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第三中學 董金剛
“問”似看山不喜平
——例談“曲問”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河南省濮陽市第三中學董金剛
提問是推動課堂閱讀教學的常規手段、重要手段。提升問題質量、優化提問設計,是研究與改進課堂閱讀教學的重要路徑之一。近段時間,在研讀名師課例和反思自身實踐的過程中,我對“曲問”提問手法及其教學效果有了較多認識。
“曲問”,顧名思義,即迂回曲折地問、旁敲側擊地問,有別于直奔目標的“直問”。“曲問”手法可化難為易,提示路徑;可變呆為趣,遙叮意圖;也可小處著眼,透視個性。
賞析重要句段在文章內容、結構等方面的作用,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令許多學生望而生畏的一項學習內容。面對精彩的句段,學生往往不知從哪里入手、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思考與探究,教師應如何設計提問,才能給予學生有效的探究指導呢?
江蘇特級教師柳詠梅執教巴金先生的《月》時,在聽讀課文,圈出、賞析文中表現月的特點的短語或句子之后,設計了“話題研討”活動:“因為有了第四段……”指導學生開展了豐富的賞析活動——
因為有了第四段,第三段中“我”的“這感覺”就得以展開描述。
因為有了第四段,我們從“海上”“山間”“園內”“街中”“露臺上”這五個地點的轉移看到了地點的改變、視野的改變———由大而小、由遠而近;它們代表了整個世間,讓我們感受到整個社會“寒光冷氣”無處不在(這是空間上的月光寒冷)。
因為有了第四段,我們體會到了“侵”字傳神地表現出這股“寒光冷氣”的威力和不可抗拒。
因為有了第四段,我們看到明明是夏天,可是“我”卻想起“冬季的深夜”,想起那種“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感覺,讓我們感受到現實生活給人心靈上以冬季一般的嚴寒,“寒光冷氣”無時不在(這是時間上的月光寒冷)。
因為有了第四段,我們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和細膩的心理感受看到了抒惰主人公孤獨的身影,聽到了他內在的獨語,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由外而內、由衣服到內心都“積霜”的剔樣惰緒。
因為有了第四段,使文章意境由空遠轉而貼近生活,由簡單的望月轉而感悟現實,立意厚重起來。
因為有了第四段,第五段“的確,月光冷得很”的感慨便有了支撐。
因為有了第四段……
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柳老師直奔主題地問學生:“第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將會是怎樣的沉悶無趣、生硬艱澀。柳老師的“曲問”設計,表面上是給了學生一個表達發現的句式,實際上是給學生提示了一個思考探究的路徑——“因為有了第四段……”這句話引導學生考察全文其他段落、句子、詞語與第四段的關聯之處,最終,學生發現了第四段在文本內容、意境創設、結構設計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地達成了段落賞析的教學目標。
賞析作品在人物塑造、情節設計、環境設置等方面的獨特匠心,把握作品獨特的文學意義與時代價值,是小說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如果教師一直采用“文中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等直問設計,學生久聽生厭,課堂教學將會步入程式化、機械化的泥淖。如何運用“曲問”手法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生動性呢?我校青年教師劉剛執教《范進中舉》時,對此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師:剛才同學們快速讀完了課文,基本把握了小說的情節。如果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則新聞,請你為它擬一個標題。
(生思考)
生1:范進老年中舉。
生2:范進中舉后發瘋。
師:剛才兩位同學的回答抓住了要點:“中舉”和“發瘋”……
眾生:還有人物“范進”。
師(驚訝):是嗎?“范進”寫進標題真的合適嗎?
(生思考)
生3:合適,因為小說的題目就是“范進中舉”。
生4:不合適,因為“范進”當時不是什么知名人物,寫進標題也不會吸引眼球。
師:你的題目是什么?
生4:廣東一考生中舉后發瘋。
師:你的閱讀很仔細,抓住了考生的籍貴。大家認為哪個標題好?
生5:最后一個好。用“廣東一考生”符合實際,又比較具有代表性,中舉后發瘋是當時一些人的生存寫照,具有普遍性。
“如果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則新聞,請你為它擬一個標題。”當劉老師提出這一要求時,我和其他聽課老師都感到很吃驚。這是一節小說閱讀賞析課,適合用新聞閱讀的方式來學習嗎?直到聽完師生后面的探討,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劉剛老師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認識到“中舉發瘋”的普遍性,進而認識“范進”們生存的時代特征和悲劇人生。
這個表面看起來似乎“離題萬里”的“怪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其原因有二:一是這一問題本身具有核心思考點,明晰地導向作品人物塑造的典型意義;二是這一“曲問”設計富有思維沖擊力和機趣,把常見的古板提問“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創新為有趣的“如果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則新聞,請你為它擬一個標題”,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散文是個體情懷的見證。對于散文閱讀教學,王榮生教授在《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中指出:“學生今天所面臨的學習任務,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所傳遞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作者的獨特認知情感融為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散文的精妙處,閱讀散文的動人處,在于細膩,在于豐富,唯有通過個性化的語句章法,我們才能感受、體認、分享它所傳達的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驗。”
散文閱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走向“這一篇”的語句章法處,走向豐富甚至復雜處,走向細膩甚至細微處,體認作者的獨特個性。執教南帆《螞蟻》(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時,我是這樣引領學生感受體認作者的個性特質的:
師:再次聚焦這句話“螞蟻是令人感慨的動物”,一般情況下,這句話后面要用哪種標點呢?
生(齊):感嘆號。
師:但是作者用的是哪種標點呢?用的競然是句號。
(課件展示)
螞蟻是令人感慨的動物!
螞蟻是令人感慨的動物。(南帆)
師:我們試讀這兩句話,感嘆號與句號有什么樣的區別?
(生讀兩句話,讀出不同的語氣)
師:用感嘆號,我們應該讀出句子——
生1:濃烈的感情。
師:那么,用了句號后,這個句子就讀得——
生2:含蓄。
生3:意味深長。
師:“意味深長”,很好的概括。這里的深長的“意味”還屬于感情方面嗎?
生(齊):不屬于。
生4:是感悟,不是感情。
師:感嘆號抒發的是濃烈的感情,句號則重在傳達深沉的感悟。這里,我們由一個小小的句號,品出了作者南帆獨特的創作狀態、心理特點,可以說——
生5:節制情感,張揚理性。
師:由此可見,作者南帆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生(齊):理性。
師:這里,作者用句號意在突出他理性冷峻的感悟與思索,而不是為了抒發感情。南帆是對螞蟻、對生命心存敬畏的人,是情感悠烈而思維冷靜的學者。
師:我們走近作者南帆。
(課件展示)
南帆,原名張帆,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1984年研究生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福建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帆在學術研究之余,也以符號學、精神分析學或社會學的眼光考察日常社會的種種景象,創作“智性散文”,出版有散文集《文明七巧板》《星空與植物》《叮訪感覺》《追問往昔》等。
師:有的詞語也許我們不太理解,其實現在也不需要理解,我們只需要記下一個關鍵詞——(生齊答)“智性散文”。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陳日亮先生這樣評價南帆:
(課件展示)
南帆的散文以智性和理趣見長,他的冷峻的觀察與思考,總能深入敘事的肌理,又以其獨有的凝練嫻熟的筆墨寫出。(特級教師陳日亮)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辨析感嘆號與句號的不同表達效果,引發學生的思考,激起了學生對文章深層解讀的興趣,有效引導學生感受與體認了《螞蟻》“這一篇”文本的個性、南帆“這一位”散文家獨特的情感認知特點。
“問”似看山不喜平,機巧的“曲問”,能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化解課文教學的難點,還能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