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天一中學衛曉燕張春華(特級教師)
《群英會蔣干中計》自主閱讀課型設計
☉江蘇省天一中學衛曉燕張春華(特級教師)
導入語:《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請同學們用一個成語概括一下它的含義。
學生:“兵不厭詐。”
教師:《群英會蔣干中計》就是兵不厭詐實施反間計的典型。蔣干是《三國演義》中的特殊人物。兩下江南,兩次中計。群英會上,害得曹操中了反間計,殺了蔡瑁、張允;“發現”龐統,害得曹操又中了連環計,曹操八十三萬大軍一敗涂地,蔣干可算得上東吳的超級“助手”。周瑜在群英會上是如何施計,蔣干、曹操是如何中計的?這堂課我們采用批注法進行閱讀。
學生快速閱讀,按照整個事件的先后順序,理清故事情節,在課文中標示出來。師生簡要交流,得出故事情節結構(課件展示):
群英會蔣干中計
1—3段開端周瑜決定除蔡、張。
4—6段發展周瑜設下反間計,群英會上迷
敵人。
7—8段高潮周瑜裝醉泄秘密,蔣干上鉤盜
密信。
9段結局曹操中計殺蔡、張。
10段尾聲周瑜聞訊慶計成。
(一)明確要求
批注法的一般做法是:
1.找出對理解文本內容有重大作用的關鍵詞,用符號標出來。
2.找出作者的核心觀點和態度,用符號標出來。
3.在書本空白處作批注。或贊同,或補充,或修改,或駁斥,或闡發。
(二)示范引路
出示毛宗崗批注《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片段,讓學生明白批注評點的具體做法(括號內為批注):
①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俊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今則“置之死地而竟死矣”)馬俊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困守窮山以待外應,豈亦兵書中有此策邪?)
②平曰“……某引兵沖殺十余次,皆不能入。(十余次在此補出)……因見街亭并無伏路軍,以此心疑,登高望之。(此句亦是補出)只見魏延、高翔被魏兵圍住,某即殺入重圍,救出二將,就同參軍并在一處。某恐失卻陽平關,因此急來固守,非某之不諫也。(將上項事訴說一遍,凡載之未詳者,皆于王平口中補出)
(三)話題帶動
1.批注周瑜與蔣干會晤過程中,周瑜之“笑”、蔣干之“驚”。
2.一封假書信為什么能瞞過蔣干、曹操二人?
(四)自主閱讀,批注評點
學生在教學任務的指引下自主閱讀,在自讀的時候,在書本空白處寫旁批。批注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就是發現探究的過程,就是品味鑒賞的過程,就是自主發現的過程,就是全員參與的過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批注的情況,因材施教,給予指導,同時發現問題,利于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和內容。
(五)師生交流,分享與釋疑
教師組織學生對所批注內容進行交流,一是分享。交流分享同學們的鑒賞成果。每位同學的基礎不同,審美情趣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所以鑒賞的角度也會不同,交流的重點也會各異。二是釋疑。有的同學在批注的過程中會發現一些問題,產生一些疑問,通過交流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三是思維碰撞。通過碰撞,對問題進行整合,產生新的更有價值的問題。
圍繞剛才出示的幾個問題,師生進行批注交流。
話題一:周瑜與蔣干會晤過程中,周瑜有“六笑”,蔣干有“四驚”。
1.周瑜的“六笑”批注交流示例
①“聞干至,笑謂諸將曰:‘說客至矣。’”——他在與敵斗爭中操著主動權,極為自信。你有百萬雄兵,我有錦囊妙計,這里設下十面埋伏,只等你來自投陷阱,是從容的笑。
②“瑜笑曰:‘吾雖不及師曠之聰,聞弦歌而知雅意。’”——自己早已看透了蔣干的來意,先發制人,嘲笑蔣干欲蓋彌彰。是料事如神、驕矜瀟灑的笑。
③“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為曹氏作說客耳。既無此心,何速去也?’”——虛情假意地對蔣干表示親近,穩住他,以便讓他上鉤。慶幸反間妙計有了牽線人,此刻該引魚上鉤了。
④“說罷,大笑暢飲。”——讓蔣干感到自己毫無戒心,以便麻痹蔣干。
⑤“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與子翼同學業時,不曾望有今日!’”——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也讓蔣干認識到周瑜抗曹之心不可動搖。
⑥“言罷大笑,蔣干面如土色。”——進一步顯示自己在東吳的地位,以絕蔣干勸降的念頭。
從這幾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瀟灑豪放的性格和穩操勝券的自信。
2.蔣干的“四驚”批注交流示例
蔣干“愕然”:周瑜開口便說破,何等聰明!
蔣干“驚愕”:監酒戒言公事,想開口而不得。
蔣干“面如土色”:周瑜慷慨豪邁,立場堅定,更加使他開口不得。
蔣干(看信)“大驚”:蔡張怎么會給周瑜寫信?莫不是蔡張結連東吳?
蔣干的“四驚”其實仍是為了突出周瑜的智謀超人和穩操勝券的自信。
話題二:一封假書信為什么能瞞過蔣干、曹操二人?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注意結合矛盾雙方并抓住周瑜、蔣干的“醉”與“睡”的細節,看它是如何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
師生交流,歸納。
師生交流探究,出示毛宗崗批注《三國演義》中的一段,進行比較。(略)
這部小說在寫作手法等方面有許多啟發,例如環環相扣、層層鋪墊的寫法,細節、對比等。在寫作手法上還可能產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碰撞產生的火花就是探究的成果,甚至可以拓展到課外。課堂有教師預設的內容,但對于這類課型來說,更多的是課堂生成。作為一個動態的課堂,通過探究和交流,應該會撞擊出很多火花。交流的過程一方面解決了一些疑問,同時也會在課堂中生成一些新的問題,推動課堂走向課外,推動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思想更加深刻,推動學習的過程更加深入。例如:
1.周瑜什么時候寫的書信?蔣、曹難道不會核對筆跡?情節是否有失真實性?
2.蔣干是里通敵方的內奸嗎?蔣干壞了曹操那么大的事,為什么不殺他?
3.如果改為“蔡瑁、張允臺啟”(與“蔡瑁、張允謹封”對比),蔣干、曹操還會上當嗎?
(一)授之以漁,由“這一篇”學會“這一類”
自主閱讀不是走馬觀花,它有略讀、精讀之分,對于經典作品,更要通過精讀讀出其精髓。課堂指導學生運用傳統有效的“批注法”實施自主閱讀,它融詩性與理性于一爐,是審美的斷片,是瞬間思想的火花。林黛玉進賈府時提醒自己要“步步留心,時時在意”,讀書也是如此。
在本課設計展開“批注法”教學前有一個前奏,即“概括情節”。如果說“批注法”屬于精讀的范疇,那么“概括情節”便屬于略讀。宏觀的閱讀內容和微觀的細節展現,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就啟示同學們,自主閱讀時先略讀,再精讀。批注法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題,領略文本精致的美、深層次的要義。《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類古典小說,文本篇幅較長,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都可以運用批注法組織教學。讓學生養成讀書動筆、隨讀隨批注的良好習慣。
(二)設計簡約目標,力爭一課一得
一堂課與其面面俱到,“眼花繚亂”,不如將教學目標定位集中一點,簡約一點,力爭“一課一得”。這樣學生也就有充分的思考、充足的時間自主學習了。這堂課圍繞兩個重點組織教學:一是批注法的運用,是讀書的方法策略層面的內容;二是自主閱讀意識的強化,是讀書的精神思想層面的內容。一堂課45分鐘,老師要勇于更要善于對課堂內容作出取舍。
從實際的學習過程和效果來看,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來,有優質的思維參與,讀出了許多真實的、個性化的理解,有了深層次問題的交流和碰撞。真正作到了動腦、動手、動口,是一次愉快而有效的嘗試。
(三)教師精巧引導,學生精彩生成
經常聽到老師們交流聽課體會時說:“這個班的學生真能思考,真會表達。”嘖嘖稱贊之余,是掩飾不住的羨慕之情。殊不知,為了能讓學生們充分主動地思考、碰撞、理解,甚至是有新鮮的隨堂生成,任課教師作足了準備,動足了腦筋。學生優秀的表現,源于教師的深度備課和即時教學智慧。自主閱讀的課堂,教師不是輕松了,而是面臨更大的挑戰。
教師要設計利于學生自主閱讀的問題。自主閱讀課,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參與度更高,自由度更強。教師更應該是組織者、指導者、啟發者。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有精彩的學習表現,但是,不是每一個呈現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呈現什么?怎么呈現?這都要由教師組織和引導。我們要精心設計教學重點,設計思考和活動的主要環節,研究提問的角度和方式。例如話題一:周瑜與蔣干會晤過程中,周瑜的“六笑”、蔣干的“四驚”。這個話題對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幫助很大,是必要而及時的。自主閱讀不等于自由閱讀,更不等于無重點、無主題閱讀,只有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才是有意義的。例如話題二“一封假書信為什么能瞞過蔣干、曹操二人?”就是引導學生探究曲折情節背后的邏輯關系,“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通過這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來引領,學生探究的熱情被激活,被點燃。
教師備課要深度解讀文本,讀出自己的體會,產生建立在自身情感體驗上的認識,而不是僅僅依靠參考書的現成答案。學生原汁原味的體會在教參上是看不到的,是教師細致解讀文本的結果。教師還要有整合判斷學生信息的能力。課堂上學生語言信息常常是瑣碎、零亂的,我們不能讓無價值、無厘頭的內容干擾了主要教學目標,更不能讓錯誤的內容誤導了學生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