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樂康,張若思.論羅素的信念結構觀[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7):14-18.
Citation format:LE Kang, ZHANG Ruo-si.Russell’s Conception of Structure of Belief[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7):14-18.
論羅素的信念結構觀
樂康,張若思
(華中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430079)
摘要:自20世紀以來,信念問題一直深受邏輯哲學家和心靈哲學家的關注。羅素通過對信念結構進行系統分析,闡釋了信念的兩個基本元素:信念的內容和信念感,從而形成其獨特的信念結構觀。
關鍵詞:羅素;信念;信念的內容;信念感
收稿日期:2015-03-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當代西方心靈哲學中的心理內容研究”(11CZX051)
作者簡介:樂康(1985—),男,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邏輯哲學;張若思( 1990—) ,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邏輯與認知。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7.003
中圖分類號:B81
收稿日期:2015-06-1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
作者簡介:唐葆君(1972—),女,江西泰和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能源經濟。
Russell’s Conception of Structure of Belief
LE Kang, ZHANG Ruo-si
(College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th century, the belief problem has caught much attention of the philosophers of logic and philosophers of mind. Bertrand Russell carried 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beliefs and formed his unique concep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beliefs by illustrating the two basic elements of a belief—the content of the belief and the belief-feeling.
Key words: Bertrand Russell; belief; content of belief; belief-feeling
信念(belief)是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自從柏拉圖明確把它作為認識論范疇提出后,信念問題就備受諸多哲學家的關注。作為現代西方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伯特蘭·羅素從信念之內部結構的維度來剖析信念,涉及到心身問題、心理內容問題等多方面的研究課題,為邏輯哲學、心靈哲學中的信念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事實”“對象體”和“對象體指涉”
在羅素的許多論著中,都有關于“信念”問題的系統論述。他十分重視信念及其在人類認識中的價值,指出“整個理智生活就是由信念以及我們憑借所謂的‘推理’由之從一個信念前往另一個信念的通道所組成的”[1]203。羅素以信念特征為出發點,對信念問題展開了詳盡的闡釋。
羅素指出,信念以真假為特征。他把使信念為真或為假的東西稱為“事實”;使一個給定信念為真或為假的特殊事實稱為其“對象體”(objective);該信念與其對象體的關系稱為信念的“指涉”(reference)或“對象體指涉”(objective reference)。在這3個概念中,“事實”與“對象體”實質上指謂同一種東西。“對象體”是某一給定的具體信念所蘊涵的特定事實;而“對象體指涉”體現的是一種關系,表現的是信念中的特定事實與該信念相關聯的方式。例如“我相信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我的信念的“對象體”就是哥倫布的實際航行,而我的信念的“對象體指涉”是我的信念和航行間的關系——因為這種關系,此項航行使我的信念為真。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事實”在羅素的信念理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他把事實看作信念的“證實者”。事實無真假之分,但有肯定和否定兩類基本形式。對象體的主要角色是作為信念的“客體”,它作為一種特定事實,和事實一樣無真假之分,只有肯定和否定的二重性。并且兩種互相矛盾的信念擁有同一種對象體。例如,對于今天是星期二這個事實,“我相信今天是星期二”就形成真信念,而“我相信今天不是星期二”就形成假信念,并且它們擁有同一個對象體,即今天是星期二這個事實。對應地,假設今天不是星期二(如今天是星期三),那么“我相信今天是星期二”就成為假信念,而“我相信今天不是星期二”就成為真信念,它們所擁有的同一對象體即今天不是星期二(今天是星期三)這一事實。也就是說,互相矛盾的兩個信念的對象體是確定的,是判定信念之真與假的“標準”。其次,僅僅有事實和對象體不能機械地決定信念的真與假,如果說信念之真與假由事實或對象體來判定,那么對象體指涉就反映了事實(對象體)如何判定的方式。信念真假二重性的實現,由信念之朝著或離開事實的方向所決定——對于特定的事實(對象體),當信念指向它時就為真;指離它時就為假。對于今天是星期二這個事實,當你相信這天是星期二時,你的信念就指向了這個事實,是真信念;而當你相信這天不是星期二時,你的信念就指離了這一事實,成為假信念。可以說,對象體指涉架起信念與信念之外某事物相關聯的橋梁,體現了信念與作為事實的外部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
羅素對信念的結構的分析,涉及到對以下相關概念及其關系的澄清。
第一,必須對相信行為與所信的東西作出界定。相信行為作為一種行為,本身是“相信”這種心理狀態的一種外化活動;而所信的東西有一個對應的指稱,是具體的內容。在多數情況下相信的行為是同樣的,而所信的內容卻不同,如我相信哥倫布橫穿大西洋,二加二等于四,今天是星期二等。顯然,一個完整的相信行為包含相信主體、相信本身和所信的東西這3個核心要素。相信行為和所信的東西是無時間間隔地共生的。
第二,所信的東西與對象體的關系必須明確。所信的東西和相信行為一定由發生在相信者身上的當前事件組成,而信念的對象體可能不僅僅是當前事件。如設想我相信“哥倫布橫穿大西洋”,我的信念的對象體是很久以前發生的一件事,我并未見過它。當我相信它發生過的時候,這個事件本身并不在我心靈里,我所信的東西是現存于我心中的與這個事件相關的某種事物。也就是說,所信的東西是現在處于我思想中的東西,而對象體則是外部世界中的東西。對象體較之所信的東西更基本,后者的存在必然要以前者的存在為前提。
第三,對象體指涉關涉信念內容中的詞或意象的意義。首先,詞或意象以意義為特征,無論我們用語詞還是用意象表達信念,我們最終所關注的是詞或意象的意義而非它們本身。例如,我們說“今天是星期二”,我們意在表達這個句子的意義而不是句子本身。其次,對象體指涉并不等價于詞或意象的意義。信念的指涉擁有兩種基本類型,即“真”指涉和“假”指涉。意義是附著于詞或意象之上的,是原初的,無所謂真與假。另外,信念的指涉通過某種方式獲自其內容中詞或意象的意義,詞或意象的意義決定了對象體指涉的性質。
二、信念的內容
羅素在對以上與信念相關的概念分析的基礎上,對信念的結構進行了深刻而系統的剖析。他將信念這一實體分為兩部分,即信念的內容與什么是相信,這兩者有機結合形成信念本身之內在的東西。
信念的內容即我們所信的東西,是信念內在的東西。首先,信念內容的呈現要依賴于兩個基本的載體:語詞和意象。羅素所說的語詞可被分為說出的、聽到的、寫下的和讀到的4種類型。并且語詞多數情況下是一種共相,有眾多單一實例,如語詞“狗”可應用于所有存在的狗;在最低層次的言語中,單個的語詞被用來指示它們所稱呼的東西的那種可被人感知到的出現[2]26。而羅素意義上的意象則是作為一種感覺的材料與感覺相伴相生的,并且是在感覺消失后留在心靈中的作為知識的東西。意象與其對應的先前感覺具有類似性,可看作是感覺的“特殊復制”。其次,信念內容是復雜的,其復雜性由內容的組成成分和成分間的關系來體現。羅素將信念的內容按其包含成分的不同分為4類:只由語詞組成,只由意象組成,由語詞和意象混合組成,由語詞或意象或二者之一加上一種或多種感覺組成。在信念的內容中,必須至少包含語詞或意象成分中的一種,而感覺成分則不必然。
當然,我們需要說明:一個信念不能單獨由感覺組成。因為信念的存在必然依賴對象體和對象體指涉,并要求信念的內容有意義,而單獨的感覺不能形成意義。意義的載體是語詞或意象,而感覺時常伴隨語詞或意象而組成信念的內容。此時信念中的感覺同語詞或意象之間必然擁有一種聯系,這種聯系使語詞或意象成為有意義的符號。例如,你聽到一種聲音并說“電車”時,這個聲音和這個詞都是感覺,其中“電車”這個詞的意義而非實際的詞形成作為信念的對象體的這個事實的一部分。在這一信念中,對象體包含憑其本身出現的感覺即單純的這個聲音,但只包含作為符號出現的“電車”的意義。鑒于信念中的感覺必然要伴隨語詞或意象才能存在這一事實,我們只將其作為信念內容中的“背景”成分來考察。因此,這里主要討論前3種類型的信念內容。
第一種類型的信念內容全部由意象組成。顯然,在純粹的記憶-信念中只有意象出現。以回憶某個熟悉的房間為例,當想到這一房間時,你可能喚起它的一種意象,在意象中窗戶可能在門的左邊。在不出現語詞的情況下,此時你的信念全部由意象組成。需特別注意的是,在一般的回憶行為中,可能有兩類物質出現在心靈中——感覺和意象。感覺可能既是心理的又是物理的,當回憶過去某事件時,回憶者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感受并伴隨著一定的身體語言,但這些感覺不能像意象一樣“意指”對象體。
第二種類型的信念內容全部由語詞組成。這一類的信念內容是較復雜的形式,并且易引起混淆。當用語詞表達某一信念內容時,時常會有各種類型的意象伴隨之,并且這些意象往往是不相干的,并未形成信念內容的一部分。例如,當想到太陽系時,我們可能擁有云層環繞地球,土星及其光環,日蝕及月蝕期間的太陽等模糊意象。在其中,沒有一種構成了行星在其橢圓軌道上繞日旋轉這個信念的一部分,唯一構成此信念的一個實際部分的意象是語詞的意象,即說出或寫出這個詞時的動覺意象,而不是一系列天體的實際意象。同上一種信念內容一樣,此處說出語詞時所產生的動覺意象不可能在任何確定程度上同感覺區分開來。
第三種類型的信念內容由語詞和意象共同組成。這種形式的信念內容較普遍,特別是在記憶-信念而非純粹的記憶-信念中,語詞與意象的混合物組成信念的內容。例如,你有一種過去事件的意象,并且自言自語說“是的,它以前就是如此”。在這里,意象和語詞共同組成了該信念的內容。又如從電車的例子中可以引申出下面的情形:當聽到一種聲音,你可能形成電車的視覺意象并同時說“電車”,此時信念的內容中同時包含語詞和意象,并且必不可少地還有與之俱生的一種聲音的當下感覺。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信念內容是由語詞組成,還是由意象組成,不同類型的信念內容之間是可以通約的,并且一般地,由信念的意象-內容可以過渡到語詞-內容。仍以回憶某個熟悉的房間為例,你的信念全部由關于這個房間的意象組成,而這時信念的內容可以轉換成文字,即“窗戶在門的左邊”,此時你就從一種意象-內容過渡到相應的語詞-內容,因為“信念的內容的產生必然要依賴于對象體的存在,而意象-內容和語詞-內容擁有完全相同的對象體指涉。因而,用語詞提取出一種意象-內容中一切有意義的東西是很有可能的”[1]211。因此,意象-內容可轉換成相應的語詞-內容,并且同一信念內容中的意象部分可轉換成相應的語詞部分。也就是說,一般的信念內容可用語詞來表達,這就涉及到對“命題”的討論。
可以說,命題在羅素的信念理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他認為“一個命題可被定義為:當我們正確地相信或錯誤地相信時我們所相信的東西”[3]。并且“一種信念的內容,當用語詞表達出來時,與邏輯學中的‘命題’是同一種東西。一個命題就是一系列用于表達能被斷言或懷疑的那類事物的詞……”[1] 211-212當詞獲得“意義”或“對象體指涉”時,它才能成為命題。羅素將“命題”這一術語從邏輯學中擴展到信念中,使其不僅只適用于語詞,而且還涵蓋意象-內容。以回憶一個窗戶在門的左邊的房間為例,當我相信這一意象-內容時,命題就是由左邊的窗戶的意象與右邊的門的意象共同組成的,諸如此類的命題即“意象-命題”;“語詞-命題”則是用語詞表達的命題。一個語詞命題可“意指”一個意象命題,一個意象命題必然對應一個語詞命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一般地把命題等同于實際的及可能的信念的內容[1] 212。其次,羅素指出,對命題的討論必然關涉到以下問題:信念是什么,被相信的東西是什么,什么構成信念中的真與假。顯然,對前兩方面的相關問題的討論就是信念之結構問題,而什么構成信念的真與假則是信念的特征問題。真與假,從嚴格意義上講是命題的首要特征,它們作為信念的特征是從命題中衍生出來的。信念之真或假的純粹形式的定義必然關涉到命題,并且羅素意義上的命題之真與假,在于對命題與其對應事實之間的一致性的考察,并可被表達為:一個命題,當指向其對象體時就是真的,當指離其對象體時就是假的[1]241。可見,真與假的形式定義由命題給與,而真與假的重要性由信念給與。最后,羅素對一般信念的討論主要圍繞邏輯學意義上的全稱命題來展開,在《意義與真理》一書中,他用一般信念“意指在其語詞表達式中包含了‘所有’或者‘沒有東西’或者某種意義相同的詞的信念”[2]291。總之,信念與命題緊密關聯,以上也是羅素命題觀的主要內容。
三、信念感
一個完整的信念必然要有相信的內容和相信本身,二者共同構成了信念之最內在的東西。羅素認為,相信是一種具體的感受、感覺或感覺復合物,不存在一種純粹的被稱作“相信”的東西。當我們說“相信”某物或某一事件時,必然要與一定的態度或感受相關聯,如對該物或該事件的過去存在的記憶,對其未來狀態的期待或預測以及不涉及時態的單純的同意——“記憶、期待以及單純的同意這3種信念中的每一種都是由附屬在所信的內容上的某種感受或復合的感覺所構成的。”[1]219也就是說,在所信的內容之上,我們有與“相信”相關的不同程度的感受,這些感受形成的對該信念內容的認識性的態度就是信念感。對待不同的信念內容有不同的信念感。羅素對信念感的分析主要在于對信念感的存在及其價值的論述,他主要通過考察以下兩種與信念相關的理論來表述自己的觀點。
首先是因果功效的信念觀。因果功效信念觀主張信念的差異在于因果功效。羅素指出,若根據因果功效則最終可得出:信念是能夠產生如自愿運動這樣的功效的東西。也就是說,一種內容當導致我們作出運動時,就稱作是被“相信”了。例如,假設我被告知“設想有一只老虎沿街走來”,并同時被告知“有一只老虎沿街走來”。顯然這兩句話所引起的意象是相同的,但是我的行為卻十分不同。在第一種情況中我將保持鎮靜,而在第二種情況中則不會。那么依據因果功效,在第一種情況中我相信了所暗示的命題,而第二種情況中則不相信該命題。也就是說,第一種情況導致了我身體的運動,被“相信”了,第二種情況不被相信。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為了進行更充分的論證,羅素作了兩方面的補充。其一,我們所確實相信的許多事情并不要求做出某些身體運動。一種信念在與實際問題相關時總是可以影響行為的,但時常主動存在卻并不產生任何自愿的運動。因而不能根據自愿運動是否產生來定義信念。其二,信念與單純地考慮這兩種態度之間的本質差異難以用因果功效解釋。他指出,對同一內容可以被相信或單純地考慮,這兩種行為精確地相似,只是后者不形成一種信念。現在根據因果功效,它們的效果也應精確相似,但在許多實際情況中并非如此,所以兩者之間必然存在內在的差別,必然有另外的東西添加到內容中去,把信念從對同一內容的單純考慮中區分開來。可見,信念的差異并不在于因果功效。
其次是美國實用主義信念觀。美國實用主義者認為,不存在一種單純的、積極存在的信念感,即信念不是一種積極的現象,而懷疑和不信才是積極的現象。該學派的代表人物威廉·詹姆士認為,我們的思想和信念只要沒有什么東西反對它們就可以讓它們成立。他以斯賓諾莎的飛馬例子來表述其觀點并進一步補充說:“任何未遭否定的對象,據事實本身就是被相信的,并被認為是一種絕對的實在。”[4]羅素對此論述到,假如以上觀點正確,那么就可斷言不需要任何被稱作“信念”的特殊感受,單純的意象的存在就會產生一切所需要的東西。羅素指出,如果心靈只考慮而并未相信一個命題,那么這種心靈狀態就表現為一種復雜的產物,這種復雜的產物由一種競爭力量將一種懸疑或無信念的感受補充到意象-命題中,而此時正在考慮而并未相信一個命題的人將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但這種緊張狀態無需關注,信念只在于沒有遇到任何抵消力量的適當意象的存在。羅素首先肯定了這種觀點合理的成分,指出其可以有效解釋做夢現象和幻覺意象,并且由于同精神的發展相吻合而被廣泛接受,而且“在不補充某種被稱為‘信念’的積極感受的情況下,一種單純的意象容易擁有某種能動的力量……”[1]219羅素隨后又指出了這種理論的缺陷,認為無需“信念”的積極感的單純意象只存在于信念領域的最簡單現象中,不能解釋記憶的信念形式,也不能解釋不產生任何直接行為的類似于數學的信念。羅素因此斷定,存在與懷疑感和不相信感處于同一等級的信念感,盡管某些十分類似于信念感的現象能夠由單純的未被否定的意象所產生。
羅素通過對以上兩種理論的批判為信念感的存在贏得一席之地。對因果功效的信念理論的反駁試圖表明對待同一內容所產生的各種態度之間的本質差異在于超越因果功效之上的某種東西的存在,這種東西就是羅素意義上的信念感。在批判因果功效信念理論的基礎上,對美國實用主義信念觀的考察旨在說明:信念感不僅存在,而且是一種積極感,可被放在與“懷疑”或“不相信”同一認識態度等級,并在一些復雜的信念形式中有著必然的存在價值。這是羅素關于信念感的一個基本解讀。
羅素意義上的信念感實質上是一種信念態度,它是一種命題態度謂詞。在當代研究中,命題態度是指通過運用諸如相信、期望這樣的態度動詞所表達的一類心理狀態。命題態度由命題態度主體、命題態度謂詞和命題內容這三要素構成。其中,命題態度主體是具有理性思維能力的人,包括說話人個體和共識主體(社會主體);命題態度謂詞是指能表示命題態度主體的心智活動或心理狀態的一類動詞,在語句中充當謂語成分,如認為、希望、相信、害怕、猜測、考慮、厭惡等等[5];命題內容是以命題形式呈現的命題態度謂詞所指向或關于的具體內容。羅素意義上的信念是一種命題態度。常識告訴我們,針對同一內容,可以有不同的狀態和感覺附屬其上,例如相信、記憶、期待、同意、害怕、厭惡等,這些狀態都可被理解為對命題內容所采取的“態度”[5]。將命題內容限制為信念內容,附屬其上的信念態度就是信念感。這里需要注意的兩點是:其一,信念感是一種認知性的命題態度謂詞,并且信念感主要有3種“態度”:記憶、預期、同意,而考慮、期望、知道等則不屬于信念感。例如,“我希望下雨”和“我預料會下雨”擁有同一內容——對雨的想象,但是前者是一種意志性的命題態度謂詞,表達一種欲望,后者才是以預期形式出現的信念。其二,信念感是一種非敘實性的命題態度謂詞,它不要求其所支配的從屬命題內容一定是客觀事實,即不要求信念內容一定為真,它反映的是信念主體的主觀意見意向或主觀信念意向。
四、 結論
羅素的信念結構觀是在對一些先行概念的分析基礎上展開的,而信念的內容與信念感是信念的兩個基本元素,二者以獨特的方式相聯系。顯然,信念感的存在以信念的內容為前提,既然相信,必然有相信的內容;而沒有關于這一內容的態度,也不能形成完整的信念。一個完整的信念不僅僅由內容和信念感單純地簡單共存,而且二者之間需要一種特殊的關系將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羅素以一個單純同意的意象命題為例概括出完整信念的內部結構:(1)我們擁有一個由相互關聯的意象并且可能部分由感覺組成的命題;(2)我們擁有一種同意感,這種信念感是一種復合感覺;(3)我們擁有一種實際存在于同意與命題之間的關系,此種關系被該命題就是所信的東西這種說法表達出來[1]220。并且其他形式的信念,如記憶、相信、期待等都擁有這種形式的結構。
綜上所述,盡管羅素對信念的解讀仍然存在一些他認為難以涉足的盲區,但值得肯定的是,羅素將常識心理學中的信念及其內容首次進行了邏輯分析,并且將邏輯哲學中的命題問題、語言哲學中的意義問題和心靈哲學中的心理內容問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力地促進了哲學分支領域之間的交叉研究。
參考文獻:
[1]伯特蘭·羅素.心的分析[M].賈可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伯特蘭·羅素.意義與真理的探究[M].賈可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BERTRAND RUSSELL.On Propositions:What They Are and How They Mean[J].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1919(S):1-43.
[4]威廉·詹姆士.實用主義[M].陳羽綸,孫瑞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06.
[5]宋榮.當代心靈哲學中的命題態度及其內容[J].哲學動態,2010(4):98-103.
[6]呂宗慧.命題態度:范疇、類型及其功能[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0:27.
(責任編輯張佑法)


引用格式:唐葆君,周保進,豐超.北京市能源消費影響因素分析及節能減排研究——基于產業視角[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7):19-27.
Citation format:TANG Bao-jun, ZHOU Bao-jin, FENG Chao.Analysis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search 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7):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