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王臨霞,孟憲生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117)
國家治理的科學內涵及實質抉微
王霞,王臨霞,孟憲生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117)
對于國家治理的科學內涵與實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把握。首先,三中全會精神是解讀國家治理內涵及其本質的突破口。國家治理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機與突破口全面展開,我們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國家治理的內涵及實質。其次,社會制度是把握國家治理科學內涵及其本質的根基。社會制度從根本上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因而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治國理政的方針。最后,基本國情是理解國家治理內涵及其本質的依據。只有緊緊抓住我國正處于并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們才能在對依據的深刻把握中加深對國家治理科學內涵及實質的理解。
國家治理;內涵;實質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體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歸宿。我國的國家治理理論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治理,又有別于中國傳統國家治理。當前我國的國家治理理論是在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從我國黨情、國情和世情出發,既繼承傳統又借鑒西方先進治理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治國理政的理論體系。因此我們要在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治理、中國傳統國家治理的內涵和實質的把握中,結合對當前我國社會制度、基本國情以及三中全會精神的理解來探析我國的國家治理的科學內涵及其本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明確使用了“國家治理”這一科學術語,并提出了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科學命題。要全面準確把握當今中國國家治理的科學內涵就必須以三中全會精神為突破口,全面深入把握三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八大就已經做出了繼續深化改革的決策,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要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繼續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決不能有絲毫動搖”,“全黨要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1]改革是當代中國的必然選擇,是時代的潮流所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以全新的視角探討了我國的國家治理問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力圖實現國家各項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使國家治理不斷走向現代化。可以說,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黨中央不斷探索新的國家治理的過程,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昭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精神,三中全會中的改革舉措體現了國家治理的總體思路。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是我們理解和把握當前中國國家治理理論的出發點和突破口。
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國的國家治理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治理,又區別于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國家治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科學命題,引起我國眾多學者對國家治理的探討。景躍進認為“國家治理是把國家與治理結合起來,改造了的中國化概念,融入了中國元素”,[2]他把政府統治與企業管理結合起來,是從國家治理各項事務方式的剛性與柔性來重新定義國家治理的。何增科在《理解國家治理及其現代化》一文中指出:“國家治理是指國家政權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等多元行動者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合作管理。”[3]這里主要是從統治與管理的區別上把握治理的含義,同時表明國家治理主體的多元化,這與西方國家的多元治理理論頗有相似之處。著名學者丁志剛則主張:“廣義的國家治理是指國家按照某種既定的秩序和目標,對全社會的運行與發展進行自覺的、有計劃的控制、協調和引導的活動;狹義的國家治理就是政治治理或者政府治理。”[4]而三中全會實際上就是廣義上的國家治理。王浦劬教授認為“國家治理的基本含義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既定方向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話語語境和話語系統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的改革意義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科學、民主、依法和有效地治國理政”。[5]筆者認為要想科學把握當前中國國家治理的內涵不能簡單的從統治、管理或治理等詞語的基本意義與區別上來理解,也不能企圖簡單的把西方國家對于治理的內涵進行整合來釋義中國的國家治理,而是要從對我國三中全會精神的分析中把握我國國家治理的深刻內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項制度不斷完善,不斷定型,同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我國當前最大的實際,我國的社會主義還是不合格的社會主義,生產力較比馬克思所設想的科學社會主義還有很大的差距。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的總要求,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及壯士斷腕的精神都是我們全面深刻理解國家治理內涵及其本質的基礎。
國家治理是世界上任何主權國家都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然而不同的民族、國家由于其社會制度的不同對國家治理內涵和本質的認識也存在著差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治理理論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體現,我國封建社會的國家治理是由封建專制制度決定的,當前中國的國家治理理論必然也是以我國的社會制度為根基而逐漸發展形成的。
隨著世界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資本主義國家的治理理論也經歷了逐步豐富完善的過程。最初“治理”意指掌舵、引導或操縱,其后世界銀行于1989年在其報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從危機到可持續增長》中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機”(crisis in governance)一詞。[6]“治理”一詞開始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領域,進而形成傳統意義上的治理理論。對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治理的內涵,我國著名學者俞可平對其作了全面的闡述,他在《治理與善治》一書中指出,在西方,“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過程,包括政治權威的規范基礎、處理政治事務的方式和對公共資源的管理;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治理是一種偏重于工具性的政治行為,是實現一定社會政治目標的手段”。[7]此定義把現代西方治理的特點蘊含其中,突出了治理與統治的不同,暗含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當前我國有很多學者在談及資本主義國家治理內涵時僅僅就含義談涵義,僅限于對西方國家“治理”一詞詞義內涵的發展演變來理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國家治理的內涵,這不可能從根本上把握國家治理的本質。要達到對國家治理內涵和本質的完全掌握就必須要深刻把握社會制度。
要把握社會制度,最根本的是掌握政治制度,因為作為上層建筑范疇的政治制度是社會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反映了一個國家政治生活的全部現實,對國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任何政治理論都是在對現實問題不斷探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并隨著認識的深化而逐步發展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國家治理理論在不斷的建構中達到了新的高度。近代西方在自由、平等和公正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以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為根本目的的資產階級專政的政治制度。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輪流執政的兩黨制或者多黨制,不斷發展的議會制和內閣制,權力不斷擴張的總統制等等。時至今日,當代西方“治理”已經形成了不同的理論,主要有:民主治理、公民治理、多中心治理、協作性治理以及整合性治理等一系列治理理論。這些理論各有特點、獨具一格,但是從其根本來看卻有著共同的趨向與實質的同一性。因為無論是民主治理、公民治理還是多中心治理、協作治理或是整合治理從其根源上來看都是為了適應現實情況鞏固資產階級統治服務的,從表面上看是向民主傾斜實質上卻是資產階級維護自身統治的新方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明確指出:“資產階級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8]資產階級是剝削的階級,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資產階級的命運也將和封建社會一樣難逃幻滅。馬克思唯物史觀科學的闡述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任何社會意識都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同樣作為意識形態上層建筑的國家治理理論必然是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具體體現,因此資本主義國家治理無論在含義上如何釋義,其在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都是為了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具有剝削性和階級性。
治理一詞雖然在西方被廣泛應用,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它并不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專屬,我國古代的傳統政治思想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荀子·君道》:“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漢書·趙廣漢傳》:“壹切治理,威名遠聞。”《孔子家語·賢君》:“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六·風異》:“帝王克勤天戒,凡有垂象,皆關治理。”這里的“治理”的內涵主要是指管理與統治。但我國古代的治理思想也是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在商周時期主要是“神權”思想、宗法制度為主要治國理論;秦漢大一統時期治國思想轉為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仁治”;明清時期隨著封建專制制度的不斷加強國家治理走向強權專制。縱觀我國古代社會對于國家治理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出每一個朝代對國家治理內涵的理解都不相同,其治理方式也都獨具一格,這都是由各自朝代的現實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狀況決定的。作為我國封建社會開端的西周時期的社會狀況必然不同于大一統的漢朝,同樣秦漢時期的政治思想與沒落的清王朝也是大相徑庭。任何國家或朝代的國家治理理論都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集中體現,都是由各國社會制度決定的。我國古代的歷朝歷代從總的社會分期來看都屬于封建社會,各朝代的治理理論都受傳統封建政治的影響,因此從本質上來看我國古代的國家治理是封建專制理論,是為專制帝王統治服務的,具有專制性、壓迫性和封建性。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正確理解我國當下的社會制度才能更好的理解國家制度的內涵及實質并為國家治理提出可行的方法與策略。
“國情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階段社會情況和自然情況、歷史情況和現實情況相統一的社會形態,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9]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是其理解和制定各項理論和政策的根本依據,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10]6要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的內涵及其實質也必須要以我國的基本國情為總依據。
自新中國建立到現在,我國的基本國情概括來說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段較長的歷史時期,具體到我國現實的社會情況、自然情況、歷史情況和現實情況,改革開放之前的基本國情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又有著很大的不同。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方法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矛盾,同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狀況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這兩個時期的國家政策和制度必然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建立起來的新政權,此時的社會主義中國還帶有剛剛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生產力水平低下,民主政治還不發達,封建時期的思想文化根深蒂固。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剛剛從革命黨轉為執政黨,對于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還沒有經驗,再加之深受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影響,黨中央在這一時期對國家基本職能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國家統治職能上,過分強調國家的政治職能,并且錯誤的估計了當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卻又重新走上了錯誤的道路,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發,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了災難性后果。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這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性一招。這次大會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和人民的期待,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偉大決定,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航道。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內生產總值持續穩定增長,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前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10]3面對當前復雜的社會狀況,黨中央高度重視,立足當前的基本國情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轉變政府職能,根據現實狀況制定治國理政的具體思路。黨中央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堅持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史已經證明任何制度或政策的制定只要符合國情就會受到群眾的支持并取得成功。反之,如果脫離國情,任何治國之道都將遭受挫折。因此要準確把握當前中國國家治理的科學內涵及其實質就必須要從當前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把握社會主要矛盾、中心任務和時代精神。
不難發現,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及三中全會的改革創新精神都充分說明當前我國的國家治理應該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各族人民,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追求,社會全體人民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共同科學民主的處理國家、社會各項事務,建設繁榮富強、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現實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其本質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治理方式,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現實過程,具有人民性、公共性、社會性和過程性。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
[2]景躍進.專家圓桌:“第五個現代化”啟程[J].人民論壇,2014(10):38.
[3]何增科.理解國家治理及其現代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1):92.
[4]丁志剛.全面深化改革與現代國家治理體系[J].江漢論壇,2014(1):58.
[5]王浦劬.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3):82.
[6]WorldBank.ReformingPublicInstitutionsand Strengthening Governance[EB/OL].(2004).http:// www.world bank.org/wbi/governance.
[7]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05.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9]鄭德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63.
[10]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0-23(1).
D61
A
王霞(1989-),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孟憲生(1970-),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