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后圖書館事業的復興與開拓*

2015-02-13 11:43:50龔蛟騰
圖書館 2015年2期
關鍵詞:圖書館

龔蛟騰

(1.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5;2.國家圖書館研究院 北京 100081)

引言

中國近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事業,歷經清末民國的勃興與繁榮,度過新中國30年的變革與迷茫,終于迎來改革開放后的復興與開拓。文革期間尤其是文革初期,圖書館事業幾乎淪落到崩潰的邊緣。縣以上公共圖書館由1965年的573所減為1970年的323所,高校圖書館由1965年的434所減為1971年的328所,[1]科學院系統圖書館、工會系統圖書館和中小學圖書館(室)大多被關閉或撤銷。當時各類型圖書館均出現負增長,工作人員大量流失,業務經費急劇減少,館藏資源備受損毀,外文書刊中斷訂購,規章制度屢遭破壞,學術研究基本停止,專業教育嚴重倒退。改革開放后,隨著思想解放、市場經濟、網絡革命與公共文化服務接連興起,我國圖書館事業建設盡管并非一帆風順,但總體來說取得了毋庸置疑的巨大成就。

1 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從恢復到發展

1.1 圖書館數量的不斷增加

1978年全國縣以上公共圖書館僅1256所(許多縣沒有圖書館或僅在文化館附設圖書室),到1989年劇增至2507所,而到1999年與2013年其總數分別是2765所和3073所。[2]數據表明:70年代末至80年代公共圖書館快速恢復與迅猛增長,1989年同1978年相比其增長率幾乎達到100%;90年代以后公共圖書館大體保持平穩增長,大多數縣設置了獨立建制的圖書館,1999年跟1989年相比其增長率約為10.3%;21世紀公共圖書館的增長率約為11.1%,同1978年相比實際增長高達2.45倍,而且2011年底公共圖書館已實現免費開展基本服務。1979年以前,我國獨立建制的少年兒童圖書館只有7所;[3]到1989年,省、市、縣級獨立的少年兒童圖書館增至67所,縣級圖書館附設少年兒童閱覽室近千處,一些街道和鄉鎮興辦了自辦公助的小型少年兒童圖書館(室),僅上海、湖南兩地就達300多處。[4]

一般來說,高校圖書館隨高校同步增減。1978年全國高等學校598所,比上年增加近200所;[5]1989年全國普通高校達到1075所,1999年和2012年其數量分別為1071所和2442所。[6]21世紀高職(專科)院校獲得長足進展,2012年本科院校和高職(專科)院校分別為1145所與1297所。顯然,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校圖書館發展極其迅速,1989年比1978年增加418所,增長率約達70%;90年代高校圖書館基本保持平衡,數量維持在1000余所;21世紀隨著高等教育突破式發展,2012年高校圖書館數量跟1999年和1978年相比分別增長128%與308%。科學與專業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鄉鎮圖書館(室)等都有較大發展,全國還涌現一批由NGO、私企或個人投資興辦的公益性圖書館。譬如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創設希望工程圖書室20604個[7],宋慶齡基金會資助建立20多個流動圖書館和100多所有聲圖書室項目[8,9],“立人”建立11個鄉村圖書館、3個分館或2個合作館[10],美國加州圣峪中華文化協會健華社資助創辦健華圖書館130余所[11],國內媒體報道過的民間個體創辦圖書館約320家[12]。

1.2 圖書館設施的逐步改善

20世紀80年代,公共圖書館掀起館舍新建與擴建高潮。寧夏圖書館新館(1982)與湖南圖書館新館(1984)相繼開館,這是改革開放后最早建立的省級公共圖書館新館。隨后,廣西、甘肅、廣東、河北、河南、天津等省(市)新建了省級公共圖書館,江蘇、湖北、山西、新疆等省擴建了省級公共圖書館;許多地(市)級、縣(區)級圖書館新館相繼涌現,如廣東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中有91所新館(包括在建新館16所),約占總數的79.4%。[13]1987年北京圖書館新館建成開館,建筑面積多達14萬平方米,建筑規模居世界第二位。21世紀公共圖書館界又掀起新館建設高潮,如寧夏圖書館新館(2008)、河北省圖書館新館(2011)、湖北省圖書館新館(2012)、山西省圖書館新館(2013)、濟南市圖書館新館(2013)等相繼投入使用。近年來,我國每3.7天就有一個圖書館新館開館,這兩年還出現了面積10萬平方米左右的湖北省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和廣州市圖書館。[14]國家圖書館研究院編印的《2012中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基礎數據概覽》(以下簡稱《概覽》)表明:公共圖書館館舍面積已從86.6萬平方米(1979)依次增加到326.0萬平方米(1990)、598.2萬平方米(2000)與1058.4萬平方米(2012),2012年館舍面積相比1979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別增加了1122%、225%與77%。

高校圖書館館舍面積1980年僅132萬平方米,1989年增至411萬平方米(當時已有300多所高校新館)[15];1997年增至627.81萬平米,[16]相比1980年與1989年其增長率分別為376%與53%。90年代新建、擴建的高校圖書館有500多所,建筑面積約400萬平方米,比80年代所建館舍面積增加了2倍多。[17]隨著高校合并、擴招、整合與發展,其圖書館改建、擴建、新建接連不斷。僅2011年就有武漢大學、四川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啟用新圖書館,還有近79家高校正在建設新館。[18]《2012年高校圖書館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表明:2012年512所高校圖書館的建筑總面積約1144萬平方米,館均約2.23萬平方米;520所高校圖書館有電腦(含筆記本電腦)約13.4萬臺,館均257臺;515所高校圖書館有服務器7261臺,館均14臺。[19]這個時期各類型圖書館設施持續改善,館舍新建、擴建與修繕蔚然成風,自動化設施日益完備,數字化設備逐漸添置。當前大多數圖書館已實現計算機集成管理,并設置電子閱覽室、開通互聯網絡與提供數字資源。

1.3 圖書館館藏的漸次充實

館藏建設無疑是圖書館業務工作的核心與根基,于是各圖書館重新開放了文革期間被視為“封”、“資”、“修”、“毒”而遭到清繳或被迫封存的書刊資料。公共圖書館事業“撥亂反正”之后,其經費在文化事業經費中的比重從1978年的9%增加到1990年的18%左右[20]。《概覽》表明:公共圖書館購書費1979年僅有2163萬元,1990年、2000年和2012年分別增長到8474萬元、37141萬元與147785萬元,三個時間段購書經費增長率依次達到292%、338%與298%;公共圖書館總藏量1979年為18353萬冊/件,1990年、2000年和2012年分別增加到29064萬冊/件、40953萬冊/件與78852萬冊/件,三個時間段館藏量增長率依次達到58%、41%與93%。從1985年(1343萬冊/件)、1990年(895萬冊/件)、1995年(551萬冊/件)、2000年(692萬冊/件)、2005年(1535萬冊/件)、2012年(5826萬冊/件)館藏新增量的數據變化可知:公共圖書館館藏量經歷了較快增長、較慢增長和快速增長三個時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物價上漲”、“有償服務”與“市場經濟”等多重沖擊導致館藏建設明顯減速。

1980年,我國670所高校圖書館藏書19362萬冊,購書經費5216萬元[21]。1990年,高校學生人數249.30萬人,圖書館文獻購置費總額21284.91萬元,學生人均文獻費85.48元;文獻累計量37182.42萬冊件,學生人均擁有文獻量149冊。到1997年,高校學生人數376.75萬人,圖書館文獻購置費總額46150.31萬元,學生人均文獻費122.74元;文獻累計量46817.85萬冊件,學生人均擁有文獻量124冊。[22]從1990年到1997年,盡管高校圖書館文獻購置費、學生人均文獻費和文獻累計量的增長率分別為117%、44%與26%,但是隨著學生人數大幅增加以及書刊價格急劇上漲,學生人均擁有文獻量總體下降17%。世紀之交高等院校掀起合并、重組高潮,其館藏總量尤其是數字文獻量急劇增加。目前,各系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與資源共建共享持續推進,已經形成了紙質文獻、數字文獻與共享文獻“三位一體”的文獻保障體系。

1.4 圖書館館員的持續增多

我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1979年僅7539人,到1984年增加到26794人。[23]短短5年圖書館員工增長率高達255%,這說明公共圖書館事業正從文革破壞中迅速恢復。公共圖書館人員學歷和業務水平也有相應提高,1990年具有專業職務的工作人員約占總人數的54%,高級職務的工作人員約占專業職務人員的3.2%。[24]《概覽》揭示:2000年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人員為51342人,2001年和2002年分別下降到48579人與48447人;2005年公共圖書館人員比上一年增加1354人,數量達到50423人;此后每年保持大約幾百人的小幅度增長,至2012年總人數達到54997人。2005年以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受到國家重視,公共圖書館人員呈現平穩增長態勢。2009年,全國公共圖書館中級職稱員工16724人、高級職稱員工4177人:比2001年分別增加3906人和1901人,分別增長30.5%和83.5%;中級職稱員工與高級職稱員工的比重為31.7%與7.9%,比2001年分別提高5.3和3.2個百分點。[25]

80年代高校圖書館及其職工人數均有較大增加,1980年全國高校圖書館670所,工作人員17297人;到1987年底高校圖書館數量增至1053所,工作人員則達到了39000人。[26]圖書館學教育與培訓蓬勃發展,極大地提高了館員隊伍的專業素質。1997年同1990年相比,高校圖書館職工人數從3.8萬增加到4.13萬(增長率為9%),其中大專文化以上人數從2.18萬增加到2.99萬(增長率為37%),高級職稱人數從1736人增加到3920人(增長率為125%)。[27]無論從文化程度還是從高級職稱來看,高校圖書館職工素質都得到了明顯改善。短短7年,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職工人數比例從57%提高到72%,高級職稱人數比例從4.6%提高到9.5%。《報告》表明:2012年東北林業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的博士館員分別為10人、14人、11人、10人與11人,依次占該館在編工作人員總數的10.1%、9.7%、6.5%、4.65%與4.37%。近年來各類型圖書館職工隊伍的專業水平和教育層次獲得了巨大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結構、年齡層次都得到進一步改善,博士與碩士等高層次專業人才顯著增加。

2 圖書館的管理規范:從回歸到新建

2.1 圖書館政策的紛紛出臺

70年代末我國教科文事業結束混亂局面,隨后推出一系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宏觀政策。1978年,國務院批轉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關于圖書開放問題的請示報告,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圖書資料的意見》的通知,初步扭轉了圖書館無序管理的亂局。198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第23次會議通過《圖書館工作匯報提綱》,決定在文化部設圖書館事業管理局,建設全國性的圖書館網。[28]同年8月文化部接管圖書館事業,并于11月成立圖書館事業管理局。此后,各省、市、自治區文化廳(局)相應設立圖書館處或設置專人管理。1987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下發《關于改進和加強圖書館工作的報告》[29]。80年代中后期,圖書館事業發展受到經費短缺的嚴重制約,文化部參與制定了圖書館有償服務的相關政策。1987年2月,文化部等發布《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的經營活動的暫行辦法》;1991年6月10日,國務院轉批《文化部關于文化事業若干經濟政策意見的報告》。[30]90年代相關的文化發展措施還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管理辦法》(1992)、《文化站管理辦法》(1992)、《關于在全國組織實施“知識工程”的通知》(1997)等。

21世紀國家制定諸多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旨在構建“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十五”與“十一五”及“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規劃、“十五”與“十一五”及“十二五”文化發展計劃/規劃、歷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文化部、教育部等出臺一系列促進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措施,主要有《關于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2000)、《關于“十五”期間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通知》(2001)、《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2002)、《關于做好基層文化教育資源共享工作的通知》(2002)、《關于進一步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的通知》(2002)、《關于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通知》(2002)、《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管理暫行辦法》(2002)、《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2003)、《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2005)、《關于在農村中小學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通知》(2005)、《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2006)、《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2007)、《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實施意見》(2007)、《關于印發〈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2007)、《關于進一步加強資源共享服務基層的意見》(2009)、《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2009) 等。2002年我國實施包括國家、省、地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等6級數字文化服務網絡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至2011年底建成1個國家中心、33個省級分中心(覆蓋率達100%)、2840個縣級支中心(覆蓋率達99%)、28595個鄉鎮基層服務點(覆蓋率達83%)和60.2萬個村基層服務點(覆蓋率達99%)。[31]國家現行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為圖書館尤其是公共圖書館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契機。

2.2 圖書館法規的陸續頒布

國家文物局在1978年11月公布《省、市、自治區圖書館工作試行條例》(試行草案),文化部修訂后于1982年12月頒布《省(自治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該條例共8章30條,是新中國第一部正式的公共圖書館法規。隨后,一些省(自治區、市) 相繼制訂《市、縣圖書館工作條例》。這些“條例”明確了各級公共圖書館的性質、任務,提出了對圖書館的業務工作、讀者工作、組織機構、人員編制、館舍設備、經費等各方面的具體要求。[32]“條例”規范了公共圖書館的業務活動,也加強了公共圖書館的組織管理。1982年11月9日至18日,文化部圖書館事業管理局在長沙召開開創圖書館事業新局面規劃座談會,會議制定了《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33]1978 年底,中國科學院頒布《中國科學院圖書情報工作暫行條例》(試行草案),明確了科學院系統圖書館的方針和任務。1978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圖書資料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圖書館、資料室的建設,搞好圖書資料的搜集、整理、管理和借閱”。[34]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1981)、《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1987,2002修訂)、《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1991,2003修訂)與《中等專業學校圖書館規程》(1997)等相繼出臺,促進了各類學校圖書館的發展。

90年代以來除宏觀的文化管理法規之外,《深圳經濟特區公共圖書館管理條例(試行)》(1997)、《內蒙古自治區公共圖書館管理條例》(2000)、《湖北省公共圖書館條例》(2001)和《北京市圖書館條例》(2002)等地方性圖書館法規先后頒布,《上海市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1996)、《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0)、《河南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2)、《浙江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3)、《烏魯木齊市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8)、《山東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2009)等地方性圖書館管理措施相繼出臺。此外,我國政府部門頒布的相關規定有:《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1987,1999修訂)、《國家工程技術圖書館章程》(2000)、《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2008)、《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2008)與《關于加強圖書館著作權保護工作的通知》(2009)等。這些法規尤其是公共圖書館法規的逐步發布,促使圖書館實施“惠及全民”、“普遍均等”與“以人為本”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近年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相關法規紛紛出爐,但2001年啟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法》早已胎死腹中,2005年啟動的《公共圖書館法》亦陷入停頓。

2.3 圖書館規范的普遍建立

1979年中國加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46),同年成立中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從1981年到1993年,該委員會制定了文獻分類、主題標引、書目著錄、書目交換、磁帶格式等39項標準,文獻工作規范化進入一個新階段。《文獻著錄總則》、《文獻主題標引規則》、《普通圖書著錄規則》、《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等著錄標準,促進了文獻編目尤其是聯合編目的規范化。2002年,《中國機讀規范格式》經審核后,由文化部作為行業標準(WH/T15-2002)頒布實施。2008年12月9日,全國圖書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負責“圖書館管理、服務,圖書館古籍善本的收藏、定級、維修、保護,圖書館環境等領域的標準化工作。”[35]國家圖書館等21家單位聯合開展《數字圖書館標準與規范建設》研究,制定《網絡資源描述元數據著錄規則》、《基本元數據應用規范》、《數字資源加工標準與操作指南》、《古籍著錄規則》等一系列核心標準規范[36],從而為數字圖書館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除編目分類、數字化建設等標準規范之外,我國還公布了《中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準則(試行)》(2003)、《文化行業國家職業標準 (試行)》(2004)、《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武漢宣言》(2005)、《圖書館文獻采訪工作者行為準則(征求意見稿)》(2006)、《關于全民閱讀的深圳宣言》(2006)、《全國圖書館企業信息服務蘇州宣言》(2007)、《北京市公共圖書館文明服務規范 (試行)》(2007)、《圖書館服務宣言》(2008) 、《江西省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試行)》(2008)等一系列圖書館規范。

各類型圖書館相繼開展評估,促進業務工作規范化與標準化。1983年3月和198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出版圖書情報委員會分別對上海文獻情報中心、蘭州文獻情報中心進行學術評議;1986年山東省率先進行高校圖書館評估,1991年國家教委下發《關于開展普通高等學校評估工作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評估指標體系大綱》和《關于指標體系大綱的說明》,至1993年全國至少有20個省(市、自治區)和5個部委所屬的高校圖書館進行了評估。[37]2003年以后,教育部分批次評估高校本科教學,其中就包括高校圖書館評估。1992年文化部啟動公共圖書館評估的前期工作,次年召開全國公共圖書館工作會議進行圖書館評估的部署與試點。1994年,文化部頒布《省級圖書館評估標準》、《地(市)級圖書館評估標準》與《縣級圖書館評估標準》,全面開展除西藏外30個省(自治區、市)2189所公共圖書館的評估活動,參評館占縣館以上公共圖書館的85%。[38]文化部又在1997年、2003年、2009年與2013年四次修訂省、地、縣級(含少兒圖書館)的評估標準,繼續推動公共圖書館的評估定級工作。

3 圖書館的業務工作:從變革到超越

3.1 圖書館業務工作的變革

隨著傳統圖書館逐漸向現代化轉型,其業務工作從手工操作的“分類編目”與“閉架管理”拓展到自動操作的“聯機協作”與“集成管理”。許多圖書館在“中心圖書館委員會”的組織下開展館際互借服務,如早在1978年6月遼寧地區中心圖書館委員會全體會議就通過“遼寧地區中心圖書館館際互借辦法”。[39]《省(自治區、市)圖書館工作條例》(1982)要求公共圖書館“逐步實行開架或半開架借閱制度”,《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1987)規定高校圖書館“逐步擴大書刊資料的開架范圍,實行常用書刊的開架閱覽、短期借閱”。[40]諸多圖書館敞開發放借書證、延長開館時間、實行開架借閱,甚至開展館際互借及參考咨詢服務。1986年12月深圳圖書館實施全開架的“三不要”管理:進館不要證、到閱覽室不要證、到書架取書不要辦理任何手續。[41]1996年12月上海圖書館新館對外開放并取消辦證限制,全面開展文獻檢索、信息咨詢、研究報告、情報代理等服務。1998年國家圖書館實行365天全候開館,次年其借閱人次躍升至298萬人次。[42]圖書館開始重視基層民眾與弱勢群體的文化權利,滿足殘疾人、農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及服刑人員等的信息需求。1987年我國創辦第一家盲人圖書館——蕪湖盲人圖書館,目前全國有100多家圖書館設立了盲人閱覽室。[43]2007年6月13日,首都圖書館在北京市女子監獄成立了流動服務站,專門為服刑人員免費提供圖書外借服務。[44]

公共圖書館逐漸向區縣、鄉鎮、街道蔓延,形成了“藏、查、借、閱、咨”一體化的管理方式。圖書館RFID系統應用方案是以RFID技術為基礎,結合計算機技術、PLC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實現圖書館前臺服務,該系統包括館員工作站、標簽轉換站、自助辦證、自助借還、館藏清點、安全門禁、智能導航檢索和自助圖書館等各個功能子系統。[45]自2006年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建成國內第一家RFID圖書館以來,深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東莞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等紛紛開通RFID自助服務。尤其是深圳圖書館2008年開啟“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項目,積極構筑傳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與自助圖書館三位一體的圖書館服務體系。許多圖書館開展上門服務、目錄咨詢、預約續借、館際互借、專題服務、代查代檢、虛擬參考、在線咨詢、在線閱讀、信息導航等,甚至通過構筑數字化平臺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一站式、個性化信息服務。當前圖書館業務流程重組備受關注,經過“聯采統編”、“業務外包”、“信息共享”及“虛擬服務”的變革之后,館務重心已從個體的“采編典閱”逐漸轉向網絡的“信息保障”、“參考咨詢”與“知識服務”。

3.2 圖書館業務協作的普及

70年代末80年代初,部際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各系統圖書館協調協作委員會及各地方協調組織紛紛成立,促使文革期間被迫中斷的外文書刊采購、聯合目錄編制、館員干部培訓、工作經驗交流、資源共享服務等業務協作重新恢復。1977年9月16日,北京圖書館等18個單位組成北京地區圖書館協作組,通過《北京地區圖書館協作組組織簡則》;12月上海圖書館等10個單位組成上海市圖書館協作委員會,恢復三大類型圖書館之間的業務協作。隨后各省成立或重設圖書館協作委員會/中心圖書館委員會,甚至組建跨地區的圖書館協作委員會,如華北地區五省市圖書館協作委員會(1980)、華東地區省級圖書館協作會(1983)、西北五省(區)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協作組(1984)、華北地區高校圖書館協作委員會(1985)、華東地區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協作組(1986)等。1987年10月,國家科委、文化部、國家教委與中國科學院等部、委、局成立“部際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46]旨在優化文獻布局、協調文獻采購、編制聯合目錄、開展館際互借、建立機檢系統等。全國各系統圖書館先后建立協調協作委員會,如全國醫學圖書館工作協調委員會(1979)與中國農業圖書館協會(1983)等。1977年全國圖書聯合目錄編輯組開始工作,次年向全國3000多個圖書館發行了685萬張印刷卡片。[47]1980年3月,第1次全國聯合目錄工作會議成立全國聯合目錄工作協調委員會,通過《全國聯合目錄工作協調委員會組織章程》草案。至1988年,已經編輯聯合目錄30余種。《概覽》表明:CALIS已有港澳地區大學圖書館、北美東亞圖書館及韓國教育學術情報院等成員單位,至2012年11月30日其聯合目錄用戶達1010家。

隨著卡片目錄、聯合編目、館際互借分別被機讀目錄、聯機編目與信息共享取代,圖書館業務協作也進入網絡化、虛擬化的時代。1990年珠江三角洲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網絡(ZSLAIS)成為我國首個地區性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它是廣東省圖書館的網絡中心、編目中心和書目檢索中心,協作開展聯機編目、聯機檢索、信息共享、館際互借與郵寄借書等業務工作。[48]1994年,公共、科研、高校、情報四大系統19家圖情單位組建“上海地區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協作網”,共同簽署外文書刊采購協作、資源共享館際協作等協議,開啟外文期刊采購分工、成員館一卡通用等大規模協作協調活動。[49]1997年江蘇60多所高校啟動“江蘇省高等學校文獻信息保障系統”,2004年9個泛珠江三角洲省會城市簽署《泛珠三角區域省會城市合作協議》。2005年廣東、福建、廣西、天津、吉林、山東等16個省市40多個公共圖書館合作建立了“聯合參考咨詢網”,2008年又改版升級為“聯合參考咨詢與文獻傳遞網”,注冊咨詢館員近400位,累計解答各類咨詢123.5萬例,免費遠程傳遞文獻400多萬篇。[50]此外,區域性圖書館協作網還有湖北省高校數字圖書館、珠江三角洲數字圖書館聯盟、浙江網絡圖書館等。

3.3 圖書館管理模式的構建

20世紀80年代,我國強化圖書館分部門管理:公共圖書館由文化部及各地文化行政機關管理,高校圖書館由國家教育委員會、相關部(委、局)和各省(市)教育廳(局)管理,科學專業圖書館由各部(委)和各地有關部門管理,工會圖書館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及各級工會管理,中小學圖書館由各地教育機構管理。1997年10月,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成立,從而有利于促進圖書館聯機聯合編目工作,實現書目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51]1999年初,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正式啟動,力圖構建“全國中心—地區中心—成員館”三級結構的文獻保障體系,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同年1月,國家圖書館主辦“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作會議”,全國124個圖書情報單位共同簽署《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倡議書》,力圖建立以國家級文獻信息資料網絡為主導、以地區級文獻信息資料網絡為基礎的全國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網絡。[52]這次會議倡議建立由全國協作網、區域協作網與省級協作網組成的三級協作網絡,推動跨地域、跨系統的圖書館館際協作。2000年,國內首個跨系統的虛擬科技文獻信息服務機構“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建立,形成了“統一采購、規范加工、聯合上網、資源共享”的科技文獻資源服務體系。

2002年深圳啟動醞釀已久的“圖書館之城”建設,至2010 年,全市627 座公共圖書館形成了行政隸屬式、需求參與式和流動分館式的總分館體系,構建了互通互聯、資源共享、一證通行、通借通還、自助服務的統一服務平臺。[53]2003年文化部、財政部實施“送書下鄉工程”,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杭州、蘇州等建立了鄉鎮社區分館或流動圖書館(站)。近年來,東部地區公共圖書館建設涌現出“蘇州模式”、“嘉興模式”、“杭州一證通”、“流動圖書館”、“延伸服務”等新舉措,其共同特點是“管理主體上移、網點布局下延、資源共享提高、服務規范統一、服務效益改善。”[54]我國高校圖書館實行總分館制管理模式,大多設立專業分館及校區分館,或者將院系資料室納入學校圖書館體系。中國科學院系統的科學與專業圖書館,在總體上也形成了總分館管理的模式。數字技術不斷突破實體組織及地理位置的局限,支撐跨系統與跨區域的總分館體系、區域圖書館聯盟、區域聯合協作等多種圖書館管理模式。長沙市圖書館網絡既有包括共建分館、直屬分館與街區自助館的總分館體系,又有包括同質性館與異質性館的圖書館聯盟,還有包括狹義協作(圖書館與圖書館)與廣義協作(圖書館與其它機構)的聯合協作。[55]上海市則已建立跨系統的市、區縣和街鎮的三級總分館體系,至2009年已成為有6個國家和地區、37家圖書館和情報所的80位參考咨詢專家加盟的全球性網上知識導航服務機構。[56]

4 圖書館的發展階段:從傳統到現代

4.1 傳統圖書館的技術運用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迫切需要加強圖書館業務管理,全面建立標準化的管理體系。1979年7月,505個單位歷時三年成功編制大型綜合性檢索工具《漢語主題詞表》(試用本),次年正式出版《漢語主題詞表》第一版。[57]1981年《中圖法》被國家標準局發文推薦為國家標準試用本,并被普遍應用于全國各類型圖書館的文獻分類。1994年,《中國分類主題詞表》(2005年第二版)正式出版。中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推出“著錄標準化運動”,依據《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先后頒布《文獻著錄總則》、《普通圖書著錄規則》、《連續出版物著錄規則》、《非書資料著錄規則》、《古籍著錄規則》。文獻分類規范化與文獻著錄標準化,是圖書館計算機管理與文獻信息共享的前提,為圖書館現代化與自動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0-90年代,國內引進了DIALOG、MEDLINE、ORBIT、ESA等國際聯機情報檢索系統,開發了“中國國家書目光盤數據庫”、“西文期刊聯合目錄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及“人民日報全文數據庫”等書目、期刊或報紙數據庫。

文化部圖書館事業管理局為了對各館舊文獻(包括善本和舊報紙)進行“再生性保護”,積極推動縮微復制工作,早在1983年底就舉辦了“縮微技術研討班”。1985至1986年召開了兩次“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工作會議”,第一次會議產生全國圖書館文獻復制工作協調委員會,成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CNMCLR)”,通過《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章程》(草案)并經文化部批準后發文實施。繼80年代圖書館縮微技術大應用之后,90年代又得到進一步發展。1996年底召開的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工作會議,討論了《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章程》和《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工作管理辦法》,推動了普通古籍、古舊文獻、金石善拓、古舊地圖、舊平裝書、民國期刊、革命文獻、地方文獻等文獻搶救工作。[58]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圖書館積極推廣文獻工作標準化與規范化,并逐步應用縮微技術、聲像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新技術。

4.2 現代圖書館的自動化建設

圖書館自動化是利用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高密度存貯技術,進行文獻采訪、編目、流通、檢索等,使圖書館的各項業務工作實現程序控制下的自動管理。[59]計算機編目是圖書館自動化的基本前提,圖書館自動化則是計算機編目的后續結果。1975年,劉國鈞在《圖書館工作》發文,首次在國內介紹美國的“馬爾克(MARC)”。1978年,朱南在北京圖書館第二次科學討論會上提出引進LC-MARC磁帶與建立西文圖書書目數據庫。[60]北京圖書館、中科院圖書館與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在1980年初成立“北京地區研究實驗西文圖書機讀目錄協作組”,利用美國國會圖書館機讀目錄開展西文圖書目錄模擬系統等實驗。北京圖書館1991年依據IFLA的《規范款目與參照款目指南》和《UNIMARC規范格式》,主持制定了《規范數據款目著錄規則》(草案)與《中國機讀規范格式(CNMARC)》(試用本);《規范數據款目著錄規則》(草案)幾經修訂后,1997年分編為《中文圖書名稱規范數據款目著錄規則》與《中文圖書主題規范數據款目著錄規則》;《中國機讀規范格式(CNMARC)》(試用本)經過1995年修訂及1997 年、1999年兩次推出使用手冊后,2002 年經文化部審定成為國家文化行業標準。[61]MARC是計算機可識別的文獻著錄格式,也是圖書館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交換格式,還是圖書館自動化的核心要件。

20世紀80年代,“微機西文期刊及書目管理系統”、“中西文兼容圖書館計算機管理集成系統”、“圖書館微型電腦通用管理系統”等圖書館計算機管理系統接連問世。尤其是1988年深圳圖書館立項研制的“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ILAS)”,成為我國用戶最多的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其用戶2007年達到近3000家。[62]到1989年,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空軍政治學院、深圳大學等高校實現圖書館計算機自動化管理。全國有50多個圖書情報單位設置終端,與國外9個系統進行聯機檢索,有100多個圖書館安裝了不同型號的計算機,用于館內業務管理。[63]90年代,我國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取得重大進展。國內涌現200余種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ILAS(深圳圖書館)、GLIS(清大新洋)、NLIS(北大圖書館)、MELINETS(北郵圖書館)、SULCMIS(深大圖書館)、Libsys(匯文軟件公司)、Data Trans-1000(丹誠軟件技術公司)等系統實用性較強。另外,Aleph500(以色列)、HORIZON(美國)等圖書館管理系統亦在國內落戶。至90年代末2000多個圖書館已使用圖書館管理集成系統,5-10%的圖書館已連接全國的通信網絡系統。[64]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通常包括文獻采訪、編目加工、書目查詢與流通管理等業務模塊,甚至集成館際互借、資源共享、參考咨詢以及辦公管理等各項工作。

4.3 數字圖書館的快速興起

繼自動化圖書館之后數字圖書館漸次興起,現代信息技術促使圖書館形態從實體走向虛擬、圖書館操作從手工走向自動化、館藏資源從印刷型走向數字化。我國數字圖書館研究與建設始于1995年,已初步形成資源建設、技術架構與遠程服務的標準規范。國家圖書館、國家科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等是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主要開拓者,尤其是國家圖書館牽頭研究“試驗型數字式圖書館”與實施“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國家圖書館1996年初向文化部申報“數字式圖書館實驗項目”,1997年獲批國家計委重點科技項目“試驗型數字式圖書館項目(CPDLP)”,1998年又向文化部申請立項“中國數字圖書館”,2000年正式成立“中國數字圖書館有限責任公司”,[65]2001年“國家圖書館二期暨國家數字圖書館基礎工程”經國務院批準立項。這個時期,一些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科學與專業圖書館等相繼實施數字圖書館計劃,甚至還產生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數字圖書館聯盟。2000年國家圖書館牽頭成立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中國數字圖書館聯盟”,其成員單位包括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等。2008年底,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承辦首屆由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倡議發起的“數字圖書館高層論壇”,與會代表共同簽署《數字文獻資源長期保存行動宣言》。[66]

許多圖書館設立數字參考咨詢部、數字資源部或信息資源部,利用RFID、智能終端、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開展數字服務。深圳圖書館(2006)與國家數字圖書館(2008)較早地配置RFID設備,支持標簽轉換、自助辦證、自助借還、館藏清點等業務工作,汕頭大學圖書館、陜西省圖書館、武漢市圖書館等紛紛運用RFID技術。“移動數字圖書館”提供以手機、平板電腦、掌上電腦等為個人終端的在線數字資源服務,國家圖書館在2008年12月22日正式啟動移動服務。讀者利用移動終端鏈接“掌上國圖”,就能享受短信服務、WAP網站、預借續借、國圖漫游及手機閱讀等虛擬服務。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開展OPAC機器人、百科機器人、導航機器人等機器人咨詢服務,能夠進行自主聊天、資源查詢、百科解答、學科導航及借閱提醒等。當前圖書館2.0完成了從信息收集到信息聚合的轉變,通過整合各種信息資源而成為社會的信息門戶,從而將信息服務從館內延伸到館外。未來圖書館是一個既非純粹電子化的又非完全虛擬化的場所,是一個既是大廈又是界面的圖書館。[67]數字圖書館建設給數字資源存取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用戶自由獲取從文獻單元轉向知識單元的數字資源為時不遠。(待續)

(來稿時間:2014年9月)

1.周文駿等.圖書館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699-700

2.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全國年度統計公報.[2014-01-21].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

3,23,26,63.黃宗忠.八十年代的中國圖書館事業.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5):103-110

4,32.鮑振西.在改革中前進:關于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回顧.江西圖書館學刊,1989(1):1-6

5.哈爾濱市檔案館.中國改革開放大事要覽.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5: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統計數據.[2014-02-26].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list.html

7.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2014-07-26].http://www.cydf.org.cn/

8.回望基金會三十年.[2014-07-26].http://www.sclf.org/ztjj/30years/hw/201206/t20120617_25896.htm

9.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為大連捐助50所有聲圖書室.[2014-07-26].http://www.sclf.org/mtjj/201405/t20140523_35117.htm

10.立人鄉村圖書館.[2014-07-15].http://www.xctsg.org/archives/75

11.淳安縣健華圖書館又添新成員.[2014-07-15]. http://www.zjlib.cn/Public/test3.asp?action=xiangxi&ColumnsArticleID={AAF4E9BE-C524-4698-AC3C-F29D4E2C03EC}

12.王子舟.民間力量建設圖書館的政策與模式.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26

13,20,24.鮑振西.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最好時期(上).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91(4):1-7,22

14.《2013-2014中國人閱讀指南報告》發布.[2014-07-15]. http://www.cssn.cn/zx/yw/201404/t20140423_1081722_1.shtml

15.王達生,王先沖.信息科技簡史.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233

16,22,27.李曉明,姜源綠.高校圖書館——歷史的足跡.大學圖書館學報,1999(4):40-41

17,57.張樹華,張久珍.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55-356

18.周和平.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2012.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91

19.王波等.2012年高校圖書館發展報告.[2014-07-15].http://162.105.140.111/tjpg/201311060956

21.黃宗忠.中國新型圖書館事業百年(1904-2004)(續).圖書館,2004(3):7-11

25.中國圖書館學會,國家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年鑒2010.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127-129

28.潘燕桃.《圖書館工作匯報提綱》及其歷史作用與重要影響.圖書館論壇,2010(6):107-113

29.《關于改進和加強圖書館工作的報告》會議紀要.圖書館學通訊,1988(1):7-9

30.鮑振西.深化改革 繼續前進──紀念《圖書館工作匯報提綱》通過十五周年.圖書與情報,1995(1):1-7

31.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介紹.[2014-07-31].http://www.ndcnc.gov.cn/gongcheng/jieshao/201212/t20121212_495375.htm

33.為開創我國圖書館事業新局面 文化部圖書館規劃座談會在長舉行.湘圖通訊,1982(6):1

34.上海圖書館.圖書館工作手冊.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0:4

35.李致忠.中國國家圖書館館史(1909-2009).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421

36.中國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建設.[2013-01-15].http://cdls2.nstl.gov.cn/

37.張兵.圖書館管理與實務.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7:450-451

38.賴茂生.信息資源管理教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76-177

39.山西省圖書館.中國圖書館事業三十年紀事1949-1979.太原:山西省圖書館學會,1979:144

40.郭錫龍.圖書館暨有關書刊管理法規匯覽.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426,532

41,62.譚祥金.深圳圖書館的成功之路.圖書館論壇,2007(3):159-162

42.李致忠.國家圖書館百年沿革與傳承.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5):13-20

43.北京首家盲人圖書館成立.[2014-07-31].http://news.cntv.cn/20110216/101586.shtml

44.降鞏民.北京文化藝術年鑒2008.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215

45.深圳市海恒智能技術有限公司.RFID技術在國內圖書館的發展及成功應用案例.[2014-07-31].http://success.rfidworld.com.cn/2010_2/2010291546458258.html

46.我國圖書情報界的一項改革——部際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成立.圖書館雜志,1988(1):5-6

47.周旭洲.一九七六年以來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及其估價.圖書館界,1984(3):1-5,57

48.莫少強.珠江三角洲地區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圖書館雜志,1995(1):25-30

49.王宗義.文獻資源共享的歷史與未來.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5):48-51

50.莫少強,伍清霞,張喜年.開放 合作 共享 服務.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2:2

51,58.張白影等.中國圖書館事業1996-2000.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834,65

52.萬群華,胡銀仿.新環境下圖書館建設與發展(下冊).武漢:武漢出版社,2007:391

53.李亮.深圳圖書館之城統一服務模式研究.圖書館學刊,2013(7):81-84

54.中國圖書館學會,國家圖書館.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2008.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7

55.楊思洛,王自洋.區域圖書館資源共享模式研究.國家圖書館學刊,2013(3):8-15

56.王世偉.公共圖書館是什么.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107

59.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201-202

60.張白影等.中國圖書館事業十年.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330-331

61.武永娜.中國文獻編目規范控制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3(3):27-29

64.中國圖書館學會.21世紀圖書館:發展與變革.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9

65.肖東發.中國圖書館年鑒2001.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210-211

66.姜火明.數字資源保存從宣言到行動.[2008-11-18].http://weibo.com/jiangyiba

67.胡蓉.數字圖書館析論.江西社會科學,2003(12):215-216

猜你喜歡
圖書館
去圖書館坐坐
發明與創新(2021年6期)2021-03-10 07:13:54
圖書館
圖書館里送流年
圖書館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12
夜間的圖書館
幽默大師(2019年5期)2019-05-14 05:39:38
圖書館里的小驚喜
圖書館 Library
幼兒畫刊(2018年11期)2018-12-03 05:11:44
時間重疊的圖書館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40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飛躍圖書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国产美女免费|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亚洲精品动漫| 色亚洲成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久久熟女AV|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一本综合久久| 三区在线视频|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区第一页|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毛片在线区| 99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91丝袜|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国产精品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亚洲综合天堂网|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在线毛片网站|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www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91蝌蚪窝|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啪啪国产视频| 婷婷激情亚洲|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欧美成人一级|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久久美女精品| 国产白丝av|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