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釗,童若輝,甘 杰,陳 鑫
(湖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國家環境保護重金屬污染監測重點實驗室,湖南長沙410019)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安全問題日漸突出,尤其是近幾年,重大和特別重大突發性環境事件時有發生,危害和復雜程度也有加重的趨勢,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產生活,已成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1,2].環境應急監測工作作為環境應急處置工作的重點之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監測,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已成為一項非常緊迫的重要工作[3].
環境應急監測工作是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快速檢出污染物的種類、濃度、范圍、擴散速度等,為環境應急處置提供科學依據,縮短突發環境事件持續時間,降低損失.同時,也為事后環境損害鑒定提供科學依據.
(1)對突發環境事件做出初步分析.通過應急監測,快速提供突發環境事件的初步分析結果,如污染物的類型、濃度,污染的區域、范圍和污染變化趨勢等.
(2)為環境應急處置提供必要的信息.通過連續的跟蹤監測和分析,不斷給環境應急處置部門提供最新的數據,確保決策部門能對突發環境事件做出有效的應急處置.應急監測提供的監測數據的科學準確,對判斷突發環境事件的嚴重程度至關重要.
(3)為事后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提供必要的資料.由于環境應急監測一直在突發環境事件的現場開展監測和分析,對現場情況比較了解,對各類數據之間的關聯,對整個突發事件的評估,有較大的發言權,可以為事后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小組提供很多客觀真實的數據和資料.
近年來,我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雖然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來講,目前的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尤其是縣級)還遠不能滿足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過程中對環境監測的需求,環境應急監測工作面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雖然國家財政部和環境保護部要求環境監測部門的各項經費要納入經費預算,但實際工作中,環境監測站特別是縣級環境監測站經費短缺的現象十分普遍.而縣級環境監測站又是監測工作正常開展的基礎和重中之重[4].在近幾年對縣級環境保護部門開展的排污費稽查工作中,經常發現由于受地方財政能力限制或地方政府環境保護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縣級環境監測站財政經費得不到保障,往往通過接受企業的委托監測來收取監測費用才能維持機構的正常運行.特別是今年以來,按照環保部的要求,環境監測站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將逐步取消其委托監測等收費監測項目.在這種情況下,基層監測站連基本的辦公經費保障都會出現問題.由于資金的短缺,導致應急監測部門缺少很多專業的儀器和設備[5].儀器的缺乏,致使很多環境監測站無法在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后第一時間開展應急監測,可能延誤對突發環境事件開展應急監測的黃金時間.例如,在湖南省鉈污染應急監測中,全省環境監測系統能用于開展鉈分析的ICPMS僅湖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和郴州市環境監測站各一臺.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市州環境監測站只能將樣品送到這兩個實驗室進行分析[6],應急監測開展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就降低了.同時,在各環境監測站有限的儀器設備中,儀器設備配置較低,落后、老化情況嚴重,部分儀器設備甚至壞了以后找不到配件,無法維修.監測手段的落后,監測儀器種類不足,已滿足不了應急監測工作的需要.
大部分環境監測部門雖然成立了專門的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小組,但是沒有進行有效的訓練,致使其在應急監測工作中效率低下[7].首先表現為用于指導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的環境應急監測預案流于形式,實用性不強,普遍存在內容不完整、可操作性差、針對性不強、技術含量不高等問題,有些地區甚至沒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其次是沒有專業人員對應急監測儀器設備進行日常維護和定期檢查;沒有及時收集應急監測方面的材料;沒有對環境風險源開展隱患排查等.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好,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對問題的處置情況就可想而知[7].例如在懷化市麻陽縣跨省境錳污染應急監測中,剛發現錳污染超標時,當地環境監測部門急得團團轉,根本不知道如何開展應急監測,等到省市兩級環境監測站專家和工作人員到達現場后,才制定有效的應急監測方案和質量控制方案,并指導沿河的四個縣站建立分析方法,形成穩定的工作能力[8].這充分暴露出縣級環境監測站平常對應急工作準備不足.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工作是一項體力與腦力相結合的工作,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對應急監測部門人員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7].受機制體制的限制,基層環境監測站從事監測工作的人員,大部分為軍轉干部,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所占比例不高,這造成了整個應急監測隊伍專業素質偏低.同時,在應急監測人員的培訓上,還存在很多的問題,甚至很多地方很少或從未開展過應急監測培訓.以湖南為例,每年除省站統一組織一次應急監測培訓外,其他基本上就沒有舉辦過與應急監測相關的培訓.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地區,很多上級環保部門配備下來的儀器,因一直未有專業技術人員來開發使用而被束之高閣.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很容易出現緊張慌亂的情緒,對于如何開展應急監測往往也無所適從,不能有效地為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前文所述的懷化市麻陽縣跨省境錳污染應急監測的事例也反映了這個問題.在這個事例中,受污染事件影響的沿河四個縣級環境監測站都配備了分析錳元素的原子吸收儀,在應急監測啟動之初,縣環境監測站沒人會對該儀器進行操作使用,沒有形成有效的分析能力,而是等到監測增援力量到達后,才組織力量進行技術攻關.
建立一個科學高效的環境應急監測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裝備、經費、人員素質等多個方面.下面將針對前文所提的問題,提供一些解決對策,以期能夠改進環境應急監測工作.
隨著環境保護工作日益被重視,環境監測部門應當抓住機遇,積極爭取資金,改善應急監測的軟件和硬件設施.一是加強經費保障.將環境監測部門的各項經費要納入經費預算的要求納入國家“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對各地政府主要負責人環保目標責任的政績考核,納入縣域生態經濟考核和減排監測體系考核等,促使當地政府切實保障環境監測部門的各項經費,從而有能力保障應急監測儀器設備的更新換代.二是制定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標準.首先,在標準中規定各級環境監測機構應急環境監測儀器配置,并明確標準為最低配置標準,有能力的地區可以適當提高標準.其次,在標準中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建設特征污染物監測能力.各地區除了一些常見的環境風險源外,還會有一些特有的環境風險源.因此,各地區還必須加強對轄區內特征危險化學品監測設備的能力建設.只有保障了經費,完備了儀器,進而建立健全污染物資料庫,掌握污染物的特點,才能建立一個先進、準確、高效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體系.一個體系完整,工作有效的應急監測體系,才可以保證在最快時間內,查明事故污染程度、污染類型、擴散范圍等基本情況,從而做出科學的分析,科學高效的為應急管理提供服務.確保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能夠做到快速響應、控制事態、及時解決,降低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
一是要強化預案編制,增強預案執行力.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是突發環境事件防范和應急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應急監測預案是應該具備統一的指揮、分級的管理、條塊的結果、職責明確、規范有序、結構完整、功能全面、反應靈敏、運行高效的一種機制[9].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對應急監測工作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是順利開展應急監測工作的重要保證.因此,應當要求縣級以上環境監測部門必須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并對其編制情況進行考核.同時,在預案編制中,環境監測部門還應組織專家,深入研究探討,通過演習和實戰進行檢驗和完善,不斷增強預案的執行力.二是要平戰結合,抓好環境監測應急演習工作.“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只有平時把隊伍鍛煉好了,關鍵時候才能拿得出,頂得住.因此,各級環境監測部門要不定期地開展各種形式、各種規模的模擬演習,提高環境應急監測水平和應急響應能力.特別是縣級環境監測站要針對轄區內的重大環境風險源和特征污染因子開展環境應急監測演習,確保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能夠迅速反應,從容應對.
為適應新時期的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環境監測部門要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環境應急監測隊伍.一是要建立健全環境應急監測專家庫.分方向、分領域聘請應急監測專家,充分發揮專家的技術方面的優勢,對應急監測工作人員開展傳幫帶等工作.二是進一步加強培訓.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強和改進應急監測人員教育培訓工作,要求各級環境監測部門一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監測培訓,加大法律法規和監測技術規范的培訓力度,通過各種方式提高環境應急監測人員的綜合素質,形成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環境應急監測隊伍.
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在突發環境污染事件處置工作中占據著核心地位,我們只有保障應急監測經費,注重加強環境應急監測硬件和軟件建設,加強對環境風險源的排查,不斷鍛煉應急監測隊伍,才能確保遇到任何突發環境事件都能從容應對,為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提供及時、準確和有效的科學數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環境與經濟和協調、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
[1]劉曉群.環境突發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探討[J].科技創業家,2014,(2):208.
[2]郭振仁,張劍鳴,李文禧.突發環境污染事故防范與應急[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9.
[3]王雷.新疆環境應急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干旱環境監測,2013,(1):44-48.
[4]唐夢涵,司蔚.江蘇縣級環境監測站儀器裝備能力現狀討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6):118-119.
[5]李琳.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方農業,2015,(6):169-170.
[6]盧水平,張艷,馬銘,等.河流型鉈污染的應急監測[J].四川環境,2014,(5):106-110.
[7]鄭福興.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企業技術開發,2012,(8):33-34.
[8]羅岳平,田耘,畢軍平,等.水庫型河流錳污染應急監測技術研究[J].環境監控與預警,2013,(5):10-14.
[9]馮聰.淺談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