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資源和能力是企業成長的基礎,新創企業總是在資源與能力“均衡、失衡、再均衡”的過程中實現螺旋式成長。對農民工創業而言,新創企業的資源累積和能力提升難以同步,嵌入社會網絡和產業網絡以獲取資源或者累積能力,是農民工新創企業實現資源與能力均衡發展的重要渠道。由于農民工創業者各自擁有的網絡渠道不同,農民工新創企業成長可以有兩條不同的路徑:一是以資源累積為基礎,在企業規模擴張過程中實現能力提升,進而實現資源與能力均衡,即“由外延到內涵”的新創企業成長路徑;二是以能力提升為基礎,在企業核心能力累積過程中實現規模擴張,進而實現能力與資源均衡,即“由內涵到外延”的新創企業成長路徑。重視農民工創業者的獲取資源與能力的網絡渠道差異,才能夠提高政府扶持農民工創業的政策績效。
關鍵詞:企業資源;企業能力;農民工;新創企業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5)03-0021-07
一、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6 894萬人,比2012年增長2.4%[1]。部分農民工在長期進城務工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技術、資金、風險意識和行業人脈等資源后開始嘗試自主創業。中央政府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農民工創業的政策,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但是,農民工新創企業的成長性不足,降低了創業增收和帶動就業的效果。在創業研究中,新創企業成長問題一直受到研究者們的高度關注,并形成了資源基礎理論和核心能力理論以解釋企業成長的源泉問題。依此,農民工新創企業的成長不僅需要有充足的資源作基礎,還需要有較強的企業管理和資源整合能力作保障,資源和能力的失衡會阻礙新創企業的成長。但是,對我國農民工創業群體來說,由于自身存在的弱質性,在進城務工實現就業方式轉換的過程中,難以實現資源累積和能力提升的同步,這直接影響到農民工新創企業的成長。那么,如何才能使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實現資源累積與能力提升相統一從而推動新創企業成長呢?本文擬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二、基于資源和能力動態均衡的企業成長二維分析
資源基礎觀的企業成長理論認為,企業是由一系列資源束組成的集合,企業擁有的資源是其獲得競爭力的源泉,并認為企業擁有的戰略資源具有異質性和不完全流動性[2],企業要想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就必須長期保持資源的異質性。但實際上,在企業成長過程中,資源發揮效用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管理者運用資源的能力。資源基礎理論將企業的競爭優勢源泉局限在資源上,忽視了作為企業管理者的資源配置能力對企業成長的重要性[3]。Prahalad和Hamel[4] 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企業核心競爭力》一文,認為企業本質上是能力的集合體,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企業具有的開發、配置、保護、使用和整合資源的能力,從而提出了基于能力觀的企業成長理論。結合資源基礎理論和企業能力理論我們看到,企業成長不僅需要擁有資源,還需要有整合利用資源的能力,資源和能力相統一是企業成長的基礎。正因如此,Penrose的“資源—能力”企業成長理論分析框架得到大多數研究者的認同。研究者們意識到,僅僅擁有資源難以確保企業成長,正如Amit和Schoemaker所說,資源只構成了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企業資源最大效率的實現并不取決于這種資源本身,而是由企業的能力來決定[5]。不過,在新創企業的成長過程中,資源獲取和能力構建是可以分離的。一方面,企業獲得了資源并不意味著同時具備了高效率配置使用這種資源的能力,另一方面,企業可能通過知識累積獲得能力的提升,但這種能力如果缺乏資源就很難得到發揮。資源和能力的失衡,往往是企業成長的障礙。
那么,為什么企業成長需要資源與能力相統一呢?資源基礎觀的企業成長理論認為,資源是企業成長的基礎,又是企業擴張的誘因[6],因為企業擴張本身就是一種利用資源的途徑,它能夠使企業的冗余資源得以利用并為企業帶來收益,有學者甚至將企業成長的本質看作是不斷挖掘未被利用的資源的無限過程[7]。具體說來,當企業資源滿足當前發展規模需要并有剩余時,由于資源的異質性及資產專用性特征,企業的剩余資源難以出售或轉做他用,因而只能以擴大生產規?;蛲苿佣嘣洜I的方式對這些資源加以充分利用,從而推動企業的規模擴張性成長。然而,企業的每次擴張能達到何種程度,則是由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所決定[8]。按照企業能力理論的觀點,這種能力既包括企業開發資源的能力,也包括企業配置資源的能力,企業能力也是誘發企業擴張的重要因素。因為在企業資源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能力累積可以持續進行,當能力累積超出現有的資源匹配時,企業便開始尋求開發新的資源,從而使企業資源與能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均衡,使企業擴張得以實現。不過,無論是基于資源的企業擴張還是基于能力的企業擴張,都是以企業在資源與能力失衡時,能夠通過獲取新資源或者提升新能力為前提的。如果企業不能順利獲得新資源或者提升新能力,則這種失衡最終會導致資源或者能力閑置,增加企業運營成本,使企業失去競爭優勢。因此,企業戰略的實質,就是在企業的資源與能力之間保持均衡,伴隨著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均衡、失衡、再均衡”過程,企業實現螺旋式發展。
由此,本文以資源和能力作為分析矢量構建新創企業成長的二維分析模型,揭示農民工新創企業在資源和能力不同關系狀態下的成長動力,探尋推動農民工新創企業持續成長的路徑。如圖1所示,縱坐標代表企業擁有的資源,從O點向A2點的方向表示資源的存量由低向高發展。橫坐標代表企業擁有的開發、配置資源的能力,從O點向B2點的方向表示企業的能力由低向高的水平發展。并且A1點表示企業計劃的初期創建規模所需資源的零界值,與A1點相匹配的能力由B1點表示。圖中曲線R是一條企業資源和能力的均衡線,也是企業實現規模擴張的最優參照線。企業能力是開發和配置資源的能力,難以量化,但可以通過與資源的配置狀態加以體現。企業能力作用的發揮具有報酬遞增的性質,不僅不會產生有形損耗,而且能力還會不斷得到強化。本文根據已有成果,將新創企業的成長過程劃分為創建期、存活期和成長期,以企業資源和能力的均衡關系演化來概括新創企業成長的特征,構建了一個二維分析模型(如圖1所示)。
(一)企業創建期的資源與能力均衡關系
企業創建之前,創業過程處于機會識別階段,如區域Ⅰ所示。在機會識別階段,具有創業意識的潛在創業者擁有的資源和能力均低于企業創建所需要的臨界值,企業尚未創建,故企業規模擴張以虛線表示(如圖1中的OE1所示)。一般來說,個體的創業意向越明顯,采取實際創業行動的可能性越大。Thompson認為,創業意向是個人成為創業者的必要條件,即個人成為創業者不是創業意向的必然結果,但創業者在創業前期必然擁有創業意向[9]。為了實現創業,具備創業意向的潛在創業者開始積累創業資源和能力,當資源和能力其中任意一項達到創業所需的臨界值時,潛在創業者就有可能開始實施創業計劃,從而進入企業創建期,如區域Ⅱ和區域Ⅲ所示。在創建期,創業者的主要任務是搜尋和開發創業資源與能力,比如資金、廠房、設備和生產技術。如果創業者獲取創業資源和能力不能達到或超過企業生存所需資源與能力的臨界均衡水平E1點,就會導致創業失敗。因為企業持有的各項資源是有使用成本的,資源利用的收益如果小于成本,企業就無法生存。但是,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取決于企業能力,所以,創業者必須在創業資源獲取和創業能力累積上達到創業的初始要求,才能完成新企業的創建。在這一階段,創業者的主要目標是使資源和能力累積達到創業要求,實現創建新企業的目標。
(二)企業存活期的資源與能力均衡關系
新企業創建后,企業發展的目標就是讓企業存活下來,區域Ⅳ表示企業處于存活期。在這一階段,企業資源和能力均超過創建企業所需的臨界值,從而使新企業得以創建。新企業的創建期和存活期的區分以資源和能力的初次均衡點E1為起點,射線E1C1和E1C2為資源與能力的拓展線。新企業創建完成后,為了獲得成長的市場空間,企業首先需要獲得市場對產品的認可,實現企業的價值創造,以維持企業的生存。因此,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是通過加強市場聯系獲得市場銷售渠道;二是通過加強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因此,新創企業這一階段拓展的資源主要是市場信息和生產技術等,提升的能力主要是企業管理能力和拓展渠道能力等。拓展的結果會使企業資源與能力的初次均衡被打破,重新進入企業資源與能力的非均衡狀態。企業資源與能力的非均衡可以分為兩種狀況:即以企業資源能力均衡曲線R為界,位于曲線上方的區域Ⅰ 代表資源閑置型企業,是指新創企業出現資源閑置但運用資源的能力不足的情形;位于曲線下方的區域Ⅱ代表能力剩余型企業,是指新創企業能力累積充分,但缺乏企業擴張所需資源的情形。這兩種不同的情形決定了新創企業兩種不同的擴張策略:一是資源閑置型企業在閑置資源的誘發下通過提升企業能力實現企業擴張;二是能力剩余型企業通過搜尋和開發企業的新資源,以滿足企業能力的發揮,進而實現企業擴張。通過這兩種策略實現新創企業的發展延續。
(三)企業成長期的資源與能力均衡關系
新創企業渡過存活期以后,發展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迅速占據市場有利地位獲取“產業位勢”效應;二是通過創新來實現價值創造高成長。實現這兩個目標需要的資源主要包括技術、高級人才、高素質員工等;同時需要在技術創新、生產制造、管理服務、供應鏈關系拓展等方面提升企業能力。企業能力的提升表現為由新創初期注重生產制造能力向后期的研發、技術創新能力、組織管理協調能力轉變,由此,企業的資源與能力均衡將再次被打破,這種能力提升過程就是企業由生存期向成長期邁進的重要標志。
綜上可見,新創企業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資源和能力需求,企業資源和能力由不均衡向均衡演化的過程,就是企業成長的過程。當新創企業的資源與能力在某一階段達到均衡狀態時,只表明在當前的資源和能力狀態下企業擴張達到某一程度,但這種均衡是暫時的,會在企業的不斷擴張追求中被打破,重新追求新的更高水平的均衡。從本質上說,企業就是在資源和能力所呈現的“均衡、失衡、再均衡”過程中實現螺旋式成長。
三、資源和能力動態均衡的農民工新創企業成長路徑
近年來,越來越多農民工以其在打工過程中積累的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為基礎積極開展創業活動[10]。然而,由于創業資源獲取和能力提升往往難以同步,導致許多農民工新創企業的資源和能力處于失衡狀態,是否能夠完成資源與能力從失衡到均衡的轉變,決定著農民工創業的成敗。實質上,農民工新創企業的成長過程也就是不斷累積資源和提升能力的動態均衡過程。從現實來看,農民工新創企業完成從資源與能力的失衡到均衡進而推動新創企業成長,可以有兩條不同的路徑(如圖2所示):一是以資源累積為基礎,在企業規模擴張過程中實現能力提升,進而實現資源與能力均衡的企業成長路徑(即先做大后做強的企業成長路徑,路徑R1),我們稱之為“由外延到內涵”的新創企業成長路徑;二是以能力提升為基礎,在企業核心能力累積過程中實現規模擴張,進而實現能力與資源均衡的企業成長路徑(即先做強后做大的企業成長路徑,路徑R2),我們稱之為“由內涵到外延”的新創企業成長路徑。農民工創業者選擇哪條路徑來實現新創企業成長,跟自身條件有關。
(一)“由外延到內涵”的農民工新創企業成長路徑(R1路徑)
如前所述,當資源和能力中的任何一項達到創業所需的臨界值時,都有可能促使潛在的創業者啟動其創業計劃。“由外延到內涵”的農民工新創企業成長路徑,刻畫的是農民工創業者通過資源累積創建新企業(圖中的E0點所示),并逐步擴張企業規模,在這個過程中提升新創企業能力,實現資源與能力均衡的企業成長情形。
對于農民工創業而言,能否低成本高效率地獲取創業資源至關重要。在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消除的現實背景下,正式制度規制下的創業資源獲取渠道十分有限,創業網絡作為創業資源與能力的獲取渠道,其重要性得到創業研究者的一致認可。農民工創業者依靠自身外出務工的積累,以及來自社會關系網絡的支持,獲得創業所需的資源并開始創建新企業。在新企業的創建過程中,社會網絡成為主要的資源獲取渠道。Birley通過調查發現,創業者通過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社會關系網絡,可以獲取原材料、供應商、設備、場地、員工等創業資源[11]。通過社會網絡獲取的資源能夠有效避免市場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和不確定性風險,此外,憑借個人關系通??梢垣@取低成本資源。農民工創業初期,新創企業對資源的需求主要是資金、一般勞動力、廠房等生產性資源,以低技術含量的生產實現企業的外延式成長。由于基于情感的社會強關系網絡能夠承擔較高的風險,為極具高度不確定性的初創企業提供資源支持,因而農民工新創企業一般都是通過利用與親戚、朋友、鄉鄰等強關系網絡獲得資金、人員以及廠房設備等資源投入,并通過社會資源的動員來維護和擴大網絡關系[12],完成新企業的創建。
完成新企業創建后,創業者面臨的任務是如何提高市場地位,根據安索夫成長向量矩陣,企業提升市場地位有兩種選擇,即開發產品和市場滲透。由于大多數農民工創業者文化程度較低,新創企業進入行業大多屬于簡單制造業、服務業、建筑業等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因此,通過規模擴張來提高市場地位往往成為許多農民工新創企業獲取生存發展的策略選擇。農民工創業者是否選擇這一發展策略,取決于規模擴張所需資源獲取的難易程度。一般地說,社會關系網絡中創業資源的豐度,決定了農民工創業者創業資源的獲取規模。如果農民工創業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創業資源存量水平較高,則可能為農民工新創企業獲取外延擴張所需的資源提供方便,農民工創業者就有可能優先考慮利用外延擴展策略來促進新創企業成長。這是因為,盡管從理論上說,企業成長所需的資源包括生產資源、創新資源、戰略資源,這些資源的獲取不僅可以滿足企業規模擴張的要求,也可以滿足企業能力提升的要求。然而,對于農民工創業者來說,其創業所依賴的社會資本僅擴展到以家庭成員和有血緣關系為主要支撐的狹小范圍[13],加之農民工群體文化程度低,長期生活在農村等特征,使得農民工的初始社會關系網絡中創新資源與戰略資源的存量水平極低,所能提供的創業資源僅限于資金、廠房、設備等初級生產要素,這些要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新創企業規模擴張的需要。因此,如果農民工社會關系網絡節點中初級生產要素存量充足,農民工創業活動嵌入社會關系網絡,能為新創企業的規模擴張提供要素基礎,推動農民工新創企業的規模擴張(R1路徑中從E0點向D1點的移動)。
但是,企業規模擴張是以產品的市場容量和企業盈利目標的實現為前提的。也就是說,企業規模擴張帶來的產能擴大需要得到市場的消化并能給企業帶來盈利,這是規模擴張的條件。因此,企業擴張到一定程度,就要求企業的資源開發與整合能力得到提升。企業的資源開發與整合能力包括技術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拓展能力[14]。在現實中,農民工創業初期的產品生產相對較為簡單,生產技術多以簡單的加工制造為主,模仿是企業生產技術的主要來源,這勢必會使企業陷入劇烈的價格競爭當中,并且隨著企業規模擴大,這種競爭所帶來的影響也會增大。規避市場競爭的出路在于,一方面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產品的研發創新;另一方面,強化企業的市場拓展能力,不斷突破市場范圍的限制。因此,在企業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企業技術能力、創新能力和拓展能力的提升就成為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必要條件。農民工新創企業在經過一定時期的規模擴張后,為了使企業獲得產業“位勢效應”,會開始注意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聯系,通過強化與產業鏈相關企業的分工合作,提升產品技術能力和企業創新能力,通過拓展產品線,拓寬市場,由此提升企業拓展能力,使新創企業實現資源與能力相對均衡的企業成長(R1路徑中從 D1點向E點的移動)。
新創企業進入成長期后,為獲得持續發展,所需的資源范圍和屬性將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15],企業對以市場信息和社會資本為代表的戰略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促使企業在不斷加強產業鏈聯系的同時,增進與政府、商業合作伙伴間的來往,獲取創業建議、市場信息以及相關政策和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產要素,推動著新創企業成長進入資源與能力更高層次的非均衡狀態,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特征。
(二)“由內涵到外延”的農民工新創企業成長路徑(R2路徑)
對大多數農民工新創企業來說,先通過嵌入社會關系網絡進行資源累積實現企業規模擴張,再通過參與產業鏈分工嵌入產業網絡,提升企業能力,推動新創企業的成長,是一條可行的創業成長路徑。但是,這條路徑的實現前提是,社會關系網絡能夠為農民工創業者提供充足的創業資源,否則,新創企業規模擴張就會因資源限制而受阻,最終導致創業失敗。從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農民工創業成功率不高,與創業資源獲取困難有著密切的關系。創業資源不足的原因,一是因為體制因素導致資源獲取的正式渠道不暢通,二是由于農民工社會網絡關系中網絡節點的同質性,導致社會網絡資源存量不足。我們知道,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網絡,大多數是基于血緣、地緣關系的初級社會關系網絡,網絡節點屬性具有高度的同質性特征。也就是說,農民工的社會網絡關系主體大多數也是農民工,資源存量十分有限,所謂“窮人沒有富親戚”是對農民工社會網絡資源稟賦特征最貼切的描述?;诖耍r民工創業者要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獲取資源,進而實現新創企業的規模擴張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然而,如前所述,資源和能力作為創業的兩個基本要素,只要有一個達到創業所需的臨界值,就有可能激發創業動機。從現實來看,許多農民工創業者就是因為在長期的外出務工過程中,累積了一些行業知識和經驗,從而萌發創業動機進而實施創業的?!坝蓛群酵庋印钡霓r民工新創企業成長路徑,刻畫的就是農民工創業者通過外出務工時累積的行業信息、知識和技術,萌發創業動機進而創建新企業,并逐步在強化行業聯系中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拓展能力,使企業市場地位不斷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拓展資源獲取通道,實現能力與資源均衡的企業成長情形。
我們知道,農民工進城務工,大多從事的是制造業、服務業、建筑業等非農產業,許多農民工在長期進城務工過程中都從基層做起,并在同一行業中的不同企業,或者是同一企業的不同崗位之間經常輪換工作或職位,這種基層工作經歷使其有機會了解行業信息、生產流程、管理經驗和技術知識,從而累積了創業能力,為新企業的創建奠定了厚實的基礎(E0點所示),有調查數據顯示,先前經驗是農民工創業行業選擇的關鍵影響因素[16]。
新企業創建后,由于受到正式與非正式資源獲取渠道不暢的影響,農民工創業企業的規模擴張受到資源不足的限制。為了維持企業的生存,農民工創業者將提高企業的市場能力作為維持企業生存的基本策略,基本路徑就是通過創業者自身活動,使新創企業更深入地嵌入到所屬的產業網絡當中,以此獲得產業鏈知識溢出效應,提升企業的技術開發、管理創新、市場拓展等能力,提升企業市場地位,推動企業成長(R2路徑中從E0點向D2點的移動)。
農民工創業者憑借先前經驗實現對產業網絡的嵌入,能夠使新創企業獲得參與產業分工所產生的外部經濟,加速企業知識與能力的積累。在新創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產業網絡的嵌入會隨著企業間“合作關系”深化而深化。在初始階段,企業間的聯系是基于單純的商業規則形成的“交易性關系”,隨著交易頻率的增加,企業間的信任不斷加深,逐漸形成基于信任及情感因素的“情感性關系”,從而使新創企業對產業網絡的嵌入由“交易性嵌入”向“關系性嵌入”轉化。這種轉化的實現,一方面,使農民工創業者可通過加強與產業鏈節點企業的聯系獲得關于企業運營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企業家之間的信任能促使行業隱性知識交流,傳遞復雜信息,以此獲得行業發展的專業建議和技術指導[17]。
隨著新創企業技術能力、創新能力、拓展能力等企業能力的提升,這些能力進一步轉換為產品能力,而產品能力的提高對企業規模提出新要求,從而需要有更多的資源與企業能力相匹配。因此要求新創企業突破傳統的社會關系網絡限制,拓展新的關系網絡節點,開創新的資源獲取渠道。顯然,產業網絡中的節點是農民工創業者拓展社會關系網絡的重要目標,努力將產業網絡中的合作伙伴發展成具有強關系的社會網絡節點,實現格蘭諾維特所說的“業務關系與社會關系的疊加”,以此打造新創企業的資源獲取通道。比如,在長期的企業合作關系發展中,企業間逐步形成的“賒銷關系”以緩解現金流緊張的壓力,就是將產業網絡節點轉換成社會網絡節點的典型例子。在現實中,許多農民工創業者會通過加強與合作企業間的聯系來獲取企業擴張所需的資源,從而實現資源與能力相對均衡的企業成長(R2路徑中從 D2點向E點的移動)。
綜上所述,農民工創業者是采用先將企業做大(規模擴張)還是先將企業做強(能力提升)的新創企業成長策略,與農民工創業者的起始創業條件有關,但這兩種策略形成的企業成長路徑的目標指向,都使企業規模擴張和能力提升相統一,規模擴張依賴于資源的支持,所以,資源與能力相統一的企業成長,是新創企業成長的基本方向。農民工新創企業正是在追求資源與能力均衡過程中實現螺旋式成長的。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企業資源和能力之間的匹配和整合為企業的成長帶來了持續有效的競爭優勢。企業是在資源與能力的“均衡、失衡、再均衡”過程中完成螺旋式成長的。但由于我國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農民工新創企業的資源獲取和能力提升往往難以同步進行,造成了農民工新創企業的成長性不足。對此,我們認為農民工新創企業成長路徑有兩條:一是以資源累積為基礎,在企業規模擴張過程中實現能力提升,進而實現資源與能力的均衡的“由外延到內涵”的新創企業成長路徑;二是以能力提升為基礎,在企業核心能力累積過程中實現規模擴張,進而實現能力與資源均衡的“由內涵到外延”的新創企業成長路徑。
由于農民工新創企業資源獲取和能力構建的不同步,根源于金融環境的嚴苛和城鄉產業發展的差距,加之農民工創業企業新生性劣勢,加大了獲取外部資源的難度,創業網絡就成為農民工新創企業獲取資源和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筆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政府在對農民工創業者進行創業指導時應多關注農民工創業者的創業網絡知識學習。農民工新創企業往往在依靠創業網絡獲取資源或能力的過程中,并沒意識到創業網絡的存在及其科學性和合理性。他們對網絡的嵌入往往是盲目的和隨機性的,因而常常錯過很多產出較高的網絡嵌入機會或增加產出較少的網絡經營成本。因而,政府在對農民工創業者進行創業指導過程中,有必要加強創業網絡知識學習,對農民工創業者提供構建創業網絡的系統指導,幫助農民工創業者以最少的網絡經營成本,嵌入到產出較高的創業網絡中來。
2.為農民工創業者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業網絡環境,優化網絡資源。鼓勵與農民工新創企業相關的政府部門及社會機構加入到農民工新創企業的網絡中來,搭建農民工新創企業的社會網絡服務平臺,如設立商業街、產業園等,開辦多方參與的信息交流與技術指導的創業協會,實現信息、技術、渠道等的資源共享。鼓勵農民工新創企業嵌入創業網絡,以網絡公共資源和網絡溢出效應,降低行業進入風險,減少農民工的創業成本。此外,由于新企業創建初期的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資源所有者通常不愿意與其合作,因此,政府如果能夠以第三方身份牽線搭橋,能夠減少農民工創業企業的渠道拓展成本,同時減少雙方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風險和提高企業間的合作機會,從而優化網絡資源。
3.政府應當承擔或轉移部分網絡經營成本。農民工創業企業的產業網絡嵌入、拓展與維護具有較高成本,因為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之間的頻繁交易往來,以及由此發展的基于合作者之間信任關系的網絡強聯結,逐漸呈現出“工具性”特征,即以“人情”為基礎,但以雙方的互惠共贏為條件。此外,由于農民工創業者的特殊身份,農民工創業企業比一般創業企業承擔的網絡經營成本更高,具體表現在:一方面,農民工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創業,與初始社會關系網絡在空間上發生偏離,與城市人交往又處于弱勢地位,增加了網絡維護和構建成本;另一方面,農民工返鄉從事非農產業就必然增加與原打工地構建產業聯系的成本[18]。所以,政府部門在制定對農民工創業扶持政策時,應把農民工創業企業的網絡經營成本考慮進去,設法幫助農民工創業轉移部分網絡經營成本,以提高農民工創業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40512].http://www.gov.cn/xinwen/201405/12/content-2677889.htm.
[2]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 170180.
[3]楊春華.資源概念界定與資源基礎理論述評[J].科技管理研究,2008(8):7779.
[4]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3):7991.
[5]Amit R, Schoemaker P J H.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3346.
[6]Penrose E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Blackwell,1959:3237.
[7]尚增健.漸進式技術創新: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路徑——成長型中小企業成長機理的個案分析[J].管理世界,2002(6):124133.
[8]許曉明,徐震.基于資源基礎觀的企業成長理論探討[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5(4):9198.
[9]Thompson E R.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Construct Clar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ly Reliable Metric[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5):1 0421 087.
[10]張明林,喻林,傅春.金融危機和產業轉移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對策研究[J].求實,2009(5):5355.
[11]Birley S. The Role of Network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5(1):107117.
[12]齊小兵.社會資源的動員——以農民工企業家為個案[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22127.
[13]呂青.社會網絡及其對中國弱勢群體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11115.
[14]王濤,任榮.基于資源與能力演進的企業成長研究[J].蘭州學刊,2008(8):8184.
[15]Hite J M,Hesterly W S. The Evolution of Firm Networks:From Emergence to Early Growth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3):273292.
[16]李長峰,莊晉財.農民工創業初期行業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2014(1):109113.
[17]朱秀敏,李明芳.創業網絡特征對資源獲取的動態影響——基于中國轉型經濟的證據[J].管理世界,2011(6):105115.
[18]莊晉財,陳威.農民工創業的雙重網絡偏離困境及其對策研究[J].求實,2013(4):4952.
Abstract:Enterpris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are the basis of a firm growth, the new venture always complete the spir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equilibrium, imbalances and equilibrium again” of th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To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ial in our country, it is difficult to synchronize resources accumulation and capabilities building, embed in social network and industrial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obtaining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However, different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s have different network channels, the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ial growth have two different paths: One is based on resource accumulation, improving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scale expansion, to realize the growth path of the balance of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of “from the extension to the connotation”.The other is based on improving capability, to achieve scale expansion in the process of accumulating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 which implement the growth path of the balance of capabilities and resources that “from connotation to extension”.But we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support policy by our governmen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network of resource and capability obt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s.
Key words:enterprise resource; enterprise capability; migrant workers;start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