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 我國口譯測試研究借鑒了很多國外的理論,但是實證研究卻相對落后,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由于各種情境的限制,測試方式單一,測試過程不科學的現象,極大地影響了口譯測試的真實性、信度和效度。本文對構建綜合立體的口譯測試模式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口譯評估體系 ? ?信度 ? ?效度
1.口譯測試的理論
根據Bachman的交際測試理論,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生理心理機制是語言能力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其中語言能力由篇章組織能力及語用能力組成。策略能力是在實際的交際當中使用語言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語言運用的重要部分。生理心理機制是指學習者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自身的神經和心理活動過程,如在接受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者主要調動的是試聽技能,而神經肌肉技能負責語言的產出。與以往的測試理論相比,它更強調通過語言交際的任務設計語言測試的任務。根據現代翻譯理論,口譯是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用口語的方式聽到的(或讀到的)語言信息由原語轉換成目的語,要求是準確、快速,目標就是傳遞并交流信息(梅德明,2000)。口譯自身的特點決定了用Bachman的交際測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口譯測試的目的
口譯測試旨在檢查學生譯員掌握的口譯知識和技能的程度,了解學生譯員的錯誤類型,選拔優秀的學生,進行口譯資格認定,開展口譯的科研工作,比較多種多樣的口譯教學材料的好壞,及時發現口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等。
3.口譯測試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測試目的,現階段大家采取的口譯測試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成績/課程測試(achievement test)、水平測試(proficiency test)、診斷測試(diagnostic test)、潛能測試(aptitude test)和編班測試(placement test)。不同目的的口譯測試有著不同的測試內容。例如,課程測試的內容主要圍繞所學內容進行設計,試題側重口譯記憶方法、口頭概述、口譯筆記、數字轉換等階段性目標(馮建中,2005:55,56)。除此之外,資格證書考試屬綜合性口譯測試,考查應試者們的知識運用能力、口譯各種技能技巧和心理素質能力。目前市場上受歡迎的口譯考試包括口譯資格證書水平考試,三種目前國內知名的分別為:上海市聯合上海外國語大學首次推出“十大緊缺人才工程”之一的口譯資格證書考試(1995);廈門大學組織實施的“英語口譯資格證書考試”(2002);國家人事部、中國外文局組織進行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CATTI)(2003)。
4.口譯測試內容。
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對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層次的英語專業學生來說,口譯課主要是講述口譯的背景知識,傳授口譯的理論及訓練口譯技能,從而讓學生學會口譯的基本技巧,進行記憶訓練、概述訓練、筆記訓練及公眾演講技巧訓練,從而能流暢、準確地進行英漢漢英雙語對譯。本研究針對的測試屬于英語專業本科口譯結業課程/成績測試。因此,測試應在全面測試學生連續傳譯口譯能力的基礎上給予連續傳譯口譯技能以更多的權重;語言/知識能力,心理能力(或職業素養)也應占一定權重,可以對今后的職業發展提供參考。合理分配權重是考慮到測試評估的目的和測試對象的實際水平,使最后成績體現本科階段口譯教學的教學特點。
5.口譯測試評分標準
近年來,口譯研究者們致力于將上述各種口譯評估準具體化、系統化,以增強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口譯質量評估手段客觀化、科學化。根據Bachman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陳菁設計并制定了“口譯量化評估表”,蔡小紅提出了口譯質量測試的六個標準,包括可信度(reliability)、可接受度(acceptability)、簡明度(simplicity)、多樣性(variety)、迅捷度(promptness)和技術性(technicality)。由于口譯測試實施過程中評估對象不同,六個標準的權重也會跟著變化,蔡小紅根據口譯訓練的不同階段,制定了不同的口譯評估標準,使用不同的參數和權重比。
6.口譯測試現狀
然而,現實的問題之一是我國口譯教學發展的歷史相對較短,有不少高校口譯課教師對口譯評估與測試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缺乏足夠的認知與了解(馮建中,2005:54),導致在進行口譯測試時,信度、效度、真實度、區分度、操作性、考試反撥后效等各項口譯測試指標與合理的口譯測試標準存在很大差距。
7.建議
作為口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口譯測試與評估是獲取口譯課教學的反饋信息,評估口譯課教學質量和改進口譯課教學的重要依據之一。鑒于我國口譯教學和口譯測試的發展現狀,為了更好地根據各種口譯形成結果改進口譯教學方法,筆者認為我國的口譯測試應堅持綜合立體的發展方向。在相關學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在全國本科英語口譯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揭示本科英語口譯教學綜合立體的評估體系的構想機制與模式和實現路徑,將本科英語口譯的評估體系上升為一種更具理論性的口譯教學改革方法,與現行的口譯評估體系進行比較,論證綜合立體的評估體系的構想機制與模式,進行應用性理論創新,為我國本科英語口譯教學改革提供政策建議。
(1)測試方式多樣化
在評估方式上,應采取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做法。在形成性評估里,主要包括教師評學;學生評教;學生自評;學生互評;量化考核:口譯漢譯英和漢譯英各不低于200個有效小時;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價;實習部門對學生的評價。終結性評估主要包括課程考試;水平考試;口譯(聯絡陪同)實踐,并撰寫口譯實踐報告;畢業論文。
(2)測試內容真實化
還要注意評估內容真實化。在口譯實際中,Bachman和Palmer把將語言測試的真實性定義為給定的語言測試任務的特征與目標語言使用任務特征的吻合性及一致性。Bachman和Palmer特別強調在語言測試中,語言的使用與非測試條件下語言的使用應該呈現高度的一致性,這便要求我們做到所選材料的真實性問題。要選貼近市場的素材,比如政治條款、法律條文、商務合同、公司介紹、產品說明等,要選用那些口頭講話稿。在課堂教學時,播放錄像優于播放錄音。測試環境還要真實,面試優于語音室錄音,應邀請外教等參與其中。教師可以盡量提供完整的語境,讓學生做譯前準備。也可以借助各種現代化手段,因為口譯市場也在變化,例如遠程可視翻譯、電話翻譯、網絡翻譯等。還可以舉行一年一度的口譯大賽,提供面對觀眾和大型場面的鍛煉機會。
(3)測試標準科學化
教學評估主要是檢驗翻譯專業學生的“翻譯能力”。翻譯能力多元動態的特征,就需要制定科學動態的標準來評估。具體來說,口譯課學生應該具備復述一般難度的英語新聞和英語話語的片段,其準確率應該達到90%及以上;掌握譯前準備的方法,掌握英漢數字、英漢短時記憶、公眾演講等口譯技巧與技能;掌握口譯中常見的英漢雙語話語的類型;掌握英漢雙語的筆記技巧;具備擔任一般場合下(導游,訪談,解說,演講商務談判)等聯絡口譯能力,譯文相對準確,語法錯誤較少,無明顯錯譯或漏譯。要重視文本內因素(傳統靜態)漏譯、誤譯、語法錯誤、表達錯誤、原文理解的準確程度、譯文的流暢度、語域風格的恰當性、背景知識的廣泛性、術語表達的規范性、表達達意順暢。還要注意文本外因素(動態),比如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靈活運用翻譯技巧、掌握各類翻譯工具和軟件、讀者和聽眾的接納度、社會效應和時間控制。
本文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課程改革的需要。將口譯技能理論、口譯教學理論和本科英語口譯教學現狀相結合,在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形成能指導本科口譯教學評估的系統、完整的應用性理論,將填補國內口譯評估理論的空白,達到國內相關研究的先進水平。本文希望為本科英語口譯評估的深化奠定基礎,豐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Bachman,Lyle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in Language Testing[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小紅,曾潔儀.口譯質量評估研究的歷史回顧[J].中國翻譯,2004(3),49-54.
[3]陳菁.從Bachman交際法語言測試理論模式看口譯測試中的重要因素[J].中國翻譯,2002(1),51-53.
[4]陳菁.交際法原則指導下的口譯測試的具體操作[J].中國翻譯,2003(1),68-71.
[5]馮建忠.論口譯測試的規范化[J].外語研究,2005,89(1),54-58.
[6]駱明瓊.高校英語專業本科口譯教學的結業測試與質量評估[J].華章,2014,20,23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