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二春
摘 ? ?要: 衛天霖是現代中國油畫的先驅者之一。他的作品以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油畫技法為主,結合中國泥塑、年畫等民間藝術,尤其將中國書法中的線條、章法融入作品中,從而形成濃麗苦澀、斑駁厚重的油畫風格獨特藝術風貌。“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衛天霖的作品更多地體現了他心靈上的孤獨與精神上的傷感。
關鍵詞: 衛天霖 ? ?油畫藝術 ? ?東方意蘊
衛天霖,畢生從事美術教育和油畫創作,是現代中國油畫的先驅者之一。他長期致力于將西方油畫與民族美術傳統相融匯的探索,嘗試將民間美術的質樸特色引入自己的創作。他強調視覺感受與主體表現的“色感”觀念,畫面雖仍屬寫實范疇,但厚積的顏料,顯示出強悍的色彩意識,充滿寫意性和律動感,表現出畫家高昂的生命意志。他的作品光影交錯、色彩斑斕的畫面總是傳達出空間、運動與生命的力量,純正老到的堆積、點染與新鮮、真摯的感受,共同鑄成他厚重而優雅的藝術個性。衛天霖以對色彩的卓越駕馭著稱于現代中國畫壇,被稱為“杰出的油畫大師”(李瑞年語)。作為留學八年國立東京美術學校的高材生,他對印象派技巧有深刻的體認,而以之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個人風格,更是貫其一生。吳冠中曾評價他的風格既有印象派畫面色彩的和諧、呼應和新鮮感,又具備中國工藝美術中華麗的裝飾效果。印象派追求剎那間的印象,重視即興的手法,衛天霖與此截然相反,他刻意推敲,一如賈島的苦吟。正是由于衛天霖所堅持的帶有印象派特點的繪畫語匯,使他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游離于主流美術運動之外,沒有得到應有的歷史地位。他善于融會貫通,中西兼容,在接受消化歐洲藝術的同時借鑒吸收傳統的中國文化內涵,始終沒有脫離本民族的審美情趣。尤其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更多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傳統的純粹的審美內涵。
一
衛天霖的作品極具東方藝術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虛實相生,予情以線。日本著名油畫家藤島對他反復強調“東方藝術要有東方特色”、“藝術是民族審美意識的反映”,衛天霖從藤島的素描和油畫中獲益極大。衛天霖繪畫藝術語言獨辟蹊徑,除了學習與研究西洋繪畫的技法與表現方法外,還有中國傳統文化對他的影響與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迷戀。衛天霖的藝術在技法上體現了他對西方繪畫光與色的表現,在精神上體現的則是傳統文人超越社會功利的純粹的審美態度,追求一種隱逸與反璞歸真的心境。他從心境到表現顯示出平淡與天真,他與古代文人一樣,旨在通過山水、花卉包括世俗的物品構筑自己的一片靈境,或閑淡,或寂靜。如《母親》這幅肖像就是突出的一個例子。它吸取了傳統中國肖像畫的構圖,采用了大半身正面靜坐的姿勢,蘊藏著濃郁的民族情調。作品通過著力刻畫了一位普通中國老年婦女,顯示了中國老太太那特有的勤勞樸實、敦厚而又憂心忡忡的內心世界,真實地描繪出抗日戰爭時代人物的風貌。整幅畫面以暗色調為主,從暗色調中透出母親的莊嚴與穩重。對比衣服等物品,手的刻畫較豐富,畫家運用直接勾勒的方法進行塑造,干澀的用筆很好地體現了母親操勞的一生。背景中的暗紅色方桌,上方的青花方瓷瓶和仙人掌,下面的鼓型圓凳,甚至這幅作品和國畫一樣具有年月的題款和繪制出的印章,無一不顯示出中國民族的氣派,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感和對民族藝術的熱愛。衛天霖在三曲屏風上繪制出《仙鶴》和《孔雀圖》,吸取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題材和色調,但用的是油畫顏料和工具繪制的,使這兩幅畫既充滿了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又感到與傳統的工筆或寫意表現手法有所不同,給人以清新別致的感覺。衛天霖的作品善于從大處著眼,盡力表達他對事物的感受。“在研究描繪對象時,首先必須注意整體,向整體要答案”[1]。他的作品有一股很強的內在力量,他充分發揮出油畫的本質特點,大膽落筆,小心收拾,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二
衛天霖將中國傳統的書筆之美完美地融入油畫這一西方外來畫種,打破東西方的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他的作品層層積色,絢麗厚重,筆觸蒼勁斑駁,從而給人一種飽滿深沉和醇厚的享受。印象派對色彩的重視大大超越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衛天霖的作品源于印象派但與印象派有截然不同,他的作品更多地吸收了中國民間色彩特色。“衛天霖的油畫是以個人審美理想造就的一個繪畫世界,光是配角。印象派屬于客觀主義,衛天霖的油畫更多的是自我成分”[2]。他的作品擺脫自然光線的束縛,按照作品的要求從物體發出光,進而自由自在地羅織他理想中的色彩。在他的作品中,他不僅將中國的傳統水墨和工筆重彩書法篆刻等都融入他的油畫技法之中,而且,我們可以看見他畫面中西方近現代油畫諸流派的影響。如《白芍藥》《花瓶與畫》等畫,衛天霖多年致力于將印象派的光色變化和激情筆觸植根于中國油畫之中,并在同民族藝術的融合中形成凝重、淳厚、色彩斑斕的油畫風采。1970年后,畫家悄然開始他生命中最后一個靜物畫創作高峰,并進入揮灑自如的寫意境界。《瓶花》以斑駁濃烈的色彩,蒼勁、有力的筆法,映照著畫家內心深處火熱的激情和永動的生命力。他每一筆都調和多種色彩,用幾根線條連成色塊,從而整合出物體的空間關系。畫面上色彩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無一筆不見形,無一筆不見色,從而形成光怪陸離、斑斕錯綜的過渡色,各種變色,隨筆涌出,展現出畫家純凈高潔孤傲冷僻的人格世界。“畫家做到了忘我的境界,在這里他毫無炫技之心,筆隨情到,意攝筆魄,隨心揮灑,方為上品。而神與筆合,心與天游,無法而萬法生,這是所有藝術家夢寐追求的藝術妙境”[3]。在所有色彩中,他喜歡藍綠紫這三種顏色,尤其是鈷藍和鈷紫,更是被他認為是顏色中的貴族。但把他的作品和外國繪畫放在一起,他的色彩明顯不同于其他畫家,他的色彩具有典型中國元素。他曾深入研究了中國的壁畫雕塑古建筑泥塑,創作寫生的作品幾十幅之多,這些物體身上的色彩,無時無刻不在感動著他,甚至他還研究用中國畫中的傳統色彩花青、石青、藤黃等顏色調和油作畫。他的作品中色彩都很素雅,但在簡樸中盡顯敏銳精神的光芒。越到晚年,他的色彩越加凝重簡練,他的作品日益成為色的交響曲。
三
衛天霖不是循規蹈矩的畫家,他的藝術血脈中,所奔騰的是“異教徒”的血液,同時也就是“創造”的血液。中國油畫要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絕少不了“中國的身份”。在衛天霖早期的油畫創作中他就已經有注意在西畫中汲取民族化的精神的想法。他的油畫,常有意滲進國畫的技法,以明快、簡潔、概括的線條、顏色和筆觸,形成渾厚有力的中國民族氣派,他要在油畫形式中注入中國的民族精神。在創作中,衛天霖常以國畫的眼光觀察自然,以中國畫式的線條、筆觸,加上特有的意境,使油畫別具一格。他的《白芍藥花》這幅作品,所用色彩極其豐富,色彩互相撞擊著、融合著、交疊著,似乎進出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種種原因,衛天霖形成冷傲孤僻的性格。尤其在晚年,他經歷種種打擊,更走出對于名利、榮譽的追求。衛天霖更多地在追求一種超越社會功利的純粹的精神內涵,從而實現心境上的隱逸與超越,追求一種隱逸與反璞歸真的心境。他從心境到表現都顯示出平淡與天真孤苦與悲涼,在精神上體現的是傳統文人超越社會功利的純粹的審美態度。其所表現的許多富有濃郁生活氣息、朝氣蓬勃、生機盎然的花卉靜物是一種媒介,在這種媒介下面是其內心的孤獨與憤然。尤其在他的晚年《自畫像》中,更有一種洗凈鉛華盡情袒露內心情懷的表白。
衛天霖將畢生精力用于將中國民族精神改造西方油畫的實驗上,力圖通過形式美的表象傳達東方的意境和審美。西方抽象表現的筆觸與畫面的運筆痕跡往往是激情的體現而止于視覺的體驗,而中國書法的筆觸卻能給人與意境的聯想,自形式而內容而精神,比西方的表現方式更增加了哲學層面的意義。正如劉海粟評價,衛天霖對于中國傳統的承繼,使他將印象派的點彩手法加入傳統的線造型的特色,變油畫筆觸為以線的表現,而且不是單純的輪廓線,純屬面線結合的衛派技法。這就是他很了不起的花技法上的變革,是用油畫的材料,卻又以傳統的審美手段表現,從而使人感受出對物象的摹寫,而是一種藝術升華的表象。他的構圖是以傳統的多點透視處理畫面的,即使是一幅靜物,也是以鳥瞰的視點與其光、色相結合而處理畫面的,這是我國油畫發展的一種光輝成就,很值得我國當代畫家們研究和繼承。
參考文獻:
[1]紀學艷,主編.安格爾畫傳.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袁運甫.有容乃大.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柯文輝,衛天霖.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