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彩平,王 芳,張丑丑 ,楊 英 ,李文英△
1 甘肅省醫學科學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50;2 甘肅省腫瘤醫院
彌漫B細胞淋巴瘤(dif fuse large B-cel l lymphoma,DLBCL)因惡性淋巴細胞彌漫性侵襲以及破壞淋巴結或者結外組織的正常結構而得名,是全世界和中國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亞型,在形態學變型、分子遺傳學、臨床上以及預后均表現出特異性,是一類異質性疾病,在歐美國家,DLBCL的發病率約占NHL的31%[1],在亞洲國家則大于40%[2],且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該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階段,但多發年齡在60~64歲之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3]。臨床上典型的表現為迅速增大的無痛性腫,少數患者伴有發熱、盜汗、體質量減輕等癥狀[4]。DLBCL惡性度高,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療,病情進展較快,生存期僅數月,但是如果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也可治愈,首選的治療方案是化療,經過蒽環類藥物的聯合化療后,有些患者可獲得5年生存率,如果化療聯合免疫提高的調理,DLBCL患者的存活率可進一步提高[5],因此化療聯合中藥調理對提高DLBCL的治愈率很有必要。近年來,筆者以裴氏升血顆粒聯合化療治療30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后臨床療效,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2—2013年在甘肅省某醫院內科就診的DLBCL患者60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5~69歲,平均53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5~72歲,平均55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照文獻[6]制定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納入:1)所有病例均病理組織學確診;2)有可測量的淋巴結病變;3)年齡≥18歲;4)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無明顯肝腎功能異常,無造血系統疾病者;5)治療中未合并使用其他中藥制劑,未合并免疫治療,未合并放療;6)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排除:1)有原發性或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嚴重器質性疾病;3)孕婦或哺乳期婦女;4)與淋巴瘤無關的肝腎功能異常;5)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不能耐受阿霉素治療者;6)血清學檢測結果為HIV或HBV感染而未作處理者。
1.5 治療方法 2組均給與化療,同時給予西藥止吐、保肝、保護胃黏膜等。(1)化療治療方案:CTX(環磷酰胺)750mg/m2(購自山西普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14023686),靜注 d1(第一天用藥);EPI(表柔比星)50mg/m2(購自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19990280),靜注 d1;VCR(新堿)
1.4 mg/m2(購自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20043326),靜注 d1;PDN(強的松)100 mg/m2(購自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19990280)口服d1-5(第1-5天用藥)。用藥5天,休息16天,每21天重復,化療6個周期。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裴氏升血顆粒治療方案:于CHOP方案化療前5天開始服用裴氏升血顆粒,早晚餐后口服,一次1包,2次/日,休息期間持續服藥。治療前后分別檢測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各項指標。
1.6 觀察指標 根據WHO抗腫瘤藥急性及亞急性毒性反應分度標準進行評判分級,分為0、Ⅰ、Ⅱ、Ⅲ、Ⅳ度。見表1。臨床觀察指標包括患者血常規、肝腎功能生化檢測;細胞免疫功能的檢測(包括 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NK細胞(CD56+)和 B淋巴細胞(CD19+)。

表1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臨床指標分級標準
1.7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 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惡心嘔吐、脫發、腹瀉等癥體、體征觀察組較對照組臨床指標分級低。見表2。
2.2 細胞免疫功能指標 CD3+、CD4+、CD8+、CD4+/CD8+、CD19+、CD56+等指標2組治療后均有改善(P<0.05),觀察組改善更明顯(P<0.05)。見表3。

表2 2組臨床癥狀變化情況 例(%)

表3 2組臨床指標分級標準 (%)
目前人們對DLBCL治療的主要方法是化療,以及與化療相關的綜合治療,在CHOP化療方案中CTX等化療藥物對細胞具有毒性[7-10],不僅對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同時對正常細胞也有殺傷作用,能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會使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脫發、白細胞下降等癥,如不及時治療,將會極大影響治療效果,因此細胞免疫功能在腫瘤患者機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1]。近年來,中醫藥在惡性腫瘤化療減毒增效方面作用顯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裴氏升血顆粒是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裴正學教授,結合40多年的臨床經驗,研制出的中藥制劑,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減輕腫瘤患者放化療毒副反應的臨床功效[12]。
本研究表明,DLBCL患者經過化療后,CD3+、CD4+、CD56+、CD19+細胞數量顯著低于化療前,而CD8+細胞數量明顯高于化療前,表明化療使機體T細胞亞群失衡,免疫功能降低。而經過裴氏升血 顆 粒 聯 合 化 療 治 療 后 ,CD3+、CD4+、CD8+、CD4+/CD8+、CD19+、CD56+細胞數量較治療前變化不大,表明裴氏升血顆粒聯合化療治療沒有降低DLBCL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裴氏升血顆粒具有提高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經過裴氏升血顆粒聯合化療治療后,CD3+、CD4+、CD56+細胞數量較單獨化療治療后顯著增加,CD8+、CD19+細胞數量減少,進一步表明裴氏升血顆粒對DLBCL化療患者具有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裴氏升血顆粒也能減輕化療毒副作用引起的白細胞減少、貧血、血小板減少、惡心嘔吐、脫發、腹瀉等癥狀,具有減毒增效作用。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3]。
雖然目前化療是治療惡型腫瘤疾病的首選方案,但其毒副作用一直困擾著患者,尤其化療期間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增大了感染率,因此在化療的同時,有必要制定針對性強的個體化化療方案,裴氏升血顆粒聯合化療治療DLBCL疾病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案,對患者免疫功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但其具體機理目前不清楚,需進一步研究。
[1]Nedomova R,Papajik T,Prochazka V,et al.Cytogenetics and molecular cytogenetics in dif fuse large B-cel l lymphoma(DLBCL)[J].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Olomouc Czech Repub,2013,157(3):239-247.
[2]Raut LS,Chakrabarti PP.Management of relapsed ref ractory dif fuse large B cel l lymphoma[J].South Asian J Cancer,2014,3(1):66-70.
[3] 文菁菁,周佳麗,劉志彬,等.489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5(3):519-523.
[4] 朱鋒,陳鈺.多參數流式細胞術診斷彌漫大B淋巴瘤相關噬血細胞綜合征5例并文獻復習[J].中國醫藥導報,2011,8(7):116-121.
[5] 馬芹,張會來,王華慶,等.外周血淋巴細胞絕對數對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預后價值的臨床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4,41(8):503-507.
[6] 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中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診斷與治療指南(2013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3,34(9):816-819.
[7] 吳宜嘉.流式細胞儀在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0,16(12):1660-1662.
[8] 趙成艷,馬榮,王忠利,等.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監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免疫雜志,2006,22(2):180-185.
[9] 金伯泉.細胞分子免疫學實驗技術[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1999:223-226.
[10]楊少江,徐理華,曾萍,等.R-CHOP方案對淋巴瘤患者免疫球蛋白及T細胞亞群的影響[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4,27(7):577-580.
[11]許昕,李慶山,許艷麗,等.不同臨床分期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NK細胞含量的差異及意義[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6):37-39.
[12]許惠敏,郭紅云,張桂瓊,等.扶正升血顆粒對荷瘤小鼠NKCIFN-IL-2免疫調節網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6):81-82.
[13]賀建霞,趙志強,王艷峰,等.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及NK細胞檢測的臨床意義[J].白血病·淋巴瘤,2013,22(7):43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