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曉虹 趙希婧
電視政論片的話語轉向與“中國夢”的影像訴求
——評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
■ 高曉虹 趙希婧
【編者按】2015年“五一”期間,大型紀錄片《勞動鑄就中國夢》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綜合頻道、紀錄頻道連續播出后,引起了社會的熱烈反響。為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與藝術價值,本刊約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央電視臺主創人員等就該片的價值導向、藝術風格、表現手法等進行了深入研討與總結,并組成本期“個案研究”,期待“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在藝術化傳播同時,能夠引起學界的理論關注。
【本欄責編:潘可武】
2015年“五一”期間,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亮相熒屏。它首次以“勞動”為主題,追溯歷史、審度當下、憧憬未來,用凡人小事貫穿“勞動”的微言大義,以民間視角唱響“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主旋律,不僅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重要講話精神,也利用大眾媒介平臺,對全社會進行了一次有關愛國情懷、勞動意識的再啟蒙和再教育,社會反響大、觀眾口碑好。
與傳統政論片不同,這部作品以“小人物”為主人公,既有老一輩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也有80后、90后的勞動生力軍。全片通過人物故事的夾敘夾議,展示全國人民投身勞動的生動實踐,講述平凡百姓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業潛能,用智慧和雙手改變命運、創造價值,共鑄“中國夢”的感人故事。
總覽全片,創作者們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呈現出中國百姓偉大又質樸的勞動性格以及“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強大正能量。思想性與藝術性相得益彰,細膩入微又大氣磅礴,是宣傳“中國夢”的精品力作,也是一部入腦、入心的好作品,對當下電視政論片的創新思考具有啟示。
作為重要的政治理念,“中國夢”的提出受到了國內外的多方關注,圍繞“中國夢”的宣傳報道成為新聞工作的主要任務。如何才能豐富宣傳視角,提升宣傳效果,把“中國夢”的宣傳不斷引向深處?《勞動鑄就中國夢》以每個人每一天的勞動實踐作為“夢”之根本,通過勞動改變命運、創造財富、點亮智慧、提升品質、締造幸福、彰顯國魂六個方面,將治國方針轉換成平凡百姓的人生故事,凸顯了中國夢“實干興邦”的深刻內涵,成為政論片頗有新意的一次嘗試。
第一,深化理論,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時代意義。這部作品視野開闊、論證深刻。全片以馬克思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以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大量史實為依據,從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入手,說明勞動無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訴諸理論,勞動是一個哲學命題,是馬克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問題。本片將各行各業的凡人小事,與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論述相結合,深化了勞動傳承的時間意義,拓展了關于勞動的空間想象,使人們在歷史實踐與當代發展的時空交匯中,領會馬克主義勞動觀的現實關懷,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中國化。立足中國,今天的“勞動”已經不再局限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一形式,而成為包含智慧與勇氣的一種“創造”。它激發了奮斗的熱情,釋放出創新的潛能,匯聚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和中國發展壯大的強大氣場。這就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也是《勞動鑄就中國夢》的精髓所在。
第二,結合國情,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勞動情懷。創作者沿著半個世紀的歷史長河,記錄了中國人民通過艱苦奮斗,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從多個角度闡釋了“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中心思想。在這部作品中,既有“紅旗渠”中氣壯山河的“體力勞動”,也有以知識經濟為代表的“創造性勞動”。對于創作者而言,無論是偉大的發明,還是平凡的工作,都飽蘸筆墨地予以書寫和謳歌,贊美了中國人骨子里的質樸和勤勞。作為政論片,這部作品沒有空談理論唱高調,而是結合國情,把對于勞動的理解和認識與現實生活放在一起,以“勞動傳承”貫穿始終,抒發歷久彌新的“勞動情結”,肯定了勞動托舉“中國夢”的核心要義。正如習總書記所言,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勞動鑄就中國夢》不僅是電視創作的“夢想奏鳴曲”,更是中國人發自內心、自信高歌的“勞動光榮頌”。
立足全球傳播時代,“中國夢”的宣傳報道要化“夢想”為“實際”,避免在空洞的“夢”上過度渲染。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夢”與每個中國人的命運、前程和幸福息息相關,理應從“人”的角度做文章,注重人文關懷。
這部作品勾勒了勞動者的群像畫卷,將“中國夢”融入到人文講述中,滲透到人物、故事和細節里,將個人成長置于國家前進的跑道上,充分肯定了勞動者們對于社會發展、國家進步所起的作用,找到了“中國夢”的現實落點。
第一,跨越時代,呈現勞動內涵發展變遷的歷史框架。《勞動鑄就中國夢》采用兩條線索,展開雙線敘事,把勞動者們置于歷史長河,著力剖析有關勞動的發展變化,以及綜合國力發展之下現代國人對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認知轉換。首先,全片以歷史時間作為節點,重溫了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百年興衰,回顧了尋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上下求索,展望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勞動者與世界對話的東方風采……結合國家命運、民族命運,以及勞動者個人命運,不僅呈現了小人物的勞動史,也訴說了新中國的創業史①。其次,就人物選擇而言,既有艱苦頑強的建筑工人,也有走出國門的現代企業人,既有小商戶、小職員,也有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互聯網大軍們……總之,勞動模范、業界菁英與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勞動者交織出現,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繪制了“中國夢”的全景圖,詮釋了“勞動平等,人人光榮”的美德與觀念。
第二,見微知著,刻畫“業精于勤、行成于思”的勞動性格。中央電視臺胡恩副臺長在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研討會上指出,制作團隊走向基層、深入百姓,進入到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勞動現場,選擇具有電視表現力的代表人物,進行貼身式采訪,不僅獲得了一手資料,也記錄了生動的人物故事。②比如,第二集名為《勞動創造財富》,它以聞名遐邇的“老干媽”品牌為例。在視聽語言的表現之下,主人公陶華碧不怕吃苦的內在性格、與時俱進的勞動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上世世紀80年代末,這位貴州媽媽以在街頭賣辣醬為生,獨自一人承擔撫養兩個孩子的家庭重擔。三十年后,從“小吃攤”到“小飯館”,再到全國知名品牌,陶華碧憑著韌勁,靠雙手吃飯,靠智慧經營,實現了創業致富的人生夢想。從親手切辣子到投身辦企業,“老干媽”的傳奇故事也揭示了幾十年來勞動內涵的變化和勞動形式的拓展。如今,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面對行業多樣化的新情況,勞動不只是“吃苦流汗”,也要講求策略和方法,做到管理經營與世界同步、和現代接軌,引導人們把對勞動的認識上升到新的層次。
作為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旨在以“勞動”為切口,圍繞“中國夢”這一主題,深入闡釋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它所承載的主題內容無疑是厚重、嚴肅而深邃的。對于創作者而言,既要站在一定的歷史高度和思想高位,達成片子創作的既定目標,托起“中國夢”的宏大主題,也要避免政論色彩太過濃重、表現形式過于呆板。③那么,紀實與政論,是否能夠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呢?
這部片子以“講故事”為突破口,把聲音、畫面、解說、同期采訪融入故事化表達,通過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勞動特點和勞動群像,展現勞動場景和勞動細節,匯聚成一個個或宏闊壯美,或溫情動人的勞動故事,讓觀眾在電視藝術的故事氛圍中,感受到了“勞工神圣、勞動光榮”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第一,史論并重,嘗試紀實與論證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政論片以論述思想、傳遞理念為己任,但是,如何優化傳播效果,形成社會影響卻大有講究。這部作品將“說理”與“故事”相結合,把“勞動”和“夢想”具象化。比如,論及互聯網經濟,作品從2014年9月16日阿里巴巴上市說起,首先介紹了互聯網商業模式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作品中采訪了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明確指出,電子商務不僅加快了消費主導的發展步伐,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質,也加速了物流等相關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此外,創作者們轉換手法,結合上述內容,又講述了39歲快遞員“老胡”的故事,帶領觀眾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送一筆單子可以掙到兩元錢,一天能送一百多單,快遞員一個月的收入大約六七千元……“老胡”干了四五年,憑“真本事”在老家買了房子,成為產業升級換代大潮中新型勞動者的代言人。可見,網絡經濟的“新潮”勞動者不僅在上市公司和辦公室里,也在我們身邊,如“老胡”一樣,親切、樸實又不失幽默,穿梭在大街小巷,為方便市民生活、擴大流通渠道創造勞動價值。
第二,深入一線,探索勞動“故事化”的生活源泉。全片內容覆蓋廣泛,足跡遍布高原、戈壁,海洋、深山。創作者們把鏡頭對準工礦深處、人跡罕至的勞動現場,在搶險救災、風雨雷電中,捕捉場景和細節,深入日常生活尋找創作靈感和故事源泉。可見,要把“勞動”這一復雜命題反映得讓觀眾喜聞樂見并非易事,除了依靠電視的聲畫優勢和高科技互動手段,也要求創作團隊用心擇取身邊人、身邊事,聚焦并挖掘“勞動”對于人們安居樂業的重要意義。31歲的飯店經理冉志平、中化東方碼頭的“老員工”虞紀春、北京地壇醫院紅絲帶中心護士長王克榮、青藏高原上的中學老師王偉濤……每一張平凡面孔的背后都有一個關于勞動的故事,每一句質樸的言語都從一個側面訴說著勞動的意義。正是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使片子有溫度、見筋骨,飽含著歲月的滄桑和生活的哲理。
政論片切中時代脈搏、反映人民意愿,應是史與詩的結合、情與理的橋梁,既要吹響社會進步的號角,也要捕捉人民群眾的心聲,必須集主題嚴肅、思想正確和可感、可視為一體,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段,直抵觀眾的情感深處。
《勞動鑄就中國夢》首次聚焦“勞動人”,試圖通過都市白領的專注、建筑工人的辛勞、醫護人員的責任、科研工作者的探索,呈現出勞動人民投身祖國建設事業、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自豪感、榮譽感,形成人們對于勞動的情感共鳴。
第一,放眼世界,闡釋古今中外共享共通的勞動認同。這部作品取材廣泛,以“勞動”為核心講述“中國夢”,卻不局限于中國本土,反而以更大氣的姿態和更開闊的視野,將“中國夢”置于全球范圍,旨在抒發全人類共同的勞動情懷。因此,創作者們匯集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既包括了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等中國發明,也講述了西方世界從工業革命到電力時代、電子時代的發展歷程,呈現出當代與歷史的一脈相承、中國與世界的彼此聯通的景像。電視片不僅書寫了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的“中國傳奇”、十三億人民生改善的“中國故事”,也抒發了全球共感的志向與豪情,煥發出更強大的思想力與更廣泛的情感認同。
第二,立足本土,彰顯當代中國勞動創新的國民境界。在關于勞動的認識上,《勞動鑄就中國夢》具有一定的開放度,將多元化的勞動形式納入其中,賦予勞動更多創新之意。作品不僅歌頌勞動,更提倡運用“巧勁”提高勞動效率,巧用“智慧”提升勞動品質,圍繞“勞動讓生活更美好”的民生追求做文章,充滿了時代氣息。比如,片子講述了國電龍源西藏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晞的援藏故事。2007年,他從江蘇來到西藏,用了八年時間,開創了“羊八井地熱發電”等多個世界第一,截至2013年年底,為藏區69萬人口摘掉了不通電的“帽子”。他的勞動不僅在于發明創造,也點亮了藏族百姓對于“光明”的集體記憶。此外,還有城市里的年輕“創客”們。他們把對于勞動的思考轉化為知識創新的動力,用實際行動表達青年一代的勞動熱情,體現出新時期中國人的勞動追求。
綜上所述,《勞動鑄就中國夢》以“勞動”為題縱貫古今,以“小人物”為切口論說道理,通過講述平凡人的“中國夢”,闡釋勞動的偉大意義。它將百姓視為勞動的主力、筑夢的主體,把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歸功于每一個勞動者的努力進取。“勞動”不僅成為獲得成功、改善生活的渠道,也是人們實現人生理想、創造社會價值的寄托。總之,這部作品不僅意義深遠,也實現了電視政論片的手法創新,奏響了“中國夢”的時代強音,肩負起弘揚正氣、凝聚共識的時代使命。
注釋:
① 引自常衛國:《讓勞動托起中國夢的壯美樂章——品大型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光明日報》,2015年5月15日第5版。
② 引自《弘揚勞動精神鑄就美麗中國夢——央視電視政論片〈勞動鑄就中國夢〉研討會發言摘編》。
(作者高曉虹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部學部長、教授;趙希婧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