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鳳 朱懷
(1.滁州城市職業學院,安徽 滁州 300290;2.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我國語言學界研究有注重實證研究的傳統,從《馬氏文通》《新著國語文法》《中國文法要略》到《語法講義》《八十年代中國語法研究》是實證研究的典范。注重材料的搜集整理和事實的描寫說明,使得結論切實可信,一直是前輩學者的優秀研究傳統。實證研究不說空話固然重要,與之相比理論同樣重要,事實的描寫和說明若沒有理論的統領同樣會使其科學性大打折扣,其解釋力同樣無法保證。百年來我國語言學研究的發展離不開對西學的引進和吸收,從結構主義、轉換生成到最簡方案、認知隱喻和構式語法,都不乏成功引進的案例,辦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符合漢語研究的最好方式。不過引進吸收理論應用到漢語實踐中并非易事,從漢語語法開創伊始,漢語語法研究就一直在引進、吸收和創新之間發展,一百年來走過了不少曲折的道路。呂叔湘先生一直倡導語言研究嚴謹務實,他深刻認識到語言理論和實踐結合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在龔千炎先生的《中國語法學史》序言中說到:“過去,中國沒有系統的語法論著,也就沒有系統的語法理論,所有理論都是外來的。外國的理論在那兒翻新,咱們也就跟著轉。這不是壞事,問題是不論什么理論都得結合漢語的實際,可是‘結合’二字談何容易,機械地搬用乃至削足適履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過。”呂先生“借西以為中,承古以為今”的學術指導思想,是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美國語言學家Fauconnier 和Turner 在心理空間理論基礎上提出概念整合思想。心理空間是人們在思維和說話時構建的信息集合,其構建是為了局部話語的理解。它是描寫人類幕后認知的工具,通過心理空間的構建使得空間成分和關系結構化,同時通過建立語用功能使得不同空間的成分得以指稱和辨認;通過空間優化策略使得空間之間的信息得以繼承和轉換。概念整合理論是通過心理空間進行的一種基本和普遍的認知操作,通過在線和動態的認知模式構建意義,在類推、反類推、遞歸、心理模式化、概念范疇化和框架化等認知操作下,通過心理空間網絡的相互映現整合出新的心理空間,從而構建出新的意義。
概念整合理論是探討意義構建的理論,它吸收了語言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成果,具有認知操作的普遍性和強大解釋力,是國際上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而現代漢語非受事賓語由于其特殊的句法構造、獨特的語義特征,也一直是漢語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本文試圖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用概念整合理論解釋現代漢語非受事賓語句的意義構建過程。概念整合理論產生時間并不長,研究者提出的還只是一種理論框架,許多細節還不完善,就是這種框架也還有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地方。另外,漢語研究也不同于印歐語研究,漢語有自己的特點,需要根據漢語實際使用合適的理論,完全照搬西方理論早就被證明是一條行不通的道路。
概念整合理論是研究在線意義構建的理論,它一改以往語言研究過于關注靜態意義的傳統,將重點放在語言背后動態的認知構建過程,探討人如何在說話和思維時構建心理空間,進行空間之間的映射和投射來整合出創新意義。不過,漢語是一種“意合”性質的語言,形態變化較少,非受事賓語意義構建過程是否確實符合概念整合理論設定的整合過程呢,一切還要事實驗證。所以,本文借鑒靜態研究方法,通過句式的整合特征來驗證浮現意義,而整合特征使用了添加、刪除、變換等傳統靜態研究手段進行推導。這樣,非受事賓語的意義一方面通過整合過程構建出來,另一方面又能通過靜態的整合特征進行驗證,從而達到動態與靜態研究相互驗證、相得益彰的效果。
漢語非受事賓語句研究可以采用概念整合理論并適當結合事件結構理論,從認知和功能上來探討人們對現代漢語非受事賓語句的認知和構建過程,通過分析句式的整合特征探討句式的浮現意義,同時探討現實或想象中的概念如何在句式句法中實現。具體來說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分析非受事賓語句的心理空間的建立、事件框架的選擇及事件壓縮等整合過程;(2)分析句式的整合特征,通過與整合之前的特征比較,可以發現整合之后句式的特征;(3)歸納句式的浮現意義,浮現意義不能完全從輸入域意義推導出來,但可以從句子的整合特征中推導出來;(4)構建句式的句法實現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語法整合進行的,整合操作導致一個句子的生成,通過想象和語法構式的映射為句法實現提供了語法上簡明的體現。具體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建立基于語法整合的句法語義表征框架。語法整合是概念整合中涉及語法知識的一個類型,其整合框架和過程與一般概念整合一致,語法整合過程中同樣涉及背景知識結構特別是語法知識的參與,人們根據背景知識構建想象事件,與長時記憶中抽象的事件結構產生映射關系,最后投射合并到抽象的句法句式中;語法整合構建的事件沒有統一的結構表達形式和類型,需要用到事件結構規定的事件框架進行約束,但是事件結構的事件類型來源于動詞體類型,其類型較少,不能滿足語法整合對事件多樣性的要求,需要綜合考慮認知和動詞體類型事件,予以增刪取舍,建立統一的事件類型和表征形式。另外,關于事件結構的類型學術界也有不同觀點,如事件從詞庫映射到句法的類型就有三種:處所分析法(Gruber、Jackendoff)、體分析法(Tenny、Van Valin、Voorst、Grimshaw)和致使分析法(Croft),需要綜合考慮各種方法的優劣,看其是否與語義事實一致,是否與認知過程相符,再選擇合適的事件表達式用于語法整合框架。
其次,確定句式的浮現意義:浮現意義來源于輸入空間的概念映射和投射,由于非受事賓語存在賓語和謂語動詞的語義沖突,可以據此確定輸入空間從而構建浮現意義,由謂語動詞構建動作事件、非受事賓語構建非受事參與事件。如“吃大碗”由于“吃”與“大碗”之間的非常規搭配,可以通過“‘吃大碗’絕不會認為是把大碗吃到肚里去”這一語義沖突構建“吃”和“大碗”的工具關系,從而確定其浮現意義為“吃(飯)時使用大碗”。但是有些非受事賓語句語義較復雜,可以理解為多種浮現意義,不能簡單通過語義沖突確定浮現意義。如對于“一鍋飯吃了十個人”的浮現意義,分別有“供用關系”(范曉、任鷹、李敏、鹿榮、齊滬揚)、“數量分配關系”(李臨定、范方蓮、張旺熹、陳昌來)和“容納關系”(陸儉明)三種看法。這些浮現意義的確定除了利用語義沖突外,還需要從整合特征入手,來甄別其浮現意義。
第三,解釋事件框架選擇的認知理據。概念整合過程是一個框架轉換過程,Coulson(2001)Semantics Leaps:Frame -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提出了框架轉換模式,即語言理解過程中概念修訂和更新的過程,這一操作將現有的信息重新組織到一個新的框架中,新框架會呈現出新的意義,反映了語義重新分析過程。輸入空間一般有兩個,其中一個事件框架會被選為句法句式的框架。那么這種事件框架的選擇有什么動因呢?以工具賓語句為例,如果將動作事件的事件結構表示為“A 做P”,將工具使用事件的事件結構表示為“A 用I”(A:施事,P:受事,I:工具),那么工具賓語句是動作事件和工具使用事件整合的結果,我們稱為工具事件,其事件結構為“A 做I”。顯然,工具事件是動作事件和工具使用事件壓縮的結果。整合事件框架選擇了動作事件而沒有選擇工具使用事件,也就是說,選擇了“A 做I”結構而不用“A 用I”結構,即用“吃大碗”表達“用大碗吃飯”事件,而不用“用飯”表達“用碗吃飯”事件。同理,處所賓語句如“走大路”表達“在大路上走”,而不用“在大路”表達這一意義。課題將從動作事件與非受事事件對人們認知心理影響上解釋事件框架選擇的認知理據,由于常規事件發生頻率更高,為人們所熟悉,容易識別、處理和記憶,更容易建立心理聯系,因此被選為整合事件的框架。常規事件與非常規事件的壓縮受到組合、完善和擴展機制的支配,其中完善機制對壓縮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壓縮時受完形心理支配,動作事件和非受事參與事件必須與人們的背景知識、概念結構和語境契合,由常規動作事件激活非受事參與事件,形成一個完整的場景,整合出動作事件發生時非常規事件同時產生的浮現意義。
第四,歸納現代漢語非受事賓語句句法語義實現規律。選擇典型非受事賓語句,探討這些句式的意義和句法句式之間的表征關系,至于現代漢語非受事賓語句的句法語義實現有何共性和區別,產生這些共性和差異的動因是什么,將最終通過分析這些有代表性的非受事賓語句的句法語義實現過程后得出結論,同時也可以借此進一步探討漢語受事賓語句的接口問題。
[1]Coulson,S. 2001 . Semantics Leaps:Frame -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Fauconnier,G. 1994 . Mental Space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Fauconnier,G. and M. Turner.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 22,(2). 133 -187.
[4]Fauconnier,G. and M.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
[5]Turner,M. 2007. The Artful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the Riddle of Human Creativ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