫道:“如云月明花開水流云在,其第二字皆此屬也。又如瞽叟殺人舜為天子,殺與為字又此屬也”。為了深化學習者對國語的理解,當某些英語文法規則也適用于漢語語法時,此書便會加以說明。如講到音節syllable的劃分時,文中指出“當與造字之意為之,此與中文偏旁之義正同:如transport不當做trans-port,inspect不當做ins-pect,前法有說,乃以羅馬希臘原文,而后法割裂不成文故耳”;遇到有助于漢語學習的語法,此書也會明確指出,如“篇十七”在完成析辭(句子分析)后,提示學習者“且其用不獨見于西文而已,乃至通之中文亦將擘理分肌,尋討源,而得其用意所在,此賞文析義之秘也,學者其知之”。
尤為重要的是,此書更注重通過類比想象,發掘與原文相似的論述,體現了他“統新舊”、“苞中外”的治學特點和學術追求。如談到尾聲(后綴)變形這一語法現象時,文中先講述其古今演變,解釋尾聲數目古多今少,現在用另外加字的來表示其他同類事物,“英文當古之日,所有著異職異用之尾聲最多,洎久之,什八九皆磨損失亡,不可復見,然不以此而形不變於文中別用字以著其殊,亦無不可”。接著,作者以尾聲古多今少為契合點,發掘、闡述中西語言相似之處,“又如吾言lioness,此于尾聲,見此獅之為牝而非牡,然使此或磨損失亡,不存其用,而吾言同物,可曰she-lion,此與前文正同,特加另字耳。中國古文,用一字而著異物者最眾,會雅說解之書,幾于皆是,如黑馬曰驪,牡羊曰羝,皆以一字,此lioness之類也,謂之黑馬,謂之牡羊she-lion之類也”。此文借助于中國文字“驪”“羝”演變為“黑馬”“牡羊”這一例子,通過傳統考據之法,發掘、會集中西語言在構詞方面的相似之處,為讀者提供參考,更好地理解中西語言傳統,從而調動了讀者的類比想象力,使他們能借助本土資源更好地理解西學。這種闡述語法現象的方法運用言簡意賅的語言會通古今中西,為讀者提供了領略和對比中西文化的平臺,既反映了嚴復治西學不忘中學的意識,又要求譯者能學貫中西。
(二)對比中西語法相異之處
不同文化的會通都要經歷認同和辨異兩個階段,語言的會通也是如此。盡管嚴復在治學中追求“與吾古人有甚合者”的“至樂”精神,但他又不同意晚清士大夫的文化自大心理,他特別指出:“雖然,由斯之說,必謂彼之所明,皆吾中土所前有,甚者或謂其學皆得于東來,則又不關事實,適用自蔽之說也。”甚至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凡事不分明,或今世學問為古所無,尊古者必以秦火為解;或古圣賢智所不逮,言行過差,亦必力為斡旋,代為出脫……晚近更有一種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諸學,僅得諸耳剽之余,于其實際,從未討論。意欲揚己抑人,夸張博雅,則于古書中獵取近似陳言,謂西學皆中土所已有,羌無新奇……”正因為如此,嚴復在發掘中西語言相似之論的同時,更注重對比其同中之異。
文中有的對比僅僅起到解釋的功能,如實字子句(名詞性從句)中有關同位語從句中西語序的對比:“其有用以解釋一實字者:如云‘TheideathatIshallgivemy consentisridiculous’,此以子句thatIshallgivemyconsent,釋實字idea為何等也。此句譯為中文為‘謂吾將許之此想可發笑,’于此見中文句主與謂語,常須切密而后意顧,不能如西文之無妨懸隔。又如‘Whywehavedone this,thatwehaveIsraelgo’,譯云竟令以色列行,吾何因而為是,在中文須先以釋語提明,而后以是字代前語,西文this所代,即后之于句,而子句乃釋稱代this者。”此文通過英漢翻譯對比,顯示了若子句說明主語內容,漢語主謂須“切密”而英語往往以從句隔開;子句若解釋賓語內容,則中文先講解釋內容,后出現被解釋的詞匯。這樣,中西語言中同位語從句語序的差異便一目了然。
嚴復倡導國人學習西語,但并沒有忘記中學,一方面通過大量的古代經典釋例發揚國故,另一方面把深化中國語言文字思想創造性地融入到《英文漢詁》的編纂中,使此書能“統新故而視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以做到裨益于中學。如在析辭一章中對中西文字律令的對比:“中國文字最古,然先民從未為之律令,如西語之文規者,其正書orthography,字論etymology,固間之于小學之書,顧獨詳于形義詁訓,至于指部析辭之事,則寓于蒙學之屬對,與前者經義之文,以無專書,顧而弟皆知其當然,而能言其所以然者寡,今欲示學者以中西之結合,試取詩古文中一二語為式而馭以析辭之法,庶幾可互相發明也。”這一分析指出了中國語言文字從未被“律令”,缺乏西語的“文規”,從而導致“知其當然”,而少能“言其所以然”,暗示了中國文字理論的發展方向,也顯示了作者希望語言學習能開啟民智的思想。嚴復不僅提出了這個問題,而且進行了實踐。其后,他專門著述一節“中文釋例”,用英語分析句子的方法分析中國經典作品的語句。試圖把漢語語法納入英語框架這一做法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可取,但是他的實踐創新和學習西學而不忘國學的精神值得我們今天學習。
嚴復學貫中西,一生治西學不忘中國傳統文化,他編纂的《英文漢詁》一書集語法講解、研究、深化國語和開啟民智于一體,是他會通中西、治學“至樂”精神的體現,展示了他深厚的國學底蘊。此書不僅使中國讀者認識到了西語的語法形式及此語法形式所體現的西語、西文的本質特征,而且發掘和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極大地拓展了語法學習的范圍,豐富了語法學習的內容,不愧為“西學之金針,而學界之鴻寶”。《英文漢詁》利用中西會通闡述英語語法及其體現的嚴復的深入研究和追求會通的治學精神不僅在晚清的英語文法教育中獨樹一幟,對于我們今天的外語語法教科書的編寫和外語教學仍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1]張志建.嚴復學術思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5:149.
[2]鄒振環.翻譯大師筆下的英文文法書——嚴復與《英文漢詁》[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51-60.
[3]嚴復.英文漢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
[4]皮后鋒,嚴復大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507.
[5]皮后鋒.嚴復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3.
[6]嚴復.天演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7]龔道云.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
H3
A
1673-0046(2015)4-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