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彬
(湖北師范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淺析陽新布貼的藝術語言特色及其傳承
丁彬
(湖北師范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對傳統文化的反思成為了人們精神的追求,傳統的工藝也由此以得以復蘇,民間的一些鄉土文化逐漸成為時尚。而傳統民間的布貼作為是綜合性藝術,在工藝美術當中是一朵魅力的奇葩,作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陽新布貼,它是即興運用邊角度廢布制作的帶有吉祥寓意的傳統民間技藝,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以及審美情趣。
藝術語言;布貼;傳承
1.陽新布貼的基本內涵分析。陽新布貼是楚文化風格,有著古樸以及執著等特點,色彩上較為濃郁,有傳統的題材,在實際的構成上顯得浪漫。對陽新布貼的研究要從尹關山先生的發掘和研究開始。根據尹關山先生據當地的年過80的老婆婆言“我婆在娘家做囡就會做”進行推斷,這一布貼工藝至少有二百年的歷史。而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之前,陽新地區的很對老年婦女都沒有走出過鄉境。她們對生活的熱愛通過手工藝進行體現,利用裁剪衣物剩余的邊角余料把不同的花色布條剪切整合成粗獷鮮明的圖案,然后將其縫制在底布上。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無意識的拼接慢慢形成了多種式樣的圖形意蘊,這樣就逐漸形成了這一地區勤勞質樸的傳統美德,并由此產生了質樸的藝術風格。
2.陽新布貼的藝術語言特色分析。陽新布貼在造型上更重于心像,稚拙味濃,陽新布貼的底部多以黑以及深藍為主,貼步大膽間雜黑,白極色,從整體的對比上來看顯得深沉而響亮。傳統的陽新布貼藝術在實用性方面有著重要體現,無一不是借實用而存在的,例如衣帽以及布球等,其實用的多樣性也對其外觀形狀的多樣性起到了決定作用。主要的多樣性表現為依存民俗廣為滲透,題材傳統兼容地方,造型稚拙構成浪漫,色彩濃烈黑漆點金,用材簡約原始質樸,輔以刺繡做工精致等多樣性。
同時陽新布貼在象征寓意的美學特征方面也有重要體現,她們將自己的生存信仰以及生活習俗等,都寄托在布貼藝術的象征寓意當中,由于受制于強烈倫理意識,布貼藝術的手工藝也常含有特定的寓意,通常會借助于色彩以及造型,或者是圖案進行象征性的喻示倫理道德觀念。其中最為主要的體現在驅災辟邪以及祈求保佑,這可以通過實物圖進行加強理解(如圖所示)。

虎頭鞋
對上圖中的圖案進行觀察可知虎頭圖案正是人們對自然現象服從人的意志的一種重要體現,雖然圖案的造型張開大口露出尖利的牙齒,但是又不失童稚之氣。除了驅災避邪的寓意還有著吉祥如意以及祈求納福的寓意,并有著陰陽哲學以及圖騰崇拜的體現。
1.陽新布貼的藝術特征分析。從實際情況來看,陽新布貼在藝術語言特色體現在多個方面,在浪漫自由的構圖以及多樣的傳統工藝方面體現的比較充分。對于陽新布貼繡均是在使用的服飾上起到裝飾作用的,故此在形狀大小上就形態各異,憑著人們對生活的細心觀察以及想象力,人們將現實和夢幻兩者得到了有機結合,從而在內涵的體現上較為豐富。而在制作的手法上陽新布貼對民間的剪紙以及雕刻和刺繡等工藝美術精華得到了吸收,并將其融為一體,這樣就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從而使得整個圖案就如同浮雕效果的剪紙,有著強烈的鄉土氣息。
另外就是在抽象稚拙以及和諧多變的造型組合方面,在陽新補貼中的物象造型基本是隨著制作者巧手進行拼接而成,通過粗獷剪刀之筆在五彩色布中毫不顧忌的馳騁,其中充滿著稚拙童趣。在實際的陽新布貼藝術的題材上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其中有民間故事以及日常用品和花草樹木等,通過諧音等對一些吉祥如意的意蘊進行暗示,表達出了稚拙的審美意趣。
2.陽新布貼的傳承發展探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藝術已經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向,人們通過對傳統藝術的吸收借鑒,創造出了有著創新的內容,將時尚和傳統兩者得到了緊密結合。所以陽新布貼藝術中的圖案以及符號等,都被廣泛的應用到潮流服飾設計以及視覺藝術設計當中。
陽新布貼圖案是一種視覺的語言,不斷的發展演變使之傳承了民族特色,自身有著深厚而獨特的魅力。這些被凝練的圖形能夠被現代的一些設計作品直接性的引用,在人們對民間藝術日益得到重視的情況下,陽新布貼在開發以及利用的價值上愈來愈大,通過對這些傳統藝術進行創新應用,不僅能夠滿足實際的市場需求,同時也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著重要推動作用,從而帶動陽新布貼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傳播。今天的世界文化藝術愈來愈趨向于多元化的發展,諸多藝術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得到了重視,通過實際的設計藝術的發展,對陽新布貼的藝術也會有帶動作用。
總而言之,陽新布貼這一民間傳統藝術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將會伴隨著新的元素得到進一步創新應用,終會將這一傳統的藝術獨特美得到最大化的展現。
[1]劉姍.湖北陽新布貼藝術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探究[J].電影評介, 2014(04).
[2]趙靜.黃梅挑花藝術特色解析[J].絲綢,2014(01).
[3]陳元玉.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繡活”的藝術特征探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11).
J528
A
1005-5312(2015)05-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