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書田
連載(二十)中國革命音樂的先驅
——
文/喬書田


《呂驥歌曲選集》收錄了1929年至1982年53年間創作的歌曲共73首。《保衛馬德里a》《參加八路軍》《開荒》《陜北公學校歌》《抗日軍政大學校歌》《魯迅藝術學院院歌》等,都在其中。《選集》還收錄了大型聲樂作品《鳳凰涅槃》的第一部分:《序曲》。
1988年2月8日,農歷戊辰(龍)年即將到來,人民大會堂宴會廳里燈火輝煌,在京的800多位作家、藝術家歡聚一堂,舉行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迎春聯歡會”。已經79歲的呂驥出席了聯歡會。
呂驥一貫重視青少年的美育教育,特別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早在1987年9月,他就聯合賀綠汀、李煥之等37位著名音樂家,聯名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應該重視青少年美育教育、加強學校音樂教育的十項建議。內容包括:盡快在我國的教育方針、指導思想、政策法令(如憲法、普通教育法)中,確立美育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明確提出要重視美育教育;盡快召開全國學校音樂教育座談會等。
1988年3月,他還以六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到京郊順義縣第一中學視察工作,了解中學音樂教育的現狀。5月,又為吉林教育出版社即將出版的一本通俗音樂讀物走向21世紀中學生叢書《無字的詩——音樂》撰寫了序言。他在“序”中說,“早在60年前的二十年代,那時豐子愷先生曾經寫了《音樂入門》《音樂常識》《西洋十大音樂家》等書,王光祈先生在30年代編寫了《中國音樂史》《西洋音樂史綱要》和幾本專門介紹歐洲歌曲創作、歐洲歌劇、以及與音樂創作有關的基本理論。……應該承認這些書在當時,對中學學生以及社會上愛好音樂的青年了解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他稱贊《無字的詩—— 音樂》“是一本別開生面的、對于中學同學和愛好音樂的青年來說是非常適合的好書。”
當時的中國音協主席李煥之還為該書題寫了書名。
同月,為紀念“魯藝”建院50周年,呂驥撰寫了《魯藝的音樂軌跡》一文①有文章說,“5月19日,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46周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魯藝的音樂軌跡》”,不準確。這篇文章是為紀念“魯藝”成立50周年而作,不是為《講話》發表46周年而作。,發表在5月19日的《光明日報》上。文章說,“魯藝音樂系在延安的8年時間,從1938年到1945年離開延安,轉移東北新解放區之前,可以說,進行了兩方面的探索。以文藝整風為分水嶺,前一階段主要探索了音樂教育方面如何建設新的體系,這個探索是有效的,培養了一大批有實際工作能力的干部和一批創作干部,后來大多數成為各地區音樂工作的領導骨干和主要創作力量。后來的三四年中,則主要在藝術創作上進行新的探索,如何利用民間藝術形式加以改造,創造新的人民藝術,以適應廣大的農村群眾、新戰士和干部的欣賞要求。”
他認為,魯藝的建立,是中國藝術教育史上的一個創舉。她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藝術教育體系,強調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創作、提高;強調向民間學習,研究民間音樂,繼承民族音樂傳統,為廣大勞動群眾服務。這和過去關在象牙塔里為藝術而藝術、為音樂而音樂的舊教育模式有著本質的區別。文章指出,“魯藝的存在是歷史的產物,她在歷史上留下的軌跡是不可磨滅的”。“她的工作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后都作出了貢獻,她的經驗是有價值的”,“研究她的經驗可供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參考”。
5月23日,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46周年。從“延安魯藝”音樂系和美術系發展而來的沈陽音樂學院和沈陽魯迅美術學院,雙雙迎來了建院五十周年的生日。呂驥應邀出席了在沈陽南湖劇場舉行的兩校慶祝大會,并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還向兩校贈送了紀念品。同年8月,《呂驥文選》(上、下集)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全書收錄了呂驥自1935年以來40年間各個歷史時期撰寫的文章87篇,完整地體現了呂驥在音樂理論領域的建樹,全面體現了他的人生觀、世界觀、思想觀和藝術觀。他在《文選》的“自序”中說,“四十年中,我所寫的短文,可以說都屬于探索性范疇,因為許多問題都是隨著時代、生活的變化而出現的,面對這些新的、甚至從未想到的問題,幾乎來不及作更多的思考,出于工作的需要,匆忙地發表了一些不很成熟的意見,可以說,純粹是一種探索性的意見,甚至是在匆忙中進行的探索。”他說,“我并不滿意過去所寫的這些短文。這不完全是因為只是探索性的產品,主要因為這些論文對于所研究的問題,或者探索不深,或者聯系實際不廣,或者材料不多,或者論點沒有充分展開”。“但有一點,我以為應當得到肯定的,那就是觀點鮮明,無論講什么問題,我從來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也從來不作模棱兩可的發言。我的觀點,集中起來,中心就是為人民”。“音樂創作應該歌頌人民的斗爭和勝利,歌唱人民的歡樂和苦難,歌唱人民的希望和未來;而音樂理論則應該研究人民的生活,音樂與人民、時代的關系;為人民當前的利益而思考,為人民美好的未來而思考。”
無疑,《呂驥文選》的出版,是中國音樂界的一件大事,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國20世紀新音樂運動的一件大事。
1988年9月5日,經中宣部授權,中國文聯批準,“呂驥同志從事音樂工作60周年祝賀活動”籌備領導小組在北京成立。《人民音樂》在1988年第11期登載消息說,“明年,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呂驥同志從事音樂工作60周年,為了表彰呂驥同志半個世紀以來,為發展我國音樂事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經中宣部授權,中國文聯批準,將于1989年5月在北京舉行祝賀活動。‘呂驥同志從事音樂工作六十周年祝賀活動’籌備小組及在京的各主辦單位于9月5日在北京中國文聯大樓召開了第一次聯席會議。會議由李煥之同志主持。他宣布了經協商后產生的籌備領導小組及辦公室人員名單:籌備領導小組組長李煥之,副組長(以姓氏筆畫為序)孫慎、李偉、李凌、趙沨。成員:丁善德、盧肅、江定仙、關立人、李西安、吳祖強、時樂濛、嚴良堃、金紫光。辦公室主任晨耕,副主任馮光鈺、黃海濤(女)。主辦單位:中國音樂家協會、文化部藝術委員會、中央樂團、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總政歌舞團、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延安魯藝校友會、湖南省文化廳、湖南省廣播電視廳、中國音協湖南分會、湘潭市文化局。祝賀活動的具體內容:祝賀大會、呂驥作品音樂會、呂驥學術成就座談會、拍攝呂驥同志音樂活動電視片。”
(責任編輯 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