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忠 何萍
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是我國近年來大力推廣的一項新型耕作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一場革命,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減少對土壤的機械加工,使土壤和地表植被盡可能恢復到自然狀態,抑制土地沙化,減少沙塵,恢復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節省投資,培肥地力,實現增產增收。陜西省岐山縣位于關中平原西部,轄10鎮144村,總人口46.3萬,其中農業人口38.6萬;耕地3.55萬hm2,常年種植小麥2.8萬hm2,玉米2萬hm2,種植模式以夏玉米、冬小麥一年兩熟制為主。截至2013年12月底,全縣農機總動力26.3kW,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
自2005年開始,岐山縣依托項目實施,連續示范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按照“農機農藝融合、突出重點技術、擴大示范規模、整村整鎮推進”的工作思路,不斷鞏固提升實施規模和效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2013年,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呈現井噴式增長,示范面積達到6766.7hm2,節本增效1681.86萬元,增產糧食4313.75t。在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中,岐山縣農機技術推廣中心的主要做法和體會如下。
由于各地自然資源、傳統農耕習慣等存在差異,因此在遵循保護性耕作推薦模式的原則下,必須因地制宜探索適合本地適用的技術模式。推廣中心以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首要目標,以宣傳保護性耕作四大核心技術(秸稈殘茬覆蓋、免耕播種、機械深松、病蟲草害防控)為己任,成立領導、專家顧問、課題3個小組,依據農業部印發的《保護性耕作實施規范》《保護性耕作關鍵技術要點》,在示范推廣黃淮海兩茬平作區保護性耕作模式的同時,綜合岐山縣機械化程度、種植工藝、農作習慣等實際情況,進行深入調研探討,在川塬灌區實施一年兩作冬小麥、夏玉米模式,在旱腰帶實施一年一作冬小麥模式,逐步優化完善保護性耕作模式。一年兩作模式實施中,針對岐山縣塿土黏性稍大、秋雨多、秸稈還田量大等實際問題,突出解決小麥免耕播種“推而不廣”的困難:一是采取玉米機收后人工撿拾部分秸稈,隨后采用亞澳免耕播種機播種;二是采用群眾樂于接受的益店新興修配廠生產的2BXJ-13多用精量播種機,一次完成淺旋、播種、鎮壓作業。一年一作冬小麥模式實施中,主抓小麥高留茬、病蟲草害防控及夏閑地適時深松三個環節,取得了顯著效果。兩種模式的綜合應用,解決了當前示范推廣中的機具、植保、水肥高效利用等諸多制約瓶頸,極大地促進了農民接受此種植模式的積極性,切實保障了保護性耕作技術集成配套的質量和效果,有效擴大了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面積。
一項先進實用技術要全面快速地被農民認可和接受,群眾認識很重要,抓主體就是抓機手,抓環節就是抓宣傳。推廣中心在采取印發宣傳材料、開設宣傳板面、舉辦作業現場會等宣傳培訓手段的同時,還采取了一些費省效宏的好形式。一是采用“1+10+100”(即1名技術人員培訓10個農機手,1個農機手帶動10個示范戶)模式,把農機手和職業農民作為培育主體,開展“我為農民講一課”活動。農機站技術人員經常性進村入戶或在田間地頭或作業季到聯系點,從技術、經濟、文化、理念等方面對培訓對象進行培訓,有9名技術人員借助多媒體分別在雍川鎮宣旗營村、鳳鳴鎮八角廟村、青化鎮焦六村、蒲村鎮雙橋村、婉豐玉米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講課活動。二是制作宣傳光盤。將近幾年實施的技術模式、實施現狀、工作成效等,圖文并茂地展示給群眾,讓群眾在閑暇之余,愉快輕松地接受保護性耕作技術。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60期,召開機具現場演示會28場(次),印發宣傳資料4.95萬份,發放保護性耕作光碟100盤,利用各類媒體宣傳148次,受益群眾6405人(次)。
在擴大示范點數量前提下,更加注重示范點管理。推廣中心對示范點實行“五統一”,由農技中心相關人員在農藝上嚴格把關,農機技術人員在秸稈還田、免耕播種、機械深松等環節中加強技術指導和監測,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雍川鎮宣旗營村和蒲村鎮魯家莊村,建立2個6.7hm2核心試驗示范田,設立小麥常規播種、免耕播種和深松+免耕播種三種對比試驗示范田。數據測試對比表明,3種種植模式中,深松+免耕播種不論分蘗能力、長勢和產量,都是最好,其667m2增產率小麥平均達到8.86%,玉米達到5.73%。2014年在全縣優質糧棉生產基地魯家莊開展的一年一作保護性耕作模式中,免耕播種的小麥與傳統播種相比,在天氣干旱的情況下,出苗率較高,667m2出苗達到15.57萬株,后期長勢旺,個體苗壯,蓄水能力強,保護性耕作技術特別是機械深松、秸稈還田及小麥免耕播種已凸顯其優勢,群眾現場觀摩后給予一致好評。累計建立示范點16個,示范面積達到1000hm2,促使岐山縣益店鎮和鳳鳴鎮大營社區實現了整鎮推進,五里鋪村實現了整村推進,帶動了全縣保護性耕作技術在“面上開花”。
先進適用的新機具是新技術推廣的物化載體。農藝的不斷進步,必然要求農機具相應革新發展;而農機的發展,又使先進的農藝不斷得到鞏固、充實和完善。岐山縣農機技術推廣中心堅持農藝要求,擇優引機,推廣了2BFYZ-2,2BFYZ-3,2BFYZ-4型玉米免耕播種機,2BMF-2/2型玉米滅茬覆蓋免耕播種機;ⅠSN-105型,西安永晨ⅠS-250型間隔深松機;2BFXY-8型小麥免耕播種機,西安亞澳生產的2BMG-4/6免耕播種機,益店新興2BXJ-13多用精量播種機;鄭州中聯4YLZ-2A,福田雷沃4YZ-3A,博遠烏克蘭4YZ-3型,洛陽中收4YZ-3型玉米收獲機。2011年在大營八角廟村進行玉米免耕播種機對比試驗,西農大研制的2BMQ-180/3型秸稈粉碎覆蓋玉米免耕播種機不僅節約作業成本,而且能較好解決秸稈擁堵現象,滿足玉米播種的農機、農藝要求。在示范區建設中,由農機部門提供播種、深耕、深松、收獲等配套農機設備,調度有作業經驗的農機專業合作社來完成作業任務;由農技部門制定產量目標要求、作業標準,種子、化肥的選用、使用量,田間管理及測試任務。截至目前,累計推廣小麥、玉米免耕播種機、深松機、玉米聯合收獲機等各類保護性耕作機具2789臺套,機藝融合集成技術推廣2333.3hm2。
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是新技術推廣的有效保證。一是搞好機具檢修工作,在“三秋”“三夏”大忙季節到來之前,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示范區,摸清保護性耕作機具現狀,督促機手早檢修、早保養。在農忙作業關鍵時期,抽調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作業現場,解決操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確保作業機械及時投入生產,提高作業效率。二是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和發展農機大戶帶機具、土地等入股,創建農機合作社等新型服務實體4個,鼓勵農哈哈、豐收等農機合作社開展一條龍作業服務,在農機維修、農機作業、農機租賃等領域成立農機合作聯社。目前投入規范運行的合作社16個。三是創新運行模式。在近年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中,依托農哈哈農機專業合作社、婉豐玉米專業合作社和聯盟秸稈飼草加工專業合作社,簽訂項目實施合同,落實實施面積,在項目實施區域大力開展新技術、新機具的示范推廣,作業全程均由合作社技術嫻熟的農機手承擔。此運行模式不但提高工作效率,保證作業質量,而且壯大了合作社自身實力。