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 朱華華
一例正反兩用,訓練辯證思維
☉廣東省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朱華華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鞭q證思維是思維能力中的高級形式。近來對高中生理性辯證思維能力的要求可謂年盛一年,綜觀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其中不少題目包含有二元對立的矛盾辯證關系。如2013年的湖北卷“方與圓”,全國新課標卷“經驗與勇氣”;2014年的上海卷“穿越沙漠的自由與不自由”,福建卷“提到空谷時的悲觀與樂觀”,浙江卷“門與路蘊含的起點與終點關系”,廣東卷“黑白膠片時代與數碼科技時代的優與劣”,江蘇卷“青春的朽與不朽”;2015年的全國一卷“女兒舉報老爸贏得點贊也引發質疑”,上海卷“內心的堅硬與柔軟”,浙江卷“人品與文品是一致還是背離”,湖北卷“地下的泉水與地上的噴泉”,廣東卷“親身感知自然與借助科技感知自然”,四川卷“老實與聰明”等。這些都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都蘊含著矛盾辯證思維。
高考作文試題對高中作文教學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思維能力不強是影響學生高考議論文品質的主要障礙,尤其是辯證思維能力的缺乏,則會直接導致學生認識事物滯于表面,思考問題流于膚淺,分析問題過于絕對。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呢?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嘗試運用“一例正反兩用”的短平快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同一素材,先后從正反兩個角度進行寫作片段訓練,讓學生從截然相反的角度質疑,在自我辯駁中深入思考。假以時日,學生不僅能有效地積累素材,而且會逐漸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憤,從而提高辯證思維的能力。
引用名言名句不僅能美化語言,而且能借名人為自己的議論助力,所以備受考生的青睞。但不少學生只是人云亦云地引用,并未將名言背后的哲理吃透。我們在引導學生積累名言名句的同時,還應嘗試著多角度地解讀名言,在自我駁難中吃透名言。如在一篇“是否贊成游學低齡化”的材料作文中,有同學引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兩個論證片段:
【贊成游學低齡化】
游學是對古代傳統理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踐行。平時在學校,學生們一直在“讀萬卷書”;到了寒暑假,正是孩子們通過游學的方式在“行萬里路”的實踐中積累人生經驗的絕佳機會。只要具備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就可以參與游學,何須在乎年齡的高低,因為“行路”就是將在“讀書”中收獲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是由課堂書本向活生生的世界延伸的機會。
【反對游學低齡化】
古語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毕鹊谩白x萬卷書”,從書中獲取足夠的常識和閱歷,然后才能“行萬里路”。沒有“萬卷書”的知識儲備,盲目地讓孩子過早地涉足萬里路,只恐怕是非觀尚未形成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正能量,反而是負面信息,而對于自我保護意識還沒有建立的孩子,則更有人身財產的安全之虞。心急的家長們,請先讓您的孩子讀夠了“萬卷書”,再自信從容地去“行萬里路”吧,何必貪一時之早,讓低齡的孩子去游學中冒險呢?
同樣是在“是否贊成游學低齡化”的作文中,另一位同學引用“百聞不如一見”的兩個論證片段:
【贊成游學低齡化】
俗語說“百聞不如一見”,在課堂上,孩子們接觸知識的主要方式是被動的“聞”,老師講,學生聽。紙上得來終覺淺,而游學則是放手讓孩子們主動到世界各地親“見”親“歷”的好機會,從親身體驗中學到的既有知識,更有能讓自己終身受益的能力。有條件讓孩子早一點出去游學,早一點儲備人生經驗,何樂而不為呢?即使幾十天的假期游學所學有限,但這些孩子們通過自己的雙眼來見識世界,感受全新的國外環境、風土人惰、文化建筑……這一次次“所見”就是一顆顆種子,當這一顆顆種子發芽成長后,人的心靈才會豐盈,才會有更廣闊的選擇視野。年齡小,可塑性強,沒有成見,在一片潔凈的心田播撒的希望的種子,發芽開花結碩果的幾率才會更大。年齡大了反而受定勢思維的禁錮影響種子的播種與成長。
【反對游學低齡化】
有人說“百聞不如一見”,于是支持孩子們早早地出去游學,誤以為在“游”中“見”了,就一定能“學”到。此觀點中有兩點誤解,一是“見”到不等于“學”到,不到一定年齡,不具備內化知識的能力,走馬觀花地見一見,不過是像看了一部逼真的4D外國游覽紀錄片,游學效果會大打折扣;二是對于不具備獨立思考和理性甄剔能力的低齡游學者,有些親“見”親“歷”甚至會有負面影響,未成形的雛鳥過早振翅,帶來的極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跌撞與陰影??梢姟暗妄g游學”不僅效果欠佳,甚至非常冒險,實在是弊大于利。
議論文寫作中,能夠充當作文論據的人物素材是莘莘學子的必備之物。然而學生大多數是按照定式思維,角度單一地引用人物素材,只看到了常見的角度,看不到人物精神更深處的亮點,導致素材撞車或是缺乏思維力度。如在2014年深圳一?!昂芨F很快樂”的作文中,有同學引用“陶淵明”作為人物素材的兩個論證片段:
【贊同作家的抒情】
快樂幸福和物質無關,遠離欲望和物質追求,給生活做減法,去掉生活中的虛名浮利,回歸本真,簡單而自然的生活中恰恰蘊含著快樂的真諦。陷淵明辭去彭澤縣令,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雖然“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卻快樂不減,對于他來說,能寧靜地生活,悠然于山水,躬耕于田間,便是幸福。自然一點,不必那么駁雜,不必那么鋪張。人,立足不過方寸之地,活不過百年,為什么整日里棲棲惶惶,蠅營狗茍?
【不贊同作家的抒情】
因物質匱乏而被動的安詳是“偽無憂”,他們的快樂,不因為“無掛”,而是源于“無知”;他們的安詳,非由于“超然”,而屬于“茫然”。這種高幸福感,不在于創造幸福,而在于降低需求。只有面對物欲不被羈絆才是真幸福。陷淵明在歷經浮華與功名后毅然辭官歸隱,在南山靜享悠然,他遠望南山的目光一定是溫和的,他欣然采菊時一定是萬事不掛心的,這才是從心靈深處散發的真快樂。而不是如西海固的村民般無物可享、無事可為,只得吃飯、睡覺、曬太陽。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新聞悠點、時事焦點一旦寫入文中,不僅能使文章內容富有時代氣息,而且能彰顯考生對社會生活的敏感性,因而常常受到閱卷老師的好評。但不少學生對悠點事件的分析常常流于主觀、片面、表面化,而一例正反兩用的片段訓練,則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看待問題,辯證地分析問題。如2013年廣東高考“慈善”作文之后,我校學生引用“冰桶挑戰”悠點事件的兩個論證片段:
【支持娛樂式的慈善】
曾幾何時,“慈善”“捐款”已成為尷尬的字眼。捐助者顧慮重重,受助者憂心忡忡,圍觀者口誅筆伐。君不見陳光標的例子就擺在面前!值得慶幸的是一場“冰桶挑戰”的熱潮席卷歐亞,為慈善事業開拓了新的天地?!氨疤魬稹弊屧絹碓蕉嗟娜酥啦椭皾u凍人”群體,僅僅兩天時間,國內捐款數額就累計超過150萬元。同時“冰桶挑戰”還讓人們一下子意識到慈善未必要靠刻板的說教或刻意的煽惰,以歡笑貫穿始終,有時更具感染力。
【不支持娛樂式的慈善】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神圣的慈善事業也被拉下了水。一場席卷歐亞的“冰桶挑戰”活動,讓國人的目光迅速聚焦到慈善領域,但又以更快的速度偏離了活動的初哀?!氨疤魬稹被顒拥降资谴壬?,還是作秀?是真正的公益,還是全民的娛樂?慈善本應肩負著引導社會價值觀的責任。一項慈善公益活動如果重“熱點”而不是重“內涵”,重“錢”而不是重“人”,如果公眾關注的視線遠離了罕見病本身,如果網民的眼球都聚焦到每個名人捐了多少錢以及女明星的濕身照等八卦信息上,那么無論有多少名人參與,無論媒體投入多大的力量來推廣,最終的生命力都難以持久!
同一素材,正反兩用,讓學生不斷地嘗試著以其為矛,進攻對方觀點,又以其為盾,抵御對方的攻擊,在一次次思想的交鋒中開闊思維。當學生習憤了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的眼光來解讀名言、看待人物、評價時事,當學生不再滿足于片面孤立、靜止絕對地分析問題,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和辯證思維能力就必然會提高。
當然在訓練初期,不少學生容易受制于自己最初選擇的角度,難以在短時間內“自我反戈”,教師可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以同桌為單位,選擇同一素材相互駁難。等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后,再進行獨立的“一例正反兩用”的訓練。
[1]孫紹振.理性思維導向及其對抒情性思維的超越——2014年高考作文題縱評[J].語文學習,2014,(7-8).
[2]孫紹振.高考作文命題呼喚理性思維[J].語文建設,2013,(9).
[3]劉桂梅.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辯證思維方法[J].作文教學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