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醫院腦電圖室* 張衛紅
(一) 一般資料:共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兒科感染科收治的100例HFMD患兒,其中男孩57例,女孩43例,年齡2個月~9周歲之間,平均發病年齡為4.6歲,男女孩患病比例差不明顯,發病年齡以5個月到5歲年齡段居多,其中苗族患兒20例,土家族患兒22例,漢族患兒56例,全部患兒均出現不同程度發熱,熱后1~2天均可出現皮疹,表現為手、足、臀及膝關節周圍的紅色血疹、皰疹及口腔粘膜皰疹等病變,其中口腔皰疹患兒60例,臀部四肢皮疹40例。嚴重的20例患兒有四肢不自主抖動,嗜睡驚厥。臨床腦脊液檢查異常率為25%,磁共振檢查異常率為60%,腦電圖異常率為65%,腦電圖檢測異常率高于其它檢查。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近幾年來常見的急性傳染病,由不同血清型腸道病毒EV引起,目前發現引起發病的病毒有20多種,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及埃可病毒最常見。患兒發病初期癥狀輕微可有輕微發熱、食欲不振、咽喉疼痛、腹瀉等類似感冒癥狀,及時治療可痊愈。因我們地處少數民族聚集地,多數患兒屬留守兒童,病情常被誤診、漏診,患兒來院時大多出現高熱、精神差、肢體不自主抖動、驚厥、抽搐,常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手足口病病情急、變化快、病死率高。據報道,如患兒年齡小于3歲,高燒不退且超過3天,伴有精神差、嗜睡、驚厥者,且外周血像提示中性粒細胞及白細胞明顯增高,血壓高或偏低,伴有呼衰者提示病情進展。手足口病患兒多死于呼衰、腦病、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因此早期及時正確診治是防止患兒病情進一步進展的關鍵,且文獻報道磁共振檢查在診斷腦干及周圍神經病病變中優于CT檢查,我科收治臨床確診的患兒在做腦電圖檢查的同時都進行了磁共振檢測,其中重癥患兒25例,腦電圖檢出陽性率為100%,磁共振檢出陽性率為60%,腦電圖檢出陽性率大于磁共振檢出率。
(二) 腦電圖檢查方式:我科檢查確診的患兒均采用上海諾誠公司生產的7128型腦電圖檢測儀進行檢查,按國際腦電圖學會標準電極10/20系統電極放置法,放置頭皮電極及耳垂電極,對年齡較大能配合檢查的患兒做單極及雙極導聯描記,常規睜閉眼及閃光誘發刺激,不能配合患兒要求睡眠或水合氯醛藥物睡眠狀態下描記。根據腦電圖的基本節律、波幅、頻率結合患兒實際年齡進行分析,結果可分為正常、邊緣及不正常腦電圖三類。來院的患兒均在一周內行腦電圖檢查,部分界限或不正常患兒于2周內復查,個別重癥并發腦炎癥狀及嚴重并發癥的患兒用HolT行床旁監測。
(一)臨床特點:患兒中有手足、口腔粘膜、臀部及肛周、膝關節出現紅色皰疹56例,發熱87例。其中精神萎靡不振25例,頭痛嘔吐10例,嗜睡驚厥10例,驚厥昏迷10例,出現呼衰、心衰8例。15例并發腦炎、有腦膜損害癥狀,臨床腦脊液穿刺檢查異常者30例,異常率為30%。嚴重的25例患兒,經磁共振檢查異常率為60%,而腦電圖檢查陽性率為100%,腦電圖與磁共振檢查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我們地區與全國手足口病報道流行時間及病情變化均無明顯不同之處。
(二) EEG檢查結果:EEG檢測臨床癥狀較輕患兒的腦電圖多無異常,癥狀稍重伴有驚跳、驚厥癥狀的患兒腦電圖均以0.5~4次/S中高波幅多形性θ及δ波為主,少量夾有4~5次/S中高幅的θ波,大多重疊在大慢波上,癥狀嚴重并有腦病癥狀的患兒以彌散性低中幅0.5~3次/s δ節律為主,患兒基本節律幾乎完全解體,更嚴重的患兒可見慢波間歇活動及尖波出現。在100例HFMD患兒初檢中EEG檢測正常者占35%(35例),輕度異常40%(40例),中度異常占10%(10例),重度異常15%(15例)。15例極危重患兒表現為基本節律解體,以彌慢性低中幅1~3Hzδ節律為主,其中5例病危患兒為低電壓和電靜息狀態,其腦電圖電壓均≤25MV,對外界刺激很少有反應。其中3例多次行EEG檢查,均提示低電壓,提示患兒腦功能嚴重抑制或基本喪失,患兒于治療后兩周無好轉死亡。其余12例危重癥患兒經兩個月不等的時間治療后康復,后復查EEG仍表現為大量中高幅4~7HZ慢波活動,半年后復查基本恢復正常。
手足口病(HFMD)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蘭發現的一種新型傳染病。目前尚缺乏特異性、高效率的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本病四季均有發病報道,對癥和支持治療是主要治療措施。本組對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臨床資料分析發現男孩稍高于女孩,部分患兒因病情漏診、誤診沒有得到及時正確治療,此病發展快、短期內可出現腦膜炎、腦脊髓炎、腦炎等,尤其有合并急性肺水腫者,患兒病死率極高。手足口病所致的腦損害患兒,經早期干預治療,多數預后較好,幾例死亡報道患兒均因居住偏遠山區來院不及時,延誤了病情未得到及時治療所致。因此在我們地區應加大手足口病宣傳力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提高患兒生存率,減少并發癥發生。有文獻報道HFMD患兒腦電圖檢查異常率高于磁共振和CT檢查,4~15歲患兒在清醒狀態下能較好配合EEG檢查,其異常率高于3歲以下或不能很好配合檢查需用水合氯醛睡眠檢查的患兒,用藥物睡眠患兒結果多為睡眠期EEG,沒有明確的臨床指導意義,所以3歲以下患兒或不能配合檢查服用藥物睡眠的患兒,雖EEG顯示結果正常,也并不代表患兒沒有合并腦細胞損傷,有時需進行兩次以上檢查或結合臨床。
作者考慮EEG檢查敏感性高,價格便宜而且無創,可作為HFMD患兒臨床路徑常規檢查項目之一,腦電圖檢查可全面評價腦功能損傷程度、可較好反映整個病程進展及進行預后評估。盡管EEG檢查對于手足口病患兒診斷無特異性,并且檢查結果與臨床癥狀改善關系不完全同步,但還是建議患兒要及早進行此項檢查,便于及早對癥治療。
1 劉曉燕. 臨床腦電圖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8-105.
2 吳梓梁. 小兒內科學. 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2239-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