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嶓
摘 ? ?要: 高等院校課程體系中,一般有兩類課程: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通識課程教學目標至關重要的一項就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藝術設計英語》是一門典型的通識課程,本文探討如何在課程內容、課堂組織、教學模式、教學評估等方面在本門課程中實現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思辨能力 ? ?《藝術設計英語》 ? ?能力培養
1.引言
國內包括基礎教育至高等教育在內的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特別注重對學生技術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但事實上,教育首先關注的應該是作為人的成長,而這離不開通識教育。各大高校注意到這個問題,紛紛注重通識課程的設置,通識課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一個重要素養便是學生的思辨能力。《藝術設計英語》是藝術設計院校的一門通識課程,如何通過在課程內容、課堂組織、教學模式、教學評估方面的創新實現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目標是課程改革的方向。
2.思辨能力
《高等學校大學英語課程指南》明確提出了應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獨立提出見解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其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被作為重中之重強調。思辨能力的培養是形成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基礎,思辨能力的培養是通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證實問題、結論總結的過程實現的,毫無疑問,這必將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文秋芳等,2009)主張將思辯能力細化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元思辨能力,即為對自我思維的計劃、檢查、調整和評估能力;第二層次為認知技能,包括分析、推理和評價能力。
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決定其教育知識的結構,反過來,教育的知識結構決定其經濟的產業結構。我國一直以來是一個制造大國,要想經濟實現持續增長,必須進行經濟轉型,從傳統制造業向創新、品牌經濟轉型。這就要求作為正式教育的學校教育要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側重思辨能力的訓練,而不是只為考試;必須重視綜合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而不是只看重硬技術、工程思維。
思辨能力的訓練主要應側重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課堂表述和辯論,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發表看法、談談經歷,或者和別人辯論。二是科學方法的訓練和思辨方法論的訓練,具體則是科學的思辨、證明或證偽過程。
3.培養方法
為了實現“培養具有批判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的教學目標,在《藝術設計英語》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對教學內容、課堂組織、教學模式和教學評估的改革,實現對學生分析、綜合、概括、總結、鑒定、自我表述等各種能力的培養,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3.1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充分考慮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內容安排有如下幾個特點:(1)廣泛。《藝術設計英語》雖然在藝術設計范疇,但在內容選擇上則非常廣泛,包括美學、文學、藝術史、藝術評論、藝術人生等各方面的內容。(2)人文特征。《藝術設計英語》教學內容包括閱讀討論和寫作方面的內容,其目的是為培養學生思考、提問、討論、表述的能力。同時能培養學生寫作分析和文字表達能力。(3)交際特征。《藝術設計英語》的教學內容有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內容,充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語言表述能力和交際能力。例如:品牌推廣、創意展示、設計方案、項目談判、項目評估、招聘面試等。(4)專業特征。藝術設計英語的授課對象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這就不可避免涉及專業內容。從長遠角度來看,今天的專業課程,可能就是將來的通識課程,而現在的通識課程亦為過去的專業課程。兩者的內在關照,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成人而后成才。
3.2教學模式。采用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網絡課程、課堂課程、實踐課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教師成為學習主導,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關照學生作為社會人的成長。其理論基礎在《禮記·中庸》十九章就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就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其剛好對應教學模式的三個課程,亦是對學生思辨能力訓練的最好方式。博學—網絡課程—廣泛閱讀,在此基礎上,審問、慎思—課堂課程—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繼而明辨、篤行—實踐課程—自證或證偽,實踐與表達。在教師授課前,學生必須先期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通過對授課教師精心設計的網絡課程內容的博覽,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網絡課程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瀏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通過對網絡課程的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學的第二環節,師生就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和解答。問過以后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辨”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這個過程正是課堂課程所要解決的問題。課堂教學再也不是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而是學生唱主角,教師引導,使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明辨問題。“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這正是整個教學的第三階段。實踐教學,師生根據具體課程共同設計菜單式的實踐項目與活動,把前兩個教學階段的內容和成果在這個教學環節加以實踐、鍛煉和實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真正學有所用,在檢驗學習效果的同時享受學習的成果與樂趣。真正將學習內化為學生的行動力,執行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完善學生的學習策略,在潛移默化中,使得學生接受思辨能力的訓練。在各個教學階段,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各有側重點。網絡課程要求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網絡平臺內容,大量閱讀,廣泛涉獵,文化積蓄,為下一階段的提問做好知識儲備。而課堂課程則在有限的學時內要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提問、學會思考、學會討論,并在有限時間高效解決問題。實踐課程要求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項目中學會選擇,確保學生的參與度,團隊合作,學會表達,完成項目。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策略,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教會學生為人處世,真正實現學生的專業和可持續發展。
3.3教學設計。三種課程,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一是科學方法訓練法,第一步是提出問題和假設,第二步是根據提出的問題去找數據,第三步是做分析、檢驗假設的真偽,第四步是根據分析檢驗的結果做出解釋,如果結論證偽了當初的假設,那么為什么錯了?如果是驗證了當初的假設,那么又是為什么?第五步就是寫報告或者文章。二是項目訓練法,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好想了解的題目或課題。二要找資料、收集數據,進行研究。三要整理資料,寫一份作業報告。四要給全班同學做5-15分鐘的講解。三是主題訓練法,一要確定主題,二要組建團隊,根據主題內容組織跨界團隊,三要分配任務,收集資料,四要分析主題,團隊辯論,五要總結和設計表達。四是跨界訓練法,一要根據問題或題目組建跨界團隊,二要分配任務,三要根據各自所長收集資料、完成設計任務,四要撰寫設計報告、作品集。
3.4教學評估。在《藝術設計英語》的教學中,一個創新點即教學評估方式的革新,一改過去單一的評價體系,采用多元(教師、學生、同行)立體的(課堂成績+網絡成績+實踐成績)科學評估體系。其目的是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提供評估保障。其中課堂成績考察學生的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為終結性評估;網絡成績考察學生的作業、平時表現、團隊合作、師生互動等,考察學生的努力程度,為形成性評估;實踐成績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實際項目的完成情況,側重鑒定學生的技能掌握,為真實性評估。因此,評估的內容由三部分組成,即終結性評估加形成性評估加真實性評估。評估結果由打分變為撰寫學生評估報告,不僅給出學生的評估等地,而且對學生的課程學習撰寫全面的評估報告,鑒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研究的努力方向和學習策略的建議。同時,評估報告不局限于學期末給出,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分階段撰寫,方便學生隨時跟進,為學生的持續學習提供參考。
4.結語
中國經濟要轉型,必須進行高等教育改革。高職教育的目標不僅要幫助學生實現職業發展,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確保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藝術設計英語》中進行思辨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策略意識、文化素養、創新精神等均是未來重要的教學改革方向,幫助學生提高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從而學會生存、學會思維、學會生活。
參考文獻
[1]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外語界,2013,(5):59-66.
[2]黃源深.思辨缺席癥[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6-19.
[3]文秋芳,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37-43.
[4]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2.
本文為課題“通識課程中實施思辨能力培養”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