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 李曉宇 張啟超
“零課時模式”在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中的應用研究
方宇 李曉宇 張啟超
以“零課時模式”為方向,將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運用于大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利用現代多媒體語音學習室的英語視、聽、說平臺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更適合的方式與氛圍。
零課時;自主學習;大學英語
1981年,HenriHolec首次在《自主性與外語學習》一書中提出“自主學習”的概念:能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學習即為自主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即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做到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內容;合理運用方法技巧;監控學習過程與評估學習結果這五個方面。
2001年,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的“中國英語專業教學與教材國際研討會”上,“零課時模式(Zero-Class-Hour Approach)”被正式提出。有學者指出,“零課時模式”是以倡導學生鍛煉“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零課時模式”的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理論”和“心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動機學習”和“意義學習”,教師應該充分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潛能,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除了教授專業知識,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心智主義理論”則強調每個人都有天生的“語言學習機制”,教師只需要對學生固有的“天賦”做出刺激,引導學生將已有的語言能力與后天學習的知識相結合,使學生自主、自愿地投入到學習中。零課時教學事實上就是人本主義和心智主義的有機結合。目前,許多高校都在進行“零課時教學模式”的探討,在校學生應當發揮自己的力量對“零課時教學模式”展開探索。
英語作為當今社會最主要的國際交流語言之一,對人們將來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影響。良好的英語運用能力將對生活起到很大的益處。但如今的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普遍興趣不高,很多大學生的英語能力達不到社會需要的真正水平,學生無法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在本項目的前期調查中,72%的學生喜歡小組活動和配對活動的課外自主學習,只有26%的學生喜歡傳統的課堂教師講解,2%的學生喜歡自己獨立練習。自主學習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成為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日益繁榮和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英語自主學習也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英語教學并不是僅憑教師一方就可以實現的,它更需要學生的參與。因此,英語學習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如學習興趣、學習態度以及學生對英語課程的認識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最終效果。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英語教師應當起到引導的作用,教師的角色應該由傳授者過渡到引導者。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外語。零課時課程在自主學習中的應用,使學生學習任務的安排更加靈活,最大程度地契合學生的需要,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中65%的學生學習英語僅是為了應對考試,有25%的學生是出于對英語的興趣而學習英語;有8%的學生因為對教師的講課方式不感興趣而厭煩英語;20%的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60%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在自主學習方面能力一般。但是經過“零課時模式”與自主學習教學法的實驗課程后,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比例上升到了45%,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普遍有所提高。
除了問卷調查的形式,還采用了英語自主學習軟件對學生進行分組檢測。學生可以利用平臺來做視頻配音(董亞娟、劉晨曦2012)。整個過程只需要教師在一旁加以引導,具體操作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在自主學習軟件的幫助下,學生從開始的不敢讀到敢讀,再到自愿讀,不需要教師的強制而是主動學習知識、鍛煉自己。
經過一段時間的自主學習軟件的使用后,發現學生的英語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有顯著提高,學生比以前更熱愛學習,厭煩的情緒明顯有所減少。自主學習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自愿、專心地投入學習。
從本研究中不難看出,“零課時教學模式”在英語自主學習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查結果也證明,“零課時模式”與自主學習模式相結合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但自主學習與零課時的結合并不意味著教師徹底放手讓學生完全自學。
(一)授業解惑
在應用過程中,教師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同時,也扮演了授業解惑的角色。本研究得出的結果表明,教師的實際作用和學生的期待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師需要轉換角色,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該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筆者所在學校語音室對實驗組學生開放,并利用學校引進的體驗英語視、聽、說軟件,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教師只需教授學生軟件使用方法,然后在后臺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監控,并適當把握學生聽說過關難易程度。教師不僅僅做信息輸出者,還要對有問題的學生給予適當解惑,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獲得相關的學習方法、建議及策略技巧。“零課時模式”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將自身的語言天賦和新的語言知識相結合,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并積極地獲取知識。教師所有的行為只是為了達到一種目的,那就是將學生大腦中固有的語言屬性和其后天的經驗相互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會學、樂學和愿學”(何基生2009)。同時,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課程需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項目,通過查閱工具書等資料,逐步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二)培養自控力
雖然在研究前的調查中很多學生不愿被教師監督,希望能夠自主學習,但在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不少學生真正面對無人監督的課程時,沒有良好的自控力。這反映出學生有惰性和缺乏自控能力。因此,教師仍然需要幫助學生克服惰性。零課時模式下的教師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監督有度、有策略,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教師在新型模式下的任務應該是引導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和自身能力,積極調整學習策略。這就要求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與方法,并且學會自我監控。這是一個長期且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并最大限度地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起到引導和督促的作用。
“零課時模式”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教師的作用并沒有被削弱,仍然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產生質的影響。教師要從信息的傳遞者轉變為引導者,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控與自律意識,從而使學習成為教師指導和監督下的學生自身的首要任務。
引用文獻:
董亞娟,劉晨曦.2012.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研究[J].前沿,(1).
何基生.2009.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構成及動態分析[J].教育評論,(2).
作者信息:130117,吉林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