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語文組 畢研鵬
課堂生成是“把課教活”的基礎(chǔ)
☉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語文組畢研鵬
公開課上,許多老師都期盼“把課教活”。但許多課“活”起來以后,每每又走向了膚淺與娛樂。基于文本閱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把課真正教“活”呢?根據(jù)聽課經(jīng)驗,我以為,要“把課教活”就要認認真真地促進課堂生成,因為課堂生成是“把課教活”的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上,努力在趣味生成中、在情境生成中把課教活。
一堂好課,往往從情境營造開始,引發(fā)學生“想閱讀”。而當學生真正“想閱讀”、想“試試看”時,教師要不斷生成課堂趣味,從而“把課教活”。一位教師執(zhí)教李白的《菩薩蠻》,為了“把課教活”,他將文本加以“改造”——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傷心碧。
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享更短享。
學生發(fā)現(xiàn)《菩薩蠻》有三個空格,少了三個字。這時,他說:“請你們體悟一下,加以補充。看誰補充得恰當貼切。”他從填寫“三個空格”所缺的字開始教學,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了。五位同學將思考寫在黑板上,第一處寫的是“凄凄”“淺淺”“點點”“處處”“一望”,第二處寫的是“獨”“久”“又”“才”“她”等。接著,他讓兩位學生根據(jù)結(jié)果說說理由——
生1:我補充的是“凄凄”與“獨”。因為上一句是“漠漠”,從對偶的角度看,應(yīng)該用疊詞,而且從下文“傷心”看,惰感應(yīng)該是“凄凄”。從全詞來看,詩中寫的是一個人對親人的思念,盼望歸家。因此,用“獨”比較合適。
生2:我補充的是“點點”與“久”。因為上一句是“漠漠”,應(yīng)該用疊詞,而且從下文“碧”字看,應(yīng)該是“點點”。白居易的《長相思》就是這樣寫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李白此時出川游覽多日,“點點”便可見其思念家鄉(xiāng)。而從“瞑色入”“宿鳥歸”來看,用“久”能寫出主人公站立時間比較長。
然而,到底應(yīng)該是哪兩個詞語呢?學生急切地想知道。此時,老師便投影“寒山一帶傷心碧”“玉階空佇立”,則讓學生體悟:為什么是這兩個詞?之后,他讓學生通讀全詞,比較“一帶”“空”的意味與兩個同學填寫的詞語的異同,從而深切地感受、體會作者的用詞藝術(shù)。
《菩薩蠻》開頭兩句為遠景。“寒山一帶傷心碧”是寫蒼山如帶,綠色中透出凄涼。顯然,“一帶”是遠景,是遠視的結(jié)果,也寫出了空曠;而學生補充的“點點”與之意近,但形象感稍微差一些;而“凄凄”“冷冷”等雖然對仗工整,但與“傷心”有重復之嫌。而“空佇立”之“空”字,意為日日空候,離愁永無窮盡,遠比“獨”“久”“又”等詞語更顯離愁深重。
所以,“把課教活”就是在語文趣味的生成上下功夫,讓學生在生成的趣味中靈活多樣地感受、探索詞語的精妙,收獲文本語言的意蘊。這節(jié)課上,這位老師便引導學生“用一句話寫出作者思緒展開的過程”。結(jié)果,出現(xiàn)了四種思路——
(1)“我”在樓上愁,想到“她(注:作者心上人)”玉階空佇立,“我”感嘆,何處是歸程。
(2)“我”看到有人樓上愁;“我”想到“她”玉階空佇立,“我”感嘆,何處是歸程。
(3)“我”在樓上愁,“我”玉階空佇立,“我”感嘆,何處是歸程。
(4)“我”看到有人樓上愁,“有人”玉階空佇立;“有人”感嘆,何處是歸程。
這四種思路,學生們認可哪種思路?如果學生是李白,會用哪種構(gòu)思?這樣一追問,課堂自然就活潑了!詩歌教學強調(diào)以我心會作者之心,以我意會作者之意。而把課教活,才能讓學生的體悟空間更加開闊。這首詩是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還是寫游子在高樓極目,見日暮鳥歸而想到家中思婦佇望?古今沒有定論。課堂上,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1:若從漂泊者的角度取舍,李白漂泊在外,思念家人,則第(1)(2)(3)種比較理想;第(4)種思路僅僅為“有人”而寫,關(guān)切自己的少。
學生2:若從惰節(jié)曲折的角度取舍,則第(1)(2)種思路比較理想,運用想象,由此及彼,惰節(jié)內(nèi)容豐富;(3)(4)則惰節(jié)單一,少了曲折之美。
學生3:從思婦的角度取舍,我認為第(3)種比較理想,寫出了作者對“有人”的同惰與憐憫。
當課堂上語文的趣味更加濃郁時,也是課堂最活躍的時候。這節(jié)課,通過對四種思路的積極取舍,學生們深入地理解了李白《菩薩蠻》的詩境。所以,把課教活就意味著語文趣味的生成更加濃郁,學生參與的興趣更加悠烈!
課堂教學每每是在文本情境的不斷生成中走向深入的。而要“把課教活”就要不斷生成新穎的語文情境。這樣,學生才能幸福地行走在美麗的情境中,不斷思考與深入。教學《阿房宮賦》時,黃厚江老師和學生一起熟悉了重點字詞的用法后,為了讓學生對《阿房宮賦》主旨體悟得更加深刻,以“填空法”來生成閱讀情境。他對學生說,我讀《阿房宮賦》,讀到最后,縮成這樣一段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亦可謂()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矣!
之后,他讓學生想一想、討論討論在這些括號里填上什么樣的詞比較合適。學生們“集體填空”后,得出“雄矣”“美矣”“多矣”“奢矣”……這樣,把阿房宮的特征概括出來了。接著,他完整地投影出——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雄矣,其制可謂大矣,宮中之女可謂眾矣,宮中之寶可謂多矣,其費可謂靡矣,其奢可謂極矣。其亡亦可謂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悲矣!
這節(jié)課上,學生由猜想到填寫,通過選擇、比較,再到誦讀,文本精神就在對文本的不斷體悟中獲得。教學過程中,不斷生成的文本情境是“把課教活”的重要保證。而只有“把課教活”,學生才能自然地發(fā)現(xiàn)文字之妙、情感之美。
一位老師用課文情境與新資訊情境對比的方式“把課教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敬畏生命》中,弘一法師囑托弟子,不要讓“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和“我對待老鼠”的方式形成對比;而法國思想家史懷澤在和平環(huán)境中看到的“生命的可愛和神圣”是為了與小螞蟻、鳥兒、羚羊等在生命危急關(guān)頭表現(xiàn)出的無私無畏的“生命神性的光輝”映襯。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lǐng)悟作者在選材上的嚴謹性,教學時,這位教師投影了一則“生活資訊”讓學生體悟、比較——
2011年,廣東佛山的廣佛五金城里,2歲女量小悅悅在馬路上不慎被一輛面包車撞倒并碾壓,隨后肇事車輛逃逸,另一輛車再次碾壓女量。此后七分鐘內(nèi),女量身邊走過的人有18位,均冷眼漠視,最后只有拾荒阿姨陳賢妹施以援手……
“生活資訊”呈現(xiàn)后,他立刻發(fā)問:作者如果看到了這則“生活資訊”,會不會用在這篇文章中呢?課文強調(diào)的是敬畏生命、關(guān)愛生命,而這則“生活資訊”是人類生活中存在的漠視生命的嚴重事件,表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人的自私與冷酷、麻木與殘忍。
學生閱讀投影以后,課堂非常活躍。很多同學認為,可以用在文章中,因為“主旨相同”。但有的同學從材料“使用”的角度認為“不可以”。因為《敬畏生命》中,作者著眼于敬畏動物生命,使用的材料全是關(guān)于動植物的,或者是人類對“它們”的敬畏,或者是“它們”對自身的珍視。作者呼喚人們敬畏“它們”“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并由此發(fā)出“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的呼聲。如果作者引用了這則“生活資訊”,就破壞了原文在材料選擇上的獨特視角與作者思想的基本起點。——這才是文本的獨特之處。由于基于生成的情境開展比較,這節(jié)課上得生動活潑,學生非常活躍。
因此,只要有了著眼于文本生成的情境來“把課教活”,教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深度閱讀”,學生也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生長”。當下語文公開課,許多老師為了“把課教活”,每每大量運用“新資訊”,結(jié)果適得其反。文本情境的生成是“把課教活”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