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渭塘第二中學寧雪紅
語文教學中的“鳴點”創設
——以“第三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課堂實錄”為例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渭塘第二中學寧雪紅
所謂“鳴點”,即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實際提出的能激發學生探究、交流欲望的核心問題。古人云:“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讓學生在相互爭鳴中,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最終達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2014年10月17日,筆者有幸在南京市上新河中學觀摩了江蘇省第三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三位特級教師的精品課,歆然于懷,不吐不快。遂以他們的課堂實錄片段為例,就語文教學中的“鳴點”創設與大家共同探討。
作文評改課,不少教師還停留在目標缺失、喋喋不休的單向評論上,一會兒說到作文的中心,一會兒扯到文章的選材抑或人物的描繪,整堂作文課沒有一個預設的“鳴點”,也無法運用有效的手段去破解寫作難點,這樣的作文課收效甚微,令人擔憂。
筆者觀摩過一節由老師引導學生自主評改作文的課堂,扎實有效,不時迸出智慧的火花,令聽者嘖嘖稱贊。請看筆者整理的南京市教研室特級教師袁源執教的《用文字畫畫》的教學實錄片段:
(課前準備:寫作《跟我來欣賞》。班內分三大組,各組挑選一篇作文,統一錄入文檔,印卷發給學生。)
師:剛才我們進行了組內互夸,欣賞了這三篇作文描繪的優美校園畫面。下面,老師給大家一把小尺子(板書:準、清、順)來給其他小組的作文提一些不足。
生動筆修改,交流。
【PPT展示作文】:……我們校園是充滿書香的。加快步伐,依然順沿著清澈見底的小溪。不一會兒,“漢江公所”到了。仰看那一塊塊如餐桌上的豆腐般的黑瓦,純白的墻壁,讓人情不自禁被這江南水鄉獨特風情的細膩所打動……
師:請同學們給第一組推薦的董靜雯的作文《跟我來欣賞》提些建議。
生1:第5自然段第2句,“加快步伐,依然順沿著清澈見底的小溪”一句中“加快步伐”寫得不好,它表明作者行走速度很快,少了些優雅,與前一句“我們校園是充滿書香的”不相符合。
生2:“豆腐般的黑瓦”這一句的喻體選得也不太準確吧。黑瓦的顏色是黑色的,質地是堅硬的,與柔軟白色的豆腐沒什么共同點。
生3:我覺得這一段中的“純白的墻壁”描寫得不真實。我們學校的“江漢公所”是一座古老建筑,它的墻壁應該有些泛黃吧。
生4:我不同意他的觀點。我們學校的“江漢公所”是經過粉刷的,現在看到的就是純白的墻壁啊。這樣的描寫更準確。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不妨將原句修改成“修繕過的純白的墻壁”,這樣就符合實際了。
該實錄片段中袁老師采用“授人以漁”的方法來突破難點。她先是預設了一個評改作文的“鳴點”,遞給了學生一把衡量作文優劣的標尺(準、清、順),然后巧妙引導孩子們學會自主點評他人的習作。在相互發表修改建議的過程中,有的同學提出的建議和大家達成了一致,而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有的同學能夠勇敢地站出來反駁他人的觀點,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也提高了課堂的熱度。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關鍵性詞句。它往往能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確定文章的中心。倘若于文眼處巧設一個“鳴點”,能達到綱舉目張、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請看筆者整理的寶應縣實驗初中特級教師袁愛國執教的《目送》教學實錄片段:
師:哪個詞寫出了“我”目送時的心情。
生1:落寞。
師:落寞是什么意思?
生1:失落寂寞。
師:你從文章哪里看出落寞心情的,作者為什么落寞?請大家運用圈點勾畫法來走進文本。
(生批注,交流。)
生2:我從第5自然段“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這一句感受到了作者的落寞。
師:你有沒有想過,作者為什么寫“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而不寫“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頭”?
生2:因為十六歲的華安已經長高了,他倆雖然抱在一起,但還是能強烈地感受到母子間心靈上的距離在加大。
生3:第8自然段“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一扇緊閉的門”表明兒子的心房關上了,母親想走進兒子的內心,卻進不去,很是落寞。
生4:這一段最后一句“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空蕩蕩”一詞寫出了母親眼看兒子離去的背影,內心空蕩蕩的感覺。
袁愛國老師緊扣文本中的文眼“落寞”一詞,設計了“你從文章哪里看出落寞心情的,作者為什么落寞?請大家運用圈點勾畫法來走進文本”這樣一個小切口、大內涵的“鳴點”,來激發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因為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的差異而發生的思維碰撞,從而走進文本,走入一個十六歲孩子的母親落寞的內心深處,而非孫紹振所說的“只在文字上作表面滑行”。
古人云:“學貴有疑。”疑是“爭鳴”的起點。凡學生有疑惑的地方,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一個“鳴點”,供學生探討交流,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目的。請看筆者整理的蘇州市振華中學特級教師周穎執教的《臺階》教學實錄片段:
一開始,老師獨出機杼,讓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老師現場將問題打在PPT上顯示,供大家探討:
1.為什么以《臺階》為題?
2.最后一段表達的感情?
3.如何理解29自然段的“若有所失”?
4.理解“我們家的臺階低”。
5.踩在棉花上?
6.不敢放鞭炮?
7.為什么寫造臺階?
然后,讓學生們選兩個有價值的問題一起討論。(生選擇了3和5兩個問題)
師: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對“若有所失”的理解。
生1:我覺得父親在造完九層臺階后,沒了當初坐在三級臺階上磕煙灰時很隨意的快樂。
生2:三級臺階時,父親還可以為自己的目標努力,現在的父親失去了自己的理想。
生3:我不同意她的觀點,父親的快樂與幸福并沒有失去,他只是失去了自己的奮斗目標。
師:那么,父親的目標與理想是什么?
生3:有地位,直起腰板。
師:父親的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得到應有的地位了嗎?大家尊重父親了嗎?
生4:有地位,因為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還有人見到父親就打招呼。
生5:沒有得到太高的地位,因為文中的“見到父親就打招呼說,晌午飯吃過了嗎?”只是隨意的問候,沒什么特殊意義。
師:哦,原來父親若有所失的是生活沒有了目標,原先想追求的地位似乎也沒有得到真正的實現。
周老師“鳴點”的現場創設,與前兩位特級教師的課前預設截然不同。他能考慮學情,貼近學生需求來設計課堂亮點。也可以說對“若有所失”一語的理解,是學生自主創設的一個爭鳴焦點,周老師只是來了個順水推舟,在適當的時候推波助瀾,鼓勵學生興味盎然地深入文本,主動抽取文本信息,進行細致分析,從而去說服對方,并在爭鳴中互相吸納,不斷矯正,最終最大限度地走向文本,走近一個淳樸謙卑的農民。
《學記》曰:“善問者如敲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語文教學中的“鳴點”創設亦講求一個“善”字。除了在文本的難點、文眼、疑惑處巧設鳴點外,還可從矛盾處、懸念處入手。唯有珍視學生獨特體驗,引領學生向文本更深處漫溯的課堂,才是語文的本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