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西中學凌士彬(特級教師)
表達內生力:喚醒寫作個體的自主意識
☉安徽省肥西中學凌士彬(特級教師)
寫作的本質就是把人的各種意識“形態化”——即把倏忽的、紛雜的、模糊的思想情感物態(語言)化、邏輯化和審美化。在“情意”(或曰主題)引領下的宏觀布局和微觀枝節上怎樣“形態化”,是個相當復雜的心理過程。提煉生活,感悟情理,構思文脈,生成文本,主體應該是寫作當事人——學生,而不是老師,也不是作文教科書。一般作文教學很容易忽視作文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或者說,有時也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但缺乏對學生作文過程中以生活感悟和語言表達為核心的作文內生力的研究,作文指導整齊劃一,粗枝大葉,說面漏點,很難在作文的細節上給予切實的啟發與點撥,也不能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隔靴搔癢,往往無關學生的痛癢,作文教學效益低,效果差。
高效作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喚醒或調動寫作個體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表達內生力。
這里的表達“內生力”借用了經濟學上的術語。不妨類比一下。經濟學上的內生力指“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自我發展的能力”,具體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內部實力和主觀能動性,不依靠外資、進口、外來技術而自我具備的發展能量,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自行投資、自我發展的能力。除了“不依靠外資、進口、外來技術”外,經濟學上的內生力對我們作文教學有很多啟發:“主觀能動性”是作文的內在動力,“內部實力”是學生的個體素養,“自主創新”是作文的重要任務和目的,而“自我”——個體本位——則是作文教學培養表達內生力的立足點。表達內生力就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個體自主感悟生活、自我個性表達的相對成熟穩定的語言運用能力。
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是不同的,語言表達也是有差異的,個體語言發展更是有階段與層級的,有的同學作文時“無話可說”,有的同學作文時“有話亂說”,有的同學作文時“該說才說”,有的同學作文時“說好才說”。作文教學就是在領悟生活能力和語言個性差異中強化和發展學生表達能力,而不是泛泛地分析“觀點鮮明”“內容充實”“結構嚴謹”等寫作知識。所有寫作常識不落實到具體文本,內化成學生領悟生活能力和語言表達習慣,就寫作實踐來說,都可能是無效的。
魯迅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們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么寫。”(《不應該那么寫》)語言表達的各種特點與技巧都體現在優秀的文本里,因此范文是最好的教材,沒有誰可以代替學生個體去品味語言,解悟文本。說“解悟”不說“解讀”,意在強調基于寫作的閱讀是一種思想旅游、精神觀摩、方法啟迪,不需要說出什么,只需要體驗和領悟別人(特別是優秀作者)怎樣感悟和表現生活。“解悟”就是一種心靈觀摩,是語言臨帖,是文字寫生,需要敏感細膩,濡染漸進。先由形,后由神,再在形神兼備處,叫思維“長翅”,讓夢筆“生花”。比如魚湯就有這樣“文學”的喝法:“魚燉成之后,不必急于吃。讓嗅覺開足馬力,在飄散的香氣面前,貪婪而又抵心抵肺地聞上一番。然后,再舀清湯一口品咂,讓味蕾打開所有的喇叭,高聲向五臟六腑,向每一個饕餮的細胞宣布:我的個娘,這湯太香了!”(馬德《鯽魚燉蘿卜》)不讀不悟,你就不會覺得,多種感覺和生活體驗怎樣被調動,感知、感想、感情怎樣多維生發。語言具有無法言說的神奇力量,要在品味優秀作品中揣摩領悟。文學藝術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觀摩啟發,再生創造。觀摩越多,積淀越厚,修養越深。作文的內生力一定程度上就是閱讀領悟力和模仿再生力。
閱讀領悟力和模仿再生力主要體現在作文怎樣表現紛繁蕪雜的生活上。敏銳性、審美化和新穎度是表達內生力的三個顯著特點。敏銳性就是在生活的“沒有”處看見“有”,在“平凡”處想見“奇”,在“稀松平淡”處表現“美麗”與“絢爛”。桃花紛飛,林黛玉想到的是“紅消香斷有誰憐”的身世;梅花飄零,陸游想到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人品。特級教師、作家張麗鈞在飛機上看云:“每一朵云,都推著自己的影子,在海面款款而行;而云與影之間的空闊,無疑是屬于想象的。我問自己,這究竟是誰的主意——搭起無邊的藍色舞臺,扯起無邊的藍色背景,來一場云與影的盛大演出?今天當班的,是一個完美主義的燈光師吧?這臺豪闊的云影盛宴,到底是用來宴饗誰的呢?誰正幸運地得著這樣一種美麗的恩寵呢?一位朋友在九寨的一句癡問陡然于心中復活:‘你存心要美哭我嗎?’”(《美麗來過》)“天光云影共徘徊”很美,作者敏感的心復活了生活諸多體驗,在聯想想象中,運用擬人、排比、反問、引用等多種修辭手法,在“云與影之間的空闊”處,寫出了自己獨特豐富的感受,所以她說:“對于一個不肯睜眼的人而言,云與影沒有來過;對于一個不肯‘走心’的人而言,愛與美沒有來過。”“只有那些眼睫與心睫愿意保持張開姿態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接住上天拋來的繡球,才會由衷地說:生活如此美妙動人!”“走心”就是心靈的通道要四通八達,大腦“神經元”要多維聯系,敏感度決定思維的寬度與厚度,創造力在想象力中才能得到充分表現。
面對多彩的生活我們應該敏銳地發現什么?(1)知象——做生活有心人,準確感知物象特點。朱自清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和荷塘里零星點綴的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正是觀察生活,留意物象細節,捕捉形神特點的典范。將物象的特點鐫刻在心屏,就會信手拈來,左右逢源。(2)造境——就是將相關物象組合成生活場景。“造”的含義就是取舍與組合。“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篩落下來,映襯出綠的層次,幻化出淡綠、翠綠、碧綠、青綠、墨綠的微妙色感。清爽的綠葉在我的心壁浸潤開來,有一種綠茸茸的感覺。”(張佐香《思想的樹葉》)以“光與影”為主線,以“綠”意為著力點,營造清爽翠潤、層次和諧的微妙境界,感覺細膩,表達細致,意境絢美。(3)生情——生活刺激生命,情節感染情緒,作文的酵母就是情感。物有所向,心有所指,“睹物興情,情以物興”(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人們用‘曇花一現’來形容短暫,殊不知小麥花的美麗和歡悅更是稍縱即逝,小麥更多的時間用來經歷寒冬酷暑、狂風驟雨、旱澇甚至冰雹的戕害和摧毀……或者說,鄉親們就是另一種小麥。”(羲水《小麥開花》)這是一位農民兒子的文字,充滿著對小麥的禮贊——小麥花開的美麗和歡悅是短暫的,小麥更多的是像艱辛的鄉親們一樣要歷寒暑、經風雨,字里行間表達了對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體恤和敬畏之情。(4)尋理——就是哲理感悟,增加韻味。張抗抗在“牡丹的拒絕”里看到“它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規律,它有權利為自己選擇每年一度的盛大節日”,牡丹不因為人定的節日循時而開,她有自己的堅持,即使貴為武皇,也難移她耿直的秉性——以花品喻人品,情理耐人尋味。(5)求趣——即文章的盼望與追求,要有風味與風格。趣味可以因人而異,也可以因時而異,可以把點滴寫成哲理或抒情小品,傳達一種生活理趣與情趣;也可以把感悟變成觀點立場,立說勸世,縱橫揮灑,據理陳說。題材同樣是“辛亥革命”,魯迅有時寫成小說(如《風波》),有時寫成雜文(如《忽然想到》),文學表現與文化反思,異趣而同旨。(6)悟法——就是把握規律,領悟表現生活的技巧。再看煮魚的“文學”表達:“鍋中的水,沸騰起來了。咕嚕咕嚕,魚開始在水中歌唱,由一個聲部轉入另一個聲部。這是世間最美的音樂,傳遞口福的消息。”(查一路《在冬夜里歌唱的魚》)在“現實”與“夢幻”之間隱藏著空靈與飄逸之美,利用“相關”與“相似”,就能嫁接出優美的文辭。所以沒有聯想想象,甚至“魔幻現實主義”般的幻想,就沒有美文,沒有比喻、夸張也就沒有美詞美句,此文與上文魚湯的喝法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語言大師的“三板斧”就體現在美文里,見多自然識廣,掌握一些思維規律與語言技巧,就是重要的寫作能力。
審美化是表達內生力的第二個特點。審美化就是戴上有色眼鏡,表現個人獨特感受和別致體驗,讓萬物皆著“我””之色彩。有人認為,“一聲鳥語,就是一粒種子,鳥聲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芽……人為了夢想,可能遠離故鄉,但在人的心靈里,永遠都是故鄉的候鳥”。(李丹崖《鳥叫是蒼翠色的》)但杜甫卻認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事無兩樣人心別。”因為生活體驗不同,感情色彩有異——杜甫生活在“國破山河在”的動蕩時代,自然會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百感交集,于是鳥語傳遞著悲情。審美化也是篩除雜念,過濾思想,為我所用,表情達意具有明確指向性。有人說酒有大德:“人之飲酒,如臨鏡自照,本性皆出,無可逃匿。清者清,濁者濁……非干酒之故,實飲酒人不同。”(王躍文《酒有大德》)也有人說酒有大惡:夏桀、商紂、夫差等人,因“肉林酒池”而亂性亂事,誤國誤民。審美化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天下文章皆可傳達個性之美。審美化還要隨我取舍,因我簡繁——簡至要言,繁至絮語。《水滸》里備受稱道的“那雪正下得緊”,沒有一句渲染,卻悲情叢生。再看周國平和我們談心:“我搞了一輩子哲學,到頭來發現,哲學的真正用處是什么?就是讓你有一個好的心態。我們平時都過著具體的日子,做著具體的事情,有順心的時候,也有不順心的時候,有快樂,也有苦惱、困惑、糾結。哲學就是讓你從這個局部中跳出來,看一看人生的全景,想一想人生的大問題、大道理,人生中究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這就是價值觀,哲學對于人生的最大意義就是幫助你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人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就會有好的心態。你再回過頭去看局部,對于重要的東西,你就能看得準、抓得住,對于不重要的東西,你就會看得開、放得下了。你仍然在過具體的日子,做具體的事情,但心態不一樣了,境界也不一樣了。”(《哲學首先是和自己談心》)娓娓道來,不厭其煩,如拉家常,將哲學說得親切自然。繁簡因文而異,適用得體就是美。
審美化的要義在于將復雜生活簡單化,再將簡單生活陌生化。簡單化和陌生化的過程不是循環重復,而是一種審美表現。一是選擇與聚焦——將紛繁蕪雜的生活聚集到一點,為我所用,不及其余。說“離情”就圍繞離情選擇生活,或事物,或事理,或事情。或者說生活中的某點刺激了你,你就選擇“此點”來表達。比如說,“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泰戈爾《流螢集》),生發開去,就是一則哲理美文。二是夸飾與點綴——就是不厭其煩地表現“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美”就夠了,不要深究劉蘭芝這樣妝扮是否會“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就像美女陪帥哥主持體育節目,只要帥哥懂行就行,美女只是點綴,偶爾說幾句外行話,還能調節氣氛,增加點解說的趣味。去掉美女,簡則簡矣,味道就不足。這種非邏輯的藝術化處理就是一種“陌生化”。三是渲染與營造——虛晃一招,故弄玄虛,將事物與情理復雜化,神秘化,模糊化,營造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藝術效果。
作文的目的是傳情達意,觀點新,思想美,作文才有價值。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獨特的生活體驗和獨立的精神世界,因此新穎度是表達內生力的第三個顯著特點。“新”就是犀利和獨特。第一是思想新,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獨特體驗。比如“慎言”,俗話說“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諺語說“一口吐沫一個釘”;圣人孔子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孔子釋《易經》第六十卦“節”卦辭);而作家海明威則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都是生活經驗的總結,閃耀著思想者獨到的智慧。第二是語言新,要有美感。把澆水灌溉說成“提一桶水,喂地”,就有人情味和形象美。把游子思鄉說成“餓了就回家,別傷害了媽媽”,就有抒情性和人情美。第三是構思新,不落俗套。布局謀篇要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管是哲理小品,還是人情故事,或者是個人觀點,內容要新穎,線索要清晰,結構要嚴謹。以“一度溫暖百度不忘”構思感恩故事,“一度”與“百度”既是諧音雙關,更是新穎的對比,主題鮮明,線索清楚。以“別人不是你的彼岸”,倡導“他玩他的,你活你的”“兩不相干,彼此相安”的淡定生活態度,批評生活中亂比、濫比的不良心態,就很有啟智作用。
新穎見解需要生活的歷練、讀書的感染、哲人的點撥和人生的頓悟。要關注豐富多彩的世界,做有心人,辦有情事,讀有境書。在立意上要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通過道德評判、審美品鑒、哲理引領,提升思考生活的能力。道德就是對正能量的追尋,審美就是表現愉悅的心靈體驗,哲理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經驗提煉。在認識問題上要深入實質,哲理思辨,錘煉思維,靈感來了要及時捕捉。想法要新,看法要準,表達方法要巧。在構思上要獨辟蹊徑,想人難想,寫人未寫,用人不用。鶴立雞群,木秀于林,演繹別樣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