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北地區進城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機制研究

2015-02-20 22:26:11李春玲范建剛

摘要: 農民工就業職位的上行流動是農民工市民化深度發展的重要內容。基于西北地區的問卷調查數據,通過構建農民工職位上行流動和職位上行流動度兩個logistic基礎模型,探索影響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重要因素及影響機制。研究發現: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不同要素對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的上行流動影響機制不同,并且在西北各省內就業、西北地區間跨省就業及西北外地區就業的選擇與獲得路徑上存在明顯差異。西北地區各省要圍繞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特征及機制,加強農民工就業的區域合作,制定促進農民工就業質量提高的有效政策。

關鍵詞: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5)03-0028-09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農村勞動力轉移已經發展到一個關鍵時期,即由單純的數量型轉變為質量型的升級階段。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有近10%的農民工真正實現了基于職業的向上流動[1]。然而,國內的大多數研究均表明,農民工的職業流動多為橫向流動而非垂直流動[24]。

關于農民工職業上行流動機制的專門研究目前還很少,相關研究主要出現在農民工職業獲得因素的分析上,以區域農民工職業流動為對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對西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的研究很少。既有研究總體上分為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制度性分析三種視角。謝勇以南京市為例研究了農民工就業境況,認為人力資本對于農民工的就業質量具有顯著的、積極的作用,社會資本與農民工能否同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以及工資水平的高低,均沒有顯著關系[5]。劉林平、張春泥研究了珠江三角洲農民工工資的決定因素,發現人力資本中的教育年限、培訓、工齡等變量對農民工工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年齡和性別也有顯著影響,而社會資本變量和社會環境變量對農民工工資水平沒有顯著影響[6]。蔡群等在江蘇的調查顯示:農民工通過親戚朋友介紹找到工作的比例達到了49.7%[7]。彭慶恩對北京市建筑業中“包工頭”案例研究發現,構筑關系網絡對農民工“包工頭”職業地位的獲得與上升起著關鍵性作用[8]。此外,趙延東、王奮宇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社會資本在農民工經濟地位獲得中的意義,他們認為其作用已經超過了人力資本[9]。項飚認為,制度因素即農民工的非市民身份是限制他們獲得城市較高職業地位的關鍵因素[10]。西部區域的研究中,夏顯力、張華、郝晶輝等研究了陜甘寧三省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移的影響因素,認為是否接受培訓、婚姻狀況、性別及城市規模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移有顯著影響[11]。馬紅梅、金彥平對貴州省少數民族自治縣農民工非農就業分析中,認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農民工通過利用其社會資本,可以大大提高其就業的概率[12]。

把農民工逐步轉變為城鎮居民,始終是我國城鎮化的重點與難點。農民工就業職位的上行流動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方式和農民工市民化深度發展的重要內容。西北地區是我國農民工的主要輸出地,也是市民化轉移最為困難的區域,弄清這一地區農民工就業的真實境遇和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狀況及規律,將會使引導與支持該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與市民化的政策措施更具針對性,從而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整體發展。

一、數據來源及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課題組2013年1-2月間組織200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實施的“進入城鎮打工農民就業變化與市民化調查”問卷項目,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810份,有效回收率為90.5%,最終建立起含有256個變量的數據庫。在總有效樣本中,打工者流出地為西北地區的樣本有899份,其中陜西516人、甘肅188人、青海82人、寧夏88人、新疆25人,依次占西北地區有效樣本的57.4%、20.9%、9.1%、9.8%、2.8%。剔除重要變量缺失的問卷后,整理出有效研究問卷共720份,有效率80.1%。

樣本的性別成份以男性為主,男女性別比例為73∶27,年齡分布在16~63歲,平均年齡33.6歲,第一次外出打工的平均年齡為22歲,新生代農民工占56.3%。平均外出年限為9.8年,在當前城市平均打工年限為6.7年,其中外出時間最長的為37年,最短的為0.5年,打工時間在5年以下的占樣本總體的28.9%,在9年以下的占樣本總體的52.6%。更換工作次數在2次以上者占樣本總體的56%,職業流動性大。教育程度以初中和高中為主,占總樣本量的75.2%,其中初中占 47.1%,大專及以上所占比例遠低于小學及以下所占比例,整體受教育程度較低。已婚者占70%,且已經有小孩的樣本有692人,占已婚者的93.9%,表明已婚者占大多數,且絕大多數有子女。首份工作獲得通過業緣友緣為主的社會關系渠道比例高于血緣地緣為主的社會關系渠道比例。全家已搬遷到城鎮居住生活的有124人,占總體樣本的13.8%。全家未搬遷者中留在農村的成員含有父母的是287人、含有妻子的是116人、含有丈夫的是12人、含有子女的是132人、含有其他成員是20人,占全家未搬遷者百分比依次為82.9%、33.5%、3.5%、38.2%、5.8%,舉家外出趨勢較明顯,農村留守兒童與老人比例很高。

西北地區農民工目前的就業地來看,各省內就業的有529人,占有效樣本的64.1%。西北地區內跨省就業的有86人,占有效樣本的10.4%,西北地區以外就業的有210人,占有效樣本的25.5%,省內就業的趨勢十分明顯。從目前就業地區三類農民工群體比較看,主要特征上差異較大。西北各省內外出打工時間在16年以上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地區。西北地區內跨省的男性、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打工時間13~16年及更換工作2次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地區。西北地區以外的新生代農民工、初中文化程度、打工時間5~8年及更換工作3次及以上者比例顯著占優,但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遠低于其他地區。西北地區以外首份工作獲得通過血緣地緣為主的社會關系渠道比例遠低于西北地區內,但通過其他社會關系渠道比例遠高于西北地區內。西北地區外全家已經搬遷到城鎮居住者比例遠低于其他地區。樣本主要特征統計量見表1。鑒于西北地區農民工不同就業地區的上述特征指標存在明顯差異,有必要就不同地區就業群體分別研究。

西北地區總體樣本中12.5%的人實現了就業職位的上行流動。目前就業地來看,實現職位上行流動的農民工占各自樣本群體的比重:各省內為13.8%(66人),西北地區間為13.4%(11人),西北地區以外為12.8%(25人)。從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程度看,西北總體就業職位上升二個層級及以上者占總體的6.2%(47人),占就業職位上行流動農民工的46.1%,就業職位上升一個層級者占總體的6.7%(55人)。就業職位上升二個層級及以上者占各類就業地上行流動農民工群體的比重:各省內為47%(31人),西北地區間為54.5%(6人),西北地區外為40%(10人)。西北地區間就業的農民工上行流動的比例與各省內就業基本沒有差異,但職位層級大幅提升的比例最高,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程度更高。西北以外地區就業的農民工上行流動比例及就業職位提升二個層級及以上比例均最低,就業職位上行流動更慢。

二、分析框架與研究假說

在完全競爭的就業市場上,對于給定的就業職位,企業主必然從實現最大利益的目的出發,尋求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勞動者,勞動者也必然力圖通過提升自己的勞動能力來不斷競爭高一級就業職位。我國農民工就業的企業一般為民營中小企業,他們通過市場尋求最合適的勞動者,農民工通過自由的勞動力市場獲得職位,勞盡其能,是企業主與農民工共同的需要。人力資本狀況的優劣直接決定西北地區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影響其對就業區域和行業的選擇,因而人力資本是決定農民工職業上行流動的主要因素。同時,作為關系型社會,關系不僅能夠提供就業實現所需要的信任信息,而且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還可以替代市場直接決定勞動者與職位的部分配置。我國農民工面對的就業市場是一種部分競爭部分非競爭的就業市場。所謂部分非競爭,是指由于農民工就業市場上供需雙方的信息分布存在不均衡問題,如信任問題。大量研究表明,華人與關系網絡內的人和不同關系網絡內的人交往模式是不同的,華人在關系網絡內是高度集體主義的,在相同的關系網絡內的人是強烈地聯結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對不同關系網絡中的人,則無動于衷和不愿幫助,甚至是自己的同胞(Hui and Grean,1997; Baker,H.R.D,1979)。因此,對于中國農民工,在外打工會特別依賴于關系網絡,來自落后地區的農民工在陌生社會環境中尤其如此,遇事時,他們首先考慮有什么認識的人可幫助自己,但社會資本到底對他們的職位上的上行流動有多大的影響呢?這需要實證。

一個社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著社會流動,在一個經濟不發達的社會中,人們常常是在比較封閉的范圍內生活;在經濟比較發達的社會中,新的機會不斷出現,社會流動也頻繁得多,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機會較多。由于不同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地理環境,文化氛圍、社會網絡構建等就業環境上存在差異,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于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發展可能具有選擇性,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不同構成對他們職業上行流動的影響作用及路徑不同。一般認為,在較高預期收益下,文化程度高和有職業技能的農民工會傾向于跨省流動。但是,也有研究認為,人力資本對遷移距離還會產生負效應[13]。在當前產業轉移的背景下,高科技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區域布局調整也會影響到不同人力資本狀況農民工的流動方向,使得人力資本狀況對就業職位流動的影響復雜化。另有研究表明,本地員工占勞動力總量比重較大的地區,關系網絡約束力就強一些,當地員工工資水平就相對高一些,相反,外來勞動力占就業總量比重較大的地區,關系網絡約束力就弱一些,當地的工資水平也相對低一些[14]。據此推測,本地就業的農民工,擁有語言、地方文化等方面的優勢,有助于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及作用的發揮。西北地區跨省流動的農民工多在珠三角地區打工,該地用工市場化程度高,可能降低了社會資本對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影響,即對于在發達地區就業的西北農民工,他們就業職位的上行流動可能受人力資本影響要大些。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一:人力資本對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具有顯著影響,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可能性越大。

假設二:社會資本對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具有顯著影響,在給定人力資本條件的情況下,農民工擁有強社會關系比弱社會關系,更可能使其實現就業職位的向上流動。

假設三:對就業地點不同的農民工,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影響作用及路徑有顯著差異。

三、變量選擇與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擇及測量

職業流動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以職業地位和職業聲望為標準,可分為水平流動和垂直(或上下)流動,在同一職業地位和同一職業聲望的職業系列中的流動是水平流動,從一種職業地位等級較低的職業流動到職業地位較高的職業是向上流動,反之則為向下流動。農民工的職業地位通常遵循“力工/零工→銷售服務人員→技術工人→管理人員→私營業主依次上升”的路線[15],據此,將農民工的職業依次分為四個層級,即非技術工人/零工/苦力工人、普通銷售服務人員/技術工人、辦公室一般工作人員/普通技術員、工程師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中層經營管理人員/企業主(包括雇主和自我經營者),分別賦值為“1”“2”“3”“4”,取值越大,職業地位越高。另外考察目前職業“其他”項回答發現,有48人為無工作、失業或回鄉務農,將這一類賦值為“0”。研究中我們通過農民工首份職業和目前職業層級的比較,設定職位上行流動和職位上行流動度兩個二分類變量來反映職業的上行流動。其中,水平流動賦值為“0”,上行流動賦值為“1”,上行流動一個層級賦值為“0”,上行流動二個層級及以上賦值為“1”。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通過教育、培訓、“干中學”和就業導向型遷移等途徑形成的自身生產能力,表現為知識、技能、體力價值的總和。結合相關研究和調研數據,人力資本變量選取了受教育程度、培訓經歷、打工時間、更換工作次數、健康狀況、首份工作技術性6個變量。由于第一份工作是技術性或經營管理工作,對于農民工人力資本的提升及后續職業流動的意義重大及人力資本的內涵,故考慮將首份工作的技術類型納入人力資本分析。為了能更好地考察不同階段培訓對農民工職業上行流動的作用,將農民工參加的培訓細分為打工前非農技術培訓或崗前培訓和打工期間的教育或技術培訓(包括目前所在企業進行過的技術培訓)。教育程度為四分類定序變量。打工時間轉化為分段數據,為六分類定序變量。更換工作的次數為定距變量。打工前培訓、打工期間培訓和首份工作技術性為二分類變量(否=0,是=1)。健康狀況也轉化為二分類數據,其中目前健康狀況很差、較差賦值為“0”,目前健康狀況一般、好、很好賦值為“1”。人力資本的影響方向中,除更換工作的次數為負向,其余變量均為正向影響,如表2所示。

國外關于移民社會資本的經驗研究中,大多將社會資本定義為移民通過自身社會網絡所可能調動的資源,研究者測量時主要側重于被調查者所擁有的社會網絡關系之上,而在社會資本與求職過程的經驗研究中,研究者關注的則是被調查者所實際使用過的社會網絡關系[16,17]。本研究中,我們認為,無論是農民工所擁有的社會資本還是他們所使用的社會資本,都應納入分析。研究選用獲得首份工作的渠道、打工地可用社會資本及家庭化遷移3個方面的變量來反映社會資本的狀況。考慮將家庭化遷移引入分析,一方面是基于新遷移理論,認為人口遷移不但是個人決策的最大化,而且是家庭決策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在分析中考慮家庭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家庭化遷移也能更好地反映家庭強關系的寬度。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網絡通常遵循先強關系后弱關系的建構順序,他們擁有的社會關系,按親密程度可分為家人與親屬、老鄉與在城市結識的其他農民工、城市市民三個層次[18]。三個社會資本變量的提取及取值如下:(1)獲得首份工作的渠道變量通過問卷中“您找第一份工作是否得到別人的幫助”及“與您的關系”“獲得第一份工作的渠道”三項綜合確定,分為三類,其中血緣地緣為主的家屬、親戚和老鄉關系歸為一類;業緣友緣為主的朋友、同學、師生、同事和老板關系歸為一類;其余關系為一類(包括通過企業來招工、村集體安排和當地政府組織等),設為虛擬變量。(2)打工地可用社會資本變量用問卷中“在打工地當您遇到工作或生活困難時,可能會給予您實質性幫助的有那些人?”的選項加權求和計算而得。本問題為多選排序題,對選項中城市市民朋友賦值“1”,同事或領導賦值“2”,親戚老鄉同學賦值“3”,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的選項依次賦權值“5”“3”“1”,加權求和值越大關系越強。這里假定為正向影響。(3)家庭化遷移。用農民工遷移入城市的家庭與親戚狀況表示,體現強關系的寬度。通過“您全家是否已經搬遷到城鎮居住生活”,及其相倚問題“您家留在農村的成員(可多選)”兩項來確定。全家已搬遷的家庭化遷移程度賦值“5”,全家未搬遷者,根據留在農村的成員間接獲得。該問題答案設計有父母、妻子、丈夫、子女及其他成員五項,選擇項賦值“1”,未選擇項賦值“0”,將五個選項求和,用5減去求和值表示全家未搬遷者家庭化遷移程度,數值越大家庭化遷移程度越高。打工地可用社會資本和家庭化遷移均為正向影響。

選取性別、年齡和目前就業地三方面個人背景特征作為控制變量。女性賦值為“0”,男性賦值為“1”。根據傳統性別分工,農村男性勞動力往往是家庭經濟支柱,在家庭壓力和較強風險偏好的作用下,追求上行流動以獲取高預期收益的愿望更為強烈,假定性別為正向影響,即男性上行流動的機率可能要高于女性。相比年齡較小者,年齡較大的農民工一般擁有更強的工作能力與經驗,獲得職位上升者的比重可能較大。以出生年1980為分界點,將年齡分為兩類:1980年之前賦值為“0”,為傳統農民工;1980年之后賦值為“1”,為新生代農民工。以傳統農民工為參照組,因此假設年齡為負向影響。目前就業地分為省內、西北地區間、西北地區之外三類,為虛擬變量。變量的設置及影響方向見表2。

(二)實證檢驗

為了進一步探究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在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背后的作用機制及原因,分別以職位上行流動和職位上行流動度為因變量,以人力資本變量、社會資本變量及個人背景特征為自變量,建立職位上行流動(模型1)和職位上行流動度(模型2)兩個基礎模型,進行多元回歸檢驗。由于因變量為二分類變量,因此采用二項邏輯斯蒂回歸。這一方法是通過數學轉換達到將因變量的概率函數用自變量線性來表達,通過對方程中各自變量優勢比(odd ratio,簡稱OR)的考察,來確定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某變量的一個單位變化對因變量原來發生比(odds)帶來的變化,從而了解自變量對因變量的作用。

數據分析由三部分組成:(1)估計西北地區農民工總體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決定因素;(2)對實現職業上行發展的農民工樣本,估計影響其職位上行流動層級的決定因素;(3)分別對西北各省內就業、西北地區間跨省就業及西北地區以外跨省就業的農民工樣本,估計職業上行流動及流動層級的影響作用。回歸過程通過SPSS18.0軟件操作完成。由于在模型1總體樣本數據檢驗中,目前就業地按各省內、西北地區間及西北地區外三分類,且以各省內為參照組時,并不是所有變量都影響顯著,但將目前就業地按西北地區內和西北地區外二分類時,該變量有顯著的影響,因此,嘗試對目前就業地為各省內(模型2)、西北地區間(模型3)及西北地區外(模型4)的數據分別進行了檢驗。在模型2總體樣本的檢驗中,目前就業地為三分類且以各省內為參照組時,該變量影響均不顯著,因此僅對全部樣本進行了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人力資本中,受教育程度、外出打工時間、健康狀況對目前就業地點不同的農民工沒有顯著影響,在模型1、模型2、模型3及模型4中均未通過5%顯著性水平檢驗。打工前和打工期間的培訓及打工期間變換工作的次數在模型1中通過5%顯著性水平檢驗的模型上都有正向影響。可見,打工培訓和變換工作次數是促進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重要影響因素,西北地區農民工通過打工培訓和變換工作次數不斷積累人力資本,提升職業能力,從而提高了職業上行流動的概率;通過對模型2、模型3、模型4之間參數的進一步比較,發現打工前培訓、打工期間培訓及打工期間變換工作次數三個因素的作用對各省內就業農民工群體影響更為顯著,而西北地區就業群體僅有打工前培訓影響顯著,西北地區外就業群體僅有變換工作次數影響顯著,這一結果意味著,培訓及職業經歷積累差異,可能會影響農民工不同地區就業能力及職業選擇與獲得。首份工作技術性在模型1的四個模型中,都通過了5%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這一因素對不同就業地區群體均有重要作用,不存在群體間影響差異,但該變量影響方向與預期的研究假設方向相反,反映出首份工作為技術性對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有一定程度的阻礙。

社會資本中,首份工作渠道和家庭化遷移變量的系數都為正值,且在西北地區總體樣本中作用尤其顯著,說明首份工作渠道和家庭強社會關系資本對西北地區農民工的職業上行流動有重要影響。數據顯示,與其他類相比,首份工作獲得通過業緣友緣者的優勢比為1.501,業緣友緣型社會關系特征越明顯,實現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概率越高,也意味著業緣友緣關系資本在農民工獲得初職后對他們就業職位的上行流動仍發揮一定作用;而家庭化遷移優勢比為1.201,說明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影響下,西北地區農民工五類家庭成員中(父母、妻子、丈夫、子女、其他成員),每增加一類成員遷入打工城市工作生活,農民工自身實現就業職位上行流動概率提高到約1.2倍,暗示我們,家庭強社會關系中所蘊藏的責任義務以及對心理和生活成本的降低,為農民工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該特征群體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打工地可用社會資本變量系數都為負值,對目前西北地區內跨省就業群體作用尤其顯著,優勢比為0.216,說明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影響下,打工地可用社會資本得分越高,實現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可能性越小,打工地可用社會資本每提高1分,實現職業上行流動可能性下降0.216倍,表明弱社會關系資本對西北地區農民工職業流動的作用逐漸凸顯,意味著西北地區農民工突破傳統內聚型社會資本關系,建立橋梁型社會資本能力逐漸增強,并對職業上行流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個人背景特征中,性別在5%顯著性水平下,對各省內及西北地區間就業農民工群體有顯著影響,但省內是負向作用,西北地區間是正向作用。數據顯示,與女性相比,男性各省內就業實現職位上行流動的優勢比為0.528,即西北各省內男性實現職業上行流動的可能性是女性的0.528倍,職業上行流動的可能性小于女性;但男性西北地區間跨省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優勢比是12.207,即西北地區間跨省流動男性實現職業上行流動的可能性是女性的12.207倍,職業上行流動的可能性遠遠高于女性。西北地區各省內,二分類年齡通過了5%顯著性水平檢驗,且系數為負值,表明新生代與傳統農民工職位上行流動具有顯著差異,與傳統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優勢比為0.536,意味著,傳統農民工擁有更多年長優勢(如閱歷及經驗),實現職業上行流動可能性比新生代農民工大。

職位上行流動度模型2檢驗中,5%的顯著性水平下,職位獲得上升流動樣本的人力資本因素僅有首份工作技術性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系數為負值,社會資本因素僅有首份工作渠道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首份工作獲得渠道為業緣友緣為主的社會資本作用尤其顯著,系數為負值,個人背景因素中僅有性別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系數為正值。數據表明,首份工作為技術性的農民工比非技術性農民工實現兩個層級流動的可能性小,優勢比為0.11;首份工作獲得渠道為友緣業緣關系資本的農民工與其他類相比實現更快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小,優勢比為0.345,意味著弱社會關系資本對職業上行流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男性比女性實現職業上行流動二個層級的可能性更大,優勢比為2.854。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西北地區的問卷調查數據,通過構建農民工職位上行流動和職位上行流動度兩個logistic基礎模型,探索影響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重要因素及影響機制。結果表明,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在西北地區農民工就業職位的上行流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且對不同就業地點的西北農民工,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不同要素的作用存在著明顯差異,結論基本符合之前的預期。

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西北地區農民工整體看,打工培訓和工作變換積累的人力資本促進了其就業職位上行流動。就業地在西北地區間農民工,主要是打工前培訓積累的人力資本發揮著顯著有效作用,可能由于地理位置臨近,就業信息的獲取相對西北地區外更容易,從而提高了就業前培訓的有效性。西北地區以外就業的農民工,人力資本效應主要是通過工作變換、增加職業經歷積累而發揮作用。西北地區農民工社會資本中,首份工作獲得使用的社會關系資本在職業的上行流動中仍發揮著影響,尤其是業緣友緣為主的社會關系;隨家庭化遷移提高而產生的家庭強社會資本在打工地不斷積聚,同樣可有效促進其就業職位上行流動;打工地可用社會資本為負向影響,與預設影響方向相反,暗示農民工在打工地建立起橋梁型社會資本的能力增強,并在職業上行流動中有效作用逐漸凸顯,但西北地區以外就業農民工的社會資本作用不顯著,可能由于這些地區與西北地區地域文化有較大差異,相對西北地區就業需要支付較高生活成本,弱化了家庭遷移對就業職位上行流動的效應。性別對各省內、西北地區間及西北地區外就業農民工職位上行流動影響不相同:各省內女性比男性可能性高,西北地區間男性比女性可能性高,而西北地區外影響不顯著。西北農民工的年齡影響僅在就業地為各省內作用顯著,且為負向,表明各省內就業的傳統農民工更容易獲得職位的上行流動,可能是因為年齡大者有家庭及孩子不愿意外出,更多選擇省內就業,不愿意經常換工作而承擔風險,反而容易積累職業能力,發揮閱歷經驗等年長優勢。另外,就業職位上升度的研究表明,西北地區男性、首份工作為非技術性農民工,更可能實現兩個及兩個以上層級職位提升,且首份工作獲得渠道的業緣友緣為主社會關系,在職位大幅提升中仍有持續影響。

本項研究形成的觀點和結論提供以下政策啟示:(1)西北地區政府要加強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加大培訓經費投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盡可能提供價格實惠、實用性與針對性強、豐富多樣、長期系統的就業培訓;整合各種培訓資源,統籌安排、共享利用,大力扶持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培訓,吸引民間資本投向農民工職業培訓,積極探索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新模式;拓寬女性的就業方式,為她們職業發展提供社會支持,使其職業能力得以更好地發揮作用。(2)強化西北地區間的合作,提高就業信息資源共享能力,加快地區間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建設,形成有利于地區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農民工就業聯動機制。(3)加快西北地區城鎮化建設,強化各地方政府服務職能,增強農民工個人市民化到家庭市民化發展能力。逐步降低進城農民城市居住、醫療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成本,推進城市均等化公共服務向農民工群體的全覆蓋,通過制度創新切實保障農民工土地權益,穩定農民工進城就業定居環境。(4)為西北地區農民工在打工地更好建立橋梁型社會資本創造條件。加強新聞輿論引導,構建農民工與市民的溝通機制,幫助農民工盡快融入現有城市社區。重視工會、同鄉會、志愿者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建設,增強他們在城市生活就業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符平,唐有財,江立華.農民工的職業分割與向上流動[J].中國人口科學,2012(6):7582.

[2]李強.中國大陸城市農民工的職業流動[J].社會學研究,1999(3):93101.

[3]姚先國,俞玲.農民工職業分層與人力資本約束[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621.

[4]林堅,葛曉巍.我國農民的職業流動及擇業期望[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2):110117.

[5]謝勇.基于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視角的農民工就業境況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09(5):4955.

[6]劉林平,張春泥.農民工工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企業制度還是社會環境?——珠江三角洲農民工工資的決定模型[J].社會學研究,2007(6):114136.

[7]蔡群,周虎城,孫衛平.走近農民工——江蘇農民工就業、生活狀況調查[J].江蘇農村經濟,2007(9):2831.

[8]彭慶恩.關系資本和地位獲得——以北京市建筑行業農民包工頭的個案為例[J].社會學研究,1996(4):5363.

[9]趙延東,王奮宇.城鄉流動人口的經濟地位獲得及決定因素[J].中國人口科學,2002(6):815.

[10]項飚.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M].上海:三聯書店,2000:493496.

[11]夏顯力,張華,郝晶輝.西北地區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移影響因素分析——以陜甘寧3省的30個村339位新生代農民工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6065.

[12]馬紅梅,金彥平.民族貧困地區農民工非農就業的社會資本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09(2):2731.

[13]胡楓,王其文.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8(1):2026.

[14]王珺,鄭筱婷.廣東和江浙地區外來工工資的比較研究——來自關系約束模型的解釋[J].管理世界,2006(8):1827.

[15]楊肖麗,景再方.農民工職業類型與遷移距離的關系研究——基于沈陽市農民工的實證調查[J].農業技術經濟,2010(11):2329.

[16]Mark Granovetter. 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315.

[17]邊燕杰.社會網絡與求職過程[J].國外社會學,1999(4):115.

[18]任鋒,杜海峰.社會資本對受雇就業農民工職業地位獲得的作用[J].西北人口,2012(3):6165.

Abstract:The upward flow of migrant workers’occup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northwest China, and by building two basic logistic models, one for the upward flow of migrant workers’occupation and the other for the dimension of upward flow of migrant workers’occupation,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important factor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about the upward flow of migrant workers’occupation in the northwest region.The research turns out that different elements in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mechanism on the upward flow of migrant workers’ occupation and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choice of acquisition path when they choose different job locations among insideprovince, interprovince in northwest region and away from the region. Therefore, arou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upward flow of migrant workers’occupa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and establish effective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ir employment.

Key words: northwest China; migrant worker; occupation; upward flow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日韩三级|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内a级毛片|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在线视频| 色噜噜中文网|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亚洲视频a|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婷婷丁香色|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国内精品视频|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www.日韩三级|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午夜福利网址|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a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草逼视频国产|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 五月婷婷丁香色|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伊人天堂|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看|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国产在线专区|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欧美午夜小视频| 99在线国产|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