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嵐,曹文昊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 101149)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保持著平穩快速發展的態勢。縱觀整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單一市場成交額呈逐年上升趨勢;行業內出現大型跨省農產品批發市場集團;相當一部分經營農批市場的大企業正在籌備上市,以實現快速擴張;一些大企業直接引進港澳及國外資本提升市場檔次和規模,提高其市場占有率。總體來說,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有上升趨勢。針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發生的變化,有必要從產業組織的視角分析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的市場結構現狀。
據商貿流通業行業統計信息平臺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底,全國共有農產品批發市場4476家,年成交總額37414.4億元,億元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總額為22864.1億元,年交易額位于前八位的市場企業的名單見表1,其交易總額約為3082.8億元,可粗略計算得出2013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CR8為8.23%(本研究中CR8是以單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年交易額數據來計算的,沒有考慮集團化企業(如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全國性市場布局對CR8的影響)。對照植草益[1]的市場結構分類(見表2),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屬于競爭型中的分散經營市場結構。
表1 2013年全國年交易額前八名的農產品批發市場
表2 植草益的市場結構分類
金碚(2005)認為用CR4或CR8來判斷產業的競爭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局限性之一是市場集中度把全國作為一個整體,沒有反映國際和地區經濟關系對產業競爭性的影響[2],因此有可能低估或高估了產業的競爭性。例如,1982年美國汽車制造業的行業集中度高達92%,但當年進口汽車銷售額超過總銷售額的25%,所以92%的集中度高估了市場的壟斷性,汽車廠商間的競爭性被低估了。反之,如果運輸成本很高,地區間的競爭性會下降,每個地區的行業集中度相應提升,CR4或CR8指標就會低估市場壟斷勢力。我國在農產品流通的整個過程中,絕大多數的農產品基本都在常溫環境下流通,采用冷鏈物流的比例很低。據調查,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在整個成本構成中占40%以上,鮮活產品占60%左右,要比一般發達國家多出50%左右[3]。另外,由于農產品流通企業冷鏈設施發展滯后,農產品及其制品產后損失嚴重,果蔬、肉類、水產品等的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達到1000億元以上,而發達國家果蔬產品的損耗率平均為5%左右,美國僅為1%-2%[3]。較高的農產品物流成本和消耗使得我國農產品消費存在明顯的市場界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區間的競爭性,因而8.23%的CR8指標顯然低估了農產品市場壟斷勢力。
全國范圍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屬于分散競爭型市場,但由于農產品市場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域市場界限,因此某些大都市的市場壟斷格局已形成,市場集中度較高。例如北京市形成了西南部、東部、北部三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聚集區,各大市場在各自區域基本形成了分工壟斷的市場格局,西南部有錦繡大地、岳各莊、中央、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東部有大洋路和八里橋農產品批發市場;北部包括水屯、城北回龍觀、順鑫石門農產品批發市場。其中新發地市場承擔著首都70%的蔬菜供應、80%的水果供應和90%以上的進口水果供應,中央批發市場酒水批發量占北京市場份額的50%,大洋路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北京雞蛋價格的晴雨表,錦繡大地市場的干果、調料批發輻射全市。廣州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品種的專業性強,江南果菜市場主營果菜批發,黃沙水產市場專營生鮮海鮮批發,廣弘食品集團則專營凍肉批發,三者幾乎劃分了整個廣州市農產品一級批發市場,形成寡頭壟斷。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整體規模正在不斷擴大,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據《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全國交易額億元以上(含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由2000年的1142家增加到2013年的1884家,年均增長近4%;用食品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實際年成交額由3667.79億元增加到11312.50億元,實際年均增長約9.1%,實際單個市場年均成交額由3211.7萬元增加到6004.5萬元,實際年均增長約4.9%,如圖1所示。這表明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近年來正朝著大型化、規模化的方向前進。
圖1 2000-2013年我國交易額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
不過,由于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程度低,實現電子化結算方式的市場不多,絕大多數市場的交易方式是對手交易,據實際調研可知,市場管理方對市場交易額的調查是根據經銷商口述交易額(量)所估算,然而農產品交易價格存在不確定性,經銷商出于避稅的考慮,通常會少報交易額(量),許多交易是市場管理方并不知曉的,因此,市場規模有被低估的可能。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熱潮興起,農產品大規模、跨區域流通逐漸增多,帶動行業內發展出一批現代化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但由于農產品市場存在較明顯的地域市場界限,加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的差異,因此地區間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存在明顯的差異,全國成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70%分布在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僅分別占20%和10%[4]。我國東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較之中西部地區具有數量多、規模大的特點,最大經營面積為121萬m2。根據商務部的調查統計,從各省市分布來看,2013年交易額在十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集中在中東部沿海地區。山東、浙江、河北、江蘇、廣東、遼寧、上海的市場數量明顯高于其他省市,位居全國前五位,分別為32個、31個、31個、29個和27個;市場成交額方面,農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占全國的比重在5%以上的省市有6個,即山東、江蘇、廣東、浙江、北京及河南成交額均超過1000億元。其中,山東省成交額為2334.8億元,排在全國首位,市場成交額占全國的10.2%。這與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地區發展不平衡有關,由于東部地區經濟人口密度高,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基礎好,商貿業、物流業較為繁榮,商品經濟較發達,中原地區為我國糧食主產區,農產品貿易發展較快,因此中東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較多,而西部地區農產品產量相對較低,且由于經濟欠發達,農產品貿易量較低,規模較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相對較少。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仍停留在市場建設發展初期階段,即主營業務同質性較強。大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主營業務以攤位出租為主,特色不顯著,增值服務相對落后。在商務部調查的8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仍有17家未設有交易棚(廳),252家沒有信息中心,270家未建冷庫,僅有9.1%的市場使用電子結算交易,樣本中僅39家有標準化銷售專區,占市場總數量不足5%。產地市場、農村市場與中西部地區的市場更是市場體系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和“短板”,這些批發市場普遍缺乏必要的冷藏保鮮設施、質量檢測設施和信息收集發布設施,不少市場的交易場地都未硬化,缺乏遮陽擋雨設施,部分仍停留在馬路市場和占道經營的層次[5]。
全國范圍來看,僅有少數農產品批發市場通過增加配套服務來尋求市場差異,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市場的特色,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差異化程度。比如北京錦繡大地批發市場,開通第三方支付創新業務,免費給商戶提供POS機和結算卡,幫助商戶接收支票,并T+3返現給商戶,進而方便商戶跟企業、機關單位做生意,提高商戶的滿意度和忠實度;無錫天鵬食品城通過RF冷鏈物流管理信息系統,采用先進成熟的條碼技術、無線網絡技術、數據采集技術,通過物流管理系統,對冷鏈物流進行作業和庫存管理的全覆蓋,使商戶更有效地儲存農產品,為商戶在產品銷售和中轉上爭取了時間;蘇州市南環橋市場建設平價商店配送直營中心,充分利用公司的物流配送隊伍、渠道、設施等資源,在社區開辦平價農產品直銷站,提高商戶的銷貨便利性[6];旗下有30家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其在深圳投建的海吉星農產品批發市場,全面借鑒了歐洲最大的現代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倫吉斯市場的基礎設施配置要求和管理手段,以“綠色交易”為核心理念,創新食品安全管控模式,在行業內首家引進第三方實驗室獨立開展檢測;同時將農產品電子商務做的如火如荼,旗下的“前海指數”亦成為大數據時代的排頭兵;已擁有12家農產品全球采購中心的雨潤集團,在哈爾濱新運營的市場復制日本現代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模式,覆蓋了農產品交易平臺對電子結算、信息發布、冷鏈物流合理布局、垃圾處理的需要[7];廣州江南果蔬市場是全國水果進口的最大集散地,其進口量約占全國進口水果的70%-80%,并形成了江南果蔬價格指數,且每天在央視財經頻道公示;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是亞洲最大的淡水魚市場。
進入壁壘主要包括行政壁壘、經濟壁壘、資本壁壘和差異化壁壘。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屬于流通業,由于流通業自身的特點,再加上我國流通業的特殊性,使得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進入壁壘較低。第一,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設立執行一般流通企業的設立程序,只要達到基本的條件要求,通常就可向當地工商部門申請營業執照開業,多數地區沒有其他行政門檻。但是近年來,我國一些一二線城市考慮到城市建設和土地規劃因素,開始著手對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行業準入的治理,如江蘇省南京市于2009年頒布行政令,禁止新建市場;北京市四環以內不允許新建農產品批發市場。第二,經濟壁壘主要指規模經濟壁壘,是指在那些存在規模經濟的行業中,廠商的最低經濟規模越高,新進入者的初始規模就要求越高。根據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集中度分析,總體來說該行業處于分散經營的競爭結構,行業規模經濟壁壘不顯著,但地區市場結構差異顯著,北京、深圳、廣州等城市的原有市場規模巨大,已經形成了分工壟斷的局面,新進入者必須有較高的資本支持,否則會造成惡性競爭,例如雨潤通過商業地產的模式在全國范圍新建市場,在多地形成了惡性競爭,造成資源浪費。今后隨著市場單一規模的擴大,經濟壁壘將在某些地區日益顯著。第三,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資本壁壘也較低。傳統的觀念認為農產品批發市場不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市場開辦時購進設備、引進技術、尋求供應商、培訓人員等成本費用均不高,使得買賣雙方較易進入。但是,隨著大量的現代信息技術、物流技術、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等現代化市場管理技術的應用,現代化技術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技術壁壘將會日漸清晰。第四,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服務差異化程度不高。多數市場處于租賃業態的物業管理運營狀態,市場提供固定攤位或非固定攤位,經銷商繳納一定的租金或者管理費。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退出壁壘較低。由于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收取攤位費為主要收入來源,單獨靠收取租金難以短時間內收回投入成本,所以為快速收回投資,不少新建市場不僅經營農產品批發,還拉攏生產資料批發的經銷商經營其他產品,或是通過出租土地搞房地產,從而導致沉沒成本較低。但是隨著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公益性地位的加強,單一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以及市場管理手段的規范化和現代化,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的進出壁壘有增高的趨勢。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的市場結構屬于分散競爭型市場,但某些大都市已形成多家市場分工壟斷的局面,如北京、廣州等。市場的平均規模呈逐年上升趨勢,地區間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存在明顯的差異,我國東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較之中西部地區具有數量多、規模大的特點;市場進入壁壘方面,政府的行政壁壘較低,資本和差異化壁壘不高,經濟、行政及技術壁壘將日益顯著;市場退出壁壘較低;除個別市場有自己的經營特色以外,市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總體上差異化較低。
[1][日]植草益.產業組織論[M].筑摩書房,1982.
[2]劉雯,安玉發.基于功能分解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經濟性質評價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10):83-87.
[3]王慧珍.淺析降低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的對策[J].學術交流,2012,(5):55-57.
[4]馬增俊.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現狀及熱點問題[J].中國流通經濟,2014,(9):8-10.
[5]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14)[R].2015.
[6]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通鑒(1984-2014)[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7]北京物資學院城市農產品流通研究所,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中國城市農產品流通發展報告(2014)[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