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福建石獅一中,福建 石獅 362700)
而當下中學生議論文又是如何說理的呢?絕大部分同學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例證法和引證法。通過搜尋大量典型新穎的事例和所謂“陌生化”、“權威性”的名言警句鋪陳排比來證明觀點。這種“中學體”的議論文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說的,是一種“缺乏邏輯、層次、沒有思考”的文章。其論證的邏輯是“因為例1、2……”“因為某名人1、2……”都說明了觀點,所以觀點就是成立的。這樣的議論文所顯示的邏輯是荒謬的。[2]“論說的重點應該在于闡明“論點”——“理”的“因”或“來歷”。在一定意義上說,“理由”才是“理”最根本的“論據”。[3]所以,中學生議論文論證方法除了例證引證之外,還應該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因果分析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果分析是通過對事理原因或結果的周密分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的論證方法。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可以說,因果分析在每一篇議論文中都有用武之地。古今中外的名家學者在說理時,常采用這種方法。《考試說明》中關于作文“發展等級”的“深刻”要求是: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可見,因果分析是議論文從膚淺走向深刻的有效方法。
那么,如何運用因果分析展開說理呢?我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如2012 上海高考范文《驀然回首,莫要放手》片段;“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人們往往會將它輕易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又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如今這種情況更多見,究其根本,原因有三:接著作者從三個維度分析微光被人們舍棄的緣由。上海特級教師黃玉峰評點道:這才叫分析!
這種因果分析能透過事物表面現象深入內在本質,使說理入木三分。
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復雜的,導致一個結果的原因常常是多維的。因此,一般情況下,應該從幾個維度去思考分析導致某一結果的原因。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從幾個維度展開因果分析呢?畫思維導圖——“魚骨圖”能使抽象的思維變得具體。方法如下:畫出魚頭,寫出結論;畫出主骨,填寫最重要的原因;再畫出中小骨,依重要性順序依次填寫其他原因。
合適的歸因分析,首先要分清內因和外因,辨明二者之間的關系: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不僅要找出“主要原因”,還要列出次要的原因,這樣分析更接近事物的本質。畫魚骨圖能幫助學生形象地從幾個維度展開因果分析,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的分析法。
有時為了便于學生學習借鑒,可以提供更容易實踐操作的思維支架,如:
方法一:功利因+審美因
思維揭示:1.提出觀點或問題
2.(實用、功利的理由)大的理由:可以從國家、社會、全民的角度分析
3.(實用、功利的理由)小的理由:可以從個人的角度
4.審美的理由:拋開功利、實用,從精神層面考量
方法二: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
思維揭示:1.提出觀點或引述現象
2. 原因分析:對某種事物或事件存在的結果、現象產生的先在性、過程性原因的追問、探究
3.背景分析:聯系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原因分析
4.功能分析:會怎樣,即結果分析,對這種結果、現象將產生的作用、影響、意義進行推斷、前瞻。
方法三:漸進展開式
思維揭示:1.引述現象(如:校園頻發踩踏事故)
2. 表面原因(一是“硬件”層面;二是“軟件”層面)
3.直接原因(秩序意識的缺失)
4.直接原因下的深層原因(秩序意識的缺失,源于我們的處處“爭先”的教育)……
中學生寫的是考試議論文,由于篇幅限制,800 多字的文章,不可能在“為什么”上展開過多闡述,所以,要“亮出支持你結論的最厲害的證據”[4]。根據寫作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選擇其中最重要的一兩點或兩三點原因展開分析即可。而就某一點原因展開分析,最重要的是把因與果之間的關聯說清楚,即在果與因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使二者緊密關聯。如劉瑜《你不該沉默》片段:澤魯巴維爾曾說: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難。(結論)——因為當越來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旋渦,從這個旋渦中掙脫出來需要的力氣就越大。(原因)
因果分析始于關聯,把這種關聯揭示出來,是訓練的重點。可以先寫出結論,讓學生把因果之間的橋梁搭建起來。如以上片段,寫出結論,因為……(原因)。讓學生寫出原因,從簡單地寫一兩句逐漸訓練寫較長的有嚴密邏輯鏈條的語段。這種通過搭建橋梁把因果之間的關聯補充完整的訓練方式,培養了嚴密說理的能力,從理論的角度闡釋了觀點,有助于論證走向深刻。
當然,由于一種關聯往往可能有多種解釋,所以,找到可能性最大的那種解釋,向著可能性最大的解釋努力,這是使因果分析臻于完善的必由之路。
如2014 年福建高考范文《巉巖何足懼》片段:
……
但放眼望之,改革發展之路確實遭遇了空谷般的瓶頸期,貧富差距日漸加大,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發展的陣痛刺激著每個人的肌膚和骨骼,此時此刻,理應有人站出來勇敢發聲,為種種不公平的現象痛心疾首,匡扶正義,痛陳時弊。但我們所見到的,卻是知識界的集體失聲,是整個社會面對峭壁的恐慌和迷茫。因此,在面對種種問題時,我們應做那種修棧筑橋的先行者。
以上片段“因此”前的文字就是聯系當今社會現狀,正因為社會存在種種痼疾,結論才顯得迫在眉睫。原因分析有現實針對性,文章有了時代感。寫作時,先確立初步的觀點,然后回答,這個觀點是針對當前社會中的哪些現象提出的?即這個觀點是針對什么現實需要提出的,一旦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就從因果關系上論證了觀點的現實意義。
論據必須通過分析才能有效地證明論點,而探因分析是分析論據的一種好方法。這種分析法就是在列舉事例之后,找出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因果關系,運用因果句的形式進行分析說理。其表述形式常為“為什么……因為……”“(正是)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事例后的探因分析已普遍運用于議論文中,就不再贅述。
當然,因果分析法只有運用得當,才能發揮其強大的論證作用,否則,不但無助于說理,可能會觸犯邏輯錯誤。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多維復雜的,但我們有時會把時間上的先后順序當成因果關系,有時把可能只是對事件起促進作用的原因之一當成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從而導致強加因果或簡單歸因的主觀武斷。因此,因果分析時,要注意因果鏈條的嚴密性,注意多維度的因果分析并能從中篩選出最重要的必然的因素。
事物之間最本質的聯系是因果聯系。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寧可找到一個因果解釋,也不愿意獲得一個波斯王位。恰當地運用因果分析說理,必將增強議論文的說服力,提高論點的可信度,中學生應該認真掌握并熟練運用到議論文寫作中去。
[1]葉黎明.寫作教學內容新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孫紹振.孫紹振論高考語文與作文之道[M].海峽出版發行集團,2013.
[3]徐江.高考作文輔導再輔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T·愛德華·戴默. 好好講道[M].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