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調查和研究蔚然成風,蔣杰是這次農村調查運動的典范。他身體力行,深入農村進行實地調查,顯示了“用腳做研究“的實證研究的作風。其調查內容廣博而豐富,涵蓋人口、自然環境、教育等各個方面,并意圖以精確的調查分析中國農村的癥結,以求達到改良農村的目的。這些調查推動了中國農村調查研究的本土化進程,使我們對民國鄉村社會及其諸多問題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對現階段的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作用。
關鍵詞:蔣杰;農村調查;農村改良
中圖分類號:F3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5)03-0152-05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知識分子深入農村社會,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農村調查,并在30年代形成了一股農村調查的高潮。蔣杰是這次農村調查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致力于鄉村社會的自然環境、人口、土地、教育及農民生活的調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調查數據和原始資料,并對當時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都有非常精辟、獨到的見解,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迄今,學術界對蔣杰所進行和組織的農村社會調查并未給予應有的關注。有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從社會調查史的角度對其調查的內容、特點、意義作細致的分析和研究。
一、蔣杰農村調查之概況
蔣杰(1910-1986)江蘇武進人,1935年畢業于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1944-1948年留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業經濟系,先后獲碩士、博士學位。曾任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1938年改為國立西北農學院)、金陵大學農學院、貴州大學農經系教授、系主任,并任國民政府農業部農技推廣委員會技正。建國后調任西南農學院農經系,任系主任30余年。蔣先生長期從事農業經濟的教育與科研工作,學術造詣精深。他對農村人口、教育與農業推廣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開創性意義。20世紀二三十年代蔣杰所參與和主持的農村社會調查主要有江寧自治實驗縣鄉村教育的調查、烏江鄉村建設調查、南京郊區農村社會調查、關中農村人口調查、中國人口與糧食問題調查等,這些調查能夠很大程度上反映蔣杰農村調查的主要內容。
1933年底,為了解鄉村教育狀況,以改進鄉教計劃。蔣杰參與了金陵大學農學院鄉村教育系鄉教161班設計主持的江寧縣鄉村教育調查,此次調查“計參加工作者凡21人,共完成7學區,計中心小學7,初級小學16,實驗小學及完全小學4,合得表格256”[1]。后完成《江寧自治實驗縣鄉村教育初步調查》的報告,于1934年1月11日在《農林新報》刊發。報告對調查區域、教職員情況(包括年齡、省籍、婚姻狀況、學歷、任職年限、進修、薪俸等級)、學生概況(包括入學年齡、各級留讀學生、性別、畢業生及其出路)、學校的課程、教學設備、教育經費以及江寧縣教育行政(包括行政組織、中心小學設立及任務、私塾、校區劃分、視導辦法)等作了細致論述。對于江寧自治縣首取鄉村小學為鄉村建設中心機關的做法,調查組給予了肯定,稱這一教育途徑“實為鄉村教育一種新動向”,“實為最有價值之實驗”[1]。
不久,蔣杰因目睹安徽和縣的烏江農業推廣實驗區各項建設的成就,有感于實驗區的農業推廣工作少于文字宣傳,又深覺烏江的建設事業有研究與探討的價值。他指出:“安徽和縣之烏江農業推廣試驗區,為中央農業推廣委員會及金大農學院合辦,主要工作除推廣優良品種外,還包括經濟、教育、衛生、政治及社會諸項,雖以農業推廣為工作重心,實兼謀整個鄉村之建設,值此舉國營求農村復興之際,鄉村改進工作,幾如風起云涌,然以農業推廣作出發點,以謀鄉村之建設,在鄉村運動中尚屬一種嶄新姿態,受否為可采取之路線,殊值得我人之研究與討論。”[2]1于是著手實驗區現狀的調查,旁搜遠索,用兩年時間完成《烏江鄉村建設研究》一書,分過去、現在及將來三篇,凡舉該區事業進行的困難得失,服務人員的心得,地方各界之輿論,及該區將來的計劃,均詳述無疑。全書注重學術上之探討,務使事實與理論打成一片,而謀求研究鄉村建設的新途徑。
1935年夏,蔣杰協助恩師喬啟明完成了南京郊區一鎮四鄉(即秣陵鎮、孝陵鄉、仁陵鄉、信陵鄉、愛陵鄉)的農村社會調查。此次調查的內容有三:一是將農村社會的各項問題作一概況調查,并探討同一區域的農村社會問題是否具有差異。其二是在該5個鎮鄉調查家庭情況,藉以明了各農家經濟及社會的狀況。其三是進行農民生活調查,用以探討該農村社會內各項問題之縮影。調查人員包括金陵大學專科一年級同學薛維亞等53位,他們于1935年7月10日分三組,分往秣陵鎮的來復會堂及合作社聯合會,孝陵鄉的嘉禾農場及信陵鄉的小里村合作社。住秣陵鎮的同學占全體3/5,調查秣陵鎮、仁陵鄉及愛陵鄉,其余各占1/5,各自調查居住所在之鄉。調查最終獲得農家概況調查表格188份,農家生活表格113份。根據調查所得,蔣杰認識到農村經濟機構的調整,農民信仰的糾正,農民迷信的掃除,農村習俗的改良,農村教育的普及,農村娛樂的提倡,農村衛生的革新等等事宜都亟待革新。
1935年秋,受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校長辛樹幟的囑托,蔣杰主持關中地區農村人口調查。蔣杰與學生一行在關中東部調查三原、蒲城及華陰三縣,渭河以西調查鄠縣、武功及鳳翔三縣,分布統計,以資比較。具體情況見表1:
此次調查的數據包括災前人口、災后人口、死了多少人、死亡人數分布、生育率等。在歷時三年的整理、分析、統計之后,編制出版《關中農村人口問題——關中1 273農家災荒與人口之調查研究》。報告以翔實的資料論述了災荒對人口的影響作用,并明確指出“凡經過災荒欲多的社會,其人口質量退化的程度亦欲深”[3]。
1937年,蔣杰與喬啟明開展了中國人口與糧食問題的調查,這次調查主要是文獻的調查,他們依據中央農業試驗所農情報告、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22省調查材料以及民國各省市部門的檔案資料等,從人口數量、耕地面積、糧食的生產、人用糧食的人口支持力與不足的數額以及作為其他用途的糧食與剩余的數額等方面對抗戰前中國的人口與糧食生產供應狀況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報告認為,“糧食解決的方案可歸納在政治、經濟、社會、農業科學研究等等工作事項之上。”戰前政府亟應“安定農村,撫輯流亡,使達農民能安居樂業的首決條件,然后選擇政府現有機關中和糧食問題有密切關系者,使各負完全責任。”[4]
二、蔣杰農村調查的特點
蔣杰的農村調查側重點各有不同,調查的內容豐富而廣泛,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社會的時代特征。綜觀這些調查,有以下三個特點:
1.運用科學方法,因地制宜地開展專門性調查。受中國農業經濟研究的技術學派的影響,蔣杰注重運用現代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科學的方法進行農村調查,同時為了確保調查的順利展開,他特別注意依靠鄉村傳統的社會關系取得農民的信任,讓他們說實話,以獲取第一手、真實精確的材料。(近代以來,在如何解決中國農業問題方面,一直存在“技術學派”與“分配學派”之爭,技術學派以金陵大學農經系卜凱為代表,主張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和市場經濟。蔣杰是卜凱的學生,他的農村調查研究深受其影響。卜凱特別強調運用調查方法研究中國的農村問題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調查表的性質,調查員的能力,與農人的自身三者……前二者尤居首要”。關于調查表,卜凱認為關鍵在于“表格之編制,能否于田場經營上的各項緊要特質,予以適當之理解”;關于調查員,卜凱認為調查員必須具備專業素質,在進行農村調查詢問農民時應該“善于誘導而詢問之”,這樣,“所需求的真相,自不難獲得其真相”[5]。)例如,在研究關中人口問題時,蔣杰對關中各縣進行了大規模的農村人口抽樣調查,為了保證有準確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蔣杰至少每縣調查200家農戶以上。其調查所用的表格,系采用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所制的“人口調查表”。為了研究家庭大小變遷,“另附帶詢問民國十六年(1927年)未遭災荒時的家庭人口數及代數”,以與人口調查表比較。同時又制作三種表格:其一為“近十年農村戶口與土地變遷調查表”,分別調查各村民自民國十六年(1917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戶口、土地面積、地價等等變遷。其二為“縣概況調查表”,偏重在一縣的經濟、教育、醫藥衛生及風俗習慣等項,用以探討各地農村人口問題發生的背景,以及改進時應采取的途徑。其三為“關中大旱農家人口損失調查表”,研究該區人口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的災荒過程中,“究與自然選擇諸因子,如死亡、販賣、送養、逃亡等,發生何項相關反應。”[3]6此外,蔣杰了解到關中民氣閉塞,一般鄉村民眾,大有“多見樹木,少見人”之概,對于調查工作的認識,當然極為淺薄,為防止“彼等對這次調查,系抽丁及納稅用的疑懼態度”起見,“酌用政治力量,以協助工作進行。先由學校當局正式備函致所須調查區之縣政府,再由各該縣縣長手諭聯保主任,轉示各鄉鎮保甲長,代為召集農戶,挨次調查。”后又因為當地民眾歷年感受政治上的痛苦甚深,對官員有諸多恐懼,以是推諉效尤,或含糊答復等情形常易發生。于是改變方針,“凡遇保長及一般農民的態度欠佳時,乃拜訪該地小學教師,或地方領袖要求幫忙”[3]7,其中尤以各縣小學教師最為盡心,對調查的協助最多。武功縣的調查幾乎全部利用該地學校所組織的合作社。可見,這種傳統關系與現代科學方法相結合的調查方式適應了當地的情形,其成效是顯而易見的。
2.具有深刻的歷史感。蔣杰試圖將社會現實看成是一種歷史的結果。在調查中他力求從歷史發展中去認識現實,進而找尋社會問題過去與現實的聯系。如《烏江鄉村建設研究》一書,蔣先生在談到烏江鄉村社會的演進時說:“任何鄉村社會之形成,大部分系昔日逐漸進化而來,若探究其進化之歷程,可察知今日之社會現象,何由發生。繼而根據此項發生原因,作為控制之張本,按美國社會學者薛末士氏(N.M.Sims)曾謂,‘一切社會問題均含有歷史性’,今闡明此項歷史情形,即成為發生原因及解決方法之最大助力,目下鄉村生活已日趨于嚴重化,依照作者管見,此項問題實與社會進化歷史有關,若能尋求歷史上之處置,當能用今日問題之鑰匙,并能扶協我等明了阻礙鄉村文明之因子何在,以及建議救治此項病態之途徑。”[2]40有鑒于此,他追溯了烏江自晉以來的歷史,并特別調查了民國以后烏江鄉村社會支離破碎的現象,蔣氏指出:“近十年來,烏江鄉村社會被軍隊及土匪搶劫凡五次,損失達五十余萬元,至于受天時方面之損失,益數倍于此,他如煙賭盛行,捐稅繁重,人民知識低落等等,為害亦非淺顯”。因此,“時至今日,唯有望烏江鄉運人員會同當地民眾,通力合作,以求鄉村建設之成效,得以日進耳。”[2]47
3.以了解農村事實,改良農村為調查宗旨。從社會調查的目的來看,社會調查大致可分為認知型、服務型、改造型和綜合型四類。認知型即純粹學理的調查,重在描述事實,為人們提供真實而詳盡的田野報告和有限的理論分析。服務型調查為某一設計目標服務,重在提供實現目標的依據。改造型調查主要是發現問題,提出改革方案;綜合型調查是以上幾種類型的綜合體。[6]蔣杰的農村調查是在認知基礎上,更加偏向服務和改造,甚至融入了強烈的民族情感。他對烏江鄉村建設進行調查,其目的是通過介紹烏江鄉村建設的特色,即“以農業推廣為出發點,以農業生產增加為基礎,而期達到鄉村建設之完成”[2]35,從而為國內從事一般鄉村建設者之取法。他調查江寧自治實驗縣鄉村教育,主要是因為江寧縣自改為自治實驗縣以來,即“銳意謀鄉村教育之改進,尤以假鄉村中心小學各種社教,作建設鄉村之中心機關,為最有意義之實驗”。為明了現在鄉村教育狀況,“備作將來改進鄉村教育計劃之根據,并期證實江寧自治縣現有之實驗是否可行。”[1]他對人口與糧食問題的調研,其目的有二:一是糧食問題是絕端重要的,其本身富有永久性,正確的產消統計決不能少。二是除希望政府現有的農情報告力求準確外,更冀在最短時,另進行全國人口和農業的總清查,然后對糧食和人口問題有更精密的認識。他調查關中農村人口,則是由于:“陜西農村之衰弱與破壞,凡履其境者類能言之。各種農村問題中,當以人口問題為首要,設一觀察陜西農村人口之現狀,更當為之驚心動魄!民國十七、八年間,西北大旱,其中罹災最烈者即陜西關中,人民死亡枕藉之慘,至今談者猶有余悸!時隔十年矣!”故而,“所有人口結構及其消長情形,已演變至何種程度?事關復興當地農村之基本條件,不可不察也。”[7]他從事南京郊區農村調查是希望對當時“各農村問題之癥結,能得到統一充分認識,而后略供芻蕘,以為解決方案”[8]。蔣杰的這些調查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可作為了解農村事實的參考資料,也可作為改良農村的初步調查工作,為解決當時中國農村的實際困難提供了依據。
三、蔣杰農村調查的意義
就淺見而言,蔣杰的農村調查至少在如下兩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較為深廣的反思空間:
第一,推動了中國農村調查與研究的本土化。在近代中國農村調查史上,最早開展農村調查與研究的是外國學者,1899年,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H.Smith)以獨有的視角和眼光寫成《中國鄉村生活》,對鄉村中的商店、集市、民間借貸團體等多有描述。進入民國時期,一些教會學校中的外籍教授為指導學生實習,主持了具有現代意義的農村調查研究,這些調查主要包括1914年清華學校狄德莫(C.G.Dittmer)主持的南京郊區農戶生活費用的調查,1919至1920年滬江大學葛學博(D.H.Kulp)指導的廣東潮州鳳凰村調查,1922年燕京大學戴樂仁(J.B.Tayler)開展的5省240村的經濟調查,以及金陵大學農學院卜凱(J.L.Buck)進行的兩次大規模的農村經濟調查(第一次是1921-1925年間,共對7省17縣的2 866戶農家進行調查,調查成果《中國農家經濟》于1930年在美國出版。第二次是1929-1933年,組織對中國22省、168個地區、16 786個農場和38 256戶農家的調查,在此基礎上編寫了《中國土地利用》一書,并于1937年出版)等。面對國外學者的調查活動,中國社會學者逐漸意識到“研究自己,了解自己”的重要性,20世紀30年代初,楊開道為瞿同祖所著《中國封建社會》一書作序時,曾指出:“中國社會科學的毛病,是只用國外的材料,而不用本國的材料。尤其社會學一門,因為目下研究的朋友,大半歸自美國,熟于美國社會情形,美洲實地研究。所以美國色彩甚濃,幾乎成為一個只用美國材料,而不用中國材料、歐洲材料的趨勢。這種非常狀態,自然會引起相當反感的。”[9]因此,他們積極行動起來,開始從對于“西學”、“國外材料”的興趣,轉向將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的社會實際結合起來,對中國農村進行調查,以自覺地倡導本土社會的研究取向。蔣杰是推動是中國早期農村調查研究本土化實踐的重要代表,綜觀他的農村調查,均以調查報告甚至學術論文作為最終的成果形式,保存了大量的調查數據和原始資料,這些文字凝聚了蔣杰對自然、社會及政治、經濟等問題的分析、透視。以《關中農村人口問題——1923年農家災荒與人口之調查研究》為例,它是目前有關中國近代災荒與農村之相互關系最系統、最細致的一份調查。夏明方在《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中對這份珍貴的災害史料作了如是評價:“這份調查的發現,使我論文之中有關災荒與人口問題特別是災荒與人口結構的問題黯然失色。往正面說,就是這份調查為我的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實證,往反面說,就是我曾經做過的努力有很大的一部分都變成了無用功,甚至我的不少自以為是的結論也因這份調查而變成了謬誤。”[10]不僅如此,這份調查還提出了許多新的有價值的理論與觀點。例如在災害學研究里面有一個假說,叫人口死亡的補償機制,就是說一個地區在遭受大災荒之后,老百姓會拼命生孩子,結婚的比率會增大,之后生育率也會增大。關中人口調查證明了這一點,蔣杰在調查結論里面就特別提到,災后的生育率突然升高,死亡率降低。死亡率的降低,生育率的提高,反而會形成一個生育的高峰,就是人口增長的一個高峰。
第二,對中國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0世紀二三十年代,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加之帝國主義入侵以及各種天災人禍,造成中國農村經濟日漸衰敝,一批有遠見的中國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將視野轉向廣闊的鄉村,把解決中國農村長期以來積貧積弱的問題放在救國救民任務的首位,他們紛紛呼吁“建設農村”“救濟農村”,認為“每個鄉村不啻一細胞體,現欲求建設目的之抵達,當由鞏固此項下層基礎始,故不論其縣政建設或國家建設,其著眼點自必以鄉村建設為最后歸宿”[7],由此,一場規模浩大的農村復興運動轟轟烈烈的展開。在這一背景下,蔣杰從事農村調查始終是為了服務鄉村社會、增進農民福祉,他的調查研究屬于鄉村建設活動的一部分。他的總體上甚為廣博的調查研究,是對當時農村社會狀況的直接描述和記錄,是供給中國農村復興的參考資料,同時這些考察和研究的結晶也為解決諸多農村問題與癥結提出了可貴的對策和建議。例如,蔣杰在調研災荒和人口問題過程中,為提高農村人口質量所提出的一系列途徑:首先,實行生育革命,使人口政策與育兒制度皆切實合理化,應以社會選擇政策來代替自然選擇。這種社會選擇政策主要包括(1)嚴禁早婚;(2)打破“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與“重男輕女”的舊觀念;(3)廢除娶妾娼妓及販賣婦女等惡習;(4)節制性欲與生育。其次是從旁的補救,包括:(1)慎防旱災,重要措施有造林防災,興修水利,建倉積谷等;(2)普及教育;(3)改進農業;(4)促進農村經濟組織;(5)開發實業;(6)整理交通;(7)提倡副業;(8)開墾荒地;(9)注意醫藥衛生;(10)改除吸食鴉片、纏足、蓄辮、迷信等惡習[3]227234。這些補救辦法對于當今農村社會仍有適用性,可為解決現階段農村人口問題提供參考依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蔣杰對抗戰時期中國人口與糧食問題的論述,在探討戰時糧食短缺問題時,蔣杰分析了4個主客觀原因:第一,由于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農民不得不挨著饑餓將用糧食換取不等價的工業品。第二,交通運輸的不發達使農民的糧食不能調節豐產和饑荒,而演成有些地方谷賤傷農,而有些地方流亡載道;第三,生產方法太陳舊,不能利用新技術以從事于耕地的改良及大規模的精耕,以增加產量。第四,苛捐雜稅的繁重以及奸商地主的剝削,使廣大的農民陷于饑寒交迫不能自拔的慘境。針對這些不利因素,他認為,中國的戰時糧食政策,最重要的是力求消費的調節與生產的增加雙方并進;同時計劃分配的公平,與設立必要的統制機關,施行各種統制方法。為此蔣杰提出了調解消費,增加生產,平均分配等一系列解決戰時糧食短缺問題的基本對策。這種思考為我們探討如何解決糧食安全,保障糧食生產和供應提出思路,能夠確立更為清晰的歷史維度。
我們在發掘和借鑒民國時期有關“三農”研究的學術遺產時,蔣杰的農村調查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他身體力行,深入農村進行實地調查,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供了許多復興農村、建設農村的經驗。回顧這些調查的成果,可以大大拓寬我們的學術視野,使我們對民國時期的鄉村社會及其諸多問題有了更切實的理解,同時也對現階段的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章之汶,辛潤堂,蔣杰.江寧自治實驗縣鄉村教育初步調查[J].農林新報,1934 (2):3548.
[2]蔣杰.烏江鄉村建設研究[M].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林新報社,1936.
[3]蔣杰.關中農村人口問題——關中1273農家災荒與人口之調查研究[M].楊凌: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1938.
[4]喬啟明,蔣杰.中國人口與糧食問題[M].上海:中華書局,1937.
[5]卜凱.中國農家經濟[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2.
[6]李金錚.定縣調查:中國農村社會調查的里程碑[J].社會學研究,2008,3(2):165191.
[7]蔣杰.陜西關中農村人口現狀[J].西北導報,1937(1):1924.
[8]李文海.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鄉村社會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34351.
[9]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10]夏明方.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鄉村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2000:437.
Abstract:Chinese rural survey and research became a common practice in the 1920s and 1930s, and Jiang Jie was a model of the rural survey movement. He set an example to do research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foot.The investigation content was vast and rich,and covered many aspects,such as population,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which were aimed to reveal the problems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rural society by accurate analysis.These investigations promote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rural China,and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many problems in rural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our current new socialist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Jiang Jie;rural survey;rural impr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