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儉
(江蘇沛縣楊屯鎮中心小學,江蘇 徐州 221612)
1.培養學生美的感受力。美的感受能力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是通過后天對美的學習、感受、創造以及積累而成的,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將原有教材的單調、枯燥及繁瑣的局面打破,將教材改革的一個新的春天迎來了。比如,在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學生通過對課文中優美的句子進行學習,從課文與課件中獲得了美的享受,從而實現對學生美的感受力進行培養。
2.培養學生美的鑒賞力。鑒賞美與創造美實現的基礎就是對美有一定的感受能力。比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散文、寓言、詩歌等都是文學題材,學生通過對課文不斷的誦讀及品味,心靈上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共鳴,且學生經常處于這樣的情境之中耳濡目染,學生們一定會樹立起健康的審美標準、審美情趣以及審美理想,進而大膽地去追求美。
3.培養學生美的創造力。在審美教育中,感受美與鑒賞美的最終目的就是對美進行自主創造,比如對一篇文章進行學習之后,教師就會開展一些有趣的課后活動,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選擇自己的搭檔,并自己制作活動中要用到的道具,然后將自己的一些想象加入到課文內容演繹中。小學語文教學通過這樣的審美教育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進一步加強自身對美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美的創造能力,讓課堂變得更加的有趣且生動。
1.合理創建良好的審美教育環境,在樂中求美?!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將審美教育引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有效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保證盡可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這樣才能將審美教育有效的引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例如,小學教師可以運用一些游戲、音樂、謎語、圖畫、活動及問題等引入課文,使課文導入的藝術性有效加強。通過這些措施,學生的心弦就會被撥動,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讓興趣帶著學生進入課文學習。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通過對多媒體課件的觀看,使學生直觀且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美進行感受,讓他們學會在樂中求美,從而保證學生的審美趣味在最大限度上被調動。例如教師在講解《望廬山瀑布》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將廬山形象且直觀的展示給學生,然后再根據課堂情境將一些問題提出來,如“你覺得廬山的瀑布看上去像什么?”、“看到廬山的風景你有什么樣的感受?”等問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意境,在想中求美。小學語文課本中不僅只有修辭裝飾、詞語堆砌,同時也將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帶給了我們,這一點特別表現在散文與古詩詞中。學生自覺接受審美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讓學生伴隨著文字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之中,其中學生想象力的調動又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想象不僅可以讓人對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進行感知,同時也會將一些新的意義與形式賦予到語言文字中,從而促使“思接千秋,視通萬里”的良好效果的產生。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該將那些可以對學生豐富的聯想力與想象力進行培養的語言、詞句以及情節等因素進行有效的挖掘,并使學生對這些情感因素進行親身體驗,使學生自身的想象興奮點得到有效激發,從而有效促使學生的情感與心理產生共鳴,并實現在意境中求美,獲得對美的體驗,陶冶自身的審美意識。例如教師在講解《趵突泉》這篇課文時,可以通過課文中的語句來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想象在自己的面前有著“大泉汩汩而流,小泉如珠花碎玉”的這樣一幅畫面,讓學生跟著課文的意境去欣賞、去品味。
3.鼓勵學生對審美的情感體驗,在讀中求美。“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边@句話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文的靈魂的描述,由此可見文的靈魂在于“情”。同樣也有許多躍動著情感美的文章存在于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且會以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心靈、情操及思想進行影響。所以,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將“情”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真正使文章內含的情感由作者“移情”給讀者,而“讀”無可厚非就是一種有效進行情感體驗的好方法。學生通過飽含感情的朗讀,通過有聲的語言來感受無聲的文字,對學生眼、耳、口及心的綜合運用進行有效調動,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尊嚴》這篇課文進行解讀時,就可以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朗讀。在這篇課文中,描述的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的經歷,每個人都有年輕的時候,且每個人年輕時所經歷的事情都不一樣,通過文中一些描寫主人公的動作、語言以及神態的句子就可以感受出文中主人公年輕時生活不太順利,但是他卻不放棄自己、不接受別人的施舍,通過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最終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與好心人的鼓勵與幫助取得成功。因此,教師在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想感情對這篇課文進行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但體會到了人性的美,更讓學生的思想受到了震撼,同時也讓學生們明白一個道理:尊重自己,別人才能真正尊重你。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贊美的語氣多朗讀課文幾次,讓學生的品格得到升華,并學會融會貫通,從而使審美教育的目的真正實現。
4.鼓勵學生進行審美創作,在寫中求美。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所以寫作就是對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進行培養的最佳途徑。學生在進行寫作就是進行審美感知與審美創造,同時也是在表現美與追求美。所以,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一方面要注意讓學生對課文中的美段、每句及美詞等進行留意與收集,對課文中表現美的手法與寫作技巧等進行詳細的了解,并將創造美的不同方法與不同文體告訴學生,讓學生明白不同文體所表現出的美也不同。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與思考,通過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使自己的知識不斷得到豐富,對自己的視野不斷進行開拓,對周圍的人、物、事及景留心,對身邊事進行關注,從生活中積累素材,并選擇創作素材,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將一些自我的情感體驗注入寫作創作中,引導學生將自身內在的心靈感受充分表達出來。除此之外,學生也可以通過演小品、講故事等富有創造性的形式將美表現出來。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續寫、改寫或者是擴寫等,同時在其中加入一些自身的理解與其自身對生活的體驗等,抑或是通過話劇、小品等形式將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件表演出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讓學生通過表演對創造的樂趣進行品嘗,對美的價值進行領悟,保證學生的思想與情感在表演與創造中得以升華。
總而言之,審美教育主要是在美的形象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通過美育將學生引入到道德學習中,潛移默化中讓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實現,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者要將教材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采取科學且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效的感受美、鑒賞美并創造美,保證學生的感情受到熏陶,同時獲得心靈的凈化與人格的升華。
[1]張順國.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內蒙古教育,2015(15):63.
[2]夏樂意.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探討[J].課外語文,20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