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利益變遷與意識形態建設的互動邏輯分析

2015-02-20 05:43:20朱新春吳兆雪
關鍵詞:建設

朱新春,吳兆雪

(1.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貴陽,550025;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合肥,230026)

社會利益變遷與意識形態建設的互動邏輯分析

朱新春1,吳兆雪2

(1.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貴陽,550025;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合肥,230026)

意識形態建設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工程,其在多維邏輯上與社會利益關系變遷互動統一。從價值邏輯來看,利益是意識形態的核心,意識形態建設就是為了調整社會利益關系,實現、維護一定社會利益;從理論邏輯來看,社會利益與意識形態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意識形態建設與社會利益關系變遷的互動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從意識形態建設的發展歷史來看,意識形態建設與社會利益關系變遷的辯證關系也符合歷史邏輯。社會利益變遷與意識形態建設的互動規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社會利益關系;意識形態建設;邏輯互動

要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須從理論上充分認識意識形態的基礎和核心問題。事實上,社會利益既是意識形態的根基,也是意識形態建設的核心目的;意識形態則反映并影響著社會利益的變遷。意識形態建設與社會利益的變遷從來就是互動統一的,兩者之間的互動不僅符合價值邏輯、理論邏輯,也符合歷史邏輯。

一、社會利益變遷與意識形態建設互動的價值邏輯

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集團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對現存社會關系的自覺反映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屬于觀念上層建筑,[1]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任何社會都是由多元利益關系及相應的利益主體構成,由于利益關系和利益主體的差異性,必然存在多元意識形態。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通常被分為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兩類,主流意識形態就是反映和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體系,而非主流意識形態就是反映其他階級或階層、集團的利益的思想體系。非主流意識形態就其與主流意識形態的關系而言,又可以分為敵對意識形態和非敵對意識形態,前者與主流意識形態存在尖銳的沖突與對立,而后者雖然與主流意識形態有差異,但與主流意識形態并不存在尖銳沖突。綜上分析,意識形態的核心內涵就是社會利益。

意識形態建設就是指代表特定階級利益的國家或政黨基于鞏固和發展其根本利益的要求,不斷根據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有計劃、有組織地豐富、發展、完善和傳播包括哲學、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在內的思想理論體系的活動,而貫穿其中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心。[2]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體是國家或政黨。意識形態建設是由國家或政黨倡導、組織和實施的思想理論建構和傳播的活動。意識形態建設的客體就是體現、維護和發展國家或政黨的利益和意志的思想體系及其影響力,包括思想理論建設和宣傳影響建設,二者是有機統一的,前者是內容,后者是形式。意識形態的內容建設就是國家或政黨根據自身的利益要求和社會利益關系的現實狀況,建構、豐富、發展、創新和完善意識形態理論體系,使其更加科學。意識形態的形式建設就是不斷發展、完善和創新意識形態理論的表達和傳播的方式與方法。這要求內容要貫徹于各種形式當中,如小說、電影、電視、報刊及其他各種媒體;各種形式要準確、全面、生動地反映和宣傳內容,從而增強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國家或政黨的根本利益服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全面論證其階級利益的合理性和普遍意義;全面論證其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思想觀念及其綱領、實施方法和目標結果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可行性;全面批判敵對的意識形態;全面改造整合其他非敵對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建設的地位是國家或政黨總體建設的一個基本環節,是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并列的一項建設內容。意識形態建設滲透其他方面建設,對一個國家或政黨整體利益具有重要影響。總之,意識形態建設就是在思想領域中自覺進行的改變利益關系的實踐。

通過對社會利益與意識形態內在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利益是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價值依據,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價值目標就是科學地反映社會利益關系、改變社會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由此可見,社會利益關系與意識形態建設具有內在的價值邏輯關系。

二、社會利益變遷與意識形態建設互動的理論邏輯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關系的基本原理,意識形態建設與社會利益關系變遷是對立統一、雙向互動的關系。

首先,社會利益具有先在性和決定性。在社會利益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中,社會利益具有先在性和決定性,即從最初邏輯次序上看,社會利益先于意識形態而存在,對意識形態產生、發展具有決定性;而意識形態的運動變化則受到社會利益變動的影響,這就決定了意識形態的從屬性。

社會利益先在性和決定性突出表現在社會利益的運動變化可以不受意識形態的影響。社會利益關系是一個過程的存在,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社會關系的核心是利益,其實質就是利益關系。社會利益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會在多重社會因素作用下不斷發生變化。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其一,生產力的發展產生新的利益增長點,形成新的利益群體,從而引起社會利益關系的變化。生產力發展是社會利益關系變遷的根本決定力量,新技術和新方式采用會產生新的利益增長點,也會產生新的生產部門,或促進原來某些部門的利益得到擴張。例如,二十世紀中期以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并廣泛應用,出現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經濟部門及其利益群體。其二,生產關系發生重大調整,引起利益格局的變遷。雖然從根本上說,生產力具有最終決定性,其發展變化會引起社會利益關系的變化,但生產關系作為生產力的社會形式,其變化也會引起社會利益關系的變化。例如,我國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開始的改革,就是生產關系的巨大調整,不僅解放了生產力,而且還引起社會利益關系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同時存在的經濟結構,并相應地形成了多種利益關系和利益主體共存的格局。其三,在生產方式相對保持穩定情況下,社會經濟各部門發展不均衡,也會引起利益關系變化。在生產方式基本穩定情況下,社會生產各部門由于發展不均衡,也會引起社會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變遷。二十世紀中后期的信息產業的發展就反映了這種狀況。其四,由于在生產關系中地位不同,統治階級或某些特權集團往往利用特權不斷擴張本階級或集團的利益、擠壓其他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從而引起社會利益關系和格局的變化。

社會利益關系的先在性和決定性還表現在其相對穩定性上。社會利益關系的相對穩定性就是在一定時期社會利益關系和格局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社會利益關系的穩定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在社會利益關系中的優先地位會長期保持相對穩定。任何國家都是為了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或階層的利益而建立的,即服務于統治階級的利益。盡管隨著社會發展,利益關系會發生很大變化,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在利益格局中的地位將得到維護。其二,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條件,各經濟部門都是社會經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各部門經濟利益具有一定穩定性。社會利益關系的穩定性反映其對意識形態的優先性和決定性。

其次,意識形態具有派生性和能動性。意識形態的從屬性就是指意識形態不能脫離社會利益關系而產生、存在和發展。綜合前文分析,第一,在本原意義上,意識形態對社會利益關系具有從屬性。利益是意識形態的初始范疇,意識形態如果脫離了利益關系沒有任何意義。從利益與意識形態關系來看,利益是意識形態的本原和根據,而意識形態則是利益的反映和派生物。第二,意識形態在內容上對社會利益具有從屬性。正確反映和表達現實利益是意識形態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立足點。“意識形態能否得到人們的認同不在于其理論本身如何完美,詞藻多么秀麗,而在于其能否正確表達及實現人們的利益訴求。我們同樣也可以從其反面來認識,即意識形態在認同方面出現的問題總是可以在其表達的利益關系中找到答案。”[3]第三,意識形態在目的和價值上對社會利益關系具有從屬性。意識形態的本原和內容都是社會利益關系,意識形態本身的目的和價值就在于服務于社會利益。意識形態沒有自己獨立的目的,它的目的說到底就是反映社會利益,為一定社會利益服務。所以,正確反映、科學表達和有效協調社會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目的和價值所在。

意識形態的能動性,其一是指意識形態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意識形態是對社會存在尤其是利關系的反映,但在反映社會存在時,總有基于某種實踐需要,帶有特定目的和計劃,會有一套完整的實現其目的的思想藍圖。其二,意識形態具有主觀創造性。意識形態反映社會利益關系,但不是對具體社會利益狀況的簡單描摹,而是對社會利益的內部聯系和規律進行批判分析和系統表達,充分表現其科學性、合理性,以期有效地實現為一定社會利益表達、辯護的目的。其三,意識形態通過社會實踐對利益關系進行改造。意識的能動性不限于能動地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社會利益關系,而更重要的在于通過指導實踐把觀念中利益規劃和目標變為現實,以達到實現特定社會利益目標的目的。

最后,社會利益與意識形態的雙向互動性。雖然從邏輯上分析,社會利益是“本原”性存在,意識形態是“派生”性存在,但實際上二者是雙向互動關系。意識形態建設與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二者統一于社會實踐。

第一,社會利益的變遷決定意識形態的變化。社會利益關系具有先在性和主導性,決定意識形態的產生和發展。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必然會引起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意識形態理論發展狀況受到社會利益關系的發展狀況的制約和影響,不成熟的利益關系產生不成熟的意識形態理論;而成熟的意識形態理論則產生于充分發展的社會利益關系;意識形態發展的歷史往往反映了社會利益關系變遷的歷史。正如恩格斯在評價空想社會主義時所指出的:“這種歷史情況也決定了社會主義創始人的觀點。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還隱藏在不發達的經濟關系中,所以只有從頭腦中產生出來。”[4]

第二,意識形態影響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雖然社會利益具有先在性和決定性,但是在社會利益關系變遷中,意識形態是一個重要因素,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社會利益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內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同的利益主體為了維護、擴張自身的利益都要進行一系列活動,其中必然有意識形態的因素。社會利益關系變遷是社會利益的巨大調整,各階級、階層為了自身的利益在各方面進行激烈斗爭,其中就有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意識形態會在其中發揮其認知、辯護、導向、教育以及整合等功能,滲透于社會利益關系變遷的全過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狀況不僅影響社會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變化結果,有時甚至起決定作用。

第三,社會利益與意識形態的互動。關于社會利益的先在性與決定性和意識形態的從屬性與能動性的分析,只具有邏輯意義,實際上二者是矛盾的兩個方面,須臾不可分離。社會利益與意識形態是一對矛盾,社會利益具有先在性和決定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意識形態則具有從屬性和能動性,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社會實踐中互動統一。一方面,社會利益關系雖然決定意識形態,但意識形態在反映社會利益關系變化的同時,也就是意識形態對社會利益關系發揮影響的開始,影響著社會利益關系的變化方向、變化過程和變化結果。另一方面,意識形態對社會利益關系具有能動性,但在其發揮對社會利益關系影響的同時,也就受到了社會利益關系的影響,開始自身的調整、修正、完善和發展。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與意識形態的邏輯互動是在社會實踐中發生的,離開社會實踐二者就失去了統一的基礎,也就難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了。

以上關于社會利益與意識形態的矛盾運動的分析是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強調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即理論邏輯必須符合事物發展的歷史邏輯,只有當理論邏輯符合歷史的邏輯才能證明其正確性和科學性。

三、社會利益變遷與意識形態建設互動的歷史邏輯

社會利益與意識形態的矛盾運動在歷史現實中非常復雜,很難從細節上做全面描述,但是社會利益關系變遷與意識形態建設的運動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證實這一矛盾的運動規律。社會利益關系變遷推動著意識形態建設,而意識形態建設又反作用于社會利益關系,影響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二者在實踐中互動統一。

首先,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推動著意識形態建設。一定的意識形態是國家或政黨為了自身利益,根據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利益關系所建立的思想體系。然而,社會利益關系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推動不斷變遷。如果不根據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適時進行意識形態建設,就難以根據實踐變化的要求實現自身的利益。所以,雖然表面上看意識形態建設是國家或政黨實施的,但是背后真正的動力卻是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從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和發展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為了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的利益必然要同剝削階級進行斗爭,這是無產階級的基本意識形態。但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日本帝國主義就成為了中華民族最大的敵人,使中國各階級的利益都受到了巨大沖擊。中國共產黨根據當時利益關系的變化,提出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中國共產黨不僅要與民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聯合,而且還要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聯合,甚至與沾滿廣大革命群眾鮮血的蔣介石集團聯合。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不僅其他階級不理解乃至不相信,就是很多革命群眾也不理解,甚至很多黨員干部也不理解。中國共產黨為此在理論上、宣傳上都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理論、方針政策、策略原則等,也都是根據當時中國社會利益關系的變化所做出的。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主張抓住了各階級的利益匯合點,符合當時各階級的主要利益,才獲得廣泛支持得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很多方面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大突破,比如,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堅持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組織上的獨立性,與國民黨反動派實行既斗爭又聯合的方針,實行“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經濟措施等,這些無疑能夠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在意識形態建設上的創造性和成就。

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利益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利益關系和利益主體都更加多樣和復雜。在經濟上存在多種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交織、相互關聯;不同的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對應著不同的利益群體,它們之間則是既有差異和對立,又有一致和統一。社會利益關系的變化引起意識形態領域的變化,一個最突出表現就是“姓資姓社”的大討論。究竟如何看待這些新變化,從理論上予以解釋和說明,關乎人心穩定,關乎改革開放事業的成敗。我們黨根據社會利益關系的變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發展,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理論,對改革開放后一系列新問題從理論上予以說明,統一了思想、澄清了認識。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可以市場化,就是要用市場經濟來建設社會主義,其理論精髓就是解放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突破是馬克思主義發展應當時代化,就是要根據時代變化和要求發展馬克思主義,其理論精髓就是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突破是社會主義建設必須科學化,就是要科學地建設社會主義,使其能夠可持續發展,其理論精髓就是科學發展。這些理論上的新突破,對新時期社會利益關系進行了系統理論思考,對一些新的利益關系和利益主體的地位給予了明確說明,回答了一系列人們普遍關心的新問題。改革開放后,思想理論界一系列重大成果都是對社會利益關系變化的回應,是意識形態建設的巨大成就。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始終能夠根據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現實社會利益關系的變化,進行意識形態建設。這樣例子不勝枚舉,充分說明了社會利益變遷對意識形態建設具有決定意義,也說明能否根據社會利益關系變化的實際,加強意識形態建設,是革命、建設和改革能否勝利的關鍵。

其次,意識形態建設影響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對意識形態建設具有決定作用,而意識形態建設則對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產生反作用,影響社會利益關系變化的狀況。就一個國家或政黨來說,構建科學的意識形態理論并能夠有效傳播,對該國家或政黨的根本利益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并進而引起整個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

同樣以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史為例,教條主義實際上就是不能根據實踐的發展變化進行意識形態建設,只知道照抄照搬理論,在歷史上曾給中國革命和廣大革命群眾的利益造成巨大損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與教條主義斗爭中,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張,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意識形態建設方面的偉大成就。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新民主義革命勝利后建立了新民主義社會,中國利益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在大陸被徹底打垮,而廣大工人、農民的利益得到大幅提高,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護和發展,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也有較大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率先突破的。1978年,一場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實現了思想的大解放,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成功突圍掘開了第一個思想豁口。經過這場“真理標準大討論”,“兩個凡是”政治路線在黨內外遭到孤立而被拋棄,隨后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開始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進行撥亂反正,同時還做出了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隨著改革的深入,意識形態建設也不斷推進,形成一系列理論成果,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促使社會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國家方面來說,國家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家利益在世界上進一步延伸,在世界利益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從人民群眾方面來說,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大幅度提升;從國際社會方面來說,國際社會也受益于中國的發展,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重要引擎,對國際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利益關系變化來看,多種利益關系和利益主體同時并存,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國內利益關系與國際利益關系相互滲透、交織、互動。沒有意識形態建設上的重大推進,沒有思想認識上的大解放,很難想象會有這些利益關系的重大變遷。

最后,社會利益變遷和意識形態建設互動統一于社會實踐。根據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一方面,實踐的目的就是獲得利益,也是獲得利益的根本手段,利益關系必然貫穿于實踐之中。另一方面,實踐的主體是具有社會意識的人,社會意識也必然貫穿于實踐之中,而意識形態則是具有主導性的社會意識。可見,社會利益關系變遷和意識形態建設統一于實踐之中。

實踐是由不同利益主體所從事的社會性活動,具有不同的利益目的,因此也存在著矛盾。為了更好進行社會實踐,必須從思想上對社會利益關系進行認知,協調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利益關系,并對實現利益的過程進行規劃、設計和模擬,這就是意識形態的建設活動。由于社會利益關系在實踐的推動下不斷變遷,利益主體、利益目標、利益結構、實現利益的條件等都會發生變化,這需要從思想上對新變化形成認知即明確原有的意識形態是否有不足,如果存在不足哪些需要改進等。意識形態建設就是根據社會利益關系變遷而變化的一種自覺的活動。

在實踐活動中,如果能夠科學反映社會利益關系,確定合理的利益目標,制定科學的實踐計劃,并能對目標、計劃及相關政策進行有效論證、辯護和宣傳,則無疑有助于目標利益的實現,從而改變社會利益關系,影響著社會利益關系的合理變遷。意識形態建設是國家或政黨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思想認識、理論建構和宣傳的活動,實際上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另一面,即思想中的社會實踐。

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是實踐的過程和結果,意識形態建設則滲透社會利益變遷的過程,反映和影響著社會利益變遷。二者在實踐中是互動統一的,須臾不可分離。從前面所列舉的歷史事例也可以清楚看到,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與意識形態建設在實踐中互動發展的基本狀況。由此可見,社會利益變遷與意識形態建設的邏輯互動,不僅符合價值邏輯、符合理論邏輯,也符合歷史邏輯,對于指導新時期意識形態建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1]宋慧昌.當代意識形態研究[J].哲學動態,1993(11):34.

[2]黃傳新,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

[3]李英田.利益變遷:意識形態建設的邏輯起點—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一種方法論思考[J].理論探討,2007(9):8-11.

[4]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4.

B036/D013

A

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利益分化格局下的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研究”(AHSK11-12D357)

朱新春(1972-),男,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科技哲學。

猜你喜歡
建設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數字電視分前端建設隨談
野三化冶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久久久|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在线免费观看AV| 制服无码网站| 无码福利视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色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美女操|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91精品小视频| 熟妇无码人妻| 91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香蕉| 久久伊人色|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欧美一级片在线|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91国语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在线观看的黄网| 国产成人资源| 88av在线看| 黄色片中文字幕| 亚洲最新地址|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亚洲第一色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不卡视频国产|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 青青青国产视频| 午夜a级毛片|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91偷拍一区|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在线网站18禁|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91久久精品国产|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亚洲一区色| 亚洲av无码人妻| 久久福利网|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视频久|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