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修璟 葛陳蓉
科技英語翻譯中“達”的缺失原因考
倪修璟葛陳蓉
科技英語的翻譯常常因較為注重譯文的“信”,即忠實,而忽略了譯文的“達”,即通順易懂,因此使得很多科技譯文在邏輯上不夠嚴密、語言上晦澀難懂。翻譯的目的,便是使譯文讀者能夠毫無障礙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因此,譯文必須符合漢語的規范與習慣,然而實踐中卻存在諸多“問題譯文”,故針對科技英語漢譯中“達”的缺失作根源性探究。
科技英語;翻譯;達;習慣用法
匈牙利著名翻譯家拉多·久爾吉(Lado Julgi)認為,翻譯是邏輯活動,譯文是邏輯活動的產品(楊文秀 2012:73)。科技英語有其自身的語言特征,內在邏輯性極為嚴密。因此,很多譯者認為科技英語的翻譯必須忠實,即注重形合,遵從原文的形式。然而,根據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廖七一 2006:88)。科技英語的翻譯屬于翻譯的一個部分,因而譯文讀者在閱讀科技譯文時應該與原文讀者閱讀科技原文時擁有同樣的反應,而不應得到不通、難懂、蹩腳的感染力,因此“達”便是科技英語翻譯中必須遵循的翻譯標準。所謂“達”,指的是譯文符合譯語語法結構及表達習慣,容易為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即譯文須明白曉暢、文理通順、結構合理、邏輯關系清楚,無死譯、硬譯、語言晦澀難懂的現象(趙萱、鄭仰成 2013:3)。然而,在科技英語翻譯實踐中,晦澀不通的譯文時常可見,追根尋源是由于譯者自身準確自如運用漢語的能力沒有達標,在翻譯過程中受到種種束縛,脫離了譯文的組句成文標準。
英語是一種形合型語言,其句式結構成樹狀結構,而漢語是一種意合型語言,其句式結構往往成竹狀結構(潘文國 2012:197),因此,英語的句子有時極為冗長復雜,而漢語句子一般則較為短小精煉。然而,不少譯者在翻譯時,對這兩種語言的特點把握不透,導致譯文讀來冗長繁瑣、不得要領。如:
1.At a still higher velocity,a point is reached when the particles are all just suspended in the upward flowing gas or liquid.(邢修祥 1985:348)
【譯1】當速度更高時,所有顆粒正好懸浮在向上流動的氣體或液體之中的情況就會被實現。
【譯2】當速度更快時,就達到這樣一種狀態:所有顆粒正好懸浮在向上流動的氣體或液體之中。
英語中常會出現被動句,但漢語中的被動句出現的頻率并不高,因此,直接將原文中的被動句譯作漢語中的被動態,讀起來實在相當奇怪,故譯句2將被動改作主動,同時將冗長的定語單獨提出來,讀起來輕松不少。
2.Minerals make it possible for man to design products in materials which have the properties required to perform certain specific functions.
【譯1】礦物使得人類設計具有為完成某些特定使命所需的種種性質的材料的產品成為可能。
【譯2】人們常常需要設計能夠完成某些特定任務的產品,這些產品必須用具有種種特性的材料來制造,這只有在有了種種礦物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實現。(邢修祥 1985:352)
英語中的定語從句往往非常長,但漢語卻不喜如此。譯句1過分拘泥于原文,在動賓之間加上了較長的定語,使得整句話讀起來非常累,改為譯句2則比較符合漢語習慣。
3.It is clear that ice will melt away when heated.
【譯1】這是很顯然的:被加熱時,冰會融化。
【譯2】顯然,冰受熱會融化。
英譯漢時,我們必須考慮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結構,若完全“復制”英語,譯文必然不像漢語。如這句話中,將It is clear譯作“這是很顯然的”使得整句話顯得很啰唆,所以不如將其譯作“顯然”。此外,針對英語的被動語態,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受”“挨”等動詞進行轉化,會使得譯文更加貼近漢語的表達方式。
英漢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不同,英語中的有些詞若是硬譯為對應的漢語,會導致譯文不夠準確或難以理解。因此,為了更為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我們在翻譯時往往需要采用增譯的方法,使原文隱含的意思明確化。
1.The consumption of coal varies with the season and the area.
【譯1】煤的消耗隨季節和地域改變。
【譯2】耗煤量隨季節和地域改變。
譯句1雖然對原文很忠實,但并不太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漢語中在表示“多少”時,往往會加上“量”,使譯文的邏輯、語氣更加通暢。
2.Because of this attraction,some very smooth surfaces hold on to each other when they are pressed together.(邢修祥 1985:337)
【譯1】由于這種引力,某些很光滑的表面壓合在一起的時候,彼此粘得很緊。
【譯2】由于這種引力作用,某些很光滑的表面壓合在一起時,彼此粘得很緊。
有些詞語在用英語表達時是沒問題的,但若譯作相對應的漢語則不夠通暢,或者說并不符合科技文本的表達方式,因而需要加以補充,故這里需在“引力”后加上“作用”二字。
3.In addition to the speed,the computer has another advantage:reliability.
【譯1】除了速度,該電腦還有另一個優點:可靠。
【譯2】除了速度快,該電腦還有另一個優點:可靠。
“除了速度”是表意不明的翻譯,因此在譯入漢語時要做出補充。譯句2在“速度”一詞后增譯了“快”字,譯文一下子就通暢多了。
英語語言注重邏輯性的顯性,而漢語語言的邏輯性則蘊含在行文之中。因此,英語句子中的連詞、介詞等在漢譯時必須弄清其原意,選擇恰當的漢語結構,力求譯文的簡潔。
1.In designing a chemical reactor operating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s,the problem of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邢修祥1985:339)
【譯1】在設計高溫高壓下作業的反應器應綜合考慮膨脹和收縮問題。
【譯2】設計高溫高壓下作業的反應器應綜合考慮膨脹和收縮問題。
英語的介詞常常在句子建構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將其照搬、譯入漢語則可能顯得多余,因此,在翻譯時需要將其省略。這里將“在”省略,譯句便更加簡練。
2.Different crystals differ in their melting point.
【譯1】不同的晶體,它們的熔點不同。
【譯2】不同的晶體具有不同的熔點。
英語喜用物主代詞,但將其譯出則會讓譯文變得啰唆、散亂,故而在翻譯時適時地將物主代詞省略不譯,更加符合語言簡練化的原則。
3.If we want to figure out the pressure,we have to use this formula.
【譯1】如果我們想要算出壓強,我們就要使用這個公式。
【譯2】要想算出壓強,就要使用這個公式。
英語句子的邏輯通常要利用連詞,而漢語的邏輯關系往往暗含在句子中,所以在翻譯時常常不需要將連詞譯出。與此同時,英語中的we,you等人稱代詞有時只是一種泛指,并不需要譯出。解決這兩個問題后,譯句2明顯比譯句1要簡潔、通暢。
單詞本無意,但一個單詞在英語中往往有多種含義,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因此,詞義常需譯者根據上下文的關系來確定。
1.Organic compounds seemed to be quite different in nature and behavior.
【譯1】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和行為似乎大不相同。
【譯2】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和性狀似乎大不相同。(蔣太培 1985:265)
behavior這個詞雖然我們很熟悉,但有時卻不能將其翻譯準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將其譯作“行為”,但單詞在具體的語境下則有其特殊的含義,在生物學中常常譯作“習性”,在化學中則習慣譯作“性狀”,因此,譯者在進行科技翻譯時要準確定位單詞的真正意思。
2.Projects become more ambitious in scale and speed,and the costs of disorganization and delay become heavier.
【譯1】由于工程項目在規模和速度上越來越有野心,因此,組織混亂和工期延誤造成的損失也更為嚴重。
【譯2】由于工程項目的規模越來越大,建設速度越來越快,因此,組織混亂和工期延誤造成的損失也更為嚴重。(楊文秀 2012:74-75)
要想翻譯好這里的 ambitious in scale and speed,便不能拘泥于ambitious的表面詞義“有野心的”,而應該根據其后的短語in scale and speed譯為“規模大、速度快”。
3.As speed built up so did the pressure of air which flowed into openings under a thin aluminum sheet designed to protect Skylob against tiny meteorites.
【譯1】速度建立起來時,流進一個薄鋁屏下面空隙里的空氣的壓力也增大了;按其設計,薄鋁屏能保護天空實驗室,使其免遭微隕石雨的襲擊。
【譯2】速度增大時,流進一個薄鋁屏下面空隙里的空氣的壓力也增大了;按其設計,薄鋁屏能保護天空實驗室,使其免遭微隕石雨的襲擊。(蔣太培1985:266)
build up通常譯作“建立”,但“速度”與“建立”搭配并不符合漢語的表達,這時便需做出調整,將其譯作“增大”,這樣行文才能順暢、明了。
英語與漢語的語言構造和表達方式不同,對詞性的喜好程度不同,因此,在翻譯時常需進行詞性的轉換,實現譯文的地道化。
1.Smart phones are fairly recent development.
【譯1】智能手機是新近的發展。
【譯2】智能手機是最近才發展起來的。
譯句1照搬了原文的詞序,導致譯文表達不暢,不符合譯入語的習慣,因此在處理這句話時應對原文中的詞性進行轉換,將形容詞轉化為副詞,這樣才比較符合漢語的習慣。
2.This engine is shown schematically in Fig.10.
【譯1】這個發動機被簡要地呈現在圖10中。
【譯2】圖10是這個發動機的簡圖。
在這個句子中,將schematically譯作副詞使得譯句拖得很長,明白的意思也被表述地復雜化了,而將該詞轉化為名詞,譯作“簡圖”,意思一下子就明晰了。
3.In the case of large motors,it is desirable that there should be an adequate starting torque and some control over speed.
【譯1】對于大型電動機來說,足夠的啟動轉矩且能實現速度調節是所想要的。
【譯2】對于大型電動機來說,最好有較大的啟動轉矩,并能調節速度。
在這句話中,如果將desirable硬譯成其字面意“所想要的”,就勢必會拉長句子的主語,導致整個句子頭重腳輕,讀起來沒有順暢之感。但如果將其轉化為副詞,句子的意思便很明了,讀來也不累贅。
英漢語言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在對科技英語翻譯時自當有諸多細節需要譯者關注。科技英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譯者的理解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是譯者自身對漢語的掌握與運用程度還沒有達標。我們在進行英漢翻譯時,常常會遇到原文意思已經理解,但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達,這便顯示出譯者對漢語語言的駕馭能力還有所欠缺。對譯者而言,多閱讀英語原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中文進補,提高自身對母語的運用能力;否則,譯者翻譯出的文字會讓讀者無法理解,這樣的結局對譯者而言難免可悲了一些。
引用文獻
蔣太培.1985.科技英語翻譯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海洋出版社.
廖七一.2006.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
潘文國.2012.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邢修祥.1985.科技英語讀譯指南[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楊文秀.2012.科技英語翻譯讀本[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趙萱,鄭仰成.2013.科技英語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作者信息:倪修璟:200093,上海,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葛陳蓉:10087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外語學院
教育信息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