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趙 丹
(山西財經大學a.統計學院;b.公共管理學院,太原 030006)
收入差距問題歷來是政府和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研究收入差距的落腳點主要包括居民內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等,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如何測算收入差距,哪種測算方法更加客觀更具代表性;其二,造成收入差距的成因有哪些;其三,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有效的縮小收入差距。
關于如何測算收入差距,哪種測算方法更具代表性的討論爭議較多,國內外還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但是有些測算指標還是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比如基尼系數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來測算居民內部收入差距的指標,泰爾指數被認可為測算行業收入差距比較有代表性的指標,威廉遜系數被認為是測算地區收入差距較準確的指標等等,當然,還有很多學者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的對各種方法進行改進,其中,基尼系數的改進方法較多,比如S-基尼系數、修正加權基尼系數等。
本文以行業收入差距為研究對象,綜合比較國內外各種測算指數的優缺點,借鑒理論經驗,構建和采用加權絕對差系數法,全面的測算我國各區域的行業收入差距問題,以期能夠真實、準確和全面的反映和比較我國區域間行業收入差距特征。
學界關于選取哪種收入差距測算方法,觀點不一,眾多學者在研究與收入差距有關的問題時主要采取絕對數和相對數兩種方法。絕對數主要包括:極差、分位差、標準差、方差等。絕對數的測量存在直觀、簡單、便于計算的優點,但是同時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缺點,比如,極差法對極值過于敏感,分位差雖然規避了極值風險,但還是只考慮個別的觀測值,方差和標準差雖然考察了所有個體,卻沒有考慮個體的權重,沒有消除量綱影響。絕對數方法的不足使得很多學者不建議采用該方法來測算收入差距,特別在進行相關經濟變量的實證分析時,更應回避。
相對數的測算方法彌補了絕對數的明顯缺陷,比如消除了量綱的影響,使得結果具有相對意義和可比性。在相對數指標中有代表行測度方法有變異系數、收入不良指數、庫茲涅茲比率、基尼系數、泰爾指數等。
變異系數很好的克服了量綱的影響,但是沒有對所觀察的數據加權,同時這種方法需要考慮所有個體,使得變異系數的計算過程過于復雜,同時也是缺乏足夠的代表性。
收入不良指數的思想源于經濟學家帕累托的二八定律,他通過調查數據偶然發現,英國大量的財富流向了極少數人手里,同時,他還從早期的資料中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并發現這種現象呈現穩定的數量關系,即社會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這種統計的測算方法演變為測算收入差距的簡單方法,用一定比例人口收入份額反應收入差距,在很多國家的政府統計中這是最常用且直觀方法,區別在于,有些國家測量10%人口的財富擁有,有些測量20%或30%的人口。簡單直觀易于計算是這種方法的優點,缺點在于只考察了部分樣本,缺乏遍歷性。
庫茲涅茨比率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庫茲涅茨在研究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度量時提出的一種方法,該方法的思想是將各個組的收入比重與人口比重的差額的絕對值相加求和。計算公式為:

其中:R為庫茲涅茨比率,yi、pi分別表示各組的收入比重和人口比重。如果計算得到的結果R越小,表示收入差距就越小,反之,收入差距就越大。該方法計算比較簡單,也相對容易理解,如果收入比重和人口比重相等,那么絕對值為0,當然這是理想的狀態,如果這兩者差距越大,那么結果也會相應增大。這種比率的缺點在于簡單將兩個比例相減,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基尼系數是國際上使用最多的,而且是認可度最高的測度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他是基于洛倫茲曲線建立起來的,該方法與庫茲涅茨比率的出發點相同,首先將觀察值進行排序,然后累計人口比例和該人口所占資源比例,進行觀測和對比,如果社會收入是公平的,那么人口比例和所占資源比例的累計應該是相等的,在洛倫茲曲線的圖中顯示應該是對角線,也就是收入差距為零,如果兩者比例出現偏差,即多數人群占有較小部分資源,那么就形成了曲線,對角線和曲線的中間部分便表示不平等程度,也就是基尼系數(中間面積的2倍)。基尼系數大于0小于1,只是他最主要的優點,提供了國際上可供比較的標準,各個國家都在運用,基尼系數小于0.3說明比較平均,0.3~0.4為正常狀態,0.4以上為警戒狀態,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警戒線。隨后又很多學者對基尼系數進行了改進,比如提出了S基尼系數,E基尼系數等,但是總的研究基礎還是基于洛倫茲曲線。
泰爾指數由Theil在1967年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他將人口比例作為先驗概率,將收入比例作為后驗概率,通過這兩個概率的組合計算得到泰爾指數。假如人口的比例和該人口所對應收入的比例相等,那么這部分人群給泰爾指數的貢獻為零。泰爾指數公式如下:

其中,pi是行業i的就業人數,p是所有行業就業人數,n是行業個數,yi是行業i的平均工資收入,u是所有行業的平均工資。泰爾指數是眾多方法中比較適合行業收入差距測算的指標,它具有可分解性,可以按加法分解測定收入差距程度。
關于收入差距測度的理論方法主要來源于國外,比如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等,我國的學者主要運用此類方法來測度全國的或個別地區的收入差距問題,而且通常用一個數值或指數來描述差距的程度,而我國具有特殊的情況,從人口、地域、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均存在差異,特別是各個地區間的差異,很少有文獻能夠詳細全面的就全國各地區各行業收入差距問題進行綜合描述,本文將在已有收入差距測度方法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方法,構建加權標準化絕對差的測算體系,不僅可以將收入差距綜合成為但指數,而且可以在此基礎上計算和分析各行業對整體收入差距的貢獻率,這樣打破了只是一個指數論差距的瓶頸,能夠直觀而準確的綜合研究我國各地區行業收入差距問題。
本文所采取的行業分類標準是按照2002年所修訂和實施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該分類標準遵循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Rev3)沿用至今,其中包括19個門類,之所以選取門類而不選取中類和小類,主要原因在于,分類過細則趨近于說明居民收入差距,這不適合于本次研究需要,其次,在眾多分類中,只有行業門類的分類在宏觀數據層面具有延續性和可得性,能夠跟蹤和分析行業收入差距變化的趨勢。行業工資收入采用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來代替,雖然并不能涵蓋所有就業人員,但一定程度上還是具有代表性的。下面根據統計年鑒所計算的指標。


由于各個省份的工資水平不一樣,綜合反映各地區的行業收入差距問題,需要消除量綱的影響,于是需要對以上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經過處理后的數據以失去了原有的絕對值概念,但是擁有了衡量行業相對不平等程度的功能。

zij表式表第i個省份第j個行業的工資相對于該省平均工資的相對位置。該值為正,說明高于平均工資,對行業收入差距呈現正向拉動。
但是依據泰爾指數的經驗,zij只反應第i個省份各個行業與平均工資的相對距離,并不能反映某個行業的收入對整個地區行業收入差距的不平等有多大的貢獻,比如,北京的金融業工資最高,但是他的就業比重較小,也就是財富并沒有集中在少數人手里,他對北京行業收入差距的不平等貢獻比較小。相反,上海的制造業工資雖略低于平均工資,但是,制造業的就業比重較大,也就是很大部分的制造業就業人員沒有達到平均水平,于是他對上海不平等的貢獻是比較大的。因此,借鑒威廉遜和泰爾指數的加權指數方法,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的處理,不僅可以將相對距離反應出來,同時可以反應某行業造成行業收入差距的程度。
首先對標準化后的zij加以就業人數的權重,得到加權標準化值,然后計算標準化后的離差。

hij可以反映某地區某行業與該地區行業平均收入的加權相對距離,具有橫向可比性,不僅數值具有意義,而且符號也具有意義,如果hij為正,說明該行業是高工資拉動不平等,如果為負,說明是低工資拉動不平等。

所計算得來的系數有明顯的特點,它是由各個行業的不平等程度加總得到的,也就是該系數由19個行業的不平等程度的絕對差構成,在已有的總體指數的基礎上,用每個行業的加權相對距離(hij)除以所有行業的加權絕對差之和得到每個行業對整個行業收入差距的貢獻率,從而最終將各個行業影響整個行業收入差距的程度進行量化。

Xij的符號表示相對平均收入的高低,如果為正,表示高收入拉動不平等,反之表示低收入拉動不平等。Xij的絕對值不僅考察了的各個行業的加權相對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該行業影響該地區行業收入差距的大小,表示該行業對該地區行業收入不平等的貢獻率。
上面的步驟已經給出了如何計算行業收入差距問題系數和不平等貢獻率,接下來我們通過此方法,綜合分析中國各地區行業收入差距特征。計算采用2013年國家統計年鑒,由于所涉及的行業和地區較多,我們按照經濟地理進行區域劃分,綜合比較區域間的行業收入差距問題特征。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以得出如下各區域行業收入差距特征:
京津地區的行業平均工資最高,為78243元,幾乎是收入最低的東北地區的兩倍,這說明京津地區積聚著大量的高水平人力資本,人才薈萃,設備先進,以知識和技術密集產業為主。其次是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這兩個地區人口密集、人員素質較高,加工工業發達,具有高技術產業群和高、精、尖、新特色的加工工業,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經濟核心區和對外開放基地,是人才培養中心和金融貿易信息中心。這兩個地區的平均工資水平僅次于京津地區,遠遠高于其他幾個地區。西北和中部地區的特點在于地下資源發達,煤礦和有色金屬等行業的工資水平和從業人數較高,是拉動行業工資水平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表1 中國各區域各行業該地區收入差距的貢獻率
由加權絕對差系數的大小可以看出,西南地區和中部地區的行業收入差距最小,分別為0.68和0.69,這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應,行業平均工資屬于中下水平。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區在京津及各個沿海地區,這與沿海地區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經濟發展方式有關,沿海地區具有內陸省份無法比擬的區位優勢,是國際金融和貿易交易的前沿陣地,吸引著大量的高端人才,同時也吸引著大量的低端制造業人才,勢必造成行業收入差距的拉大。
仔細觀察各個區域各個行業對收入差距的貢獻率,具有以下六個特征:
(1)中部地區的采礦業對該地區收入差距的貢獻率為25.6%,在中部收入差距0.69的系數中,采礦業貢獻了0.18,而且正向拉動,說明采礦業不僅平均高,而且采礦業積聚著較多的就業人員。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西北地區和北部沿海地區,該地區采礦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了19.0%和16.7%,說明這兩個地區的采礦業仍舊是拉動收入差距擴大的主因。
(2)沿海地區的制造業對行業收入差距的拉動均呈現負向拉動,而且占有較大的貢獻率,西部沿海-30.8%、東部沿海-25.0%、北部沿海-18.4%和京津地區-19.1%,這說明沿海城市作為制造業大省,吸引著大量的內陸省份的剩余勞動力,低附加值的勞動力必然造成低收入,因此多人數和低收入的結合造成了沿海制造業對整體行業收入較大比例的負向拉動。
(3)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的建筑業呈現負向拉動,分別為-20.6%和-19.7%,究其原因在于城市的大規模建設造成大量的建筑業從業人員,其中,浙江的建筑業就業人員占比達到了27.5%,重慶和成都的該比例為24.1%和18.1%,遠遠超出了其他省份,加之該地區的建筑業工人平均工資還要低于制造業平均工資,所以造成了這兩個地區建筑業對行業收入差距較大的負向拉動。
(4)金融業在8個地區均為正向拉動,而且對收入差距的貢獻率幾乎均超過了10%(西北地區除外),其中京津、西南和東部沿海最為明顯,究其原因在于金融行業較高的收入水平,比如,北京、浙江、上海、云南的平均工資均超過了當地平均工資的兩倍,最高的是浙江,達到了當地平均工資的2.34倍,西南地區的重慶和貴州兩地金融業得平均工資也接近了當地平均工資的兩倍,過高的工資水平造成了金融行業對行業收入差距的正向拉動。
(5)住宿餐飲業在8個地區均呈現爭相拉動,值得一提是京津地區,正向拉動的貢獻率達到12.9%,遠遠超出了其他地區,主要原因在于北京的住宿餐飲業發達,就業人口占到就業人數的7.3%,而相比其他地區的就業人數一般不超過1.5%,再加之該行業較高的工資收入,幾乎是當地平均工資的1.5倍,最終導致該地區的住宿餐飲業有較大的正向貢獻率。
(6)東北地區的農林牧漁業呈現較大的負向拉動,達到-28.6%,超過了四分之一,是8個地區中農業負向貢獻最大的。究其原因在于東北地區有著大量的農業從業人員,特別是黑龍江的農業從業人員比達到20%,而在其他地區,農業從業人員占比幾乎沒有達到2%。加之農業回報率較低,最終導致東北地區的農業對收入差距有著較大的負向貢獻率。
加權絕對差系數方法,不僅具有用單指標來反映收入差距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將行業收入差距進行分解,可以詳細的了解各個行業對整個地區行業收入差距的影響,可以清晰的發現哪些行業是高(低)收入拉動,而且可以將這種高(低)拉動的影響進行量化(貢獻率)。該方法打破了單指標或單指數論差距的理論瓶頸,是今后深入研究收入差距的問題的有效工具。該系數方法不僅可以進行一個國家的內部比較,而且可以進行不同國家收入差距的綜合比較,是一種適用范圍較廣、直觀而精確的測度方法。
[1]王濤.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行業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4.
[2]李曉寧.我國勞動力工資收入差距的統計分析—對工資基尼系數的測算與分解[J].財經問題研究,2008,(2).
[3]萬廣華.不平等的度量與分解[J].經濟學,2008,8(1).
[4]馬驪.我國行業收入差距的測度指標體系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9,(2).
[5]洪興建.基于S基尼系數的中國行業工資差距分析[J].統計研究,2010.
[6]薛繼亮.基于MLD指數的轉型期中國行業收入差距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0,(4).
[7]趙玉霞.分組數據下幾種不同基尼系數的算法[J].統計與決策,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