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民理性與民主:現實面相、作用機理與影響效應

2015-02-20 22:26:11吳春梅呂英喆

摘要: 理性是民主的一大前提。依據湖北5個村莊1 152份有效問卷數據和半結構訪談資料,歸納了農民多元理性疊加和民主不均衡生長的現實面相,運用定量分析方法探尋了農民理性對民主的作用機理和影響效應。研究顯示,農民理性的構成要素是交易理性、個體理性、公共理性和關系理性,其中前三者對民主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說明農民的經濟理性和政治理性同時對其政治行為產生了積極影響,農民的理性化和對多元理性的包容有助于民主質量的提升。其現實價值在于如何強化農民理性對民主的影響效應。

關鍵詞:農民理性;民主;作用機理;影響效應;公共事務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5)03-0114-08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民主是村莊治理的應有之意,理性是民主的一大前提。理性選擇理論運用合理性觀點來解釋個體行動與社會秩序的關聯,認為行動者通常依據最大限度地獲取效益原則在不同的行動或事物之間進行有目的的選擇,以實現個體行動與社會秩序均達到一種最佳的均衡狀態的目的[1]。新近研究多傾向于農民是有理性的,并突出了農民理性的群體性特征。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有道義小農理論和理性小農理論。道義小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恰亞諾夫和詹姆斯·C·斯科特,強調農民經濟行為植根于社會關系,農民行為選擇是基于滿足互惠關系和生存倫理的“社會理性”。農民秉持“避免風險”和“安全第一”的原則,其政治參與行為的目標是維持那些歷史證明對其有效的習慣和規范。該理論在傳統型村莊中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隨著鄉村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其解釋力逐漸式微。理性小農學說代表人物是西奧多W.舒爾茨和Samuel L. Popkin,他們強調功利,認為農民的行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理性”的表現,實現自身利益永遠都是農民行為的邏輯起點。該理論在現代型村莊中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難以從根本上規避“囚徒困境”,且難以解釋政治參與行為中不可忽視的利他現象。

國內學者依據對中國農民的考察也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農民理性學說。其一,生存理性學說,如費孝通的“差序格局”、梁漱溟的“倫理本位”、楊國樞的“家族集體主義”;其二,經濟理性學說,如林毅夫認為農民遵循的是個人效用最大化而非物質利益最大化的經濟理性;且個人效用的最大滿足也并不完全針對自己,如果利他行為所帶來的個人滿足感大于為此付出的代價,理性的農民也會選擇利他[2]。賀雪峰在河南汝南縣宋莊村的調查中也發現農村社會正經歷著快速的理性化,而其中核心或關鍵的原因就是農民經濟理性的復歸[3]。其三,綜合理性學說。綜合理性學說認為真實生活中的農民更多是道義與理性的綜合,即兩者都有呈現但又都不完全,主張對農民行為的考察不應采取單一化的認識,而應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黃宗智對中國華北農村史料的分析發現,“小農既是一個追求利潤者,又是維持生計的生產者,當然更是受剝削的耕作者,三種不同面貌,各自反映了這個統一體的一個側面”[4]。徐勇亦證實了農民理性的擴張與多元理性的疊加,展示了中國場域尤其是轉型期農民行為的綜合理性特征[5]。他認為,農民創造的“中國奇跡”來自于農民理性,即農民在日復一日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意識、態度和看法,與工業社會優勢結合形成的“疊加優勢”,釋放出其在傳統農業社會和現代工商業社會都未有的巨大能量。綜合主義學派初步揭示出農民理性應是綜合體,對于中國農民理性的描述更加貼近現實,認為農民行為選擇背后的理性因素是多元的,“經濟理性”“社會理性”“政治理性”都影響著農民行為選擇。農民理性和行為均受制于所處的特定環境,對其研究應置于特定的情景中。

以上各種理論均具有一定的學理支撐,在轉型村莊中皆可找到其現實依據,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探尋并驗證農民理性的構成要素及其對農民行為的綜合影響。鑒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處于社會轉型進程中5個村莊的公共事務治理實踐為考察對象,以民主這一政治參與行為作為農民行為的具體觀察,借助一手數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總結農民理性與民主的現實面相,分析農民理性各構成要素及其對民主的作用機理與影響效應,揭示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以期達到提升鄉村民主質量的目的。

二、數據來源與因子分析

(一)調查區域與樣本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選取了湖北省隨州市的張湖村和王崗村、宜昌市的劉家村和黃家村、荊州市的李山村依照學術慣例,本文中的村名作了技術處理。作為樣本村,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分別為8 600元、8 300元、8 700元、8 426元、6 800元,其中王崗村是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這5個樣本村都有一定的公共服務能力,村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了村莊公共事務,屬于典型的處于傳統向現代轉型進程中的村莊。

2013年4-6月,課題組在5個樣本村進行了駐村調查,運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進行一手資料收集。問卷調查主要采取的是簡單隨機抽樣辦法,由調查員進入農戶家中當面進行指導和交流,著重了解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以及農民理性與民主狀況。個案訪談選取的對象是在家的村“兩委”成員和有代表性的村民,著重了解村莊公共事務治理的變遷與現狀、對農民理性及民主的認識和評價等。本次問卷調查依據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樣本(排除家中無人、無力或不愿接受調查的農戶),采用調查員入戶并輔之以指導的方式進行調查,著重了解村民的理性選擇和民主狀況。共發放問卷1 200份,回收問卷1 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 152份(雙湖村204份、雙崗村170份、園藝村242份、黃陵廟村166份、李花山村370份),問卷有效率為96%。被調查者中,男性631人,女性521人;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321人,初中的417人,中專或高中的304人,大專及以上的110人;2012年家庭人均純收入為3 000元以下的357人,3 001~5 000元的214人,5 001~10 000元的238人,10 001~20 000元的185人,20 001元以上的158人;職業上務農為為主的466人,鄉鎮或者村干部24人,農村中小學教師63人,打工為主的328人,個體私營業主185人,其他行業86人。與同類村莊相比,本次調查的有效樣本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變量的選取與因子分析

農民理性是本文選取的第一個變量,它是指農民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以及使自身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以前述更能體現中國農民特征的“綜合小農”理論為依據,結合村莊公共事務治理的場域性和階段性特征,農民理性可通過以社會關系為中心的關系理性、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經濟理性和以公共利益為中心的政治理性來測量。本文據此設置了15個項目,采用李克特5 點評分量表的形式對它們進行測量。其中評判等級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太同意”“不同意”5 個等級,分值分別為5 分、4 分、3 分、2 分和1 分。

農民理性量表的KMO抽樣適度測定值為 0.765,巴特利特球體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3 397.774,自由度為105,顯著性水平 sig.=0.000<0.01,表明它們適合做因子分析。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旋轉法,從15個項目中抽取交易理性(政治契約中對利益的獲取與讓渡量的理性計算能力[6])、個體理性(公共事務中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功利化選擇)、公共理性(以政治利他、愛心、奉獻等為價值信念來參與公共事務)和關系理性(注重人際關系和社會資本)4個因子(見表1、表2)。這些因子的方差累計貢獻率為53.496%,因子載荷較高,表明它們對農民理性具有一定的解釋力。通過將每個因子值乘以其方差貢獻率后相加,得出農民理性變量的值,其計算公式為:農民理性=交易理性因子×0.144 3+個體理性因子×0.144 1+公共理性因子×0.134 6+關系理性因子×0.112 1

民主是本文選取的第二個變量。根據亨廷頓、納爾遜與科恩的論述以及課題組前期研究成果,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的民主可通過參與廣度、參與深度、參與范圍和參與強度來測量[7]。本文據此設置了12個項目,測量和計分方法同上。

三、現實面相:多元理性疊加與民主的不均衡生長

(一)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的農民理性狀況

社會變革與轉型進程中的村莊,傳統價值觀念與現代價值觀念交織,現代制度規則執行不力與傳統制度規則依然有影響的現象并存,多呈現出較為典型的多元、異質、不均等特征。與此相關,農民理性似乎突破了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出現了具有異質性的交易理性、個體理性、公共理性和關系理性的階段性疊加特征。個體理性主導的農民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公共理性主導的農民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交易理性和關系理性主導的農民追求介于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共同體利益最大化,只是前者遵循現代行為邏輯而體現為契約共同體利益,而后者遵循傳統行為邏輯而體現為血緣、親緣、地緣共同體利益,顯示出以契約理性為內核的現代文化與以關系理性為內核的傳統文化的區別[8]。這從側面驗證了徐勇在農民理性擴張研究中的結論,即農民傳統的生存理性以其慣性進入工商業社會后會形成擴張勢態,產生一種農民理性與工業社會優勢結合的“疊加優勢”[5]。

交易理性: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的互利合作原則開始占據主導。問卷調查顯示,體現交易理性的4個題項(B6-B9)中,村民同意題項內容的比重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73.6%、78.3%、72.5%和67.3%。在訪談交流中,大多數村民認為只要對自己和集體都有好處的事情大伙都愿意配合村里搞建設,辦符合老百姓意愿的事情大家都愿意合作。村干部如果不為村民辦實事,下次選舉就不會再投票給他。處于傳統向現代轉型進程中的5個村莊,現代性開始占據上風,村民開始成為有限度的理性政治人。現代性的嵌入使村民意識到,村干部選舉、村莊公共資源分配和公共服務等治理活動,應遵循權利與義務一致、公平、平等等原則,村民的公共參與開始與公共利益的分享相聯。

個體理性:以個人利益為中心仍是不少村民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階段性特征。問卷調查顯示,體現個體理性的5個題項(B1-B5)中,村民同意題項內容的比重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65.4%、60.4%、57.1%和50.1%,均超過半數。村民在訪談交流中普遍認為,應“先搞好自己的事,才能辦好村里的事”,一些老人感嘆“現在不像從前了,大伙都各搞各的,都顧著自己賺錢”。基于市場交易的理性經濟人特征延伸到了村莊公共領域,這說明,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初始階段,發端于人民公社時期的村莊集體意識逐漸淡化,村民更為關切個人經濟利益的得失,在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鄉村公共精神培育滯后的條件下,極易伴生“無政治階層”,不僅村民是無組織化的個人,而且不時以個體利益最大化的思維邏輯來參與村莊公共事務治理,滋生諸多不和諧。

公共理性:以政治利他、愛心、奉獻等公共價值信念呈現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初現生長態勢。問卷調查顯示,體現公共理性的3個題項(C1-C3)中,村民同意題項內容的比重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80.2%、81.9%和79.1%。村民在訪談交流中多認為村莊建設離不開大家,村莊建設好了對大家都有好處;有村民說“如果做對集體有好處的事,即使自己損失一些也沒關系,只要大伙都能受益就行”。村民公共精神和集體觀念初現說明,隨著城鄉傾斜發展戰略向協調發展戰略的轉型和新農村建設戰略舉措的穩步推進,農民的主體性意識和公共性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開始嘗試作為新農村的主人行動起來,推動公共理性走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初期的低谷而呈現出新的生長態勢。

關系理性:社會資本最大化在人際交往中的認同度高,但對村莊公共事務的影響下降。問卷調查顯示,體現關系理性的3個題項(A1-A3)中,村民同意A1和A2題項內容的比重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88.2%和91.2%,驗證了村民訪談交流中普遍看重人際關系、“人緣”好壞和“人情世故”的現象;村民同意A3題項內容的比重占調查總人數61.4%,驗證了村民訪談交流中認為投票既重視“能力”又看重“關系”的矛盾心態。在轉型村莊中,傳統基于血緣的關系理性在公共領域的影響依然存在但呈下降趨勢,如何挖掘和利用傳統社會資本資源來形成共識以服務于村莊公益事業就成為值得研究的議題。

(二)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的民主狀況

新農村建設催生了農村公共領域,這為民主的生長打下了堅實基礎。實地調查發現,家庭聯產責任制實施初期的農民多體現為“無政治階層”,經過一段時期的村社自治實踐,農民的主體性意識開始覺醒;民主的生長以不均衡態勢不斷推向深入,其中參與范圍和參與廣度是基礎,主動性參與和實質性參與是關鍵。

參與范圍:村民能夠參與重要公共事務,但實際參與范圍有局限。問卷調查顯示,體現參與范圍的3個題項(G1-G3)中,村民同意題項內容的比重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75.2%、59.1%和57%。訪談交流發現,村民對與切實利益密切相關和事關村莊長遠發展的重要公共事務的參與積極性很高,對與己無關的一般事務較為冷淡,對日常管理事務則傾向于由村干部依據規則來辦理。總之,隨著村民自治的深入推進,村民已能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村莊所有的公共事務,但不排斥關鍵信息不對稱等所導致的形式參與和非實質性參與現象,且村民大多會依據是否與己相關和是否重要來有選擇地參與。

參與深度:村民被動性參與的慣性依存,但利益開始引導部分主動性參與。問卷調查顯示,體現參與深度的3個題項(F1-F3)中,村民同意題項內容的比重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45.7%、50.6%和51.6%。村民在訪談交流中多強調,村里開會大多都是村干部通知大家去大家就去,會議基本是干部主導;村里的公共服務工程,也往往是先由村干部提議然后征求大家意見通過,村民一般很少參與討論,但切身利益受損時就會很主動提意見。這說明,被調查村莊屬于政治精英治理型村莊,政治精英在社會聲望的支持下較為順利地主導了村莊公共事務的發展,同時村民參與的自主性程度不高,他們的創造性有待挖掘。

參與強度:村民參與對公共事務治理結果的影響在加大,但實質性參與仍有提升空間。問卷調查顯示,體現參與強度的3個題項(H1-H3)中,村民同意題項內容的比重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54.6%、74.1%和62.3%。作為主體和受體雙重角色的村民,已逐步意識到自己在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但他們參與治理的能力明顯滯后,農民組織化建設和新型農民培育是參與強度進一步提高的關鍵。

參與廣度:較高的參與比例顯示參與廣度狀況良好,但弱勢群體參與不足。問卷調查顯示,體現參與廣度的3個題項(E1-E3)中,村民同意題項內容的比重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76.8%、58.9%和68.5%。村民在訪談交流中表示,村里開會時,村民代表都要到場,村民愿意去的都可以去,但一些困難戶基本不去。因此,被調查村莊的公共事務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但弱勢群體需要通過賦權等方式來維護他們的權益。

四、農民理性與民主:作用機理與影響效應分析

根據本文的研究問題以及文獻梳理,結合實地調研獲得的認識和資料,建構農民理性與民主的理論分析框架。農民理性在整體上與民主具有正向相關性,農民理性的包容整合對民主具有促進作用。其中,個體理性有助于農民主動參與政治生活,因此對民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公共理性內含利他、奉獻等,因此對民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交易理性有助于協調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因此對民主具有正向促進作用;關系理性在公共領域調節作用的大小取決于村莊的現代性嵌入程度,現代性程度越高則關系理性對于民主的促進作用越強。為了檢驗上述理論假設是否成立,本文運用SPSS軟件構建回歸模型進行實證檢驗。

(一)農民理性對民主的相關性

為了說明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農民理性與民主之間存在何種關系,依據前文生成的農民理性與民主的兩個綜合變量,對二者進行積矩相關測量。結果如表3所示:Pearson 系數為0.418,單側檢驗表明,兩者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因此,農民理性對民主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前者對后者整體上具有促進作用。農民理性對民主的影響效應體現為,農民的理性化有助于民主質量的提升。

表5顯示:回歸模型的確定性系數為0.214,這說明該模型可以解釋民主的21.4%,即農民理性各構成要素對民主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該模型在0.01水平上統計顯著。在以0.01為顯著性水平的情況下,個體理性因子、交易理性因子和公共理性因子進入模型,回歸系數(B)均為正值,表明這三者對民主的作用是成立的且為正相關。從標準系數看,3個因子由高到低依次為交易理性因子(0.269)、公共理性因子(0.257)和個體理性因子(0.124),標準系數越高表明其對民主的作用越大。因此,交易理性、公共理性、個體理性對民主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前三者及其整合均有助于民主質量的提升。其原因在于,轉型時期的村莊公共事務治理場域,從制度環境看,交易理性在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協調中具有相對厚實的現實基礎;從邏輯關聯看,公共理性既是鄉村民主質量提升的保障,亦是農民民主參與的內在動力;從歷史變遷看,個體理性經歷了由人民公社時期的被壓抑到改革開放以來被釋放的轉變,彰顯農民利益的中心地位。關系理性對民主的作用不顯著,說明跨越了以維持生存為中心階段的村莊,在公共事務治理中關系理性對民主的影響開始趨于邊緣化。

五、結論與對策

實證研究發現,農民理性的構成要素是交易理性、個體理性、公共理性和關系理性,其中前三者對民主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說明農民的經濟理性和政治理性同時對其政治行為產生了積極影響,基本證實了“綜合小農”理論的觀點。在具有多元、異質、不均等轉型特征的村莊,公共事務治理實踐中的農民理性出現了階段性的多元理性疊加態勢,其中經濟理性已占主導地位,政治理性已呈現出成長性,關系理性已退居邊緣,從而產生了多元理性之間相互包容與契合的新問題。提高農民理性對民主影響效應的關鍵是,通過培育地方性共識等舉措來實現多元基礎上的同質建構,催生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有機結合的新公共精神,從而實現“私益”與“公利”之間的均衡,并使之成為農民主動性參與的內在動力和合作共贏的有效保障。超越發展階段,過度強調保護農民個人利益或無私奉獻,都可能損害民主質量,不利于鄉村民主的可持續發展。具體結論與對策如下:

第一,交易理性是村莊民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體現在政治契約中的交易理性,是理性經濟人與政治人的集合,既能體現民主參與中效率與公平、權力與義務、規制與自律等的多元訴求,亦可成為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交匯的公共能量場,因而具備成為村莊民主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變為可行性的必要條件是,政治契約中的交易各方,以對利益的獲取與讓渡量的理性計算能力為基礎,形成基于信任的長期合作關系,以實現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共贏。因此,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過新型農民培訓、社會學習與交流等措施,提高農民在復雜現實中理性地辨識和權衡利益關系,進而提升其在政治契約中的維權能力,改善農民在公共參與中的邊緣地位。二是培育和規范并進,推動農民之間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要以共同利益為紐帶,堅持“民辦、民管、民收益”的原則,發展規范化的農民合作組織,對內在秩序化的組織渠道表達基礎上形成共識,對外提高與其他組織的談判能力。三是完善鄉村組織制度,增強執行力。政治契約中信任關系的維系不單是交易主體的道德自律,更需要鄉村組織的制度約束和執行力。可以通過制度硬約束來規范主體行為,通過政治契約目標的實現來維護主體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第二,個體理性是農民民主參與的初始動因。農民在由“無政治階層”轉向“政治階層”的進程中,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功利化選擇極易成為主動性參與的初始動因,從而推動象征性參與、非實質性參與向實質性參與的轉型。這意味著,農民必須首先擺脫被動參與的慣性,學會掌握制度規則體系和運用科學方法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表達自己的公共需求偏好,衡量村莊公共事務活動參與的“成本”與“收益”,權衡多元主體之間的利害關系,開展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博弈;同時,要重視提高自己維護公共利益的意識和能力[9],為成為合格的理性政治人創造條件。從發揮個體理性的積極作用視角看,現階段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正確看待農民的主體性。主人翁意識的不斷覺醒,意味著農民不再單純是權力的順從者和依附者。農民的有效參與是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因此農村基層政府必須轉變觀念,盡快從管理農民走向服務農民,更加重視農民當家做主的意愿,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二是促進公共信息的共享。完備的公共信息獲取,是農民有效參與村莊公共事務治理、增進相互理解與信任的重要條件,也是其理性表達利益、進行利益博弈的主要依據。政府和社會要依托互動式信息平臺等開展雙向信息交流,加大公共信息的透明、共享與有效利用程度。三是完善農民利益保障和補償機制。公共利益的實現不能以犧牲部分村民的切身利益為代價,因此公共事務決策必須有配套規范的農民利益保障和補償制度的支持,尊重農民的合法權益。

第三,公共理性是鄉村民主質量提升的保障。村莊公益事業的發展催生了公共理性。鄉村已出現政治利他、愛心、奉獻等公共價值信念和村社共同體意識,已產生關心與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和熟人利他交換行為。這些公共理性對民主的作用在于,它認明了政治價值在表達與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間相互尊重相一致的合作項目時所發揮的根本性作用,它揭示了在一種理性的重疊共識中所看到的政治價值與其他價值之間具有充分包容性的和諧一致[10]。因此,公共理性是鄉村民主質量提升的保障,它不僅能使民主協商更容易達成共識,促成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共贏,降低公共事務治理成本,而且能使多元主體更容易找到彼此利益和價值訴求的平衡點,增進信任基礎上的長期合作。為此,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促進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的協商民主。公共論壇、共識會議等都可以促進多元主體之間的交往和理解,推動農民在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進行合理轉換,從而達成對公共利益的共識。此間,農民對協商規則、民主運行、權力義務、利益讓渡、政治妥協等問題的認識會加深,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會提高,因此,協商民主有助于農民公共理性的成長。二是兼顧歷史與現實,培育個體利益和公共利益有機結合的農民新公共精神。農民的新公共精神在轉型村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親朋相善、鄉鄰和睦、守望相助、相容相讓等內容體現著鄉村公共精神的價值追求。現代社會中的民主、平等、法治、正義等觀念也已深入到鄉村社會之中。因此,應當借助這兩種資源培育更加符合鄉村特點且易被農民認可的新公共精神。三是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公共理性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為此,既要建立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實現多元主體之間的對話,使農民以更合理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又要發揮鄉村組織的公共利益引導作用,使農民能夠合理劃分個人與公共的界限,增強其對村莊公益事業的認同,實現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的利益整合。

參考文獻:

[1]詹姆斯S·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223.

[2]林毅夫.小農與經濟理性[J].農村經濟與社會,1988(3):3133.

[3]賀雪峰.論農民理性化的表現與原因——以河南省汝南縣宋莊村的調查為例[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2):1115.

[4]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M].北京:中華書局,1986:5.

[5]徐勇.農民理性的擴張:“中國奇跡”的創造主體分析——對既有理論的挑戰及新的分析進路的提出[J].中國社會科學,2010(1):103.

[6]吳春梅,石紹成.鄉村公共精神:內涵、資源基礎與培育[J].前沿,2010(7):133134.

[7]吳春梅,石紹成.民主與效率:沖突抑或協調——基于湘西乾村村莊治理實踐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1(3):1516.

[8]吳春梅,郝蘇君,徐勇.政治社會化路徑下農民工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實證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4(2):90103.

[9]楊雅廈.農民應對農村社會風險的問題治理[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721.

[10]約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M].萬俊仁,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68.

Abstract:Reason is the prerequisite of democracy. This article summaries the reality of overlapping multiple reason of peasants and the growing imbalanced democracy on the basis of 1 152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f 5 villages in Hubei, explores the affecting mechanism and effects of reason of the peasantry on democracy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key factors of the reason of the peasantry are trading reason, individual reason, public reason and relational reason, specifically the first three factors promote the democracy apparently, which implies that both economic reason and political reason of peasants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political behavior, peasants rationalization and inclusive multiple reas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mocracy.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at lies in how to reinforce the impact of peasants’ reason towards democracy.

Key words: reason of the peasantry; democracy; affecting mechanism; effect; public affairs governan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制服无码网站|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伊人|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国产情侣一区|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AV|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99热最新网址| 91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成人福利视频网|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欧美色视频网站| 高清国产在线| 色播五月婷婷|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资源站|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欧美亚洲欧美|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另类欧美日韩|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99人体免费视频|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自拍|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主播| 国产情侣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一在线| 久久综合干| 噜噜噜久久|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 国语少妇高潮| 一级毛片高清|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精品人妻AV区|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a级毛片免费网站|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亚洲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五月婷婷导航|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色婷婷成人|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成人中文在线|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国产乱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