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強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北京 100876)
【觀點摘要】
“互聯網+”
“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的觸角來使得傳統行業產生新生的活力,并能夠把傳統行業帶到千家萬戶。同時,為傳統行業提供一個更加簡潔、高效的運作。“互聯網+”的本質最重要的是連接(連接很多人),另外,它也提供了一個實時的服務,使得我們應該更關注個人和個性化的需求。其實現途徑就是“大數據”。我們常用四個V來總結它:體量大、速度快、類別多、真實性強。
如何“+”?
如果要把互聯網“+”到傳統企業中,需要怎么樣的“+”法呢?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法,包括淺層連接和深度連接。淺層的“+”法簡單地把傳統行業的一些ID、帳號注冊與互聯網鏈接,使互聯網為大家帶來一些便捷,但是這種“+”僅在非常淺層的階段,只不過使得傳統行業的觸角變得更遠,并未在本質上使其有深刻的變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更進一步的“+”,這種“+”法是深入“+”,也就是說這個“+”的中間實質是人工智能(AI)。
這種“+”是由于互聯網帶來的一種長尾效應。長尾效應體現在服務的種類和用戶的需求方面,是指數級擴展。它帶來的互聯網的增值體現在“個性化”上面。因為每個用戶的需求不同,每個產品提供的功能都是不一樣的。在極為廣泛的范圍之內不可能采用人工方法來滿足這樣的服務,所以需要機器學習,需要很強的人工智能來提供這樣的服務。因此機器學習也依賴于大數據,即這種深入的“+”離不開大數據。另外,這種深度“+”離不開深度學習。如果互聯網只是在表層淺顯地和每一個傳統行業接觸,就不能夠獲得其領域知識,也就不能真正地為用戶提供這樣的一個服務。例如:在和銀行呼叫中心對接時會產生不同的策略,需要對不同的用戶采取不同的服務策略,拓展價值客戶的識別,實現VIP客戶的挽留等。這些都需要很深層次的領域知識。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大數據是人工智能引擎的潤滑劑。它促使研究中的思維從個體智能轉向群體智能,從一次學習轉向終生學習,從模型工程轉向特征工程。“互聯網+”為我們帶來大數據,大數據帶來群體智能、特征的方向轉移等,使得醫療、金融、教育、交通等傳統行業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深度+”通過大數據來產生這種改變,“互聯網+”將其變成一種真正的具有領域知識、具有大數據支持的有群體智能、能終生學習、具有特征工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