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有觀 編譯
音樂與健康系列(三十二)音樂對人類的影響(上)
文/李有觀 編譯
音樂實際上只是一組有節奏的聲音,但音樂對人類的作用卻是如此之大,以致能夠影響人類的行為。除了語言之外,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又一特征是欣賞音樂的能力。人類不能沒有語言,同樣,人們也離不開音樂。
音樂對人們的生活確實這么重要嗎? 許多專家的最新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聆聽悅耳的音樂不僅能改善人的精神狀態,還能夠促進人的認知能力、智力和健康。就在不久前,這些問題還沒有引起科學界的注意,但現在,有關音樂對人類作用的研究已成為科學界的熱點課題之一。
是否存在一種控制音樂對人的情緒影響的生理機制?人類欣賞和創造音樂的能力是否與人的肌體有關?對音樂的愛好能夠遺傳嗎? 通過研究,專家們已經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種比較公認的理論認為,天性使人類具備創造出一組符號并將其“翻譯”成樂曲的條件。音樂可能與人們身體內部的一些律動和聲響有關,如心跳、呼吸和語音等。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音樂是全人類通用的“語言”。雖然世界各地的音樂在結構、音調和節奏上有著很大的差異,但地球上的音樂擁有共同的基礎。即使語言不通,人們一樣可以從異國樂曲中感受出歡樂和悲傷的情感。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斯洛伯達和帕特里克·尤思林深入研究了這種現象,并將其與人的驚訝反應聯系在一起。斯洛伯達說,對突發情況的反應能力是人類情緒活動的基礎。彩票中獎會使人們的情緒產生突然的變化,帶來積極的情緒活動——快樂;得知親友生病同樣會使人們感到驚訝,但產生的是消極的情緒活動——悲傷。斯洛伯達說,音樂對人的作用機制似乎與驚訝反應相同。人類能夠辨析一段音樂中微妙的連貫結構,并能判斷后續的一組音符。當音樂的變化與人們預想相一致時,就會產生情緒上的反應。杰出的作曲家將這種原理運用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斯洛伯達和尤思林認為,對音樂的感知源于人類的語言。無論哪種語言,一般來說,憤怒都是通過大聲叫嚷來表達,而親昵都是通過低聲細語來表達。不同人種通過語言表達情緒的規律是相同的,音樂也是如此。這兩位心理學家對數百名志愿者的研究表明,舒緩且越來越低沉的旋律使聽者產生憂傷的情緒,而越來越高亢的旋律則使人興奮。這兩種效果結合在一起,能促使人腦產生跌宕起伏的情緒活動。

但最主要的問題是弄清楚這種機制是生物學的還是文化上的。音樂對我們產生如此的影響,究竟是因為它是人類基因的產物,還是因為它是人類文化創造的用聲音表達感情的一種形式?
20世紀初,神經學研究首次涉及人腦中感知音樂的部分。當時的研究以癱瘓的病人為對象,試圖確定是否大腦的某一部分受損會影響感知音樂的能力。語言能力有障礙的人不一定會喪失感知音樂的能力。而患有失歌癥的人在聽話和說話方面也未必會出現問題。
最近,科研人員通過對人腦的解剖學研究和運用神經影像技術,確定了人對音樂的感知是在大腦的多個部分同時進行的。例如,大腦左顳葉受損的人對音階的感知會出現問題,而右顳葉受損的人無法辨別音調是升高還是降低。
法國神經學家普拉特爾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技術,來確定大腦中負責感知音樂的區域。結果發現,對音樂敏感的不只是處理聲音和語言的區域,還包括負責視覺的區域。音樂似乎對人的想象、語言和記憶等方面都有影響。
在確定了大腦感受音樂的區域之后,接著科學家們想了解這一成果對臨床醫學是否有用。大量聽音樂是否會影響人們肌體的功能? 最近的許多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就像體育鍛煉增強肌肉組織一樣,多聽音樂也能使大腦得到鍛煉。以色列一家醫療中心的神經學家發現,職業樂師大腦中的聽覺皮層和控制精神活動的區域比普通人更為發達。這兩部分的大腦灰質含量大大高于普通人。這樣看來,從事音樂專業對健康應該是有益的。科學研究證明這的確是事實。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199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聽令人愉快的音樂會對人體產生醫療作用,從而緩解緊張情緒。一些病人往往都要忍受胃鏡檢查之苦。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讓病人們自己選擇一種音樂在做胃鏡檢查的時候聽,結果發現這些病人的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以及其他應激激素的分泌量大大降低。另一項研究是讓病人們一邊聽音樂一邊等待醫生的診斷結果。當病人得到壞消息的時候,研究人員對其皮質醇分泌量進行測量,發現病人的應激反應比在沒有音樂的環境中得到壞消息時要緩解許多。 但這種結果并不具有普遍性。
(責任編輯 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