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大波
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提問教學的開展成為當前教師所采用的基本方式之一,提問教學模式的運用不僅是構建師生和諧雙邊關系的重要基礎,而且成為教師指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重要載體之一。
小學英語對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應用習慣,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唐瑩2014)。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許多人認為英語學習無關緊要,讓位于數學與語文,2015年更有高考英語降分的改革,于是在這種“以考定教”思想的左右下,“備教材、備學生”就無法真正落到實處,課前的問題預設要么沒有,要么就是缺少著力點,置學生于被動地位,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更談不上開發學生的智力,這與對話教學的實質是背道而馳的。
有些教師將課堂提問作為渲染課堂氣氛的手段,為達此目的,就以“師生問答、生生問答”的方式貫穿于整個課堂,但是教學的質量卻得不到提升。教師在主導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遵循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問題的設計應“少而精”,要以質量較高的問題喚起課堂的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這就預示了小學英語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也導致課堂提問教學的不規則性。雖然教師的教學語言設計得不錯,但是這種提問無視學生思維的差異性,無視課堂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回答避重就輕,影響了課堂生成的有效性。
提問教學的開展必須立足于所教材料的教學目標而展開,否則就會陷入“無根之木”的尷尬境地。首先,提問教學的目標具有“貼近學生實際、操作性強”的特點。基于此,教師在備課之前首先就要深入地鉆研教材,了解自己學生的實際需求,盡可能地避免學生感到太容易或答不出的兩個極端,從而使得提問的難易程度比較接近大多數學生的接受程度。其次,問題的篩選具有可操作性。課堂提問環節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環節,提問的設計要力避隨心所欲,既要體現教材重點與難點,又能達到所教材料三維目標的基本要求。這樣,既能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在探究問題活動中的興趣,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能使教師及時了解課堂情況,調整教學對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1.問題的思考具有一定的不可預設性
問題的預設應該留有極大的自由空間,所謂的自由空間指問題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梯度,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使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問題的思考過程中都有所得,由此而激發大多數學生的求知欲,使之既能夠在同一個問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還能夠認識到團隊的力量。
如在教Unit 4 An English friend時,針對不同學生,筆者設計了以下四個不同層次的問題:
A.Is Wang Bing free now?
B.Who’s Tom?
C.Where does Tom live in?
D.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the text?
這種提問方式讓問題的設計具有一定的不可預設性,從而避免為學生思維設置條框限制,為學生思維的創新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多元化的提問方式激發學生創新活力
教師的提問應該盡量避免拘泥于單一化的固有模式之中,而是應該善于靈活運用多元化的提問方式,以提高師生互動的有效性,以切實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自主思考、自由提問、疑點探究、互助合作等都可以作為可選擇的方式,多元化提問方式的運用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在培養能力、創新思維等方面使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得以鍛煉。
3.留給學生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
“建構生態課堂”的建設,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做到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例如,在一次三年級公開課上,針對Unit 4 Where’s the bird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結合教師自創的動作歌曲On in under,教師設置了一個生動的對話教學情境,就把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課堂上來,由淺到深,由簡到難,順利突破教學難點。這樣,課堂之上留給學生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教師只起到點撥指導的作用,使學生由原來的依靠教師轉變為依靠自己,為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奠定基礎。
當個體在對話學習過程中不能獨立完成任務時,可以求助于其他同學或教師,這樣,學生可以通過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利用有效的學習資料,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如學習以“人物特征”為話題的對話時,通過多媒體課件,提供具有鮮明特征的人物或動物形象,有學生喜愛的明星人物:周杰倫、小沈陽、姚明等;有熟悉的卡通形象:白雪公主、孫悟空、豬八戒、喜洋洋、灰太狼等。這些形象或高大、或矮小,或強壯、或瘦弱,或可愛、或調皮。利用課件提供的文本材料:tall/short;big/small;fat/thin;cute/naughty。小組成員默契合作,說出了許多鮮活的句子。這樣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生每聽完一句話,就會開懷大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靈活運用句子,并用這些極富“生命力”的句子來充實對話,效果極佳。
在問題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要經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提出問題環節,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對文本產生質疑,由此而具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在分析問題環節,學生通過小組互助合作,歷經“提出自己的觀點—討論自己的觀點—借鑒別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觀點—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從而培養了自己的思辨能力。為此,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以推動對話教學。在整個對話中,教師分別對三個學生進行了不同的評價,每種評價都具有唯一性,這樣能使師生的互動更加有效,而且學生也會對這樣的評價感到滿意,這本身就是對他們的鼓勵。對此,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較為有利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對問題深層次的探究中去,激發其繼續探究的欲望。
對話課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課型之一,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劉連紅 2014)。“讓對話走進生活,在生活中討論話題”體現了英語話題教學的生活觀,能激勵學生積極探究,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智能學習方式,提高綜合學習能力。今后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可以嘗試在這方面入手。
如在教授At Christmas時,教師就讓學生在課前搜集我國春節與歐美國家節日的風俗習慣相關信息。課堂上,從歡快的Happy New Year歌曲聲中,學生很容易想到我國的春節,從而引出有關歐美國家圣誕節的話題。
How did you spend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這一問題為下一節的對話教學留下了余地。
在課堂提問中,學生的因素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決定了課堂提問的最終效果,因此說,抓住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這一關鍵點,就等于掌握了提高課堂提問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