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張一山(特級教師)
課程“規定”:語文學科的傳承起點
——語文學科在“傳統”中的地位、使命(三)
☉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張一山(特級教師)
傳統文化是語文學科的根與魂。如果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總綱”出發,就很難建構語文學科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語文學科的教育內容就不能綱目分明地積累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但語文學科有內在的課程規定性,在傳承傳統的同時,我們要按照語文課程規定的方式進行。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自己獨特的傳承規定。課程“規定”才是語文學科的傳承起點。
討論語文學科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總綱”時,我們不能忘記現行中學語文學科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規定。
在初中課程標準之“課程性質”中,語文課程的使命被定義為“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也就說,無論是語文知識的傳授,還是語言素養的提升,甚至閱讀能力等的發展,都應該放在“祖國語言文字”理解與運用的層面上進行。語文教學要通過課堂教學中的文本閱讀、語言訓練來實現“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三大目標。而課程標準規定的這三大目標,恰恰指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2014年,教育部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簡稱“指導綱要”)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無論是從課程規定還是“指導綱要”來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都是語文學科的基本使命之一。
初中階段,語文學科教學是要進行語文學科知識建構,是要進行閱讀能力的提升,是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提升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甚至提升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都要放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語文學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學科的獨特性,如學習蒲松齡的《狼》,初中主要是了解作者創作經歷和《聊齋志異》的知識文化,理解《狼》作為文言小說的趣味性,認識到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在惡勢力面前“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等。這些主要是增加傳統篇章獨特性的認識與感受。也就是說,初中語文課程只能基于課文閱讀與教師補充,通過感受、體驗、升華等熏陶感染的方式來習得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達到促進廣大學生閱讀認知的和諧發展,使他們具有相當水平的傳統文化修養和傳統審美情趣,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文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還鮮明地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顯然,這是初中語文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方向。
高中語文課程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強調培養“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這些能力的訓練與提升,也應該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進行。因為在高中課程標準之“課程性質”中,對語文學科是這樣規定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學科就處在人類文化發展的線條上。如果在高中教學蒲松齡的《狼》,那就要放在《聊齋志異·狼三則》,甚至要放在《聊齋志異》的“狼”文化系列中來審視《狼》的存在。只有這樣,才能發現《狼》作為《聊齋志異》“狼主題”中的一篇,在反映“巨狼當道”的社會現實上的獨特意趣與文化價值。而這樣的“放”,也就建構了這樣的“審美”與這樣的“探究”格局。
因此,高中階段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學科特點,開展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不斷揭示,全面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也就是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進行,也可以圍繞“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提升而展開。這樣,高中語文學科既能發展自身文化,又能傳承優秀的人類文化,當然也包括歷史進程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說,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高中語文學科義不容辭的使命。也正因如此,語文學科才能夠成為促進人類文化進程的優秀學科。
因此,如果不了解中學語文學科的這兩個層面的性質,不知道高、初中語文學科的這兩項內涵規定,很有可能會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作課堂教學的“義務之舉”“分外勞動”。
當代學生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內經濟社會因轉軌轉型而變革深刻,現代傳播技術日新月異而發展迅猛,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因此,充分引導中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以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與文化品位,非常關鍵。事實上,語文學科課程標準在制定課程理念時,早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作重要的使命與項目來規劃了。
對于傳承方式,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之“基本理念”這樣規定:“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在此基礎上,“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中學語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課程標準已經根據語文課程的特點作了具體規定,這就是“熏陶感染”。而“熏陶感染”的意義就在于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學生形成在傳統文化滋潤下的優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而在“基本理念”(二)中則強調在傳承時“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因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只有充分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講究語文學科傳承的獨特方式,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初中語文在注重課堂教學環節有針對地“熏陶感染”時,還要開展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初中校園語文教育活動,讓學生觀看,讓學生體驗,讓學生反思與內化。比如利用學校周邊博物館、校史館、圖書館、檔案館等,結合校史、院史、學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發揮其獨特的文化育人作用。當然,也可以開展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校園活動,比如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書畫、音樂、藝術等文化名家進校園、進課堂,開展基于初中語文學科的主題教育、理論研討、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
高中語文課程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有獨特的優勢。高中學生知識豐厚,視野開闊,課外閱讀面比較寬。這就為在高中階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而高中傳承的方式相應要靈活多樣。所以,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一)”強調,“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應增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在促進學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產生重要的作用”。可見,高中傳承的方式更加社會化、實踐化。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可以理解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與傳遞的基礎平臺。從這個平臺出發,語文學科傳承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開展經典誦讀、經典話劇表演、課本劇再現、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等。事實上,語文學科的傳承方式也是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建構的。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沒有語文學科的地位存在。沒有傳承的課堂實體存在,那么,語文學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會在方式上、方法上落空。
從高中課程標準規定看,高中語文學科傳遞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方式、傳遞要求上比初中要更加講究,傳承的程度要更加深刻。上文提到初中是“熏陶感染”,而高中語文學科則規定是“浸染”。——這不是簡簡單單地感受。什么是“浸染”?“浸染”本是工業術語,是將被染物浸漬于含染料及所需助劑的染浴中,通過染浴循環或被染物運動,逐漸使染料染上被染物的染色方法。這里有兩個詞語值得注意:一是“浸漬”即浸泡,物體全面沒入;二是“逐漸”,即逐漸沾染,逐漸熏陶。舉例來說,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描寫賈政正室“榮禧堂”的部分,課文涉及大量的傳統文化。如“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大紫檀雕螭案”“楠木交椅”“烏木聯牌”等。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教師不能輕易放過這些家具裝飾,要細細挖掘其中蘊含著的傳統文化,讓學生歷經一次驚心動魄的傳統文化感受、浸潤之旅。事實上,細細品味“赤金九龍”,才能發現其中流露的皇室氣息和貴族身份;認真揣摩“紫檀木”“楠木”“烏木”等器物木料,才能感受到其中所顯示的富貴與權勢。“赤金九龍”非皇帝親族、皇帝姻親,誰人敢用?“紫檀木”乃“帝王之木”,非皇室關系誰人可設?“烏木”乃碳化木,古有“烏木半方,財寶一箱”,這哪里是簡單地寫賈府的富貴?這分明是通過林黛玉一雙“俊眼”在告訴我們:賈府和皇帝是親戚關系。因為元春乃皇妃!如果教學時這樣體味,再加上反復誦讀的“浸染”,學生的閱讀才是有滋有味的。但如果我們“淡化”掉這部分描寫文字,那么,課堂的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就大打折扣。因此,閱讀、講授、感受,讓學生深深體味其中的文化元素,才是正確之道。
從課程標準看,語文學科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向是非常明確的。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中規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對相關教材編寫也提出要求:“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可見,從初中語文學科目標定位來看,傳承傳統的方向規定得非常明確。這就給我們處理初中教材、細讀相關課文提供了情感確定與文化審視的方向。對于《醉翁亭記》的教學定位來說,如果僅僅是“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要品味古詩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結合親身經歷體驗加深理解”(人教版八下第六單元教學要求),如果僅僅將閱讀追求濃縮為“讀懂”“品味”與“理解”,顯然還沒有走向中學語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方向。
舉例來說,《醉翁亭記》應該看作歐陽修在經歷磨難時生活態度的記錄。北宋慶歷年間,政治昏暗,奸邪當道,有志改革圖強的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紛紛受到打擊。慶歷五年,杜衍、范仲淹、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被排擠出朝,歐陽修上書為他們分辯,被革去朝職,貶放滁州,次年即寫了《醉翁亭記》。課文中展現的是歐陽修處困境之中而“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這是歷代生活中,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應品鑒、持有的生存境界與生活追求。因此,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層面看,《醉翁亭記》所呈現的“生存樣本”還是學生未來生存樣式的良好解讀。因此,如果不從中學語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方向出發,解讀課文可能還只是局限在“翻譯+背誦”的層面上。
同樣,高中語文學科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向也有相應的課程“規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中這樣規定:“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而如何發揮育人功能?向哪個方向育人?“課標”解釋道:“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應增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在促進學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產生重要的作用。”可見,高中語文學科最直接的方向是“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也就是說,高中語文學科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還是“立德樹人”!
事實上,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已經強調秦始皇與六國的“不愛人”,已經提出“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的論斷。而杜牧之所以借古諷今,還是基于“寶歷(唐敬宗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也就是說杜牧的《阿房宮賦》是有著鮮明的針對性的。而這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心憂天下情懷的表現。因此,只有從這個層面積極發掘課文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浸染”,才能完成高中語文學科的“浸染”使命,才能達成語文學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根”目標。所以,“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是高中語文學科開展一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總綱”。當然,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三)”中還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聯系學生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溝通古今中外,面向未來世界,應以專門性和綜合性、邊緣性相結合的學習內容,向學生展示層次多樣的語文課程圖景,提供豐富的語文營養和多角度發展的途徑,也給語文課程自身增添生長活力。”也就是說,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塑造學生優秀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是語文學科的本分。語文教學只有把握了課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科“總綱”,才能懂得如何確定中華優秀傳統教育的教材內容、如何開展課堂教學“浸染”過程設計,如何開展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教育的“浸染”活動課設計與教學評價……當然,開展基于語文學科的優秀傳統文化“浸染”教育,還應該著眼于學生生活實際,應該通過語文學習的實踐,甚至利用“專門性和綜合性、邊緣性相結合”的學習內容,向學生展示層次多樣的語文課程圖景。
綜上所述,課程“規定”是語文學科的傳承起點。因為無論是課程性質還是課程的基本理念,語文課程標準都非常重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學語文學科對傳承傳統有著相應的課程性質、課程內容與傳承方式的規定。這些“規定”是開展教育教學的起點。不了解這些“規定”,不從這些“規定”出發,語文課堂教學可能就要走彎路。
[1]張一山.語文傳承要有語文的風格和姿態——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提升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A),2015,(1).
[2]張一山,孫優.傳統文化:語文學科的根與魂——語文學科在“傳統”中的地位、使命(一)[J].語文知識,2015,(2).
子夜讀信
☉洛夫
子夜的燈
是一條未穿衣裳的
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魚游來讀水的溫暖
讀你額上動人的鱗片
讀江河如讀一面鏡
讀鏡中你的笑
如讀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