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銳
策略與方法
淺議利用教材插圖的五種方法
杜銳
與以前教材相比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不僅在編寫理念上有變化,而且在編排上也有較大變化,其中之一就是插圖的增多。插圖的引入使得教材更加美觀,也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本文在審視當前英語教學中“教材插圖”的利用現狀后,結合插圖應有的功能,提出了五種利用插圖的方法。
插圖;導入;猜測;解釋;復述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以下簡稱NSEFC)在編寫理念上從走結構主義語言教學的路子發展到走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路子,并在編排上加入大量的插圖,使得教材更加美觀,也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在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導入新課時,教師經常利用插圖,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引導他們進入新課的學習。事實也證明這種導入手段是有效且高效的。除了在導入新課時使用插圖,插圖還有其他很多功能,下面筆者通過教學實例簡單介紹插圖的五種用法。
插圖的功用,主要體現在促進認知與激發情感兩方面。
在促進認知方面,首先,單一的插圖能夠使得學生對信息的獲取更快捷、更高效。因為插圖是直觀、形象、整體性地呈現內涵信息,讓學生一目了然;與此同時,插圖由于可以避免文字符號抽象的表述,而讓信息的傳達更加高效。試想焰色反應、原子結構、歷史場景、典型情境、地貌等,以文字描述難免顯得模糊而蒼白。其次,與文字混排的插圖能夠強化認知、加強記憶。雙重編碼理論認為,人腦存在兩類信息編碼系統,一類是左腦主導的語言文字等抽象符號體系,多用于抽象邏輯思維;一類是右腦主導的形象的、非語言文字符號體系,多用于形象思維,兩種編碼協同共用,不但能大大提高認知效能,加強記憶,而且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開展。
在激發情感方面,由于中學生的思維還處于經驗型的抽象邏輯水平,他們在學習活動、理解抽象概念和解決問題過程中,仍然需要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的支持。而插圖正好符合中學生的這一身心特點,因此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使其學樂相依。與此同時,插圖還可以影響學生其它方面的情感。Vernon (1953,轉引自曾天山 1999)用照片顯示貧民窟狀況,發現插圖對被試的態度和認識產生了巨大的影響。Litcher,Tohson(1969,轉引自曾天山),Parish,Bryant(1977轉引自曾天山)也通過研究發現:插圖能夠改變被試者對諸如人種和性別等方面的態度和信仰。
筆者在使用NSEFC時,在插圖的兩大功能指引下,總結出五個具體操作的切口,即利用插圖進行五個方面的教學。
(一)利用插圖,導入話題,激發興趣
利用插圖導入教學,是最常用的利用插圖的手段。正如上文提到的,插圖迎合中學生經驗型的認知特點,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興趣。而興趣的激發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
【案例1】NSEFCBook 8 Unit4的主要內容是蕭伯納的劇本皮革馬利翁(Pygmalion),該劇源于希臘的一個神話故事。以故事的講述引入劇本的介紹是教材的編排邏輯,也是眾多教師的導入手段。但是如何講述故事呢?是聽教師口述,是閱讀文本,還是利用插圖?顯然,利用插圖是最好的手段。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就是利用插圖講述故事,并對比劇本,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教材的插圖與筆者簡要的板書(見圖1、2):
(二)利用插圖,猜測內容,鍛煉思維
學生對輸入材料的理解并非一種單純的解碼過程(decoding process),而是融匯解碼、猜測、核實、再解碼、再猜測的循環的、主體與材料雙向驅動的過程。由此可見,對輸入材料的主動猜測,本身就是一種有效學習策略的應用。從深層次的角度看,猜測還是一種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因為蘊于其中的觀察、推理、歸納、想象等正是構建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杜銳 2015)。如何啟發學生進行預測?插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案例2】NSEFCBook 1 Unit2中的聽力部分配有一副插圖,在進行聽力理解之前,筆者首先利用插圖,引導學生猜測。猜測過程中,筆者也順勢介紹一些生詞,如catfish,有了這層鋪墊,學生一則有了興趣,二則有了概念準備(conceptualpreparation),因此在接下的聽力理解中顯得非常投入與輕松(見圖3)。
本案例是在聽力教學中利用插圖猜測?!白x”與“聽”同屬于輸入,同是解碼與猜測的有機統一,因此插圖也可應用于閱讀教學之中。在這一方面,廣大教師應該多有應用。
(三)利用插圖,解釋文本,深化理解
此處的“解釋”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啟動或拓寬圖式;一是化抽象復雜為具體簡單。圖式(schema)是指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是被學習者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及怎樣把這些新信息豐富到學習者知識庫中的過程(周相利 2002)。圖式越豐富,理解材料越容易,因此教師在進入輸入教學之前,要做好學生圖式的啟動或拓寬工作。除此之外,文字的抽象復雜不及圖片的形象直接,若能將文字信息轉化為圖片信息,無疑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記憶。以下筆者分別用兩個案例說明利用插圖拓寬圖式與化繁為簡。
【案例3】NSEFCBook 1 Unit1 Friendship的閱讀文本是猶太女孩安妮的一篇日記。日記流露了小作者的孤獨苦悶與對大自然的向往。讀者如果不了解安妮所處的時代背景,就會對日記中的一些描寫感到困惑。鑒于此,筆者利用教材兩幅插圖(見圖4、5),并補充一些網絡圖片,特作背景介紹,對學生進行了拓寬圖式。其時,筆者以問題層層誘導(what do the characters see?What feelings do they share?Whatkind of a life are they leading?),在拓寬圖式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案例4】NSEFC Book 5 Unit1的閱讀文本講述了英國醫生John Snow發現霍亂、分析其原因,并制止其蔓延的故事。文中John Snow對部分人死亡的原因分析很抽象,但如果有圖片的輔助,則十分容易理解。例如,作者寫道:Many of the deaths were near the water pump in Broad Street(especially numbers 16,37,38 and 40).He also noticed that some houses(such as20 and 21 Broad Streetand 8 and 9 Cambridge Street)had had no death.筆者在插圖上一一標示,讓文本下一步的敘述顯得更加易懂(見圖6)。
(四)利用插圖,總結復述,培養技能
課文復述作為可理解性輸出的一種有效方式,是中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交流等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杜銳 2014)。尤其當教學中輸出較少的情況下,利用課文復述可謂一種便捷的方法。在復述過程中,插圖可以作為一種腳手架幫助學生達到輸出目的。
【案例5】NSEFCBook 5 Unit3閱讀文本First Impression講述了李強如何安全達到“未來世界”以及在“未來世界”的第一印象(見圖7)。閱讀完畢后,筆者將復述課文作為一種輸出練習,擬達到鞏固理解、運用課本詞匯的目的。但是,如果直接讓學生復述,難免有難度,而搭建一定的腳手架,不僅降低了難度,而且也激發學生的了參與熱情。
(五)利用插圖,著力情感,模塑心靈
與文字的解釋相比,一副長城的圖片,似更能傳達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堅不可摧的意志,從而激發學生肅穆驕傲之感;一副土地沙化河流干涸的圖片,似乎更能警示環境的惡化,自然的失衡,從而催發我們保護環境之愿。圖片以其直觀化、審美化的特點使得內涵的傳達在感知、頓悟以及情感層面更易實現,而無需抽象的解讀。青少年時期,是世界觀、價值觀等心靈要素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肩負著神圣的模塑職責,而圖片的隱喻,比起直白的說教更能達到模塑心靈的目的。
【案例6】NSEFCBook 4Unit1的閱讀文本A studentof AfricaWildlife介紹了Jane Goodall的工作以及成就。教材中的插圖(見圖8)深刻地顯露了Jane與chimp之間的深情與和諧,這種顯露絕不是文字敘述可以比擬的。引領學生聚焦此圖,似乎不必過多的說教,“人類應該尊重動物,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蘊立顯無遺,而這在環境日益惡化,物種多樣漸失的今日是不是更有意義?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深化主題時,就是顯示此圖,然后提出問題:What can you learn from Jane Goodall?在生生、師生激烈的互動后,大家一致得出結論:We can surely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animals and even thenature,ifwe show our respect for them.
像這樣“飽含深情”的插圖,NSEFC中其實有很多。當前,英語教學“工具性”蓋過“人文性”,因此著力情感、模塑心靈的教育取向更應該值得教師挖掘、凸顯與實踐。
綜上所述,如果僅將插圖的用途局限于導入的教學中,實在是對這一教學資源的低估與浪費。而筆者所提出的五種利用方法也僅是在“學以致知、致思、致情”視域下的資源審視。
“學以僅致考”顯然已不能、也不該成為英語教學的全部,只要我們超越這種狹隘的“工具觀”,教學中的資源利用與開發將會是一片斑斕多彩的天地。
引用文獻
杜銳.2104.課文復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6):83-87.
杜銳.2015.猜測活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片),(1):36-41.
曾天山.1999.國外關于教科書插圖研究的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3):20-23.
周相利.2002.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10):24-26.
作者信息:441000,湖北襄陽,湖北省襄陽市第一中學
duruizh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