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秀玉
摘 ? ?要: 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要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并引用有關人格教育的故事與格言等,開展相關教育活動,從而有效滲透人格教育。文本以課例形式就如何滲透人格教育進行嘗試,并取得了較好效果。
關鍵詞: 思想品德 ? ?課堂教學 ? ?人格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經過思考與總結,我們認為思想品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承擔著比別的學科教師更多的責任,即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與培養滲透的責任[1]。因此,我們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進行了積極思考,并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下面結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實驗教科書第八冊(上)《友好交往禮為先》一課,就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生的人格教育進行例談,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專家與同仁指點。
一、教材分析
《友好交往禮為先》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實驗教科書八冊(上)第七課的教學內容,共有兩框。主要從禮貌與禮儀兩個方面教育學生言談舉止要莊重,待人要彬彬有禮,這是贏得別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條件之一,讓學生初步學會人際交往中的禮貌與禮儀。第一框“禮貌顯魅力”,主要講述禮貌與尊重的關系及如何做到有禮貌。準確地講,這其實也屬于人格教育的范疇。
二、學情分析
由于中學生正是處在青春期,因此,他們往往情緒不穩定、愛沖動。平時與他人交往存在一些與禮貌相違背的惡習。習慣決定行為。習慣一旦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更不是一節、兩節課的知識傳授所能做到的。因此,如果唯書本而教,在教學過程中不關注不著痕跡的人格滲透與熏陶,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中也不乏平時很注重禮貌的學生和具有表演天賦的學生,適合情景劇的表演,從中引導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三、課前分析
禮貌,本就是內在美與行為美、語言美的結合,是一個人素質的表現。要讓學生真正理解禮貌,并知道禮貌對人際交往的重要作用,是教學的重要切入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情景劇表演的方式是最直觀、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另外,歷史上禮貌顯尊重的經典畫面在教學中也更具有說服力,所以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這樣兩個教學環節詮釋禮貌的內涵。
四、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學生情景劇表演:同樣的故事,讓兩批同學作兩種相反的態度表演,演繹出兩種不同結果。
(故事來自于教材中的漫畫,第一組同學表演時注重禮貌待人,態度親和,最終成功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第二組同學表演時不注意禮貌,態度粗暴,最終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表演結束后思考以下問題:
甲、乙兩個學生的行為有什么不同?
甲、乙的不同行為分別給交往的對象(售貨員)什么感受?
甲、乙的行為分別給自己帶來了什么后果?
學生反饋交流后,教師適當點評與小結總結,并切入主題導入新課:這便是禮貌的魅力。
點評:在這一環節,教師在引導學生評價情景劇中學生的行為的同時,可適當點到售貨員的態度,于無意處引導學生在心里對售貨員的職業行為進行正確認識與評價,將之提升至職業責任感的高度。這樣的引導應點到即止,切忌多作發揮,否則會導致學生思維偏離課堂教學內容。
點評:處處留心皆學問,通過引導學生關注售貨員的職業行為,讓學生于無形處留心教師的教學行為,同學的學習行為,并在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是非評價,達到課堂人格滲透的目的。
(二)課堂活動一
1.談談自己對禮貌的理解和自己身邊的禮貌故事。
設計這一活動,旨在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認識出發,正確理解禮貌的含義和具體表現,懂得不講禮貌的危害。
學生發交流后,由學生之間評價、補充或質疑,使其完善,達成共識,同時教師要及時進行小結與歸納提升。
(1)禮貌的含義:禮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規范,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它反映我們自身的素質,展示我們的風采。
(2)禮貌的具體表現:對他人的尊重、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
2.引導學生對前面所說的禮貌故事中的細節作點評,進一步理解尊重、寬容、謙讓、與人為善都是禮貌的具體表現。
點評:課堂知識的習得,講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導生活,這樣的點評活動,正是在總結生活的基礎上對生活的針對性點評與指導,使學生的認識更明晰,實踐性更強。
3.閱讀教材中的相關鏈接,回顧自己小時候不講禮貌的經歷,談談自己當時的感受。
點評: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別人的經歷,回顧自己的經歷,深刻認識不講禮貌可能帶給人危害。在這一活動中,當學生談起自己不講禮貌的經歷與感受的時候,教師應該真誠地傾聽,并用自己真誠禮貌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讓學生于無聲中感受教師的人格修養帶給人的親切感和舒適感,這其實也就是一種人格教育的熏陶與滲透。不與人交往,還會傷害自己,損害自己的形象,造成人際關系惡化,等等。所以我們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講禮貌,學會尊重他人,向身邊的人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師板書:禮貌是尊重的具體表現
(三)課堂活動二
1.聽故事或觀看視頻:《周恩來答中外記者提問》
思考:
周總理為什么能贏得中外人民的廣泛尊重與贊揚?
周總理的什么行為讓中外記者折服?
如果周總理在面對中外記者的故意刁難時大發脾氣,則結果會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周總理的禮貌表現,向當時的世界人民展示了一個文明的新中國,讓世界人民從此改變了對中國人民的印象。
其實,禮貌在滿足人的以禮相待的需要的同時,更滿足了人的自尊。因此,是否文明禮貌,絕不只是個人私事,也不是無足輕重的小事,它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道德修養,影響到人際關系的質量高低和社會風氣的好壞,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尊嚴[2]。我們有了禮貌,就有了與人交往的親和力;民族有了禮貌,就能得到世界民族的尊重和認同。
教師板書:禮貌是文明的體現
2.學生朗讀名句,體會禮貌與文明的關系: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蛾套哟呵铩?/p>
3.教師朗讀:《太陽和風的爭論》,學生體會其深刻寓意。
(四)“謝謝”的魅力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上的材料和漫畫,思考:
這個客人為什么會感到慚愧?
服務員的微笑服務給我們什么啟發?
對人有禮貌表現在哪些方面?
點評:通過本環節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將關注點放在服務員的禮貌表現上,并思考禮貌的表現會帶來哪些好處,使學生體會到禮貌對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師總結:
對人有禮貌及其好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語言文明的魅力:
說話和氣,不強詞奪理,不惡語傷人,談吐文雅,不說粗話臟話,與人交談時要謙虛,尊重對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說話,不要盛氣凌人,也不要說大話。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文明用語能使交往和諧,為人際關系增色。
活動一:說一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用語,寫下來,貼在教室的專欄里。
點評:習慣本是一個積累與沉淀的過程,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積累禮貌用語并張貼出來,使學生在收集過程中加強記憶,也為平時的人格教育滲透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活動二:讀一讀,背一背,背誦不同場合得體的禮貌用語。
2.態度親和的魅力:
如果我們態度真誠、待人和氣,就會給對方一種親切感,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會增進人們的友誼和團結,使我們感到溫暖、愉快。
活動:談談身邊的老師或同學給予你的親切感受。
3.舉止端莊的魅力:
我們做到內在真心誠意、外在彬彬有禮,就能廣受歡迎,廣交朋友。
活動一:說說你理解的舉止端莊的具體表現,舉出一個身邊同學的正面例子。
點評: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理解禮貌的具體表現,并用同伴的典型事例達到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物化的效果,發揮具體可感的激勵和示范作用。
活動二:閱讀相關鏈接內容,了解社交活動的基本禮儀規范。
活動三:根據文明禮貌的要求,反思一下自己在與人交往中的行為舉止,有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是需要改進的地方,并提出改進方法。
點評:這一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覺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糾正自己的不良表現。
五、拓展延伸
開展一次調查身邊的文明禮貌行為現狀活動,寫出調查報告,與班級同學交流。
這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課例成功地滲透了人格教育的思想,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值得廣大思想品德教師借鑒。因此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率先垂范,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并引用有關人格教育的故事與格言等,開展相關教育活動,從而有效滲透人格教育。
參考文獻:
[1]曲玉琴.如何轉化“雙差生”[J].吉林課改.班主任版,2009(1).
[2]朱永賀.未成年養成教育淺談[J].吉林教育學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