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少云

摘 ? ?要: 近年來,片段教學成為教學教研、評估教師基本素質和展示教師教學才華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本學期學校的各個教研組都陸續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片段教學活動,作者也參與其中,并有所體會。本文以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四第一課《建國初期的外交》的第一個子目為例,談談片段教學的體會。
關鍵詞: 高中歷史 ? ?片段教學精彩 ? ?積極性
所謂片段(片斷)教學,是相對于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而言的。一般說來,截取某節課的某個局部的教學內容,讓教師進行教學,時間限定在十分鐘左右。也就是說,片段教學只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個斷面,執教者通過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展現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能力和教學基本功,反映了教師的整體素質。
在教學技能比賽中,片段教學常常放在說課之后,作為說課的教學實踐,以克服教學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端。片段教學與教學片段容易混淆,前者是根據指定的“片段”進行教學,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都是獨立的;后者只是課后從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記錄罷了。
近年來,片段教學成為教學教研、評估教師基本素質和展示教師教學才華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本學期學校的各個教研組都先后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片段教學活動,本人也接觸了一些,因此對片段教學有所體會。本文以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四第一課《建國初期的外交》的第一個子目為例,認為一個好的片段教學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分析教材,合理整合資源,注意片段教學的完整性。
片段教學在內容上只是局部的,但教學步驟必須完整,如同平時授課那樣實現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突破,實現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因此,片段教學也要有清晰而又完整的教學步驟實施過程,應設計片段導入、教學過程、課堂練習、課堂探究、片段總結、課后作業等環節。
依據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確定本片段的教學目標是了解二戰后世界形勢的主要特點;簡述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理解“一邊倒”的必要性;歸納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本片段的重點是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性質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決定的,也與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面臨的國際形勢有密切聯系。新中國外交政策的特點充分體現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中。因此,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其他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本片段的難點是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制定“一邊倒”外交方針原因的分析及對此方針的評價。要正確理解“一邊倒”的方針,必須分析建國之初國內外復雜的形勢。高一學生對世界近現代史的知識比較缺乏,知識儲備不足,因而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
二、片段教學過程層層推進,展現種種精彩。
1.視頻導入,設置懸念。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視頻材料聲像具備,能真實地反映歷史情境,仿佛歷史重現,使人身臨其境,聯想翩翩。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并且,這樣的導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引導學生觀看《開國大典》視頻。
師:這段簡短的視頻反映了什么信息?(學生回答)1949年10月1日,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的時候,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將如何搞好外交呢?本節課就來學習“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板書)。
2.圖說歷史——展示圖片,思考歷史問題。
一張歷史圖片,反映一段歷史。并且,在高中歷史試卷中,有不少圖文并茂的題目。因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識圖能力的培養。
圖片展示:戰后世界形勢圖
師:新中國成立后的我國面臨著怎樣的外交形勢?請同學們看這張戰后世界形勢圖,說說我國面臨的有利形勢和不利形勢分別是什么?(停頓了一會兒,給同學們一點思考時間后)要注意圖片的特點,有三種顏色,紅色代表社會主義陣營,黃色代表資本主義陣營,而綠色呢?對,代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這三類國家對我國的態度如何呢?
經過教師提示,學生不難分析出新中國建國初期的外交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了。這時,如預設學生上講臺發言,教師加以點評和總結,效果會更好。
同時,在講到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是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時,可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說明。學生將自己所收集的圖片展示給全班學生看,既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又很有成就感,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
3.對片段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完整的教學過程是由片段教學組成的,只有片段精彩了,才會有完整的精彩教學。片段教學的關鍵就是對重、難點的成功突破,為上好一節課打下基礎。
(1)巧妙引入材料,突破重點。
師:在此國際國內形勢下,新中國制定了怎樣的外交政策?
出示材料:(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在教材中已明確指出,學生容易答出。但教師還應根據材料介紹獨立自主這一重要歷史概念的內涵,概括來說就是反對大國的控制與影響,自己也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強調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本國事務,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標準自行決定對待國際事務的立場。材料就是對獨立自主內涵的概括,因為這一概念是正確、全面理解本課的鑰匙。
(2)采用表格和課堂探究的形式突破難點。
表格展示: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項基本方針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這三項基本方針,初中已經學過,并且已在教材中明確指出,可讓學生自學教材,當堂反饋,體現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進而引出課堂探究:如果你是一位外交官,你會“一邊倒”嗎?為什么?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請一個代表陳述本組觀點,教師總結。
這種角色扮演式的探究題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學生暢所欲言,課堂氣氛活躍,做到“樂中學,學中樂”。正如贊科夫所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
4.創設情境,體現歷史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
所謂教學,就是要注重學生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如識圖能力、教材的分析歸納能力、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等能力。
課程到此,筆者創設了一個教學情境,將本課堂所學的新中國外交與舊中國外交對比,體現了對學生歷史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
教師再次出示材料(《周恩來傳》):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周恩來曾滿懷義憤地指出,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懼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
隨即,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系中國近代歷史,思考周恩來為什么這么說?新中國與舊中國外交有何本質區別?從而加深學生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理解。
5.畫龍點睛的小結。
課堂小結是一堂好課所不可缺少的,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片段教學時間短,因而小結必須做到簡短、精煉,最好用一兩句話說明。
師:請同學看板書,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呢?學生:我們學習了新中國面臨的外交形勢,采取的政策,以及取得的外交成就。
6.不可忽視的板書設計。
片段教學的教學內容少,且時間短暫,因而板書設計往往被忽視,然而板書可以使教學更具條理性,使學生明確教學內容,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不可取代的。但片段教學的板書設計一定要簡潔明確,使人一目了然。本片段教學的板書如下: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形勢
(2)外交政策的方針——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具體表現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3)外交成就
三、靈活運用課堂練習把握片段教學時間。
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張“教、做、學”合一,以“做”帶動“教”和“學”,也就是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學習,把學知識和用知識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因而,課堂練習可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然而,片段教學要注意把握時間,教學內容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本次教研活動規定片段教學的時間為15分鐘。但教學過程中總有許多預想不到的情境,時間就很難把握了。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筆者選擇了靈活運用課堂練習的方法把握時間。準備了一道選擇題,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時間允許,題目就用得上,如果時間不允許,就跳過,直接布置課后作業。
課堂練習(選擇題):新中國為什么首先與蘇聯建交?
A.美國與一系列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不與中國建交;
B.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愿同中國建交并互派大使;
C.為了在反對國內外敵人的斗爭中不至于處于孤立地位。
課后思考題: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是否與“一邊倒”和蘇聯結盟相矛盾?
這次教研組開展片段教學活動對筆者啟發很大,要求在一定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從教學內容的局部入手,尋求最佳角度切入,安排恰當的教學活動,這與平時的教學完全一致,而且更集中、精煉、精彩和需要講究教學藝術,更富有挑戰性,有利于提高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