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山,張歡歡
(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武漢 43007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截止2011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首次超過農村常住人口,達到6.91億;2012年底,我國城鎮人口達到7.12億,人口城鎮化率已經提高到52.57%,但城鎮化的質量卻并沒有與城鎮化的水平同步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從現有我國城鎮化質量的評價對象來看,主要從國家、省域、地級市、縣域等進行評價。從定量評價方法來看,一般分為單一指標法和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城鎮人口比重、非農人口比重和城市用地等指標是比較常用的單一指標,但單一指標不能全面反映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因此在現有研究中,采用單一指標評價的研究很少,多數都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多指標綜合評價就是從人口、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選取能夠反映城鎮化質量的指標體系。其中將多個指標進行綜合的方法一般分為加法和乘數法,多數學者都采用線性加法。此外,還有其他指標法,如利用多元線性回歸對城鎮化質量進行分析。
本文從城鎮化質量的內涵出發建立城鎮化質量指標體系,沿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通過因子分析法,分析各個樣本在不同側面上的水平及綜合水平和排名,并分析數據變化趨勢,從宏觀層面把握我國城鎮化質量發展方向;最后,通過聚類分析法,對樣本進行分類,分析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區域平衡性。
關于城鎮化的定義,歷來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認識和見解,在這里,我們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提出的城鎮化質量的概念,即城鎮化質量是指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與城鎮化數量相對應的反映城鎮化優劣程度的一個綜合性的概念,特指城鎮化各組成要素的發展質量、協調程度和推進效率。
根據城鎮化質量的內涵,結合相關文獻,本文選擇從“經濟發展質量”、“社會生態協調程度”、“城市發展質量”和“環保協調推進質量”四個方面來構造城鎮化發展質量指標體系。其中,經濟發展質量和城市發展質量分別反映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經濟、城市功能設施的發展質量;社會生態協調程度反映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社會、生態與城市發展的協調程度;而環保協調推進質量反映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環境保護與城鎮化發展的協調推進質量。
根據上述分析,構建本文的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表1的指標體系,本文利用2011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截面數據作為分析樣本,采用軟件SPSS17.0進行分析。數據均來自《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對少數缺失的數據或異常的數據用均值進行替代處理。
(1)KMO檢驗和Bartlett檢驗
根據常用的KMO度量標準,當KMO值小于0.5時,不宜進行因子分析。本研究KMO值為0.678,表示可以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檢驗統計量觀測值P-值接近于0,顯著拒絕原假設,即認為樣本群體的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2)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公共因子貢獻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解因子載荷矩陣,經過最大正交旋轉,取特征值≥1的因子為公共因子。計算結果如下(表2):前4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計貢獻率已達到了80.429%,故前4個主成份可以代表所有指標反映城鎮化質量的相關信息。第1個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最大,方差貢獻率為49.49%,遠遠大于其他主成分,說明了“經濟發展質量”指標權重最大,負載顯著。

表2 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的情況
(3)公因子命名

表3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采用方差最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實行正交旋轉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按第一因子載荷降序的順序輸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并輸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圖(表3)。
由表4知:X4、X3、X2、X5、X6、X1、X7和X8在第1個因子上有較高載荷,可將這組變量解釋為“經濟發展質量”;X9、X10、X11、X12、X14和X13在第2個因子上有較高載荷,這組變量可解釋為“社會生態協調程度”;X15、X16和X17在第3個因子上有較高載荷,這組變量反映城市公用設施水平,可解釋為“城市發展質量”;X18、X19和X20在第4個因子上有較高載荷,這組變量主要反映節能環保的情況,可解釋為“環保協調推進質量”。
(4)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數矩陣
采用回歸法估計因子得分系數,根據得分系數矩陣,得到4個公因子的表達式:

其中,Fj表示表6中第i個公因子的得分;Zxj表示第j個指標無量綱化后的數據;λij表示Zxj在Fj上的得分。
(5)構建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模型
根據因子得分函數,計算出4個公共因子的具體得分,對因子得分加權,得到城鎮化發展質量的綜合得分。

根據表2旋轉后的4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以計算得到的各因子權數為系數,得到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評價模型:F=0.3682F1+0.335F2+0.177F3+0.1198F4
根據上式,計算出各個城市城鎮化發展質量在“經濟發展質量”、“社會生態協調程度”、“城市發展質量”和“環保協調推進質量”四個方面的得分和排名,并計算出各地區的綜合得分和排名,再按綜合排名進行排序(表5)。
由表4可知,各地區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其中發展質量較高的省市有: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這些地區都位于我國東部地區,且多屬于經濟文化中心或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質量較低的省市有:甘肅、西藏、貴州、青海等地,這些地區大多都處于我國西部地區,且多為少數民族地區。
(6)城鎮化質量整體趨勢評估
為了分析近幾年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水平的整體趨勢,選取1994~2011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第三產業比重、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日供水綜合生產能力、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氣普及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污水日處理能力、污水日處理能力、生活垃圾清運量、能源消費總量共16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
通過因子分析,提取1個因子,其方差貢獻率為93.458,說明了這個因子解釋了不同年份城鎮化發展質量的主要信息。比較1994~2011年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的綜合指數情況(表6),可知從1994年到2011年,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水平在不斷地上升。

表5 各地區城鎮化發展質量得分及排名

表6 1994~2011年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指標評價體系綜合指數
本研究采用系統聚類分析方法中對樣本進行分類處理的“Q型”聚類法,選用組間聯接進行分類,度量標準為Euclidean距離,利用因子分析法產生的新變量F1、F2、F3和F4對31個省市的樣本進行聚類分析,得到不同闕值下類成員結果。根據聚類分析結果,若設定閥值為9,可將31個省市分為9類,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各成一類;貴州和西藏成一類;青海和寧夏成一類;吉林、黑龍江和甘肅成一類;江蘇、浙江和山東成一類;其余17個城市成一類。
不同省市在城鎮化發展質量的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存在差別,對城鎮化建設的作用也不相同,特別是我國北京、天津、上海和廣東等地的城鎮化發展質量存在著各自的特點,因此在分類時出現上文不少城市自成一類的情況。相比于這些城市,其它一些城市在城鎮化發展質量上存在很多共性,從而結合成為一類。
根據城鎮化質量的內涵,本文從“經濟發展質量”、“社會生態協調程度”、“城市發展質量”和“環保協調推進質量”四個方面構建了城鎮化發展質量指標體系及測度模型。根據對指標體系的評價與測度模型的計算發現,我國內地各省在“經濟發展質量”、“社會生態協調程度”、“城市發展質量”和“環保協調推進質量”四個方面的影響程度不同,其影響權重分別為:0.3682、0.335、0.177和0.1198,其中“經濟發展質量”的權重最大,在整個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水平總體上在不斷上升,但內地城鎮化發展質量存在明顯的不平衡,城鎮化發展質量較好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文化中心或東南沿海地區,而城鎮化發展質量較低的地區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
[1]徐素,于濤,巫強.區域視角下中國縣級市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1,(1).
[2]鮑悅華,陳強.基于城市功能的城市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構建[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
[3]王家庭,唐袁.我國城市化質量測度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9,(12).
[4]郭葉波.城鎮化質量的本質內涵與評價指標體系[J].學習與實踐,2013,(3).
[5]中國社會科學院《城鎮化質量評估與提升路徑研究》創新項目組.中國城鎮化質量綜合評價報告[J].經濟研究參考,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