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成本共擔、協同推進”是我國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原則,能否充分調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相關各方的積極參與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功推進的關鍵。以機制設計理論中的激勵機制理論為基礎,從激勵手段集合、行為導向制度、行為強化制度、行為保持制度、行為歸化制度五個角度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進行探討,嘗試構建有利于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的激勵機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以求通過發揮政府的主導地位來促進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快速、有序推進。
關鍵詞:機制設計理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30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5)03-0100-07
引言
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在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為內容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近年來一直是政府城鎮化工作的重點。我國農村人口過多,農業水土資源緊缺,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公頃,農戶戶均土地經營規模約為0.6公頃,土地規模化經營難以推行。城鎮化建設總體上有利于集約節約利用土地,隨著農村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農民人均資源占有量相應增加,可以促進農業生產規?;岣咿r民生活水平。以200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和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標志,我國的農業轉移人口政策發生變化,2006年《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和2007年《關于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的意見》的出臺,不斷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逐步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和城市市民的公平待遇,不斷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融合。2010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2014年7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的加快。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與城鎮化建設實現良性互動。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的框架基本確立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成本共擔、協同推進。從這個框架可以看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的主體包括:各級政府、企業和農業轉移人口。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政府主導,企業和農業轉移人口積極配合參與,三者共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順利開展。該框架雖然清晰地給出了參與主體的角度和定位,但是缺乏相關的理論依據,致使在深化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探討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缺乏理論支撐,降低了理論研究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指導意義。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加快,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市民化進程滯后,農業轉移人口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待遇,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矛盾,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風險隱患。這些問題都是威脅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重大隱患。如何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政府如何通過其主導地位來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有效帶動各方積極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這些問題的解決急需相關理論的指導。本文首先對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以機制設計理論中的激勵理論為分析手段,對如何建立健全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踐分析,試圖找到激勵各方共同參與推進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路徑。
一、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制約因素分析
(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內涵分析
“農業轉移人口”稱謂的產生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提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稗r業轉移人口”關注的重點在于農業人口從農村向城鎮轉移,進而逐步成為城鎮居民的過程。在“農業轉移人口”中,既有農業剩余勞動力,又包含農村非勞動適齡人口,其內涵要比“農民工”更加豐富。農業轉移人口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戶籍仍在農村,但已經從農村遷移到城鎮工作生活或在農村與城鎮之間流動的農業人口,該類人口在農業轉移人口群體中占了較大比重。另外一類是由于在城市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因為承包地、宅基地被征用,較為被動地從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該類人口戶籍已在城鎮,且已在城鎮工作生活。本文參考邱鵬旭[1]的相關研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定義為:農村人口在經歷生產生活地域空間的轉移、戶籍身份的轉換、綜合素質的提升、市民價值觀念的形成、職業與就業狀態的轉變、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的轉型后,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被城市居民所接受的過程和結果[1]。其內涵與“農民市民化”有所差別,“農民市民化”強調的是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鎮從事非農產業并在城鎮生活的過程,其對象涵蓋范圍比農業轉移人口小。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國“十二五”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核心任務。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我國城鎮化建設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如表1所示,2002-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從5.02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39.1%提升到53.9%。雖然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53.9%,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制約因素分析
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約因素,國內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已有研究中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宏觀制約因素的影響和分析較多。楊風等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其研究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約因素包括:農業發展水平、城市資源環境狀況等因素[2]。一方面作為城市發展的源動力,農業生產通過為城市提供糧食、勞動力等,決定著城市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而城市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決定了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接納容量;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水平提高,農業剩余勞動力增多,促使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城市資源環境狀況具體指城市自然環境因素、城市基礎設施水平、衛生教育資源、社會制度因素等。自然環境因素包括水、土地、空氣等自然因素。以水資源為例,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3)》數據顯示,2012年北京市人均水資源為193.2立方米/人,上海市143.4立方米/人,遠遠低于全國2 186.1立方米/人,城市水資源缺乏和生活用水質量下降將嚴重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過程。城市基礎設施落后和社會制度不完善同樣會制約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城市基礎設施、衛生教育資源落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長,導致交通擁擠、電力不足、看病難等問題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下降,影響了農業轉移人口參與市民化的積極性。社會制度因素包括戶籍制度、農村土地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二元體制下戶籍政策的種種制度安排造成勞動收入不公、社會保障缺乏、子女教育資源不公等問題制約著農業轉移人口參與市民化推進的積極性。農村土地政策中土地流轉不規范、流轉效益不高等問題又進一步阻礙了農業轉移人口參與市民化的進程。
宏觀因素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影響較大,微觀因素也同樣制約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微觀制約因素包括:人口素質 、生活方式 、成本等的制約。
第一,人口素質制約。相比較戶籍等“硬件”來說,人口素質作為“軟件”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約影響更深刻。人口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三者之中科學文化素質的影響最為強烈[3]。我們以人均受教育年限為例來考察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在科學文化素質方面存在的差異。根據《2013中國人口》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差2.5年左右。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科學文化差異明顯,受教育年限低導致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等方面競爭力弱,從而影響了農業轉移人口參與市民化進程的積極性。人口綜合素質水平還會進一步影響著農業轉移人口的子女教育、人際交往及社會參與等。
第二,生活方式轉型制約。生活方式包括勞動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社會權益實現方式等。(1)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環境的季節性和固定性決定了農業人口勞動與生活的散漫性和無序性,人際交往以血緣和地緣為主,交往以直接的面對面交往較多。而城市生活秩序性強,具備嚴格的工作時間觀念,人際交往以業務交往為主,溝通主要通過通訊傳媒信息溝通,職業具有易變性。(2)消費方式的差異,與農村生活的自給自足相比較,城市生活中大部分生活用品需要通過購買來滿足,這也是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的一個很大不同,需要農業轉移人口轉變消費觀念。(3)社會權益實現方式的差異。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城鄉分治及傳統風俗,造成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權利實現方式的不同。農村地區各項權利的實現主要以村集體為單位,村民通過各項約定俗成的習俗來實現自治。而城市地區主要通過社區的方式實現,市民通過各項規范和法律來實現自己的權利。市民化要求農村轉移人口熟悉并嚴格遵守各項規范,同時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通過廣泛的社會參與來保障自身的社會權利,這既是提升和確保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后社會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由“生存導向”向“發展導向”轉變的關鍵因素。
第三, 成本制約。成本制約包括個人成本制約、企業面臨的成本制約和地方政府面臨的成本制約。個人成本制約的一個突出表現是房價問題上。一方面農業轉移人口收入水平低或積蓄不足難以承受城市高房價;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又進一步推高房價。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集中在餐飲、建筑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性質多為民營企業或個體工商戶。企業為雇傭者提供諸如社會保險、住房等的各項福利制度將大大激勵雇傭者勞動積極性,從而能夠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有序、快速推進。根據西方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企業生產經營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為了降低經營成本,企業往往不愿意為雇傭者提供諸如社會保險等各項福利政策。企業用工成本的上升影響了企業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積極性。雖然國家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工作高度重視,實際責任多落在地方政府身上,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尚不能滿足地方政府市民化的財政支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未能形成有效的成本分擔機制,從而降低了地方政府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積極性。
除上述因素外,農業轉移人口內部經濟分化、城市居民社會排斥等因素影響制約著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有序、快速推進。家庭結構不同、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差異等因素導致農業轉移人口收入的差異。農業轉移人口內部經濟分化制約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徑,決定了我國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推進不能搞“一刀切”。城市居民擔心外來人口搶占工作機會等原因,導致城市居民對農業轉移人口存在歧視,影響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二 機制設計理論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機制理論由信息理論和激勵理論兩部分構成。機制理論主要探討在自由選擇、資源交換和分化決策條件下,對于任意給定的一個經濟目標,能否或者如何設計出一個機制,使得活動的參與者的個人利益和組織的既定目標相一致。激勵機制設計就是組織為了實現其目標,結合參與者自身的發展需要,設計、組合各種激勵手段,使得整個機制規范化和相對固定化,激勵參與者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以盡可能低的成本達到激勵兼容的目的,同時實現參與者個人發展和組織整體目標的過程[4]。激勵機制包括激勵手段集合、行為導向制度、行為強化制度、行為保持制度和行為歸化制度。與此相對應,激勵機制設計包括一下五方面的設計:
第一,激勵手段集合設計。激勵集合手段是指可以調動參與者積極性的各種資源。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政府對農業轉移人口可以采用的激勵手段包括教育補貼、租賃補貼、提供與城市市民平等的公共服務等。為了鼓勵企業單位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過程,政府可以采用規劃引導、稅收等政策支持,引導企業積極為雇傭的“新市民”投保,提供住房等。
第二,行為導向制度設計。該部分主要強調組織應充分了解參與者的實際需求,并根據實際需求來設計措施激勵參與者,以使參與者按照組織的期望來行動。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的過程中,政府的目標是通過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城鎮化建設,解決“三農”問題。而企業作為用工單位,其目標是經營利潤最大化,農業轉移人口其目標是通過市民化來享有市民權利,提高生活質量,三者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作為機制設計者的政府,需要通過設計一套行為導向制度,使得參與者按照政府期望的方向來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過程。
第三,行為強化制度設計。該部分設計是指在行為導向制度設計的基礎上,將參與者的努力水平調整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防止參與者對激勵手段集合響應緩慢或對激勵手段的反應強度弱化。在市民化的推進過程中,如果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后認為未能享有和城市市民同等的權利,那么將會出現拒絕市民化或已“市民化”的農業轉移人口返鄉的現象。
第四,行為保持制度設計。行為保持制度設計是指為了使參與者的行為具有較好的持續性,防止參與者行為短期化,通過合理選擇、組合和運用各種激勵手段集合來促使參與者按照組織的整體目標繼續努力。政府通過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的長期就業,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長期有序推進。
第五,行為規劃制度設計。行為歸化制度設計是指對參與者進行教育或者采取處罰措施,使參與者的行為符合組織的目標。為了鼓勵地方政府積極參與農業人口市民化推進,可以考慮從中央對地方政府轉移支付專項補貼的增加額中,將一定比例轉移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過程較快地區,專項用于對該類型地區的補助,并在此基礎上對能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城市進行一定的獎勵。通過獎勵的示范效應,來帶動更多的城市參與市民化的推進。這五方面的設計構成了激勵機制設計,以綜合形式表現出來。激勵機制一旦形成,就開始影響組織的生產和發展,使組織的機能處于特定的狀態。
激勵機制對組織產生兩種性質的作用:助長性和致弱性。激勵機制的助長性是指設計出的機制對組織具有助長作用。具體來說,激勵機制對參與者表現出來的符合組織期望的行為具有不斷強化、增強的作用。激勵機制的助長性,使得組織不斷成長、壯大,朝著預定目標發展。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激勵機制助長性,組織在設計機制時,應該深入了解并確定參與者的真實目的和需求,并努力將滿足參與者真實需求的措施與預定目標的實現措施相結合,從而使得激勵機制的助長性得到充分發揮。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過程中,作為主導者的政府,應利用激勵機制的助長性,在激勵措施的設計中,應深入了解農業轉移人口、用工企業和地方政府的真正需求。例如,政府要求企業對“新市民”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應考慮繳費率的高低是否適合企業和農業轉移人口的負擔水平,如果在其負擔水平之內,企業和“新市民”本身都將會積極響應,從而有利于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激勵機制的致弱性強調的是激勵機制中的消極因素會導致參與者不能表現出組織者所期望的行動。激勵機制設計的初衷是希望能夠有效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以實現組織者所期望的目標。但在機制的實際運行過程中,或者是因為激勵機制本身存在缺陷,或者是機制不具有可行性等原因,都會對參與者的行為起到削弱或抑制的作用。比如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的過程中,政府對用工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其積極雇傭農業轉移人口,但也可能會導致企業道德風險事件的發生,通過編制虛假雇傭材料來騙取各項優惠政策。當激勵機制的致弱性超過其助長性,并長期在組織中處于主導地位時,組織目標的實現乃至組織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及時發現并根除存在致弱作用的激勵手段,積極發揮激勵機制的助長性[5]。
激勵機制的設計和激勵機制的運行要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的建立和健全受到的約束包括財政約束和社會環境約束等。各種激勵手段的制定和實施受到政府財政收入的約束。激勵機制的內容只有在政府財政承受能力范圍內才有可能得以實現,這樣的機制設計才具有可行性和現實意義。同時激勵機制的運行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
三、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激勵機制設計
新形勢下,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有許多有利條件。首先,國家層面上,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公共服務的各領域內均有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水平的相關政策出臺。其次,許多地方政府積極進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探索。如浙江嘉興市的“兩分兩換”模式、南京的“三個置換”模式等等。這些探索為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最后,從農業轉移人口的角度,新生代農業轉移人口城市定居能力和傾向有所提高。以此為背景,為了深化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必須建立健全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根據激勵機制設計理論,如圖1所示,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可以通過以下五個路徑來實施:
(一)從激勵手段集合設計的角度
中央政府可以多種激勵手段綜合使用,來激勵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業轉移人口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基于農業轉移人口流入城市在吸納人口方面的因素都不盡相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能否成功推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政府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積極性。對地方政府的激勵手段包括:財政支持差別化,提升地方政府財政能力,完善城鄉建設用地掛鉤制度等。對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區加大中央財政的支持力度,提升地方政府財政能力,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將會進一步提高。城鄉建設用地掛鉤制度可以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并且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社保和住房水平。政府對企業的激勵手段包括為中小企業減免稅收、投融資擔保等多項措施以鼓勵其參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以日本為例,在日本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政府采取多項措施為中小企業提供經營技術咨詢、投融資擔保和培訓等措施,通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來吸納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就業,通過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幫助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等。政府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激勵手段包括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使農業轉移人口在市民化過程中真切地認識到城鎮化市民化的好處。
(二)從行為導向制度設計角度
加強城鎮化建設和市民化推進的宣傳,幫助農業轉移人口正確認識城鎮化和市民化的積極作用,幫助其了解相關的扶持政策,以激勵其積極參加市民化的推進。政府應總結、推廣我國浙江、威海等地關于農業轉移人口住房保障方面的成功經驗,確定城市適度人口規模,引導人口合理流動。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吸引農業轉移人口流向中小城市,緩解人口流動對大城市的壓力。實施市民化路徑多樣化,結合農業轉移人口自身意愿及當地的實際條件通過農村轉移人口就地市民化、城中村、城郊地區市民化、遷移人口市民化等多種路徑來實現市民化。從城鎮化的角度看,在一些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輻射能力強的農村地區就地發展成為市鎮,將農業人口適當集中,同時集中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有利于節約其他諸多成本,使城鎮化的公共基礎設施得到規模經濟利用,降低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城市進入壁壘”。就地城鎮化同時還可以避免人口單向流向城市,有利于現有城市居民生活成本的相對穩定,有利于城市的社會管理,保障現有城市的有序發展。
(三)從行為強化制度設計角度
申兵等提出有效的城市治理是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社會,防止其階層固化的重要手段[6]。鼓勵社區組織吸納“新市民”共同參與社區管理,構建以社區為依托的市民化服務和管理平臺,幫助農業轉移人口融入社會。依托社區及基層政府組織加強針對性培訓和宣傳,包括文化素質培訓、計劃生育知識培訓、法律知識培訓等,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素質。關注農業轉移人口心理問題。通過對其心理疏導,幫助其從心理層面上適應城市生活。社區組織通過設置農業轉移人口綜合服務中心,為“新市民”提供咨詢幫扶服務,同時通過組織相應文化體育活動,努力消除城市居民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歧視,幫助農業轉移人口與城市居民進行融合。
(四)從行為保持制度設計角度
政府應通過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的長期就業來實現市民化推進機制的穩定化。針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特點,在注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繼續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多種服務業,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微小企業。同時應確保企業履行相應義務。加強企業社會保險費的征繳。政府可以從工商、稅務等部門多方面入手,加強征繳檢查,從而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的權益,促進其就業。鑒于農業轉移人口從事建筑業的高危行業的比例較高,政府應當加強對高危企業安全措施的檢查,從而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針對靈活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建立非正規就業管理和服務體系,來促進就業。對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創業培訓、人才培訓及場地、稅收支持等,鼓勵其自主創業等。為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后顧之憂”,幫助農業轉移人口實現在城市的長期穩定發展,政府可以成立房屋銀行,以合理價格收購其農村房產或者發放住房補貼,為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購房提供資金支持;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確保其土地權益,構建城鄉之間土地平等交易制度,給“市民化”后的農業轉移人口吃一顆“定心丸”。
(五)行為歸化的設計角度
通過完善城鎮化建設與市民化推進的相關法律法規,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推進提供法律保障。通過立法,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規范,有利于我國農業人口市民化的有序推進。日本在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通過制定和實施《過疏地區振興特別措施法》《工業控制法》等法律法規對農業轉移人口進行引導和疏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較而言,我國現階段關于城鎮化和市民化的法律法規相對缺乏,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當務之急。適時修正《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為農業轉移人口維護土地權益提供法律保障。適時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來規范用工企業行為,維護農業轉移人口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權益。
本文以機制設計理論中的激勵理論為基礎,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進行探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作為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之一,離不開政府、企業和農業人口的積極參與。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實現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有序、快速推進,使農業轉移人口不但從身份上變成城市人口,更從生活上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
[1] 邱鵬旭.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認識和理解[EB/OL].[20130313].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13/c40537-20778267.html.
[2]楊風. 排斥與融入:人口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市民化研究[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98108.
[3]王建友.“三漁”問題與漁民市民化研究 [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4:152159.
[4]程國平.經營者激勵——理論、方案與機制[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6567.
[5]王新軍, 趙紅.基于機制設計理論的中國農業保險改革與發展[J].理論學刊.2014(6):5056.
[6]申兵,歐陽慧,汪陽紅,等.我國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3: 7480.
[7]張衛, 何雨, 王樹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礙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3(12):5458.
[8]徐世江.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多重矛盾及其破解思路[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2532.
[9]田園.政府主導和推進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823.
[10]嚴俊.機制設計理論:基于社會互動的一種理解[J].經濟學家,2008(4):103109.
Abstract:“Government leading, multiparty participating, cost sharing, jointly promoting” is China’s basic principle of promoting the citizenization of transferred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Whether the government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participators is the key to success of the movement. Based o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heory in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pulsion of the citizenization of China’s transferred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from the angles of incentive means, behavior orienting system, behavior keeping system, behavior strengthening system and behavior naturalization system, and tries to construct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propulsion of the citizenization of China’s transferred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t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measures,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plays a leading part to promote the rapid and orderly urbanization of China's transferred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Key Words:mechanism design theory; transferred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citizenization; urb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