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鑒花 鄭愛國(山東省安丘市東埠中學,山東 安丘 262100)
初中歷史“特色教學法”
于鑒花鄭愛國
(山東省安丘市東埠中學,山東 安丘262100)
摘要:如何更好的打造精品課堂,創建高效的特色教學法是目前一線初中歷史老師不斷思考的問題,如何讓學生愛上歷史學習,讓學生學得輕松,讓教師教得愉快,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提出筆者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希望可以為廣大歷史教師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
關鍵詞:歷史;初中生;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170-01
為了打造“精品課堂”,創建高效的“特色教學法”,我深刻剖析了濰坊市“345優質高效課堂”模式,并將“問題課堂”進一步細化,形成了“問題引領,史料導學”的歷史教學法。“問題引領,史料導學”教學法的基本結構:情境導入,激發興趣;預習展示,目標定向;自主探究,知能整合;合作互助,研討釋疑;歸納延伸,反思升華;達標檢測,反饋矯正;布置作業。以新授課為例,我將該教學法的具體流程和要求作了如下定義:
新穎、別致的導課,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常用開篇形式有: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如,學習《三國鼎立》時,教師先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MTV導入,然后說“那么讓我們共同步入那個風云變幻,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去揭開那一幕幕真實的歷史畫面吧!”這種導語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緒仿佛回到了那個三國時代。
教師要精心設計預習學案,應包括預習的內容、關于預習過程的具體要求以及預習后應該達到的目標。學生根據導學案預習,掌握本節課需要記住的基礎知識,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結果等。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難點和疑點并進行記錄,以備下一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學習。教師檢查預習情況,通過設計一定量的訓練、測試題目引導學生鞏固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預習成果,同時,通過自我檢測發現自己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反饋學情,以學定教。
這是中心環節,即學生的自學環節。在本環節,學生要根據老師設計的導學案熟悉課本內容,將知識點進行整合,構建知識框架,形成清楚的知識脈絡。如學習一場革命,它發生的原因、導火線、經過、結果就是學習的主線;學習歷史人物,他從事的歷史活動、如何進行評價就是學習的主線。本環節主要采用史論結合的教學方法,運用豐富的歷史材料,包括歷史圖片、歷史視頻材料、引言、詩詞等,輔助歷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方法。其具體流程為∶展示材料—解讀材料—創設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如在學習《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時,可以出示以下材料,材料一:(草原上)沒有逃避的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殘殺。材料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材料三: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統一全國。
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當時的什么局面?
材料一反映了當時的混亂的局面
(2)材料二中的“一代天驕”是指誰?他是怎樣結束上述局面的?
材料二中的“一代天驕”是指成吉思汗鐵木真,他統一了草原結束上述局面。
為提高自學效率,教師應主動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巧設問題,優化學案。問題的提出要有價值,層層提問能夠反映出事件的內在聯系,揭示出歷史的本質。
(2)走下講臺,關注差異。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自覺地融入其中。通過不斷地巡堂,對自主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積極主動的給予關注。從情感上投入、學習方法上指導,使其能順利地完成自學任務。
本環節一定要在學生的獨立思考下完成,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識記、鞏固。
即小組合作學習環節。學生在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有了整體感知后,對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個體難以完成的內容進行合作。這里的合作最好是同桌,至多是4人小組。一個小組提出疑問,其它小組幫忙解答,最后全班形成一個或兩個共性問題,教師給予適當點撥,并對重點、難點進行講解。如在學習《對外友好往來》一課時,學生對“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難以形成共性的認識,這就需要小組合作。對于全班的共性問題,教師不要直接出示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教師科學的提示、恰當的點撥,讓學生通過分析、對比、綜合、思考來自己解決問題。每解決一個或一類問題后,教師要根據學生預習和科學的預見設計部分有代表性的題目讓學生訓練,通過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所學知識,掌握應用學習方法。
即教師指導學生歸納總結方法規律、形成知識結構、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的環節。在本環節中,學生能自主理清本節課的知識結構,歸納出重難點,總結出值得學習或需要改進的學習方法和經驗;教師也要根據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拓展和能力提升,并及時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本環節要讓學生自己歸納,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2-3分鐘:掌握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規律方法,獲得了哪些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然后再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能舉一反三,由知識轉化為能力。
教師擬定的檢測題要緊扣三維目標,分層設計,有選擇性題目。可以采用印發講義、課件展示等多種形式。要求學生獨立限時完成,然后立即反饋矯正,可通過教師抽檢、小組長批閱、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學生答題情況,及時對錯題進行講評點撥,確保訓練的有效性。最后教師總結歸納,對易錯知識點進行二次鞏固。
作業的布置要做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有層次性,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涉及到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和重點知識,旨在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選做題有一定的難度,旨在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并引出下節課的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