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資博
(重慶社會科學院 重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重慶 40002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規律探討
王資博
(重慶社會科學院 重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 重慶400020)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一般規律主要包括:文化傳承、借鑒與創新有機統一變遷律;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展兩翼結構律;政府、市場與社會對文化的三維功能律;建設、建成、保持以及發展文化強國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特殊規律主要包括:經濟效率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律;黨的領導、群眾主體、人才創造有機統一律。這些規律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內在聯系,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肯綮。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12;D616
文獻標識碼: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425(2015)10-0122-06
Abstract:The universal law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inly include: the organic unity and chang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reference and innov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prosperit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the contribution that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ety make to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completion,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cultural power. The special law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inly include the organic unity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ocial benefits,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the masses’ being main body and the talents’ creation. The laws are its inevitable, inherently intrinsic and necessary inner relationship. They are important keys to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al path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solid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ower.
收稿日期:2015-03-15
基金項目: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劃項目“外宣翻譯與國家形象建構”(YB125-98)
作者簡介:韋忠生,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批評性話語分析、中西文化。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10.022
On Laws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NG Zi-bo
(Chongqing Research Cent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20, China)
Key words: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ower; cultural undertakings; cultural industry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規律有其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內在聯系,是普遍性(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一、文化傳承、借鑒與創新有機統一變遷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變遷是內容與形式雙重發展演進的過程,是文化傳承(連續性)、文化借鑒(融合性)、文化創新(進步性)的有機統一。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是內因,文化借鑒是外因。
第一,以文化傳承為基。恩格斯曾經講過,任何時代思想的發展都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列寧在講到建設無產階級新文化時也指出,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人類在過去時代中所創造的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傳承,必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根之花。人類文化發展的全部歷史,就是不斷傳播傳遞、保存保護、接續延續、創新創造的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過程,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淺薄到深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時代和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徹底截斷其歷史、拋開其根脈而重新開頭,也不可能樓閣斷層式、河渠斷流式突兀發展,而總是按一定時間序列在原有根基上傳承發展,終歸離不開與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強調文化傳承,就是既肯定文化的繼承性,遠承基因近襲潮流,又強調文化的選擇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因為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是統一的。一方面,文化的選擇性是在繼承的前提下的選擇。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與時俱進,靠的就是生生不息、代代相繼的文化繼承。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不可能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代文化。另一方面,文化的繼承不是全盤繼承而是有選擇的繼承。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要充分利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打造蘊涵中國文化元素的文化品牌。
第二,以文化借鑒為用。各民族、各地域、各國家的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交流,各自吸取異質文化的精華,來發展自己的文化。從宏觀角度看,中國文化的基本態勢,就在于它能根據時代與社會的需要,不斷地調整自身以適應變化的外部條件。正是這種“變則通,通則久”的變化精神,才使得中國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涵攝力,才能大度地合理借鑒、吸收與容納外來文化。要重視文化開放,要在借鑒國外有益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一方面,不能夸大文化借鑒的作用。要有辯證思維,不能走極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不能被侵襲、瓦解和破壞,不能妄自菲薄。文化的根基和主流應當是本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借鑒外來文化只是為了豐富、完善和壯大自己。另一方面,要科學借鑒。西方長期形成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先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表現手法和形式等有益文化,值得我們合理借鑒。必須結合我國實際消化吸收,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要學習借鑒“有益經驗”“積極成果”[2]。
第三,以文化創新為本。“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3]沒有創新的傳承,人類文化只能處于單調重復中,任何具體的文化樣式都只能成為歷史的陳跡(成為一種“博物館文化”),談不上進步。對于外來的東西,我們也不能只模仿而不去創新;如果我們的文化工作者只停留在簡單的模仿上,那是沒有出息的,也不可能登上文化藝術的高峰。文化創新必須是時代性與繼承性相結合、世界性與民族性相結合的創新。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一刻也不能忽視文化創新。要充分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抄襲、復古與克隆不是出路,堅持“雙百”方針,推陳出新、自主超越才是正道。在類型上,要搞好文化理論創新、文化科技創新、文化管理創新和文化“三制”創新(制度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等;在形式上,要搞好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一方面,無論是個人的文化創新還是民族的文化創新,都必須以前人創造的文化基礎為起點。否則,文化創新就缺根失本。民族文化從傳統到現代不斷轉型的過程,就是一個文化創新的過程,它是通過批判地傳承實現的。優秀文化資源越是豐富,創新的條件就越是充分,在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必須聯系實際加以綜合創新,進行創造性轉化,開拓新的文化境界和文化領域。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地推進文化創新,在超越他國文化上形成后發優勢。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趕超發達國家的時候更是不能只顧眼前的短期效應,而應注重文化創新長效機制的構建。黨的文化方針政策中已有一系列成熟的可供操作的舉措,諸如:堅持文化“雙百”方針;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等等。
二、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展兩翼結構律
文化結構是文化系統中諸要素的有機組合。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系統的結構,應特別注重文化事業繁榮子系統、文化產業發展子系統的研究。文化事業強和文化產業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的一體兩翼,是既相互聯系而依存又相互區別而耦合的兩個重要構成部分,由此構成了一個互動結構。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雖然發展不平衡,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統籌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二者不可偏廢。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使之全面協調可持續推進。
一方面,文化事業繁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文化事業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活動、文化資源保護等方方面面,它涵養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具有明顯的公益屬性(公益性),要重點扶持公益一類、二類文化事業單位。市場組織尤其是一些知名企業,為回報社會也可以依法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建設與管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致具有系統性、服務性、公共性、創新性、政策性、科學性和統籌性等特征。要增加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免費開放度,一要拓展范圍,二要加強標準化建設,使文化成果共建共享。要加強優秀文化傳承,加強文藝作品創造,積極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使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之源。文化事業繁榮會使文化產業發展變單薄為厚重,變保值為增值。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發展是文化事業繁榮的推力。文化產業具有明顯的商品屬性(經營性),體現了經濟發展規律;文化產業又是人本產業,為文化事業提供物質支撐,具有富國利民的重要作用。文化產業的發展緊緊與市場和流通相聯系,必須接受價值規律、市場波動和供求關系等市場法則的引導,但也有別于一般產業,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傾向性、廣泛的傳播性和輻射性(較少受時空地域和數量限制)、初期的流傳性和共享性、研究的無損性和再生性、特別的獨創性和唯一性等特點。在依法運行、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中,文化產業既夯實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又推動文化成果轉化,還提升文化科技水平。文化的繁榮需要經濟的支持,除了國家有限的撥款之外,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為文化藝術單位獲取經濟效益疏通了渠道,使文化藝術的發展從完全供給型轉向依靠自身,從而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文化產業的成果除滿足文化消費外,還轉化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上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三、政府、市場與社會對文化的三維功能律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政府、市場與社會構成不可或缺的三維主體。政府具有管理、服務和調控的重要功能,市場有著配置資源、促進產業經濟成長的功能,社會則有著填補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重要功能。
第一,政府管文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4]政府管文化,體現在對文化改革發展的科學規劃上,體現在健全文化政策法規體系和文化建設的科學決策上,體現在對文化產業的宏觀調控上(包括財稅杠桿扶持和引導),體現在對文化市場的有效監管上,體現在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保障上,體現在對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立項與實施上,還體現在維護文化安全上。政府更多地是以宏觀調控、依法行政、優質服務、引導方向、注重社會效益等方式進行管理。
第二,市場配文化。文化強國的顯著標志就是文化產業強、文化市場體系發達,這就決定了市場要發揮其優化配置資源、促進文化產業經濟成長的重要功能。當然,文化市場既要培育和繁榮,也要監管和有序。文化市場配置文化資源,前提是要構建競爭有序、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就是要打破分割和封鎖,反對壟斷和保護主義,促進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要素的高效流動;還要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施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文化企業和民營文化企業在市場中都成為具有活力的主體,自主經營、公平競爭,以競爭促進優勝劣汰;要完善文化物流體系,促進貨暢其流,同時要實現產需對接,激發文化消費需求,使文化市場旺盛活躍。
第三,社會辦文化。社會辦文化,是因為社會具有政府和市場之外的功能,能夠幫助政府和市場完成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諸多事項。特別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態勢下,社會力量(社會組織和社會各界人士)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迎來了更多大展身手的機遇,其辦文化的功能進一步凸顯。學校、社區、村莊、社會組織等各種社會力量是參與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隨著社會化趨勢的演進,政府要積極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使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發揮社會組織的功能,使其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民俗風情、保護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加強文化市場產品和服務監督、保護文化遺產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四、建設、建成、保持以及發展文化強國律
文化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在建設、建成文化強國基礎上保持和發展文化強國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題。實踐確證,文化強國的地位既不是與生俱來的,其建設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遵循建設、建成、保持以及發展文化強國律,適應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的要求,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是加強文化強國建設、加快建成文化強國、鞏固(保持和發展)文化強國優勢的客觀需求。
第一,文化強國實踐過程是以評促建、評建結合的過程。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一切過程都是對立的統一。事物總是作為過程向前發展的,過程的兩重性是由矛盾的兩重性所決定的。文化強國實踐過程的有限性、常態性、特殊性、階段性是其過程的相對性;而文化強國實踐過程的無限性、變動性、一般性、持續性則是其過程的絕對性。文化強國實踐過程,有規劃(持續、變動)、建設(一般、無限)、評估(階段、有限)、總結(階段、常態)、調控(特殊、變動)等基本環節,是按規劃—建設—評估—總結—調控的先后順序持續運動的。這就是臺階式發展、螺旋式上升,不斷提高、不斷前進。“以評促建”,就是以文化強國評估工作帶動文化強國各項建設和發展。要建成文化強國,可由公共文化服務強、文化創造活力強、文化產業競爭力強、國民綜合素質強、文化國際影響力強等5個標志來評判。“評建結合”,意味著文化強國評估只是手段,通過文化強國評估工作加強文化強國建設(主要包括核心價值建設以及文化事業、產業、人才、市場、體制、品牌等各項建設),提高文化強國建設質量和文化強國建設功效才是最終的目的。
第二,建成不易,保持(守業)更難。建成文化強國需要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主觀因素包括主體的能力(認識能力、創造能力)、主體的努力、主體的定力(政治定力、“三個自信”、處變不驚等)。客觀因素涉及:客觀空間因素,如世情、國情等戰略環境;客觀時間因素,如文化建設的歷史前提、現狀和時代發展趨勢;客觀成分因素,如地域、資源、能源、信息、科技、資金、設備、市場等等。一方面,建成文化強國著實不易,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文化強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仍不健全,文化產業實力和競爭力不強,文化強國隊伍建設需要加強,國家文化安全面臨各種挑戰。另一方面,我們取得的基本成績主要體現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上,體現在文化生產力與文化軟實力的明顯提升上,體現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上。其鮮明特色和根本優勢在于核心價值塑魂興國、文化改革釋放紅利、事業產業以人為本、和諧文化出新出彩。然而,文化強國建設成績要得到保持和發展更難。與國際文化強國發展變化相比,我們還有不小差距。我們要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走在世界發展前列的難度增大。
第三,貴在保持(守業),重在發展(拓業)。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強調“基本國情沒有變”,“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5]。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強調文化強國建設關系中國夢的實現,要求“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6],強調“任重而道遠”[7]。從國際來看,我們要以蘇聯為鏡鑒總結經驗教訓,要堅持科技強國、教育興國,堅決不走老路、不走邪路。面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資本、文化產品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我們如果不加快改革以壯大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強自己的文化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那么在文化市場和文化陣地上就有既守不住也攻不出去的危險。基于此,我們保持和發展文化強國優勢奮勇前行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更為緊迫。從國內看,我們文化強國建設必須保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保持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保持解放并發展文化生產力,保持持續地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持全面地推進改革創新。在此基礎上,要與中國夢的實現共同進步,要更加體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要在實踐中不斷優化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發展政策,不斷增強發展動力,不斷拓寬發展道路,不斷創新發展范式(包括外向型發展),不斷彰顯發展實力和綜合競爭力,開創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其中,保持文化人才群、發展文化人才鏈,當為關鍵。
五、文化強國建設提升經濟效率與產出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律
文化強國建設提升經濟效率與產出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律,深刻揭示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既具有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又具有商品、產業、經濟屬性。良好的文化條件是直接或間接提升經濟效率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同時,無論是文化事業建設,還是文化產業建設,都要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8]。
一方面,文化強國建設直接或間接提升經濟效率。中國已經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時期,文化產業以其高增長率、高創新率、高帶動力而成為中國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文化產業發展中最主要的生產力要素是知識、技術以及二者的有機結合等,除人的智力、文化資源、科學、管理、組織經營等智力要素外,還包括人的價值觀、理想信念、休閑娛樂、文學藝術等人文精神。可以說,文化生產力是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社會生產力。人掌握的知識和科技在投入產出中的貢獻率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實施文化人才強國戰略、文化科技融合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來支撐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顯然,當代中國,文化強意味著國家形象標識強、國家知識資本強、國家軟環境強等等,由此可以間接提高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文化強國建設要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文化強國建設中的社會效益是指基于文化產品及服務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公益性功能而產生的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效益。一是提供公共服務。應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提供優質、豐富、高效、均等化、人民滿意的公共文化服務為基本要求,在質量、數量、效率、公平性、滿意度等方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水平。二是優化社會環境。要依靠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治理作用,發揮當代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包容作用,以化解社會矛盾,改善社會環境。必須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當今中國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精神力量和精神紐帶的地位。三是改善社會民生。文化強國建設改善社會民生,是堅持“二為”方向的生動體現。新一輪文化事業的發展意味著新一輪文教(以文化人)事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不斷增長意味著就業空間的不斷增長。隨著分工的精細化、產業鏈延長,文化產業將提供更多創業機會和就業機會。文化產業日益崛起成為支柱產業還意味著國家財力的豐實、社會保障體系的夯實。
六、文化強國建設堅持黨的領導、群眾主體、人才創造有機統一律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一條鮮明的規律即是黨的領導、群眾主體、人才創造有機統一律。也就是說,要實現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強力領導、堅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堅持尊重文化人才的創造這三者的緊密結合。
第一,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強力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9]。黨不僅要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經濟建設,也要領導文化建設,這種領導不能削弱,只能加強。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布局的全局出發,站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文化強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將之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政績考核評價體系。要強化縱向層次暢通度,強化橫向部門協調度,優化文化發展政策,明確文化發展重點,善于抓住薄弱環節(局部)予以補強。
第二,堅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要尊重人民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人民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各項工作都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凝聚起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10]。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全黨全社會的文化自覺程度日益提高,廣大群眾對文化工作的熱情空前高漲。要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進一步完善文化建設政策、拓展文化發展渠道、豐富文化工作載體,充分挖掘運用各方面的文化資源,使文化成為廣大群眾共建共享的文化。要各施其才、各盡其能,形成普通群眾與杰出文化人才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交相輝映的風景線。要讓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文化強國取得的功效,享受到實惠。衡量文化強國建設的功效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
第三,堅持尊重文化人才的創造。所謂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功以才成,文化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藝創作中有很多東西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文藝這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非常需要文藝家發揮個人的創造精神。要不斷完善文藝人才管理體制、打破文藝人才身份界限、暢通文藝人才流動渠道、構建文藝人才創業平臺,破除制約文藝人才隊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充分地激發其創造潛能。文化及相關產業是靠知識、智慧等無形資產支撐的,人才已經成為其核心資源,要重視和善于發現、培養、使用文化產業的創新創意人才。要尊重和發揮網絡人才的創造作用,促進網絡安全能力提升與產業技術創新、應用服務創新,助推中國網絡文化產業崛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3-28(3).
[2]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3.
[3]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2(2).
[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
[5]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6]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人民日報,2014-01-01.
[7]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16.
[8]王林生.“范式”轉換:城市文化現代化的重要范疇[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1):61-65.
[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2.
[10]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6.
(責任編輯張佑法)

引用格式:韋忠生.多維哲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10):128-132.
Citation format:WEI Zhong-sheng.Translation Study from Multipl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10):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