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初級中學賀劍英(特級教師)
離學生近些,再近些
——語文教學中如何與學生平等對話的一點心得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初級中學賀劍英(特級教師)
在平時與語文教育界同仁交流中,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學生對語文學習興味索然,上課極不投入,表現出一種“游離”狀態,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即便是一些優秀教師,也偶有如此苦惱:備課時想的很精彩,上課時顯得很無奈(特別是一些競賽性的借班上課)。探究此類現象的根源,我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老師未能真正“走近”學生恐怕也是一個致命傷。
如果教師能夠走近學生,蹲下身子,與他們進行平等對話,那么學生將還你一份驚喜。怎樣實現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呢?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做到“三多”尤為重要。
縱觀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教師對教法考慮太多,而對文本研讀不透;或對文本研究過多,而對學生了解不夠。這樣的備課在本質上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有悖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丟棄了學習的主體——學生而在讀文本、選教法,是一種沒有“根基”的備課,很可能就是在做“吃力不討好”的事。要追求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還應在課前先好好琢磨,讀懂“學生”這本書。
1.關注認知現狀
有許多教師,把“尊重學生”掛在嘴上,也很可能把所謂的“尊重”通過教學語言、教學方式這些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我看來,尊重學生更重要的應該是真正地、全面地關注學生,盡可能地去了解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閱讀能力,了解他們的需求、思想、感情和愿望,了解他們在閱讀中可能遇到的障礙等。從學生的認知現狀出發,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才能讓他們真正投入到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從而在語文的天地里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獲。
比如季羨林的《幽靜悲劇》,作者把一株古藤蘿的悲劇,視作幽徑的悲劇,燕園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揭露了令人無比痛心的、愚氓滅美的現實,抒發了矢志維護真、善、美的決心。文章語言精練、純粹、通俗而又雅致,兼用了一些文言詞語,使用了不少成語、四字短語,是一篇極美的散文。然而,對于一個對文章、對季老、對燕園知之甚少的初中學生而言,要去體會作者純真、崇高的感情,領悟深刻蘊藉的主題,賞析純粹雅致的語言,無疑存在較大的難度,如果教師不去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去排解學生的閱讀障礙,不給學生架設必要的“階梯”,他們是很難達成“讀懂、讀透”文本的目標的。
2.了解閱讀興趣
有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的潛能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學生閱讀,各有所愛。對于學生的閱讀愛好,曾有人作過調查,大多數初中生最喜歡看的是漫畫、卡通和網絡小說,被當前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的同齡人、當紅作家的作品也很吸引他們的“眼球”。因為這類作品短小精悍,讀起來輕松、自在,鮮活的畫面、生動的情節,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現行教材中是比較“稀罕”的。成年人認為富有哲理、文質兼美的文章,恰恰又是學生認為意義不大或艱深難懂的。如何化解這對矛盾?筆者認為,我們語文教師大有可為:辦法一,將教材中的文本借助多樣的教法,以鮮活的形式給學生演繹出來,學生自然興趣盎然;辦法二,將書報雜志中的“時尚”美文替換教材中的部分“老面孔”(經典作品除外),經常給學生送些“活水”,學生自然愿意吮吸;辦法三,讓學生自己“尋覓”優秀作品,向同學推薦,領同學欣賞,學生自然倍感新鮮。了解了學生的喜好,并盡可能“投其所好”,學生就會喜歡讀、認真讀、讀進去。
3.尊重個性差異
每個學生都是有獨特個性的人,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方面的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獨特的心理世界,有各自獨特的智力傾向性。這些獨特性意味著人的差異性,這種差異不僅是教育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為我們認識學生的差異性、理解學生的不同學習傾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框架。我們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就是尊重科學,就是在保護他們發展的最大可能性。對于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方式,這是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做到的。但在同一學習任務中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嘗試機會,給每一個學生留一點選擇的余地。捫心自問,我們教師有幾人能做到呢?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和方法。比如背誦,有同學喜歡放聲朗讀來記憶,有的喜歡列出提綱來記憶,有的喜歡抄抄寫寫來記憶,有的喜歡提取關鍵詞來記憶,也有的喜歡憑借語感來記憶,還有的喜歡借助與同伴的競賽來記憶……所以在課前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努力給學生預留自由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機會選擇屬于自己的最優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如果我們的教師在課前能靜下心來多琢磨琢磨:學生認知現狀如何,閱讀興趣在哪,個性差異多大,據此再去設計教案,相信會與學生走得更近,教學的針對性也會更強。
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無疑是預設的結果。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過分強調教學設計的嚴謹和細密,課堂上一切都圍繞既定的目標、既定的程序展開,教學的過程就是使勁把學生往預先的設計上“引”的過程。至于學生的表現、學生的需求很可能都落到了教師的“視野”之外,被忽略不計了。這樣的課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視“生成”資源,自然就不可能產生新思維、新思想、新知識,不可能帶來預設外的驚喜,不可能實現精彩靈動,不可能走向優質高效。
要想課堂靈動,要想課堂精彩,教師在課堂上“看”的功夫(觀察能力)很重要,“看”了之后采取的行動很重要。根據個人的實踐經歷,借助以下三招,你的教學將更貼近學生,將更有效:
1.相機升降目標
備課時制定的教學目標并不是不可調整的唯一行為方向,也不是行為檢測的唯一標準。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外部的客觀條件、學生的學習狀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化,因此,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學習實情,在預設目標中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在課堂推進中進行合理的“升降”,使之更接近學生“跳一跳,摘得到”的水平。
比如,筆者有一次借班上課,課文為《幽徑悲劇》,預設的目標中第一條即為“通過查閱工具書,參看頁下注,掌握文中生字詞的音、形、義”。上課時發現全班50多位同學居然無一人有《現代漢語詞典》等常用工具書,面對這樣的“條件”,只能把目標降為“根據上下文和自己的閱讀經驗,推測生字詞的大意”(有困難之處,老師作提示、引導)。如果不作這樣的“降級”調整,教學將無法順利推進,其余目標也將無法達成。再如另一次借班上《陋室銘》一文,由于事先該班語文老師強調要充分預習,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到上課時絕大多數已能背誦全文。在這樣的情形下,筆者很自然地將課前預設的“能當堂背誦課文”這一目標“升級”,改為“能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并說出這樣處理的緣由”。這樣就對學生構成了新的挑戰,激起了他們“比試”的欲望,使教學的實際效果超越了課前的預設,獲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
2.巧妙運用留白
“留白”藝術是一切藝術共有的表現手法,文藝創作中的適當留白,能使讀者產生充分的想象,對文藝形象和意境進行積極再創造??芍^“言已盡而意無窮”“此時無聲勝有聲”。在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留白”藝術,有助于學生展示豐富、獨特的內心世界,保證其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的開闊性,使語文教學能更好地體現其獨特的魅力:①難點留白。在教學中,當學生遇到了難點又一時無法解決時,我們教師不要急于逼著學生“迎難而上”,不妨先放一放,存疑留白。等學到一定時候,讓這些難點自然化解,使學生可以享受“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②評價留白。即時性評價是傳統課堂教學中普遍運用的評價手段。但這種做法對學生學習過程、知識和能力的生成過程缺乏應有的“關照”。如果采用延遲性評價,暫時不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終結”評價,而是讓他們在進一步的學習討論中感悟或修正已有的答案,并逐步完善,使學生擁有“自圓其說”的時間與空間。老師的這種“期待”,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③作業留白。傳統的作業布置,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同樣的內容,期待達到同一目標,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其實學生就是有差異的個體,發展性教學理論視“差異”為資源。在布置作業時,教師不妨和學生共同研究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布置一些自選作業,給學生留下自主學習的空間。這樣做,使教學由首先關注知識轉向了首先關注人。學生就會將學習視為一種自主的、賞心悅目的、最具創作力的活動。例如,筆者教學泰格特的《窗》一文后,布置了必須完成的基本題:選擇文中的五個成語造句或寫一段語意連貫的話;讓學生自由選擇給小小說續寫結尾;給親友講述“窗”的故事,說說自己讀了本文后獲得的人生啟迪等。選擇其中一到兩題完成。結果每一個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都大增,質量也令人滿意。
3.靈活增刪環節
課堂千變萬化,有著較強的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學生一旦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就要作出靈活的反應,適當增刪教學環節。比如,筆者有一次參加初中語文優質課評比活動,執教的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七顆鉆石》,當講到“愛心”無價時,引用到了《愛的奉獻》中的歌詞,想不到學生居然很感興趣,說班上一位女生這首歌唱得極好,在校園歌手大賽中還得過一等獎??粗鴮W生高漲的情緒,我想,雖然事先沒有安排“唱”這一環節,但既然有此資源,我為何要錯過呢?于是我帶領全班同學一起熱烈鼓掌,邀請那位女生用歌聲來演繹“愛心”,并將這一環節自然融入全部教學之中,學生的情緒受到了感染,學得更投入、更動情了,教學效果超過了“預期”,這種“教學機智”,獲得了評委老師和觀摩老師的一致好評。這是一個“增補”的案例。反之,在授課過程中,當我們發現一個教學環節(或一個教學創意、一個教學課件、一段教學用語)游離了教學目標、遠離了學生的“狀態”的時候,它就是再美、再好,也要忍痛割愛,果斷“刪除”。
如果我們老師擁有一雙“慧眼”,課上多觀察、細觀察,根據學生學習實情靈活選用應對策略,定能使師生配合更默契,情感更融洽。
課堂教學效果究竟如何,優點、不足又在哪,老師們一般會請專家、同行對自己作出評價,自己也會經常反思,這些做法對于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無疑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有益的。但如果把課后交流的范圍僅僅局限于此顯然不夠。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如想了解自己教學的實情,課后與學生的交流極為重要。教師應經常詢問學生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意見,包括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聽課的情緒、學習的效果、學習的困惑、需要教師怎樣教學的愿望等,這樣做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學理念,便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這種形式也兼顧了個體,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形式有很多,常見的有以下三種,它們各有優勢:直接對話可以加深師生情感;問卷調查可以了解全局;借助書信(及QQ、微信等)可使交流深入。
相比交流形式而言,交流的內容更為重要。教師課后與學生交流,可圍繞三個方面展開:
1.談收獲
一堂課結束,學生收獲了什么,這直接指向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比如筆者在執教沈從文的《端午日》一文后,就讓學生暢談學習所得:
生1:我覺得這個節日很有意思。我知道了茶垌百姓過端午的許多習俗,也感受到了他們在這些習俗中寄予的美好心愿。
生2:從龍舟競賽中,我知道了團隊精神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學會合作。
生3:今天課堂上,我聽到了其他同學許多精彩的發言,尤其是他們給過端午獻上的金點子,真的很有創意。
了解學生的“得”,其實也就是在度量課堂教學的“得”。
2.說困惑
課后學生仍存在困惑是十分正常的。關注其困惑,再為其解惑,既是我們為人師的職責,也是為他們后續學習夯實基礎、掃除障礙必須完成的“善后”工作。再以《端午日》課后交流為例:
生1:端午節明明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卻為何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生2:為什么現在像端午節這樣的傳統節日過節氛圍遠不如洋節了呢?……
師生共解困惑的過程,既是將學習往縱深處推進的過程,也是師生走得更近的過程。
3.提建議
一堂真實的課,往往是成功與遺憾共存,亮點伴瑕疵同行。哪些去,哪些留,哪些增,哪些減,老師不妨也聽聽學生的心聲。仍以《端午日》課后學生所提建議為例:
生1:老師在課堂上讓我們合作,給我們時間討論,給每一個同學表達的機會,這種學習方式我喜歡。
生2:課上播放的MTV《賽龍舟》,給我們帶來了現場版的享受,希望以后能多一點這樣的“享受”。
生3:老師指導的朗讀方法很管用,以后再多一點這樣的鍛煉,相信我們的水平會提高……
學生的建議一旦被采納,他們與教師的親密度就會增加,默契感就會增強,學習熱情也會隨之高漲。
當然,對于學生的反饋意見,我們教師要科學地“處理”,在聽取的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教學過程。“走近”不等于“遷就”,對待他們存在明顯偏差的意見,教師不能簡單適從,要善于去偽存真,否則,會降低教學效果。
如果一位老師能真正做到課前走近學生,多了解一下他們的內心需求;課中走近學生,多“順從”他們的學習實情;課后走近學生,多傾聽他們的真實評價,那么你與學生的心自然就貼得近了,你距離“精彩課堂”自然就近了,你距離一個成功的老師也自然就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