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翰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xiàn)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xiàn)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盟一市。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于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邊說邊唱,且歌且舞。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qū)則是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政策,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康雍乾盛世過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政策名存實亡,導致清后期和民國初年出現(xiàn)“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帶至關外的。
二人轉《皇親夢》這部作品是由我國著名表演二人轉演員閻學晶、佟長江表演。故事講的是封建社會皇帝在民間招妃子,潘知府得知消息一心想把嫁女兒給皇上,自己可以坐上國丈的寶座。但是沒有想到的是,皇帝已經年邁,在女兒剛進宮時候皇帝駕崩,女兒最后陪葬,潘知府后悔已晚。講述這段悲劇故事。
在二人轉里演員用小帽和九腔十八調唱腔,唱說這段故事。在二人轉的演員表演形式更能使得百姓看懂。苦笑戲在演員轉身過程中體現(xiàn),劇中的表現(xiàn)需要演員演技高超,因為在這段戲中,二人的轉變角色過程中要表現(xiàn)四個人物,劉總管,潘知府夫婦,潘女兒。戲總長27分鐘。
舞劇是舞臺劇本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舞臺藝術。舞劇由若干要素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沖突。舞劇是通過舞蹈形式表現(xiàn)的藝術作品,在當今舞蹈形式中舞劇中的舞蹈分為種類很多,舞臺上的舞美、燈光、還有舞臺設計,都是圍繞舞蹈中的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出,舞段、舞句和舞蹈語匯。
東北二人轉是中國東北地區(qū)流行的民間藝術,可以1個人表演、2個人表演和群體表演帶有唱腔的九腔十八調和32嗨嗨。而舞句是包含著舞段、舞句和舞蹈語匯在里的肢體藝術。
但是在當今東北二人轉這門民間藝術被商業(yè)炒作名揚四海,可是真正的傳統(tǒng)的段子也漸漸消失同時出現(xiàn)走形的黃二人轉和根本沒有原來的傳統(tǒng)的小帽、獨特的唱腔、傳統(tǒng)的段子、九腔十八調和32嗨嗨。二人轉如何能更好發(fā)揚恢復原有的藝術形式那種“寧少一頓飯,不少二人轉。”藝術是要發(fā)揚,更要在傳統(tǒng)基礎上不變本質的發(fā)揚,這是我對藝術的發(fā)揚的理解和希望。
共同點:藝術包括舞蹈和曲藝,曲藝包括二人轉,這就是舞蹈和二人轉共同點,它們同用一個舞臺,同樣表現(xiàn)人物、事件和矛盾沖突。也都是在舞臺上用動作做藝術。在表現(xiàn)形式都是通過肢體形式體現(xiàn)。在二人轉中出現(xiàn)戲劇表現(xiàn)形式和戲曲表演形式;舞劇中的運用會出現(xiàn)戲劇舞蹈形式。
不同點:它們都是藝術但是表現(xiàn)的藝術手法有各個的表現(xiàn)形式。二人轉是過度河北梆子還有蓮花落,帶有獨特唱腔的形式出現(xiàn)。而舞蹈是一種通過肢體語言表達思想感情、人物、事件的藝術形式。
兩者的結合:兩種藝術形式結合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舞劇中的舞美就是結合美術的藝術形式。二人轉跟舞蹈的結合在當今也有,是多數(shù)用的伴舞出現(xiàn)在舞臺上,尤其是在傳媒的出現(xiàn),在電視上加以美觀出現(xiàn)的伴舞。在我個人看來這個不屬于完全的二人轉和舞蹈的結合,如果真想讓兩門藝術的結合我覺得兩門藝術在舞臺上出現(xiàn)的重要程度是相等的,而且是相互有關聯(lián)的,不是紅花需要綠葉襯托。要把兩門藝術結合起來,首先抓住藝術的本質的結合。
《皇親夢》舞劇是我個人構思,題材選用二人轉傳統(tǒng)段子《皇親夢》做主題。表現(xiàn)形式是用二人轉《皇親夢》中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小帽和帶有的九腔十八調唱腔,加入戲劇舞臺表演形式,把戲曲表演形式改變舞蹈的表演形式。結構按照《皇親夢》的原有結構形式,招親、出嫁、葬禮、悔恨。把《皇親夢》結構中的舞蹈和二人轉形式打破,主要變成戲劇形式。給人的視覺是以畫面貫穿主題到尾,這樣在舞臺上會出現(xiàn)電影形式的真人表現(xiàn)二人轉和舞蹈的帶動主題,戲劇電影。
在舞劇編排采用舞蹈演員加入二人轉的基本表演手法,把兩個人表現(xiàn)出四個人物變成分別四個二人轉演員演出,每個都表現(xiàn)固定形式二人轉劇中的角色。好處是具體化,給觀眾一目了然。人物的上場會分別帶來的每段劇情。要想把二人轉推向到國際舞臺,就得要藝術的全面,用當代的流行帶動二人轉基本元素。所以我覺得把二人轉變成歌舞劇的形式編排出來。
舞蹈演員的舞蹈形式改變成戲劇舞蹈形式出現(xiàn),在舞臺中可以結合每個人物出現(xiàn)帶來的劇情,突破單一的二人轉走一圈等于行萬里路。
舞臺設計出現(xiàn)每一幕都帶有特定的場景,畫面的豐富,劇情的細致都會增加藝術色彩。在單獨二人轉簡單唱腔外加入音樂的融合,這樣的配合給原有的簡單唱腔更加飽滿,同時音樂的發(fā)展更好的發(fā)展舞蹈動作的進行。最后服裝上的裝扮完全變成舞臺角色的服裝上的上演。如同國外的歌舞劇的形式,把歌曲變成二人轉的表演。
序幕開場形式變成戲劇性質進行畫面的影響。因為場面的出現(xiàn)決定二人轉歌舞劇形式的藝術。我在戲劇性質的場面主要襯托是舞美的畫面,舞臺設置全部是有立體場景出現(xiàn),采用世界戲劇大師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手法把舞臺真實化。演員用戲劇表演形式出現(xiàn)舞臺的走動,然后用音樂作為配樂形式給演員的行動作為襯托,同時把對話形式用音樂劇的音樂演唱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作為二人轉形式歌舞劇的開場襯托。整個二人轉形式的歌舞劇演員表演把舞臺分開,后場臺作為二層舞臺,改成中國皇城裝扮。而舞臺的前部改成民生,是作為襯托對比形式出現(xiàn),這樣可以證明一個君王的統(tǒng)治的反差。
在序幕總共出現(xiàn)兩個演唱形式,一個是太監(jiān)得到王權去民間開始招聘妃子的悲觀演唱(采用民間二人轉的形式)。另一個是百姓的合唱出現(xiàn)奴隸的卑賤低沉的演唱形式。同時在二層臺上的官兵用于戲劇動作出現(xiàn)。在一層臺用于現(xiàn)代舞形式出現(xiàn)舞蹈演員的集體動作整齊的心態(tài),但是現(xiàn)代的解放身體出現(xiàn)會反映出百姓渴望解放和擺脫生活的苦難。
在第一幕中招親隊伍來到潘知府家進行招親,招親形式仍采用戲劇形式,但是根據(jù)演員角色的對話進行變化進行輔助。場面如同京劇的走場形式,逐漸場面變成3個人的對話形式(對話形式就是以二人轉演唱進行)
在第二幕的進行中是故事發(fā)展的推動,故事人物矛盾出現(xiàn)變成性格和心態(tài)的進行。整個第二幕全是用舞蹈形式表現(xiàn)性格和心態(tài)的對比。發(fā)揚東北二人轉作品在舞蹈的作用。劉總管不想讓潘知府的女兒嫁到皇宮,原因是皇帝年紀已大,隨時有駕崩的可能,這樣潘知府的女兒會隨著皇帝的駕崩而陪葬,不忍心看著年輕美貌的潘知府女白白送死,這是劉總管演唱出自己內在心情。在演唱過程中加入的現(xiàn)代群舞表現(xiàn),群舞自由發(fā)展的心態(tài),帶著合唱形式作襯托,正好能把劉總管內心不愿體現(xiàn)的更深刻。潘知府翻臉的演唱過程一心想把女兒嫁到皇宮,自己可以做到國丈的地位,權錢的誘惑倒是頭腦的不清醒。兩方的舞蹈對抗形式,變成劉總管的無奈,最后第二幕收尾用出嫁形式來結束。這樣可以把序幕,第一幕到第二幕正好成為舞劇中間整段的轉折。
再起開場形式進行第三幕的出現(xiàn)。潘知府夫婦一路開心做著美夢奔向皇城,看望女兒好做自己的國丈。但是第三幕的開場,不同于序幕和第一幕,第二幕。應為是以2個人單一的心態(tài)出現(xiàn),不添加演員進行襯托。主要是連接和表現(xiàn)的好處。因為第三幕的后半場是再度出現(xiàn)二人轉歌舞劇的高潮,也同時出現(xiàn)的對比程度。
第三幕,2名演員,進行二人轉上場形式,演唱表演,表現(xiàn)潘知府進皇城路上的走馬觀花,皇親夢的心態(tài)。二人轉進行轉場變化,開始演員上場,舞美變化成葬禮規(guī)劃。潘知府猜疑過程中,就聽見劉總管宣布皇帝駕崩,潘知府女兒陪葬。在舞美變化對比程度正好是序幕的紅色場景遠洋不動,把紅色全變成白色。潘知府在一層臺上,望著二層臺的劉總管,進行對比,知道當時為什么劉總管不讓自己把女兒嫁給皇帝的原因,在情感上的表現(xiàn)還是采用現(xiàn)代舞的形式出現(xiàn),劇中的表演矛盾的對比度呈現(xiàn)出的刻畫人物心態(tài)可以把二人轉舞劇更藝術性。
尾聲是接著第三幕往下走,潘知府女兒進入賠償前跟父母的對話,父母悲痛欲絕的心情,在二人轉的演唱更恰到好處。同時也可以把整個舞劇推向尾聲的高潮。給觀眾反思和在舞劇中意境的徘徊。整個走場就是接三幕的宏偉場面,最后潘知府女兒不愿陪葬,變成真?zhèn)€舞臺只剩下單獨的潘知府,利用舞臺舞美效果,在舞臺后幕上打上白光,用一條白綾掛在懸梁上來體現(xiàn)潘知府女兒自殺進行陪葬來結束整個二人轉形式的歌舞劇版本。死亡后,集體的承托出現(xiàn)現(xiàn)代舞形式以大場面進行舞蹈,演員的服裝跟序幕百姓表演的服裝一樣,還是序幕的開場作為主題動作演變。反映中國舊社會人的命運。
作為中國的民間曲藝的二人轉,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寶庫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二人轉也是我國在歷史上的變遷中出現(xiàn)的藝術形態(tài),作為二人轉這門藝術在當今的藝術崛起的時代不能得到發(fā)展可以說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同時更不能得到藝術的發(fā)展,還被變成商業(yè)的炒作娛樂,并且把二人轉原本的基本藝術元素去掉變遷是萬萬不應該的。
如果更好的發(fā)揚這門藝術,我覺得可以同世界藝術相互連接,相互滲透,讓世界知道中國的二人轉藝術。這門獨特的藝術,我采用的方法是把歌舞劇的形式演變成二人轉舞劇出現(xiàn),不變二人轉的基本藝術元素,并且加入舞蹈,舞美等藝術形式進行承托二人轉的藝術發(fā)展。因為在世界上語言的差異會倒是藝術的擱淺,藝術的結合可以發(fā)揚和避免這樣的事情的出現(xiàn)。
[1]約翰·馬丁.舞蹈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江口隆哉.舞蹈創(chuàng)作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3]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5]金秋.舞蹈編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