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平
(湛江市廣播電視大學,廣東湛江524000)
2007 開始的金融危機給中小企業帶來了很多經營上的困難,如訂單減少,資金緊張等。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但是我國在2010年開始實施銀根緊縮的政策,加之我國金融資源的配置往往以國有經濟為導向,這些都讓中小企業的融資面臨巨大的困難。中小企業為了維持企業運營,便把目光轉向了不受地域限制的民間借貸。但是民間借貸在我國一直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因民間借貸發生的糾紛不斷增加。2011年至2014年期間,全國不少地方都出現了民間借貸危機現象,大量的中小企業倒閉,老板跑路,由民間借貸危機引發的后果嚴重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如何防范民間借貸風險,規范民間借貸行為,讓民間借貸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成為很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
民間借貸是指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個人與個人之間在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之外進行的資金借貸活動。現階段的民間借貸具有如下新特點:
根據2014年宜信財富聯合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中國民間金融發展報告來看,我國民間借貸的規模超過5萬億。2012年中信證券的研究顯示我國民間借貸的總規模超過4萬億,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民間借貸的規模僅為9500億[2]。這些數字明確顯示我國民間借貸的總體規模在快速擴大。
以往我國的民間借貸主要在親戚、朋友等關系比較近的人中進行。但是隨著金融的發展,民間借貸的資金也在不斷地流動。目前我國民間借貸已經突破了區域和親緣的限制,呈現出跨區域發展的態勢。民間借貸不再僅限于親友之間一對一的借貸行為,更發展到通過專門的中介機構進行牽線搭橋形成跨區域的借貸關系。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更多的是利益關系,而不是親友關系。這種利益關系推動著民間借貸的跨區域發展,借貸資金更多地流向利率高的地區和行業。
上文已經指出,目前民間借貸的已經不再局限于親友之間。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民間資本越來越雄厚,民間借貸行為也越來越普遍。很多人專門從事民間借貸的中介工作,還有很多人借入民間資本之后再將借入資金借出,以賺取差價。這樣,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金融中介機構、銀行甚至地下錢莊混合發展,呈現出全民借貸的發展形式。
以往的民間借貸主要是為了解決家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而現在的民間借貸的資金則不再局限于解決家庭和個人的需求。維持企業的正常經營、用于投資、投機等方面都存在著民間借貸資本的身影。維持企業經營需要的資金往往較多,這些企業多為制造行業的中小企業,利潤率較低,然而借用民間資本需要承擔的利息卻十分高昂,這就給民間借貸資本的償還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3]。另外有相當一部分資金進入了投機領域,比如炒房等,還有一部分民間資本被用來單純的“炒錢”。
民間借貸往往依靠的是一種民間信用,借貸雙方依靠信用進行資金的周轉使用。但是這種以信用為基礎的借貸行為存在著很大的風險。自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爆發以來,很多溫州的民營企業家選擇跑路或者自殺來擺脫債務危機,根據相關調查顯示,2011年溫州市因為民間借貸發生資金斷裂而跑路的企業家有200多人,被刑事拘留的有280多人,十多人因此而自殺[4]。隨后全國很多地方都發生了類似的現象。民營企業家選擇這些方式來逃避債務的做法,讓民間借貸的信用風險暴露無遺,也讓全國很多地方陷入了深深的信用危機之中。依靠民間信用為基礎的民間借貸本來就存在著很大的風險,當債務人因還不上債務而跑路或者自殺時,放貸人會蒙受巨大的損失,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會因此受到阻礙。
民間借貸不僅僅是一種資金借貸的經濟行為,更是一種涉及到法律的活動。目前,我國民間借貸很不規范,借貸雙方的法律意識并不強烈,借款條約的制定往往不詳細,對借款人約束力不強,借款人的違約風險并不高。有些情況下,借款人甚至會進行故意欺詐,這些都很可能給資金的出借方帶來損失。當放款人依靠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時,很可能會因為借款協議不完善,借款行為較為隱蔽,證據不好獲取等原因而不能很好地維護自身利益。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我國因為民間借貸而發生的訴訟案件不斷增加,2011年我國法院受理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達到了60萬件,這一數字相比于2010年增長了38%。溫州法院2011年受理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達到了12000多件,相比于2007年增長了3倍[5]。很多時候當事人即使贏了官司,也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執行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民間借貸行為蘊含著巨大的法律風險。
以往局限于親友之間的民間借貸,大多是無息或者是低息的貸款,資金借貸的價格風險較低,一般不存在因為利息過高而償還不上借款的現象。但是現在的民間借貸是以利益為驅動的,放款人借出的資金利息往往高于銀行同期貸款利息,甚至是同期銀行貸款利息的幾倍,然而借款人很可能會因為急需資金而借入利率較高的民間借貸資本。放款人往往會為了獲取高額的利息收入,而不顧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和資產狀況。當借款人無力償還借入資金時,價格風險便會給放款人帶來巨大的損失。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支行的調查顯示,溫州市民間借貸的綜合年利率達到了24%,實際年利率則能達到40%,最高能夠達到180%[6]。一般來說,20%的利潤率對于一個行業來說已經很高了,但是這還難以達到民間借貸的綜合年利率,這么高的利率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這樣高的價格風險也是一般企業難以承受的。
2012年在我國溫州地區爆發的民間借貸危機的資金來源不光牽扯到家庭、個人、企業,還涉及到了銀行等正規的金融機構。這些來源廣泛的資金流向也非常廣泛,這就產生了很大的運營風險。傳統的民間借貸資金用途單一,運營風險較小。然而現在的民間借貸的資金數量龐大,受到利益的驅動,很可能會流向炒房,炒地,炒金,賭博等領域。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溫州民間借貸資金僅有35%流向了實體經濟,相當大的一部分借貸資金流向了非實體經濟領域,這些領域給資金的及時償還帶來巨大的風險,也給當地造成了經濟繁榮的假象,對于當地的經濟危害很大[7]。
很多中小企業因為管理不善、技術落后等原因而發生經營困難等情況,這些中小企業中很多都不符合國家產業升級的戰略,理應被淘汰或關閉,但是在民間資本的利益驅動下,這些中小企業在承擔高昂利息的條件下繼續運營,但是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又導致了他們很難及時償還借入資金,這使得貸款人承擔的風險加大,也加劇了民間借貸的風險。
目前我國針對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關于民間借貸的法律條文,僅存在于《民法通則》和一些司法解釋中。這些關于于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遠遠不能解決民間借貸在實際操作中面臨的種種問題。現行的法律對于什么情況下的民間借貸是非法集資,什么情況下的民間借貸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并沒有清晰明確的界定。因為這種法律條款上的不確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合法的民間借貸向非法民間借貸的轉變,加劇了民間借貸的風險。
我國對于民間借貸的監管不到位,金融監管體制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借貸風險的集聚。根據國務院頒布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中的相關規定,民間借貸的監管主體為中國人民銀行,地方政府起到輔助監管的作用,后來的《銀行業監督管理辦法》中又規定由銀監會負責民間借貸問題的監管。這就導致了監管主體不明確,監管效率低下等問題。對于金融業的監管主要集中在正規的金融機構身上,對于民間借貸的監管很不到位,地方政府對于民間借貸往往只是一味的打壓,很少去引導民間借貸的健康發展,這就導致民間借貸容易畸形發展,走上違法的道路[8]。
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未能正確地界定民間借貸活動,而在法律上正確的界定民間借貸活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國應該在借鑒國外關于民間借貸立法的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民間借貸的具體情況,制定民間借貸的基本法,例如《民間借貸基本條例》等。同時對民間借貸行為進行明確的界定,承認其合法性,扭轉地方政府對民間借貸的偏見,促進民間借貸的健康發展。另外應該重新修訂《刑法》當中有關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條文。明確什么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什么是民間借貸,將二者區分開來。最后,區分非法集資與民間借貸對于民間借貸的健康發展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民間借貸亂象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限定借貸雙方的資質,對借貸雙方的資質進行審核的情況非常少。所以規定借貸雙方的資質對于解決民間借貸的混亂問題,防范民間借貸的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立法機構在考慮制定相關法律的時候應該考慮在法律中對于民間借貸雙方的資質做出限定,例如制定《民間借貸基本條例》,只有滿足相關條例的要求才能進行民間借貸活動。這一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定民間借貸的資金規模,降低民間借貸的風險,幫助民間借貸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近年來,我國民間借貸的利率非常高,盡管如此,本文認為民間借貸的合法與否不應該以利率的高低作為評判標準,民間借貸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是順應了經濟的發展,推進了民間借貸利率的市場化,讓利率依據借貸雙方的自由意愿確定。當然推進利率的市場化并不是利率越高越好。利率的市場化可以讓資金的借出人在利潤較高的行業獲取相對較高的利息,在利潤低、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獲取較低的利息。讓利率維持在相對合理的范圍內可以最大限度地維護民間借貸的風險。
在很多情況下,民間借貸行為的發生并沒有簽訂規范的借款合同,這為以后保護借貸雙方的合法利益埋下了隱患。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借貸合同屬于實踐合同,書面協議并非其唯一的表現形式。這就意味著如果借貸雙方發生了糾紛,當事人很可能會因為缺少相關的直接證據而難以維護自身利益。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民間借貸而導致的法律糾紛,相關法律應該合理干涉當事人的意愿,規定雙方必須簽訂借款合同,收到所借貸的款項后要出具收據。對于民間擔保問題,我國應該加快建設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法律法規,促進民間借貸擔保的陽光化、透明化,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民間借貸的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和證監會要求符合相關條件的機構可以申請加入信用信息數據庫。但是信用信息數據庫的發展還相對落后,并且不向民間借貸機構開放。所以,應該盡快修改相關的法律規章,從制度上放寬信用信息數據庫的加入條件,加快建設民間借貸征信系統和信息披露制度。民間借貸機構應該在信用信息數據庫中做出真實的登記。銀行征信系統的管理機構應該根據征信系統中反映的信用信息,定期評估民間借貸風險,并及時做好風險控制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控制民間借貸產生的風險。
[1]劉中杰.論民間借貸的組織模式與法律規制[J].河北法學,2014,(4).
[2]高孝欣,張沁.中國民間借貸現狀與對策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4,(1).
[3]黃凱,阿榮.社會變遷與法律回應:我國民間借貸的立法完善建議[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4,(2).
[4]任潔.我國民間借貸的風險與防范——基于金融生態環境的視角[J].甘肅理論學刊,2012,(6).
[5]李智,程娟娟.民間借貸風險的法律防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6]張朝輝.試論民間借貸風險及預防措施[J].法制與社會,2013,(6).
[7]郭志宏.淺談當前經濟形勢下的信貸管理[J].長沙大學學報,2012,(6).
[8]何南,王之堯.中國家庭債務的變動趨勢與影響因素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