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洪,蔡蘇玲,速鳳媛,王雪梅,劉四艷
(昆明醫學院第六附屬醫院 玉溪市人民醫院 腫瘤科,云南 玉溪 653100)
近幾年以來,隨著微創介入技術和影像學的的飛速發展,影像引導下放射性粒子組織間植已經成為晚期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1]。放射性粒子植入是一種近距離的放療,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立體定位計劃系統( treatment plan system,TPS) 設計方案,在影像引導下將放射性粒子植入腫瘤內,使腫瘤組織遭受最大程度的殺傷,而正常組織不損傷或僅有微小損傷,以達到治療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現將我科從2009 年1月-2012 年4 月收治的45 例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經CT 引導下行125I 粒子植入治療,現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 一、臨床資料 晚期腫瘤患者共45例,男性31 例,女性14 例,年齡45 ~77 歲,中位年齡60.1 歲。全部患者均經影像學或病理取材確診。其中原發性肝癌3 例,原發性肺癌4 例,肝轉移瘤18 例,肺轉移瘤9 例,胰腺癌2 例,軟組織惡性腫瘤2 例,惡性黑色素瘤1 例,淋巴結轉移瘤6 例,具體見附表。

附表 腫瘤部位及例數
二、病例入選條件 適應癥:①腫瘤侵及臨近重要器官或大血管,手術難以切除; ②已有遠處轉移,失去手術機會者; ③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難以耐受手術; ④未經治療的原發腫瘤,患者拒絕手術; ⑤化療或體外放療失敗的患者;術后復發或轉移性病灶。禁忌證:無絕對禁忌證,一般有凝血功能障礙者不主張使用該方法。
三、治療方法 (1)所有患者術前行血常規、出凝血功能、心電圖、胸片、肝腎功能檢查以及CT 掃描,根據CT 資料對腫瘤進行三維重建,觀察腫瘤大小、形態、位置,為選定穿刺點、設計進針路線、方向做充分準備;(2)應用TPS 計劃系統,然后將粒子植入的處方劑量、所應用的125I粒子活度輸入治療計劃系統,計算出理想的靶區內粒子分布圖,這一評估系統可描述靶區所受處方劑量涵蓋的區域,而且能反映出周圍正常結構所受劑量,在上面詳細列出所需的粒子總數及每個CT 超層面上的粒子數及位置;(4)常規消毒、局麻,后按靶區大小和計劃間隔進行穿刺,不斷用CT 驗證針尖位置,掃描確定針尖位置,直到針尖到達預定靶區內的遠位。拔出針芯,將125I 經針鞘送入病灶內。按計劃間隔退針植粒子,直至靶區近端;(4)術后立即行CT 掃描觀察術中有無并發癥發生,并觀察粒子在病灶內的分布。
四、療效評價 在治療后1 月左右復查CT 進行療效評價,效評價標準按WHO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2],分為完全緩解(CR):可見的病變完全消失,超過一個月;部分緩解(PR):腫快縮小50%以上,時間不少于4 周;穩定(NC):腫快縮小不及50%或增大不超過25%;進展(PD):一個或多個病變增大25%以上或出現新的病變。有效率為(CR +PR)/患者總數×100%。疼痛控制評價:改善,嗎啡類藥物用量減少≥25%,持續≥4周;穩定,無變化;進展,嗎啡類藥物用量增加≥25%,持續≥4 周。
結 果 一、近期療效 全部45 例患者均可評價近期療效,CR 5 例(11.1%),3 例為肺轉移瘤,2例為肝轉移瘤,PR 28例(62.2%),NC 4例(8.9%),PD 7 例(15.6%),有效率為73.3%(33/45)。
二、疼痛緩解情況 在全部45 例患者中,有14 例患者因腫瘤壓迫或侵犯周圍組織引起疼痛,疼痛改善的患者有4 例(28.5%),穩定無變化的有8 例(57.1%),進展的有2 例(14.3%)。
三、并發癥 (1)術中出血,所有患者均有或多或少的出血,有12 患者例在術中有較明顯出血,8 例患者經局部壓迫后出血停止,4 例患者術中給予立止血1 ku 肌注,其后觀察無繼續出血癥狀。(2)氣胸: 有3 例患者術中出現少量氣胸<10%,未予處理,其后自行消失,1 例患者出現中等量氣胸,約20%,給予胸穿抽氣后癥狀緩解,氣胸消失。(3)粒子移位:有2 例患者出現粒子移位,1 例為原發性肺癌患者,術后5d 時咳出1 顆粒子,另1 例患者為原發性肝癌,出現1 顆粒子移位至肝臟其他部位,未作處理。
討 論125I 可持續放射低劑量γ 射線,γ 射線可直接使DNA 分子鏈單鏈、雙鍵斷裂,同時具有間接作用:對機體內水分子電離,產生自由基,自由基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組織細胞損傷。使腫瘤組織內分裂周期不同的腫瘤細胞得到均勻的照射治療,而周圍正常組織由于處于細胞分裂的靜止期,對放療不敏感,僅有輕微損傷。同時,由于粒子放射活度小,可使腫瘤之外的正常組織所受劑量銳減,從而減少了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3-4]。CT 導向下的粒子植入具有定位精確的特點,同時需要臨床醫師具備專業的影像學知識和熟練的穿刺技術,盡量避開重要的器官和血管,使不必要的損傷降到最低。在本研究中,CR有 5 例,PR 有 28 例,有效率為73.3%。在14 例疼痛患者中有4 例患者疼痛得到了明顯改善,有效率為28.5%。在本研究中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術中出血,12 例患者經壓迫或用止血藥物后出血停止。另有4 例患者出現氣胸,1 例經引流后消失。2 例患者發生粒子移位,1 例患者術后5d 將粒子咳出,考慮為粒子穿破支氣管引起患者劇烈咳嗽,將粒子咳出,另1例患者出現粒子移位至肝臟其他部位,考慮為粒子穿破血管隨血流至其他部位。125I 粒子植入的副作用多與植入的部位、操作的熟練程度、穿刺針的粗細等因素有關,如植入位置較淺可能發生區域皮膚破潰、竇道形成,前列腺癌粒子植入后可出現膀胱刺激征、直腸炎等,胸部穿刺可造成氣胸、血氣胸等[5-7]。
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與外放療、手術相比具有以下優勢:局部治療的持續時間長;放射治療的劑量較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少;治療適應證廣;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的功能。對于晚期腫瘤患者來說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局部粒子植入術后是否能聯合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進一步加強治療效果,值得我們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1]張雪哲,吳沛宏,張福君. 開展放射性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惡性腫瘤[J] .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9) :901-902.
[2] WHO handbook for repor ting of cancer t reatment[M]. Geneva (Switzer land): Wor ld Heal th Organization Of fset Publ ication,1979: 48.
[3]胡效坤,王明友,楊志國,等. CT 導引下經皮穿刺組織間植入125I 放射微粒子治療中心型肺癌的應用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9):910-915。
[4]張福君,吳沛宏,顧仰葵,等. CT 導引下125I 粒子植入治療肺轉移瘤[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9):906-909.
[5]黃振國,張雪哲,王武,等. CT 導引下125I 粒子植入在治療惡性腫瘤中的應用[J] . 中華放射學雜志,20 04,38(9):921-925.
[6] MARTINEZ2MONGE R,NAG S,NIERODA CA,et al. Iodine-125 brachytherapy in the t reatment of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metastatic to the l ive[J]. Cancer,1999,85(10):1218-1225.
[7] CESARETTI JA,STONE NN,STOCKRG.Urinary symptom f lare fol lowing I 125 prostate brachytherapy[J].Int J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3,56(11):1085-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