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剛,姜強男,周 艷
(1.重慶理工大學 a.管理學院;b.重慶市高端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重慶 400054; 2.重慶市生產力促進中心,重慶 400015)
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客觀效用評價研究
徐 剛1a,1b,姜強男1a,周 艷2
(1.重慶理工大學 a.管理學院;b.重慶市高端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重慶 400054; 2.重慶市生產力促進中心,重慶 400015)
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對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及其客觀效用進行界定,建立包含經濟效益、知識效益及人才培養效益3個一級指標及15個二級指標在內的主體客觀效用評價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得到產、學、研三個主體的評價指標體系。結果表明:企業在參與產學研協同創新中應以經濟效益為重,同時注重人才培養;高校應以人才培養為重,并加強對知識的積累;科研院所應以知識效益為重,同時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
產學研協同創新;客觀效用;層次分析法
產學研協同創新作為國家協同創新體系的一部分,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受到各國政府及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及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實施的“2011計劃”都在強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要性。目前我國科技論文及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前列,局部知識積累顯著,但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且企業與高校、研究機構的聯系強度不增反降[1],產學研協同創新雖然備受重視,但是合作機制的有效性卻不高[2]。學者從戰略聯盟理論視角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研究強調“分散風險、聯合研發”等機制特征,忽視了協同創新主體組織宗旨和使命的差異對創新主體的行為選擇和創新機制有效性可能產生的影響。有學者從效用理論視角通過建立模型對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效用進行研究,認為當協同主體在協同創新中追求的目標與以組織宗旨為前提追求目標一致時,產學研協同創新總體效用最大,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也更為有效[3]。但目前對產學研主體目標的研究多停留在文字闡述上,無量化標準,因此本文擬從效用角度入手,建立協同創新主體的客觀效用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的建立一方面為從效用角度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提供理論依據,可完善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相關理論;另一方面對于引導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回歸本質屬性,提高協同創新機制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
一般研究認為,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包括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4-5]。但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分類,韋文雯在對產學研聯盟合作穩定性進行研究時,根據主體投入的不同將產學研三方參與者劃分為產方及學研方[6];陶愛祥則認為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可分為基本主體和相關主體,其中基本主體包括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相關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中介機構等[7],一方面,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主要發揮引導、支持及監管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以教學、科研及促進經濟發展為使命[8],其中教學這一定位使高校與科研院所存在較大差異。本文是基于產學研主體社會功能定位的不同對主體效用進行研究,因此采用三方主體的分類,將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界定為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
(二)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效用
1.效用理論
傳統效用主義主要研究行動的是非,用行動層次來進行道德判斷,視快樂和幸福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古典經濟學從效用的“客觀”意義角度定義效用,認為效用是某種商品或服務“有用”價值的一種內涵;新古典經濟學則從“主觀”上理解和使用效用,認為效用是人消費物品時獲得的一種心理滿足程度,是人們對物品滿足人們欲望能力的一種主觀評價。由此,人們選擇什么樣的商品、有什么樣的行為,取決于商品或行為所能帶來的效用的大小,也即可以通過效用評價和計量對行為做出解釋。
2.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效用界定
一些學者從效用角度出發對參與產學研協同的個體效用進行了研究,李勇敢建立模型,研究了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對不同主體的效用,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應滿足參與人員效用,以提高其自主性[9];黃敬前認為科技人員效用是指其發明創造科研成果時,在一定社會評價體系或激勵機制中所得到的成就感,通過分析科技人員科研行為偏好,揭示了高校、科研院所原創性成果少,科技成果轉化狀況不佳的內在原因[10]。從效用角度對產學研主體的研究較少,但已有學者關注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之間的組織性質差異性問題,且研究普遍認為創新成果對不同的創新主體效用不同。陳勁等認為產學研主體的利益訴求和出發點不同,如果缺乏政府協調,會導致產學研聯盟協同創新動力不足,使協同有效性降低[5]。
由以上文獻可知,當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果能夠滿足各主體的效用需求時,能有效激發各主體參與協同創新的積極性,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有效性。因此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應該是各主體以社會有共識的社會功能定位為依據參與產學研協同,而現實中產學研主體不僅會考慮組織宗旨和使命,還會考慮自身的偏好(主要表現為決策者偏好)。效用反映了主體的滿足程度,受決策者主觀意識及其所處客觀環境影響,兼具主觀性及客觀性。依據效用理論,本文將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的客觀效用定義為創新主體基于自身組織宗旨和使命對協同創新產出的重視程度,客觀效用具有相對穩定性。
產學研協同創新產出不僅包括直接的經濟利益產出,也包含著作、論文、專利及人才培養等中間產出[11]。因為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組織宗旨及參與協同創新的動機及目標不同,所以每一主體對經濟效益、知識產出及人才培養3方面產出的期望也不盡相同,因此本文將在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評價及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動機等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層次性等原則構建效用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
(一)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客觀效用評價指標選取
1.經濟效益
企業作為盈利性組織,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可獲得的經濟利益可以從直接提高收益與降低成本兩個方面來分析。其中,提高收益的因素有:提高新產品銷售份額,提高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成功率,獲得政府相關項目資助、政策支持;降低成本的因素有:避免不必要重復研究、節省成本,利用合作伙伴已有的研究設備、能力、技術,降低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風險,獲得高校的創新人才優勢[11-12]。
高校的名氣、聲譽、教授人數及參與項目等對其在社會上的地位、招生及對外交流等各方面都有較大影響,因此高校的經濟利益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利益,也包括學校聲譽、教師收入及晉升等。其主要指標包括:獲得企業的資金支持,獲取政府的項目資助,提高學校的學術聲譽,尋找大公司的特殊設備及技術作為互補[11],提高教師及科研人員收入,為教師職稱晉升提供途徑[13-15]。
科研院所在協同創新中的經濟收益不僅包括科技成果轉化得到的直接收益,還包括政府及企業給予的項目資金支持,因此其經濟效益指標主要包括: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并獲取經濟利益,獲得政府項目支持,獲得企業資金支持,尋找合作伙伴的先進設備及技術作為互補[11],提高科研院所學術聲譽,提高研發人員收入,為研發人員職稱晉升提供途徑[14-15]。
2.知識效益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一個重要產出是知識產出,對企業來講其知識效益不僅包括協同創新產生的專利、新產品等可量化的顯性知識,也包括隱性知識。因此其知識效益成果主要包括與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知識交流和共享,與大學或科研合作創造新知識,提高企業對前沿技術發展的預見能力[12],研發新產品或對產品進行重大改進及增加公司專利數量[13]。
對于高校,協同創新的知識效益一方面包括顯性知識如論文、著作、專利、課題等,另一方面也包含協同創新中隱性知識的增加。因此,高校方面的知識效益主要包括:增加學校論文、著作數量,促進研究成果向實際生產領域的轉化,實現科學研究的社會價值,增加研發項目或合作課題[15-16]。
科研院所的知識效益同樣可以從顯性、隱性知識角度來分析,但科研院所同時承擔著國家某些科研任務,因此其知識效益不僅包括論文、專利等,也包括通過相互交流和學習,提高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11],促進成果的有效轉化與推廣,實現科學研究的社會價值,完成科研任務[14]。
3.人才培養效益
人力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企業雖然看重經濟利益,但是人才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其人才培養效益主要包括激發內部人員研發創造力、增強研發人員對新技術的理解[11]、聯合培養企業的創新人才(包括儲備人才)[15]。
高校作為傳統的教書育人的組織,其參與協同創新在于拓寬原有的研究及學科領域,提供不同的教育模式。因此其人才培養效益指標主要包括:為師生提供接觸實務的機會,為學生的項目、實習基地提供支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新興學科,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滿足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需要[13-14]。
科研院所作為重要的科研成果研發與轉化的組織,其人才培養效益主要包括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科研人員研究水平、科研能力,為科研院所發展培養后備人才[15-17]。
(二)指標權重確定
1.層次分析法原理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一種以人的經驗思維為主進行判斷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該方法是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教授薩蒂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由于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的客觀效用主要基于各主體的組織宗旨及目標,無法直接通過準確計量對其評價。對產學研主體的協同創新成果深入分析之后,可利用層次分析法通過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思維過程數學化,求得指標權重,實現客觀效用評價的量化。
2.分析步驟
(1)在上文指標選取分析的基礎上,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客觀效用評價層次結構模型,詳見表1。

表1 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客觀效用層次結構模型
(2)構造兩兩比較矩陣,以上一層指標為基準,對下一層指標進行相對重要性賦值。在層次結構模型的基礎上,對3個主體分別構建判斷矩陣,共12個,并請專家學者對所有判斷矩陣進行評分。為了使決策判斷定量化,本文使用1~9標度法,其中各個數值的含義如表2所示。
(3)計算判斷矩陣并確定關于上一層指標的相對權重,通過層次分析軟件計算所有12個判斷矩陣,鑒于篇幅問題,在此對矩陣不再逐個列舉。
(4)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當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例CR<0.1時,說明該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表3對本文3個主體共12個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例予以說明。

表2 相對重要性標度
(5)計算各層指標對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客觀效用影響權重,并確定最底層指標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客觀效用評價中的重要程度,計算結果見表4~6。
從表4可以看出,企業參加產學研協同創新應以經濟效益為重,同時重視人才培養。在所有15個二級指標中,指標權重最大的是提高新產品銷售份額,達到30.33%,該指標主要指產學研協同創新成果——新產品對企業銷售總額的貢獻情況,反映了企業參加協同創新的經濟利益目標。緊隨其后的是提高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成功率,提高單位聲譽,利用合作伙伴的資源,增加企業及員工收入,激發現有人員的研發創造力及提升科研能力等指標,其權重均在7%以上,這些指標一方面體現了企業通過參加產學研協同創新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經濟利益需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企業培養創新人才,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的人才培養需求。
從表5可以看出,高校參加產學研協同創新應以人才培養為重,同時重視知識的積累與創造。在所有15個二級指標中,成立人才培養基地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指標權重均在20%以上,這兩項指標反映了企業參與協同創新應以人才培養為重。其次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單位發展儲備人才,激發現有人員研發創造力、提高科研能力,增加著作、論文、專利、獲獎等科研成果數,其權重均在3%以上。這些指標說明高校參加產學研協同創新,一方面應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包括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及對在校學生的培養,另一方面也應重視學校在論文、著作、專利等方面的知識積累。此外,提高聲譽,實現人員職位或職稱的晉升,促進成果的有效轉化與推廣、實現科學研究的社會價值3項指標的權重均在2%以上,這些指標也是社會對高校實力進行評價的重要方面。
由表6可知,科研院所參加產學研合作應以知識效益及人才培養為重。在所有15個二級指標中,促進成果的有效轉化與推廣、實現科學研究的社會價值,增加著作、論文、專利、獲獎等科研成果數,激發現有人員研發創造力、提高科研能力3項指標排名最為靠前,權重均在17%以上,其中前兩項指標權重分別為21%及18%。這反映科研院所在知識效益上一方面應重視知識的有效轉化,另一方面應重視專利、著作等的知識創造及積累;激發現有人員研發創造力、提高科研能力這項指標權重為17.7%,反映了應對人才培養予以重視。此外在經濟效益中提高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成功率及提高聲譽的指標權重在2%以上,這兩項指標也是社會對科研院所進行評價的重要影響因素。

表3 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

表4 企業客觀效用評價指標體系

表5 高校客觀效用模型

表6 科研院所客觀效用指標體系
本文在介紹產學研現狀的基礎上對產學研主體及其客觀效用進行界定,并從效用視角構建了包含經濟效益、知識效益及人才培養效益3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的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客觀效用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涉及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3個主體,通過專家評分的方法獲取評價數據,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處理,得出了3個主體的客觀效用評價指標權重,構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客觀效用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的建立,實現了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客觀效用的量化,突破了文字描述對產學研主體效用研究的局限性,對于從效用理論視角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同時,對于引導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回歸本質屬性及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陳傲,柳卸林,呂萍,等.創新系統各主體間的分工與協同機制研究[J].管理學報,2010(10):1455-1462.
[2]胡梟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研究評述[J].商場現代化,2010(20):8-9.
[3]楊陳.效用理論視角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有效性的影響因素研究[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5.
[4]何郁冰,曾益.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競爭優勢間關系研究述評[J].技術經濟,2012,31(12):28-32.
[5]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驅動機理[J].技術經濟,2012,31(8):6-11.
[6]韋文雯.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產學研聯盟合作穩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66-69.
[7]陶愛祥.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產學研協作問題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23.
[8]KI-SEOK KWON.The co-evolution of universities’academic research and knowledge-transfer activities:the case of South Korea[J].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11,38 (6):493-503.
[9]李勇敢.企業內技術創新主體效用分析[J].價值工程,2006,25(6):31-34.
[10]黃敬前.科技人員行為偏好的解釋框架[J].科學學研究,2006,24(S1):229-234.
[11]金芙蓉,羅守貴.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9,27(3):43-46.
[12]秦瑋,徐飛.產學研聯盟動機、合作行為與聯盟績效[J].科技管理研究,2014(8):107-111.
[13]閆青,徐慶.基于自主創新體系的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8-20.
[14]謝開勇.張婷婷,王倩,等.產學研合作各方利益訴求下的政府作為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1): 30-33.
[15]蔣興華,鄧庚沂.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績效關鍵影響因素分析及模糊綜合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4 (18):56-59.
[16]秦軍.我國產學研合作的動因、現狀及制度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1):33-36.
[17]趙哲.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的機制障礙與對策——以遼寧省高校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 (2):49-53.
(責任編輯魏艷君)
Study on Evaluation of Objective Utility of Subjects 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XU Gang1a,1b,JIANG Qiang-nan1a,ZHOU Yan2
(1.a.College of Management;b.Chongqing High-End Equip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Together,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2.Chongqing Productivity Council,Chongqing 400015,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ory,definitions about the three subject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heir objective utility were made.Then evaluation system of objective utility was constructed,which included three first-level indexes:economic effectiveness,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15 second-level indexes.By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the index weight was determined and we establish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each subjectiv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enterprises involved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hould focus o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pay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personnel training and enhance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and research institutes should focus on the knowledge output and pay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objective utility;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931
A
1674-8425(2015)11-0022-07
10.3969/j.issn.1674-8425(s).2015.11.004
2015-08-2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效用理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有效性研究”(14BGL022);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重慶市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研究”(2014GXS2D027)
徐剛(1963—),男,四川廣漢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企業戰略與組織管理。
徐剛,姜強男,周艷.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客觀效用評價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 (11):22-28.
format:XU Gang,JIANG Qiang-nan,ZHOU Yan.Study on Evaluation of Objective Utility of Subjects i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11):22-28.
編者按:由重慶理工大學牽頭組建的“重慶市高端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對協同創新機制體制等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討、研究及實施,本期特辟“協同創新”專欄推出相關研究及實施成果,與讀者分享并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