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明
(營口理工學院體育教研室,遼寧營口115000)
學校武術是在學校開展的具有教育目的的武術項目,通常選取適合學校教育特點的武術知識和武術技術,通過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多種運動形式,如學校體育課、課外武術訓練、課外武術活動以及武術比賽等,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性的教育活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很長一段時期采取國家統一設置課程的方式,全國中小學沿用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及教材,這樣的課程設置模式缺少靈活性與多樣性。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國加快了課程改革的步伐,并于1999年起正式確立新課程教育體系,嘗試推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管理體制,2000年,各學科課程標準研制組成立,成為推進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中堅力量,而始于2001年的體育課程改革,發展至今,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
學校武術以武術套路為主要教學內容,在現代學校體育教學中,武術教學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搞好學校武術教學需要深入研究武術套路的知識特點,了解武術套路中所凝聚的民族特性,對學校武術教學進行探討與思索。唯有進行深入的“自識”和“自省”,才能深切感知當下學校武術教學面臨的困境,才能真正看清學校武術教學中的優勢和劣勢,避免出現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現象,在尊重學校武術教學的特性和優勢同時,也實現對學校武術教學的完善和內化,對武術套路中缺少時代特性和不符合人們需求的東西實現“創造性轉化”或“轉換性創造”。
關于武術套路的認識與批判。現階段,人們關于武術套路的認識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層面:
(1)同情的理解。“認知性知識”指表現出鮮明思維特點的知識,而“操作性知識”指表現出鮮明外部運動特點的認知成果。綜合上述兩類知識看,運動技術是人們長期認識和感知人體運動方式和技巧的成果,屬于操作性知識的范疇。后人更樂于學習訓練現成的運動技術,這能夠幫助練習者少走彎路,甚至規避了練習者誤入歧途的可能。運動技術不是通過聽、看、說就能掌握的,更需要練習者進行適當的、反復的練習。任何人掌握運動技術,都需要有正確方法指導下的反復練習,武術套路也是這樣的一種運動技術。武術套路是前人傳承下來的有效的“程式”,是一種具有多維價值的綜合實用技術。在學校武術教學中,掌握動作要領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關鍵性環節,武術動作要領貫穿于武術套路中,而武術套路又由武術基本功和武術基本動作構成,為此,武術教學從展開伊始就頗為重視武術基本功與基本動作,而且貫穿于武術教學的始終。重復練習法是有效規范武術動作和提高武術基本功的常用方法,能夠為習得武術套路奠定堅實基礎,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武術套路是一種注重操作性的知識,武術套路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技能傳習,唯有展開循序漸進的技能傳習活動,并達到熟能生巧的練習效果,才能夠彰顯武術套路的目標指向和功能價值。武術套路教學具有審美化的特點。對于具有良好資質稟賦和明師指點的武術練習者而言,可以通過長時間的武術練習來提高自身的身心氣質、技擊能力以及人格修養。
(2)“他者”眼中的武術套路。近代以來,中國武術被納入了現代學校體育的范疇,學校武術能夠在學校體育活動中立足,“民族性”是其中的一個很大原因。中國武術有著“國粹”的美譽,但現階段,學校教育和學校武術兩者間尚未形成深層的、默契的關系。對此,有教授指出:“以往幾千年中,中國武術承受著“民族”和“傳統”的重壓,現行體育體制能否接納備受關注的中國武術活動,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過程,有些學者站在“他者”立場來批判和反思武術套路問題。
認為學校體育教育目標是傳授體育技能,提高受教育者身體素質的部分學者提出,學校武術教學的實效性很差,這是它的弱勢。張洪潭教授贊同“技術健身論”觀點,他認為體育教學的宗旨是傳授增強受教育者體質的操作性知識,因而體育教學的實質就是以學生與體育教師為主體的體育操作知識和技能的傳習活動。因此,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不能違背兩項基本原則,一是突出運動技術;二是突出可測類技術。田徑和體操屬于兩項具有鮮明可測性的運動技術,它們的特點是具有高度規范的技術標準,并且需要大量的艱苦練習,因此可以作為教材基本內容出現。球類運動靈活性和自由性比較強,舞蹈符合現代人的文化生活需求以及審美追求,因此可以成為教材中的輔助教學內容。武術教學既不屬于基本教學內容,也不屬于輔助教學內容,而是應該劃入其他內容的范疇,另外,盡管武術作為高校體育課程已經出現了三十多年,但是武術的實效性并沒有從根本得到解決。
部分持有改革觀點的學者認為,首先要保證武術套路的合法性,然后才可以在遵循學校體育教育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適當對其進行調整。盡管這些學者的觀點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他們普遍認為武術套路應該體現“少而精”的特點,即武術應該突出它的實用性,而不是簡單對動作進行模仿。筆者比較贊同這種觀點,但是更傾向于“激活套路”這一觀點。通過分析學校武術發展當前暴露出的主要問題發現,武術套路是傳統還是創新,以及是特殊還是統一,都不是關鍵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讓武術套路“由死變活”。因此,應該使學生深入地了解武術套路,而不是簡單停留在身心體驗,為了實現這一點,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第一,從武術套路的民族性和知識性特點出發,必須要將技能傳習放在突出位置。首先應遵循學校體育武術套路教學大綱,同時還要展現當地教師的技能以及武術類別的特色,設計武術套路時應堅持短小而精悍的基本原則,充分體現套路之間的內在關系,實現“養”、“練”、“用”三結合,使學生邊學邊用,邊用邊學。本文所論述的“用”不僅指技術展現,還包括健身、養生以及審美等內容。當前相對比較流行的武術段位制教材走進中小學體育課堂就充分體現出武術民族性、知識性與體育教育的有效結合。《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材》是武術界內學者、教練以及武術民間傳人共同編寫而成,具有規范化、標準化的特征,方便學校教育。除此之外,該教材在內容上更加鮮明地體現出拳種意識,要求根據不同拳種的具體特點合理安排學習,并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將傳統武術學習中的“打練結合”與現代化的能力培養結合在一起,采用創新教育模式,使學生不斷掌握更深的知識要領以及動作技能。
第二,設法使學生獲得更為靈活的武術套路體驗,同時注重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武術套路盡管具有程式化的特點,但它絕對不是僵化的、死板的,不同的生命個體由于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他們所獲得的身心體驗也絕不相同,每一個人都需要根據自己的特點理解武術套路,并獲得與眾不同的身心體驗,突出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武術教師的綜合能力水平與是否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不僅如此,它也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武術的學習興趣以及是否能夠艱苦操練。
第三,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構建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教師可以在武術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帶有趣味性的小游戲,但是小游戲絕對不能脫離教學內容而存在,以免出現“本末倒置”的教學現象。新的體育教育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如“快樂體育”、“學生為主體”等,由此,廣大體育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以滿腔熱情投身于體育活動中。這種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體育意識不夠強烈的國家,但是教師設計游戲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度,絕對不能脫離教學內容,孤立設置過多的游戲,而是應該使游戲圍繞教學內容來進行,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游戲的同時完成學習任務。
(1)學校武術教學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就形成了以套路為核心的教育格局,而武術套路也因為其特殊的地位而備受關注。
(2)武術套路屬于操作性知識,需要大量的艱苦練習,練習者需要有時間和精力。武術套路有利于幫助人們提高自身修養,塑造“全人格”,它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教學形式以及教學技能,基于此,很多學者對此展開深入研究,并構建出學校武術教學基本框架,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傾向于武術教學的文化內涵,全面復興武術技能。
(3)當前的武術套路缺乏游戲性、實效性和經濟性,且存在一定的落后性,這些因素極大地限制了它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發展。為了更好地與學校體育相適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武術套路的有效策略,如進一步優化武術套路,強化契合體育教育的武術套路等。
(4)部分研究者提出的“激活有關套路的身心體驗”的觀點有效解決了學校體育的獨立發展問題,并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套路內容、強調技能傳習、充分發揮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綜上,對于當代體育事業的發展而言,尤其是學校體育專業學科體系日漸完善的現況下,如何上好武術教學課,提升武術教學水平對推動我國民族體育項目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對此進行論述,也旨在通過對目前武術教學現況進行反思的同時,其最終目的是如何提升武術教學的自立,推動武術項目在學校教學中的健康發展,傳承我國武術項目運動的精髓則將起到一定的積極意義。
[1]王智慧.傳統學武程序與現實教武現象悖論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7(4):17-18.
[2]劉惠英.高校武術教學的現狀分析及改革探索[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10):78-79.
[3]邱丕相、楊建營.武術套路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體育學刊,2007(7):187-188.
[4]趙學功.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教學的探析[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5):25-27.
[5]陳煒.淺議武術文化對當代高校德育的影響[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7(1):36-37.
[6]楊波,周和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校武術課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07(2):221-223.
[7]沈建華,張家喜.建國60年我國學校體育觀的審視與建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5):88-89.
[8]郭玉成、郭玉亭.當代武術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6):42-43.
[9]《關于學校武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研究》課題組.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狀況調查研究[J].體育科學,2009(3):67-69.
[10]蔡綱,丁麗萍.中國武術的分類[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5):56-57.
[11]郭新斌,史俊梅.阻礙武術發展的因素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2013(6):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